劇情簡介
安東尼亞與荷西兩個男人階級迥異卻友情曖昧,長大後富家子安東尼亞娶下荷西的青梅竹馬女友,再搭上其狂野情人作入室情婦,妒忌、怒火、博愛、義氣、狂情,七情六慾共處一室,聖女嬌妻道盡感情的爭辯令人折服,妓女情婦也懂得最知性的語言教人稱奇。導演超過九十年人生智慧的結晶,在波圖優美景致與連綿小提琴的輕揚下,交織出一首最具葡萄牙地道性格的愛戀樂章。
關於導演
94歲高齡的老導演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是葡萄牙國寶級藝術家。如果說他支撐起了葡萄牙電影半壁江山大概也不為過。
作為一個富有的工業家之子,奧利維拉在西班牙讀書,少年時代顯示出在運動方面的天賦,但他的理想是成為演員。他加入了一所演員學校,但在看了《柏林,一座大城市的交響曲》後,他的興趣轉向了導演。1931年,他完成了紀錄片《杜洛河上的苦工》,成功借鑑了愛森斯坦的剪輯手法,表現了非凡的直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和掌握蒙太奇的能力。他的早期作品風格受到法國先鋒派和蘇聯記錄電影的影響。雖然第一部影片成功,但此後多次計畫拍紀錄片均告流產。不過他終生保持著對拍紀錄片的喜愛,這亦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劇情片導演風格。1933年,他在《里斯本之歌》中初登銀幕。30年代他導演的幾部短片基本未公映。
關於影片
時至1942年,奧利維拉才推出了第一部故事長片《街頭少年》,這部早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崛起之前的電影採用了不少與其相似的手法,包括由非職業演員出演,實景拍攝,反映普通人生活等。但其在自然主義寫實風格中夾雜有布努艾爾式的夢幻,這部關於愧疚與恐懼,欲望與越軌的作品,將自然與超自然連線起來,具有某種神秘感。影片在公映後19年獲得坎城獎。
在葡萄牙的高壓時期,奧利維拉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好幾個計畫都不了了之,不得不告別影壇,從事家族事業。50年代初,他重新引起關注。由於他的申請計畫多次被國家審查機構否決,而他在藝術上的成就又有目共睹,一批電影愛好者奉為先鋒式的偶像,大肆宣傳,使他成為了一個呼喚改革的標誌,為他重歸影壇打開了局面。1955年奧利維拉赴德國學習彩色電影技術和新的攝影技術,次年他拍攝了影響頗深的紀錄短片《畫家與城市》,從此脫離蒙太奇技巧派,實驗長鏡頭的表現力,在片中他運用了一些“故意長的長鏡頭”。
60年代開始葡萄牙新電影興起,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影響下新一代電影人試圖改變葡萄牙電影的落後狀況。奧利維拉積極參與和支持了電影改革,與青年電影人合作,推動了新電影的發展。他本人開始進入創作的活躍期,1962年重返影壇,紀錄片《春天的儀式》標誌著其美學觀念的轉變,他不再聚焦於現實,而認為電影是將戲劇保存下來的音像手段。這部作品和緊接其後的《獵人》被認為是分別象徵了奧利維拉觀念中的“天堂與地獄”。
直到70年代初奧利維拉才再度進行故事片創作。他以“愛情挫敗四部曲”確立了在國際影壇的地位。在這些電影中,他比較完整地表達了以電影記錄戲劇的思想。《今與昔》直接根據話劇改編;《貝尼爾德》保持三幕靜態舞台劇程式,完全尊重原本,無外景,只有三個內景,充分利用光線、音響、鏡頭調度等手段,使其呈現出電影感。《毀滅的愛情》根據葡萄牙作家卡米洛·卡斯特洛·布蘭科的作品改編,進一步發揮奧利維拉“尊重原著”的觀念,長達4個多小時,對小說實行“完整的改編”,一字不漏,演員不說的話就由兩個畫外音完成。儘管場景構圖的高超處理和頗具特色的長鏡頭顯示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力,但這部影片由於過長的長度只能作為電視連續劇播放,結果在葡萄牙國內成為笑柄。直到後來影片在國外得到普遍讚揚,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這部傑作。為了挽回局面,奧利維拉拍攝了《佛朗西斯卡》,直接以布蘭科為主角,成為他最受好評的影片。四部曲的終結篇《絕望的日子》還是回到布蘭科的生活,講述其自殺事件。
由於四部曲奠定了奧利維拉世界大師的位置,他的創作在國際資金的投入下也越來越順暢。他的計畫越來越雄心勃勃,《緞子鞋》將絕對忠實於原著,電影是舞台劇的音像記錄的主張發揮到了極致。他將克洛岱爾的劇作全文搬上銀幕,長達7小時。90年代這位年事以高的大師更是令人驚訝地煥發出空前的活力,他以平均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源源不斷地奉獻出佳作。其大部分影片由自己剪輯,有時候還兼任攝影。讓人不得不感嘆“老驥服櫪,志在千里”。
幕後花絮
沃納·海森堡在量子力學中提出了“測不準原理”:不可能同時精確測量出粒子的動量和位置,對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那么與此同時的動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測不準原理”在二戰後被許多思想家用來支持自己的“...
相關評論
這是奧利維拉連續第三年入圍坎城競賽單元,也是他第12次入圍。和他最近兩年的作品一樣,影片的敘述風格較為輕快,略帶諷刺意味和哲學化的戲謔,大量對話富含奧利維拉式的知識分子的詼諧風趣和意味深長的警句。
“在《不確定的原則》中,女主角卡米拉在她自己家裡被她丈夫及丈夫的情人以殘酷的方式對待。瓦妮莎,她丈夫的情人,屬於一個不確定的社會階層,有的人可能會說,她很無恥。卡米拉和瓦妮莎是作家奧古斯丁·貝撒·路易斯的文學才華創造出來的非同尋常的角色……我對這部優美的小說進行了重寫。”值得一提的是,老導演的孫子裡卡多·特瑞普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新千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評選出2000-2010年的十佳作品榜單。一起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