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勢圖解》

《太極拳勢圖解》

《太極拳勢圖解》,許禹生著,已經由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收入古拳譜系列叢書,影印出版。

基本信息

概述

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

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文字部分

按:許禹生所著《太極拳勢圖解》已經由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收入古拳譜系列叢書,影印出版。這裡所錄的僅為該書的拳勢詳解章節的文字部分,原本發表於《中華武術》2003年第4、5期。該書中原有配圖,但是很顯然這篇文章的整理者並沒有看到配圖,因此質疑該拳譜的名稱。另,王新午為許禹生弟子,並從學於紀子修吳鑒泉,所著的《太極拳闡宗》可以作為本書的有益補充,並且也收入了古拳譜系列,影印出版。
原按:此拳譜,余無意間購得於書肆,原名太極拳圖解。是譜封面云:‘丙子年丑月中起筆。’當為民國二十五年,即一九三七年所記。因其名圖解,然譜中有解無圖,恐作者別有圖譜另行。考其內容,每式均分釋名(解名)、圖解、注意、套用,而祥述太極拳各式名稱由來、分解動作、注意要領、攻防技巧。當為作者,習練之經驗總結。

余此次整理,因本譜實存解無圖,故將標題及文中‘圖解’均換為‘解說’。文中‘釋名’、‘解名’交替使用,今統一為‘釋名’。凡文中錯、訛、衍、脫之處,均順其文意而改之。由於本譜作者編號共為四十六式(實際其中涉及多於此數),故吾定名為‘四十六式太極拳解說’。望此譜之整理,能對太極拳之發展,多少有所裨益。

全文提要

一、預備式
釋名:凡拳路練習之前,必有預備以喚起全身之注意,若警告其振作精神從事練習,且致敬禮於參觀者之意。與體操之立正相同。太極拳以心意作用,運動筋骨,將練習時,必須精神專注,前方克有濟。故‘預備式’於太極拳術中,尤為重要。
解說:身體直立,兩手下垂,腕與胯齊,拳心下按,目前視,兩足與肩之寬相等。
注意:教練時,宜體清舒,氣沉丹田,精神貫頂(頭頂),全身靈動活潑,無絲毫著力處。
二、攬雀尾
釋名:兩取手持頭尾,而隨其上下鏇轉之意。(一)名攬切尾,擬敵人之臂為雀尾,攬之以緩其前進之力,即乘勢前切,以擲之也。(二)說切動作,有六。初習時,僅分攬、切;而動作熟習後,則兩手由內向外,復由外向內,其運行路線為左右兩圓形。細分之為提、擠、摟、按、掤、切。甲、開步提手,乙、進步沖擠,丙、坐步捋攬,丁、進身按手,戊、外掛前掤,己、推切手。
解說:(一)由前式左足向前方踏上一步,足踵著地;同時屈右膝蹲身,左掌自右胯側,由外向內作圈,彎轉前伸而上至腹前;右手下按,指撫左肱,以助其勢,遂漸上提至胸而止。左足尖隨之下落,至著地時,全身重點移於左足。(二)進右步,向右方,同時右臂曲肱向外前擠,大指向對鼻部,右腿同前,垂肘曲。(三)左腿後坐,兩臂向懷內合抱,若攬物下落之意。(四)兩手前按。(五)右手上仰前掛,隱含掤意。(六)兩手鏇轉向內,指尖作圓圈,右手轉至胸前,掌心向下,即向前推切;右手約尼右肘彎處,兩手參差,向同一方前推。
注意:練習時,手尖方向須成一雙環形,腰脊隨之作同一動作,方向能靈活,此式運動身體腹、腰、背、肩各部。
套用:撘右手時,外撘則外掛前推,撘內則攬采起前推。若撘外方順手時,則攬其肘前推,撘內則外掛其肘或腕即前推。
三、單鞭式
釋名:單者,單手之意;鞭者,鞭之擊人也。單鞭式練習時,亦可改為雙手同時向右左兩方向分擊,名雙單鞭式。
動作有二:(一)垂手,(二)伸臂放掌。
解說:(一)由前式,右臂不動,用手腕下垂,五指微攏作釣形,右足尖微向左前轉約九十度。(二)屈左臂,左掌循左臂左行,經胸前略成弧形,向左伸,與右臂成一直線。坐左碗,五指分張,微屈向上,食指對鼻,肘彎微屈。同時左足略抬,向左前方踏上半步,與右足尖作同一方向,作弓箭步,使全身重點移於左足。
注意:前手向前用勁時,後手當用通臂勁以助之,略含自上下擊之意。而左右兩足相隨,務須一致。後肩與前肩水平,勿上聳。此式為四肢及背部運動。
套用:敵以順手進擊時,及乘勢引領其背,使敵身略前傾,即伸掌進擊其胸,用推、按或切勁均可。
四、提手上式
釋名:提者,勁也。如提物向上,又曰‘上提手’。
動作有二:(一)合手,(二)上提手。
解說:由前式,右足前進至兩足距離之中,分開兩臂,向懷內抱,右手略前,兩掌心左右相對。但以右臂向己身合抱時(重法有二),從上而下,向內合抱。(一)從下而上,向上合抱,(二)垂右手腕,從左掌心經過,向上提,約對鼻準
注意:練此式時,宜提頂勁,而腰腿隨之伸縮,上下方得機勢。此式練習脊骨之伸縮力。
套用:敵用順手迎面直擊時,一法我由上撘其臂,用腕擠擲矣;或下蹲身,向上擠擲之;一法用左手下按敵腕,掏出右手,提腕上擊敵之頦、鼻等部。
五、白鶴亮翅
釋名:此式分展兩臂,斜開作鳥翼形,而兩手兩足皆一上一下一伸一屈,如鶴之展翅,故名。華陀鳥禽經之名‘鳥形’。婆羅門導引術第四式‘鶴舉’,十二式‘鳳凰展翅’,閩之鶴拳切取此意也。習太極拳者,練此式時,有斜、正展之別,實則一為展翅,一為亮翅,正可連續之。
動作有二:(一)展臂,(二)雙舉手。
解說:(一)分展兩臂,斜開若鶴翼形。左掌斜下外摟,足尖點地;右手經通過面前,斜上展至腦右方,而手背向外,掌心相應。兩臂展開時,須速度相全身重點寄於右足。(二)收左足,身直立,左足曲,肘上舉,約與頭齊,或略高,掌心向上,同時右手亦翻轉向前,兩手作同一姿勢,頭與臂恰成一‘山’字。
注意:練時須背心同勁,以為兩臂之樞紐,則開合自然矣。此式練胸部及背部之伸縮力。
套用:敵人打左側,我用左手,由敵腋下穿提上展,右手下撥,則敵必倒矣。開纏敵手。
六、左右摟膝拗步
釋名:摟膝者,即以手下摟膝之義。拗步,名步者,步也。拳術家以進左足伸左手,進右足伸右手,謂之順手,反是如出左足伸右手,謂拗步。
動作有三:(一)原地摟膝,(二)上步摟膝。(三)摟步掌。
解說:(一)由前式蹲步,左手不動,右手向前向外下摟暫停。(二)左足向左方踏上一步,左手順鼻準下落至胸前,順式向左外摟左步至左胯旁暫停;掌心向下,指向前,臂微屈,肘尖向後。此時,身左轉向前方。(三)轉身,向左轉時,右手由後下方宛轉上伸,經過右耳旁,掌心將與耳摩時,肩、手、肘三者成一水平線,直向前伸,伸至極處,指尖向上,掌心努力,腿為弓箭步。
套用:敵以左右腳分踢,以左右手打之。即以左右摟頭部,開拗步,跳跺也。
注意:練此式,須與下式連續,不可稍有停頓。
七、抱虎歸山
釋名:抱虎歸山者,似敵為一虎,抱而擲之;又名‘抱虎推山’,當抱敵時,敵思遠遁,即乘勢用手前推之。兩說均是,學者於此式多不注意,或有以‘如封似閉’代之者,蓋此式與後式攬省尾連續一氣,最益混淆之故。
解說:(一)由前式,右手不動,左手下摟左膝,坐身向後右方轉。(二)開右步,落右手,下摟右膝。(三)伸右手,為右摟膝抑步。(四)左手不動,右手向後伸,以肩為中心,臂為圓圈之平,經從下後方翻轉向上至前,作大圓圈。下抱至手、肘與肩平時,即坐身,雙手隨向後摟作交叉狀。(五)雙手分前平推。
注意:此式須以腰身,運動肩背,動作宜成一氣。
套用:設敵以左手,由吾身後右側擊來,即以右手下摟其臂,以左掌迎面擊之。倘敵左勢上抬外迎,或左轉隨手擊吾頭部,即應進身以右肩承摟其臂根,圈右臂後,抱敵身。設敵思逃遁,應回身右手外挒其雙手,前推其胸。
八、攬雀尾式
見前第二式。
九、斜單鞭
釋名:斜者,指方位而言。前‘抱虎歸山式’系斜方位,此依前式方向,故名‘斜單鞭式’。
解說:與‘單鞭式’同。
十、肘底見錘式
釋名:肘底,立肘之下;見錘,曰肘底看手之意。一名‘肘底下錘’。
動作有三:(一)移步領手,(二)收步舉手,(三)肘下錘。
解說:今作三角形,前式,左足在甲點,右足在乙點。(一)左足不動,右足向左方踏出半步,移至乙點,右手隨之。(二)左足向內收半步,由甲點移至乙點,足踵著地;同時左手由外向內作圓圈,順胯而上,至胸前上舉,掌心向內,約與眼平。(三)左腕略向外轉,上托右手作掌,置左肘下,右腿微屈,成丁虛步,全身重點寄於右足。
注意:右臂運行之路線,成一半平圈形,左臂在左方畫一斜立圈形。上舉掌時,身宜直,略向前撲之意。同時松腕聳身,尤須注意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此式練呼吸法。
套用:設敵以右手擊來,以左手撘敵右腕,前領轉腕上托,而以右手下擊打其脅。
十一、倒攆猴式
釋名:‘倒攆猴’者,因猴遇人即撲,先以手引之,乘其前撲,一方撤手,一方以手按頭頂之意。一名‘倒趕猴’,即向後退,引敵人趕隨,以手乘其勢擊之。
動作有二:(一)退左步伸掌,(二)退右步伸掌。
解說:(一)由前式,右足不動,左足向後退半步,左手順耳邊伸至極處,五指上指,掌心旁與摟膝拗步姿勢同。(二)左足不動,右足向後退半步;右手由後翻轉向上,至耳旁前伸至極處,指尖上指,掌心吐力,腕與肩平;左手下落至胯旁,與摟膝拗步姿勢同。
注意:兩腿旁宜微屈,兩足足尖與足踵宜成直線,兩足分開之寬度宜與肩齊。須身體懸頭頂提脊骨,以運動督脈(十二精神)。此式動作次數,宜取單鞭式,三或五均可。
套用:敵用拳打,或用足踢,即以手下摟,以搬攔之,復以後手迎擊其面部。
十二、斜飛式
釋名:此式如鳥之斜展兩翼而飛,故名。有左右二式,如學時,每易斷勁,不如右式之順也。
動作有二:(一)撘腕,(二)斜飛。
解說:(一)由前式俟至右腿前時,左手在前不動,右手由後方翻轉向前,畫一圓圈形,向左腕下落。(二)約將至腕時,左手從右腕上挽過(曰騰手法),使掌心相對;同時退右步,復向斜方踏上半步,右手向斜方斜伸左手斜向左方,如鳥張兩翼狀,目注視右手。
注意:須以腰身運動手足。
套用:此式為‘騰手法’,如右手與敵相撘,即以左腕挑敵腕,以右手進擊之意。
十三、提手上式
十四、白鶴展翅
十五、雙亮翅
十六、摟膝拗步
以上各式均見前
十七、海底針式
釋名:海底者,人體之穴名。海底針,即以手向海底點刺之意。
動作有二:(一)提步摟手,(二)海底點刺。
解說:(一)左手摟膝同時,收左足,足尖點地。(二)右腿下屈,坐身,右臂沿左膝內向下直伸,指尖下指;此時左手或附右腕,或沿肱後撤均可。
注意:脊骨務須直立不可屈,由前傾手下指時,略含點刺之意。此式練習脊骨及膝之伸縮力。
套用:敵以右手擊來時,即以左手向旁撩開,以右手打敵胸;如敵用左手握吾腕時,則轉腕向下直指,則吾勁前發,敵必倒矣。
十八、扇通背式
釋名:扇通背者,似脊骨椎為扇軸、兩臂為扇幅之分張狀。通背者,使脊背之力,通於兩臂之謂。
動作有二:(一)立身合腕,(二)通背掌。
解說:(一)立身兩腕相撘。(二)左足前進一步,左臂向前真伸,右臂彎曲上抬,手背覆額;此時須身直,兩腿成騎式,惟左足尖須前向內。
注意:運動時,左掌心之力與肋骨相應,作向前之勢;同時,右臂之力,須通於左手。此式練腿力及背力。
套用:敵以右手打來,即以右手反刁敵腕上提,以左掌打敵脅下。
十九、撇身錘式
撇身錘者,腰部後撇使身疊,復用腕進打之謂。此式為太極拳五錘之一也。
動作有二:(一)肋下交叉手,(二)撇身錘。
解說:(一)由前式,身右轉,屈左腿,兩手相合下落,兩腕相撘於左肋下,全身重點寄於左足。(二)右手不動,提足向後方斜移半步,身隨右轉,右手掌心向上作拳,屈肘撇身,肘浮依右肋,拳由上落下,與肘成水平為度,左掌當胸作掌,指尖向上,食指約對鼻準,目前視,步為丁字步。
注意:轉身時,手腿動作須以腰脊為樞紐,才能活潑無滯。
套用:敵人自後身按腕,一手按肘將擲時,即向後撇身屈肘,摛步敵臂,乘勢抬步握拳迎打之。
二十、卸步搬攔錘式
釋名:搬攔錘者,一手搬攔,一手握拳作錘,前後合曰搬攔錘,故名。卸步者,將步向旁挪移,與返步之向後退步不同。
動作有二:(一)里搬攔手,(二)前打錘。
解說:(一)左手內搬,左足不動;右足向右卸半步,右拳隨之由內向外,平運路線,成遂轉右腕,虎口向上,右拳前擊,與‘進步搬攔錘式’同。
注意:手腕宜隨步動作。
套用:雲手時,敵設用力上抬,即卸步以緩化敵力,乘勢進打其胸。
廿一、攬雀尾式
廿二、單鞭
以上二式見前
廿三、雲手
釋名:雲手者,之運動如雲之迴旋盤繞之意。其左右手運行,與少林拳術之左右攀援手同。此式於太極拳中最為重要。
動作有三:(一)原地雲手,(二)移步右雲手,(三)移步左雲手。
解說:(一)左手不動,右手下落,自右下方向左畫圓圈形;其運動路線,左臂圓轉向下,經過雙膝,復向上,由臍左上升,經過頭頂,至額右停。左手嗣右手運至左時,即下降,掌心向內,自左下方至右上升,畫圓圈形;運行路線,左臂向下圓轉,經雙膝向右上升,至右脅下稍停。(二)撓上動手下落,仍向左畫圓圈形,繞頭頂至額下稍停,與原地雲手下降時同;惟左手於右手向下運行時,即向上繞頭頂至左額下稍停。(三)左手撓上動作,繞過頭頂至右額稍停。左右雲手以三次為度,末次仍復前單鞭。
注意:雙手運行速度須等,步須隨身移動,上身不動,眼注視在上部運行之左右手。
套用:設敵自後襲打右肩,即以右手迎之,及觸敵手,即翻掌發力擲之,左手亦然。又敵用左手自前打來,以右手向右擊開,乘勢進擊。
廿四、高探馬式
釋名:高探馬者,身體高聳,如乘馬探身向前,故名。左高探馬,在右分腳前;右高探馬,在左分腳前。
動作有二:(一)捋手,(二)撲面掌。
解說:(一)收左足,足尖點地,左手外挽下將,仰手屈肘至左肋旁;同時,右手自右上方下落,經過面前,撘於左腕上,成十字手,虎口向上。(二)左手掌心向上,肘向後微撤,右掌心向下,由右掌心上面前伸,掌心吐力,食指對鼻準。
注意:捋手時,足之起落須與手一致。
套用:設敵以右手進擊吾胸時,即順左手捋敵拗腕,順手打之。
廿五、右分腳式
釋名:分腳者,即用腳左右分踢之意。此為‘右分腳式’,下又有‘左分腳式’。
動作有二:(一)撤步搬腳,(二)分踢。
解說:(一)向右後方撤半步,同時雙手後捋,或分向外畫作圓圈,隨向內抱十字手勢;同時,右足收至右方,成丁虛字,足尖點地,蓄力待發。(二)兩手分開,與肩水平;同時,右腳向右前方分踢。
注意:撤步捋手,須手足一致。踢時,兩臂水平,後微屈,全身重點寄於後腳。
套用:設敵用撲面掌打來,如式順勢用臂或肘上抗,即用下纏手,由分手外擲其臂,乘勢前踢。
廿六、右高探馬
釋名:見前‘左高探馬式’。
動作有二:(一)收步合手,(二)撲面掌。
解說:右腿收回原地,足尖點地,兩臂由外向下落,向懷內抱,兩腕相撘,十字手式。
注意、套用:同‘左高探馬式’說明。
廿七、左分腳式
釋名、解說、注意、套用:均見前,惟向左分踢。
廿八、轉身蹬腳式
釋名:轉身蹬腳者,身向後轉,復以足踵前蹬者。
動作有二:(一)轉身,(二)蹬足
解說:(一)收左足,足尖點地,右足點地,身隨向左轉;同時,兩臂由外落向懷內,抱兩腕相撘,作‘十字手式’;屈右足,蹲身,左右分開,左足尖點地,目左視。(二)身上聳,兩手左右分開,左足同時向左前蹬,足踵用力。
注意:轉身時,身可直立,不可前俯後仰。
套用:設敵由身後襲打來,即轉避過,並乘式用腳前蹬,兩手隨向左右分開,以防敵之摟腿也。
廿九、落步摟膝拗步式
釋名:落步摟膝拗步者,承前式,左足向前落步,隨以左右摟膝之謂也。余與前摟膝拗步式同。
注意、動作、解說、套用:均見前。
三十、進步栽錘式
釋名:進步栽錘者,步向前進,同時拳由上向下打,如栽植之狀,故名。為五錘之一。
動作有二:(一)並步摟膝,(二)開步摟膝栽錘。
解說:(一)右足進半步,屈左腿,右手下摟至膝,左手從後方上舉至身邊,屈臂向前,掌心向內,稍停。(二)近左足,左手下落,向前外摟;同時,右手作拳,手心向內,向下方斜打,左手撫腕,以助其式;腿前弓,右彎微屈,作弓剪步亦可。
注意:頭頂不可傾斜,冒過足尖;栽錘須用脊骨力;摟左膝時,左手宜浮菲左膝。
套用:敵以右拳迎打吾胸時,即以左手向外摟開,隨以右手進打敵面部,倘敵以左手內握吾腕時,即覆手作拳,進打其腹。
卅一、翻身撇身錘
釋名:等等與前撇身錘,惟加一翻身。
卅二、二起腳式
釋名:二起者,左右腳連續而起踢也。
動作有二:(一)將手前踢,(二)落步前踢。
解說:(一)由前翻身撇身錘式,左手屈肘,仰掌收回,貼於肋右,前伸(同撲面掌);左腳前踢,如彈腿力。(二)左腿下落,兩手由右方左下捋,左足甫及地時,右足提起前踢,兩臂前伸,兩掌拍右足面。
注意:第二動作之路線,宜成圓圈形。
套用:敵用右拳當胸打來,即以左手進握其腕,以右手迎撲其面,乘勢不注意,以左腳踢之;設敵退避,或下挑吾足時,則復躍起換右足踢之。
卅三、左右打虎式
釋名:此式氣象兇猛,狀如打虎式,故名。
動作有二:(一)移步握拳,(二)上步穿掌。
解說:(一)由前式,左足向後方斜撤半步,弓膝作弓箭步,樁身左隨之,後撤半步,落於前式左足所在地;同時,右臂由腹前向左後撤至脅下握拳,由外向上舉仰拳(虎口向後),覆左額側,右臂隨同覆拳,橫置左脅下(虎口貼於左脅)。(二)右足右移半步,弓膝作右弓箭步,樁身右傾,半面向右;同時,兩拳下落,經小肚前至右脅下,復拳橫置右脅下,右拳由外向上舉,仰拳覆右額側。
注意:左右打虎式,拳之運行路線宜成左右兩形,其交叉線在大肚之前。
套用:敵以雙手握吾之臂,後撤上轉,復用他手,由脅下穿替出握之臂,迎頭打之。
卅四、披身踢腳
釋名:披身踢腳式者,身後作斜披式起腳前踢也。
動作有三:(一)披身捋手,(二)十字手,(三)分手前踢。
解說:(一)由前,左足向左斜方後撤半步,身向左後坐;同時,兩手作掌,由右向左運行半圈,左手置側,右手置胸前,食指約對鼻準。(二)撤右腳,置左足右側,足尖點地,左腿下蹲;同時,撤右足,撘左腕下,左手稍向前伸,兩掌當胸前,作十字手。(三)兩分手向展開,同時,起右腳前踢。
注意:披身須以腰為樞紐,運動雙臂;起腳前蹬時,左腿宜微屈,使全身重點寄於左足。
套用:敵以左手當胸打來,即披身用手捋敵之腕,復以右手向外挑打;同時,起右腳踢敵胸部。
卅五、雙風貫耳
釋名:此式以兩拳從側方貫打兩耳,速如風,故名。
動作有二:(一)由前式,右足向前落下,約離後足一步,膝前弓;同時,兩臂由外向內平運至膝前,雙腕交叉(左腕在上,虎口向上)。(二)身後坐腿後撤(雙手掌心向上),向左右分開,至胯側作拳,由內而外,向前上方運行,與肩成水平時,兩拳相遇,約離四、五寸。此時,覆拳垂肘,兩臂水平,內彎成圈形。
注意:雙臂進退,須以兩腿一致,活潑無滯。
套用:敵拳當胸打來,即以雙手向下外分,敵上行,則將雙拳置敵臂內,藉其力以打其耳也。
卅六、進步蹬腳式
釋名:此式先向前進步,次起腳前踢,故名。
動作有二:(一)進步合手,(二)分手蹬腳。
解說:(一)由前式,右腿伸展,左腿乘勢,向前進步,於右足前蹲身,足點地(身即隨右足尖向左轉約九十度)。(二)左腿伸展,身起立,左腿同時上提前蹬,兩手隨同向左右分展。
注意:蹬腳時,須足吐力,右腿宜微屈,全身重點寄於左足。
套用:設以左手打敵,敵以右手自托吾肘時,應即蹲身向外下纏敵臂,兩手分展,起左足前蹬其脅下也。
卅七、野馬分鬃式
釋名:此式運動狀態,如野馬馳奔,兩手分展,如馬之頭鬃,左右分披,故名。
動作有二:(一)擰身合手,(二)上步分手。
解說:(一)由前式單鞭,兩足尖向右方轉約九十度,身之向右轉,屈身,雙手內抱作十字手。(二)右足前進半步,膝前弓,全身重點寄於右足;同時,左手向前方、右手向右後方分展,遙之相對,如鴻之展兩翅,此為右式。左式動作與右相同,惟與右式肢體互易,按路練習言之,本式動作宜取寄敘,如右式二次,左式一次,但第一次動作只前進半步,余均前進一步。
注意:兩臂分合,務須腰胯一致,全身須舒氣活潑。
套用:敵直打吾胸,即以拗手進按敵腕,隨進順步至敵腿後,彎伸順臂,自敵腋下斜上捶打。
卅八、玉女穿梭式
釋名:此式先前進步,次後轉,再後轉,周行四遇,運續不絕,如線錦梭狀,故名。
動作有二:(一)擰身合手,(二)由肱探掌。
解說:此式在拳路中,向四方運動,共分四次,每次動作有二方,一、轉身,二、回身,三、兩次為回身,四、兩次為轉身。每次所對方向,有一定順序,如自南向北演習,則先西北,次西南,次東南,次東北。第一次運動:(一)如野馬分鬃式。(二)左足向左前方踏出一步,膝前弓,身前傾,右手自左腋下向前探出,掌心吐力。第二次運動:(一)合手同抱胸前,作十字手,身向左後轉。(二)向右斜方踏出一步,手之動作如第一次,惟左右互易。第三次運動:左足向左橫踏一步,手之動作如第一次。第四次運動:身向右後轉,手之動作如前第二次。
注意:轉身須腰步相隨一致,運動方向雖斜,而身體姿勢仍中正毋倚。
套用:敵以拗手從後側方打來,即回身以拗手傍纏敵腕,隨順步以順臂上掤敵臂,伸右手打敵胸腋部。
卅九、下勢式
釋名:下勢者,身體下降之意,故名。
動作有二:(一)坐身收手,(二)立身伸臂。
解說:(一)由單鞭式,屈左右腿下蹲,屈左腿伏地,名半步叉樁步,坐身於後足,後臂不動(亦有彎屈與前手相抱,成琵琶式者)。前臂屈肘後撤至左胯彎,伸掌前指;又前臂後撤時,身手路線成上半圓形。(二)弓前腿,後腿伸開,身因之起立,左臂隨由上方前伸,運動路線成下半圓形,與第一次動作合成正圓形(還原單鞭式)。
注意:蹲身時,脊骨須直立,不可前傾;膝臂屈伸,與身之起落,務須一致。
套用:敵以雙手握吾臂,或前撲吾身,不能撥時,即用此式,坐身揉臂,彎化力令其落空,即乘勢前打。
四十、左右金雞獨立式
釋名:此式一足立地,一足提起,手臂上揚,作展翅狀,如金雞,故名。
動作有二:(一)前進提腿,(二)擎掌。
解說:(一)由前式,右手由後向前鏇轉上舉至胸前,經過頭頂時,掌心翻轉向外,右臂成半圓形,置右額側;同時,右腿屈膝上提,至膝蓋與右肘相摟為度;左腿直立,左臂下垂,掌心向下,在左胯側。(二)右足下落,右手向右,外畫圓圈形;左足上提,如第一次動作,右臂右垂,指尖右胯側(左臂右足側,右臂左足側,均可)。
注意:此式運動樞紐在腰頂,全身重點寄於一足,務使穩如山嶽,不可動搖;手足起落,尤須一致。
套用:設以拳掌打敵胸,敵以手挑攔,應即以手向上挑開敵手,以後膝踵打敵之小腹,並以前腳同時進打。
四十一、十字擺連腿式
釋名:拳術名詞,以伸順拳,踢拗腿,為十字腿(如彈腿之第二路是);旁踢為擺連腿。此式兼具,故名。
動作有四:(一)穿手,(二)撲面掌,(三)轉身舉掌,(四)擺踢。
解說:(一)由高探馬,左腿前進半步,左手仰掌,由左手腕上穿出,右手掌心向下;同時,隨右臂抽回,曲肱至腋下。(二)左掌內運下合,掌心向前吐力。(三)坐左腿,向右後方轉身,略舒右腿,如丁虛步;右臂由頭左上,舉至頭上,掌心向前。(四)右足由左向右擺踢,同時左掌由右向左拍右足面,左臂下垂,掌向下。
注意:轉身後,須以全身重點寄於左足,方可將右足提起,右足運動路線宜成正圓形。
套用:敵由後襲打來,即轉身挑攔,乘勢以足側踢。
四十二、摟膝指襠錘式
釋名:此式摟膝後,乘勢用拳進打敵襠,故名。此為太極拳五錘之一。
動作有三:(一)落步摟膝,(二)進步摟膝,(三)指襠錘。
解說:(一)由前式‘十字擺連腿’,`右足落地,右手摟右膝蓋,作右摟膝拗步。(二)左足前進一步,左手摟左膝蓋。(三)探身,弓前膝,右手握拳(虎口向上),前伸下指,左手置左膝旁,或撫右臂,以助其勢,均可。
注意:拳前打時,力須由背脊發出,右肩宜探出,右手宜伸直。
套用:敵以左右手連打下部,即以左右搬攔,乘勢進打敵之下部。
四十三、上步七星式及退步跨虎
釋名:拳術家以上兩肢相挽,兩拳相對,名七星式。兩臂分張,兩手分作鉤掌,雙腿蹲屈,一足立地,一足提起,足尖點地,名跨虎式。此兩式有連合練習之必要,故名。
動作有二:(一)上步七星,(二)退步胯虎。
解說:(一)由下勢式,左膝前弓,右足前進,貼右足踵,足尖點地;左手握拳當胸,右手由後向前握拳,隨右足前進,經過右胯旁,由左腕下,前與右腕交叉作十字手式。(二)右足退後半步,屈膝下蹲,左足收回至右足側,足尖點地,成丁虛步,雙臂相挽內抱,右手從左臂內掏出,右手向右側伸展,掌心向前;同時,左手作鉤,向左下方斜摟,左膝上升,五指作拳,指尖後指,兩臂宜平。
注意:七星式,全身重點在左足;跨虎式,全身重點在右足。
套用:(一)上步七星式,設敵當胸打來,套用左臂上架或外攔,隨進右足,以右手從左下打敵之胸部。(二)退步跨虎式,用前式時,敵以手下按或外摟及前踢,即以左手下壓敵之手足,均可抽出右手推敵胸肩部。
四十四、轉身擺連式
釋名:轉身動作,轉身擺連者,轉身蓄勢擺連腿也(擺運解,見前)。
動作有二:(一)轉身合手,(二)擺連腿。
解說:(一)由前跨虎式,右轉身上左步,合雙手當胸,作十字手式。(二)起右足,由左向右擺踢,雙臂前伸,雙手自右向左拍右足面,收至腰左右。此時,右足落地,足尖點地,近左足側。
注意:上左足時,宜足尖向內,以便迴轉。
套用:敵自左側打來,即閃身,上左足以避之;誘敵追襲,即轉身起右足,從旁踢敵腋下。
四十五、彎弓射虎
釋名:此式取人在馬上彎弓下射之意,故名。
動作有二:(一)開步曲肱,(二)舒臂前伸。
解說:(一)由前式,右足向右前方踏出一步,身右前傾,屈雙臂作拳,內抱由腰際過臍間,向右運行至右腰旁,雙手上舉,右臂、肩、肘相平,覆拳(虎口向下),近右腮,指左前方,勢如持箭射虎;以左臂屈肘進脅,舉手當胸,雙目前視,勢如握弓。(二)拳向左下方略為鏇轉右上,向右下方相對兩臂舒伸。
注意:雙拳前打時,須隱含螺鏇之意。
套用:敵從右撘吾右臂下按時,即隨其動作半圓形,揉化其力,乘其懈而前打之。
四十六、合太極
釋名:此為太極拳路畢還原之意,故名。還原之法,人敘不一,有加以‘攬雀尾’、‘撲面掌’等式方還原者,再作‘搬攔錘’、‘如封似閉’二式者,均為還原路線所無,茲不贅述。
動作有二:(一)並步合手,(二)還原立正。
解說:(一)由彎弓射虎上左步,並於右足轉身向右,交叉手當胸前。(二)雙手放下,還原立正,是畢。
又‘如封似者’,如‘白鶴亮翅’同,惟加退進步也。
動作有二:(一)退步分手,(二)上步。

太極作品薈萃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楊式太極拳述真》
《太極拳技理與訓練》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太極拳勢圖解》
《太極拳理傳真》
《怎樣教好練好簡化太極拳》
《太極推手二十六式》
《太極拳全書》
《太極拳學》
《太極拳術》
《太極拳使用法》
《吳圖南太極拳精髓》
《健身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發勁運氣練勢》
《楊式太極長拳》
《太極劍運動》
《中國陳氏太極》
《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
《陳氏太極拳圖說》
《太極拳競賽套路全書》
《楊式太極拳用法解要》
《陳式太極拳推手技法》
《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
《楊式十八式圓形行功太極拳劍》
《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
《太極拳普及套路全書》
《簡化楊式太極拳》
《傳統楊式太極劍》
《孫式太極拳快速提高捷徑》
《楊氏太極拳真傳》
《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
《陳濟生靜功纏絲太極拳》
《24式太極拳入門與提高》
《陳氏太極拳術》
《吳式太極拳拳械述真》
《陳式太極拳老架技擊秘訣》
《太極劍普及讀本》
《太極拳普及讀本》
《太極推手入門與提高》
《太極刀劍合編》
《太極拳內勁》
《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
《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
《太極拳講義》
《健身養生太極拳》
《武當太極劍》
《輕鬆學練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拳照圖譜》
《陳式太極拳體用全書》
《陳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
《世傳陳式太極拳》
《太極拳研究》
《四十八式太極拳入門》
《楊式太極六十六式弓林拳》
《國術太極拳》
《太極推手絕技》
《太極拳譜》
《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
《陳微明太極拳遺著彙編》
《陳式太極拳養生功》
《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
《太極拳運動》
《傳統氣功站樁太極五行拳》
《武當趙堡大架太極拳》
《康復保健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37式行功圖解》
《楊式太極拳釋義》
《太極拳太極劍學練》
《吳式太極拳械精選》
《吳式方架太極拳》
《太極拳健身套路與內功》
《太極思維與太極拳》
《太極拳教與學系列叢書》
《楊式太極劍劍法精解》
《太極拳一百零八勢》
《楊式太極拳》
《24式太極拳快速入門不求人》
《32式太極劍快速入門不求人》
《太極拳論譚》
《陳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拳法精解》
《孫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匯》
《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
《張三豐太極拳》
《太極拳釋義》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
《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
《定位·方位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教法練法》
《楊家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圖解及太極論·決》
《太極劍全書》
《陳氏太極拳械匯宗》
《楊式太極刀》
《陳式簡化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全書》
《楊禹廷太極拳系列秘要集錦》
《正宗吳式太極拳》
《武術競賽系列叢書》
《太極拳劍標準教程》
《陳式太極拳精選》
《養生太極推手》
《炮捶》
《孫式太極劍》
《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
《太極拳選編》
《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
《四維太極》
《吳式簡化太極拳》
《中國太極推手》
《太極十三劍》
《吳式太極拳》
《傳統楊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
《太極拳分解教學叢書》
《太極拳防身套用叢書》
《太極拳學堂叢書》
《原地太極拳系列叢書》
《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
《太極拳道》
《秘傳趙堡太極拳》
《楊式太極扇》
《原地十三式太極拳》
《24式太極拳提高捷徑》
《陳式太極拳快速入門不求人》
《陳式太極拳快速提高捷徑》
《常式太極拳》
《太極劍競賽套路》
《楊氏太極拳·劍·刀》
《武式太極拳》
《太極推手對練套路》
《太極拳解秘十三篇》
《武當三豐太極拳》
《看圖學太極叢書》
《太極拳掛圖系列》
《42式太極拳意氣勢練法》
《太極拳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
《太極拳入門》
《太極劍入門》
《陳式太極拳入門》
《陳式二路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簡化練法》
《太極拳體用全書》
《42式太極拳·劍》
《陳式太極拳簡化練法》
《全佑老架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練勢與運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