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磬[古代打擊樂器]

編磬[古代打擊樂器]
編磬[古代打擊樂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編磬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樂。多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

基本信息

簡介

最大的編磬--2007年申請金氏世界紀錄成功 最大的編磬--2007年申請金氏世界紀錄成功

編磬是古代打擊樂器一種,用石或玉製作,十六面一組。它的音色,除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個半音,演奏打擊時,發出不同音響,清宮所藏玉編磬,是清乾隆時制,在重大典禮演奏中和韶樂時使用。

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多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

編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組,每磬發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湖北的江陵和隨縣出土了大型編磬。湖北江陵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都,1970年在這裡出土了一套25枚編磬。磬體用青色石灰石製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較清晰的彩繪花紋和略顯凹凸的花紋。其中4枚繪有鳳鳥圖,色彩高雅,線條流暢。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十六枚,下層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隨時調用,這套編磬與編鐘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調高上進行合奏或同時轉調演奏。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鐘聲亮,遠之則磬音彰”。

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館和武漢物理研究所合作,將這套2400多年前的戰國初期大型編磬複製出來,其發音與原編磬的標音銘文相符,低音渾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優美而動聽,音域達三個八度,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多種樂曲。

清代的編磬,主要用於皇帝與王公大臣慶典的“丹陛大樂”、宮中大型宴會的“中和清樂”和“丹陛清樂”。清乾隆年間製作的編磬,16枚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異,採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與特磬一致,只是體積較小,每次演奏時全套都要使用,隨樂曲旋律擊奏。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還用黃金製作了一套金編磬,和它一起使用的還有一套金編鐘。

發源地

編磬 編磬

魯是磬的原產地,春秋時孔子是制磬高手,我們以同一種材料--泗濱浮石(三源“火山、太空、陸源、冰河期)浮沉變質岩)複製洛莊編磬、孔廟編磬、特磬、殷墟虎紋磬。

殷墟虎紋磬是東夷虎族王自魯遷都殷地安陽所攜。

1994-95年,長清仙人台14枚編磬出土,也是“本色玄黃”的泗濱浮石(三源“火山、太空、陸源、冰河期)浮沉變質岩)所制。山東華泰集團所屬華泰礦業及廠均參家了1994年長清及1999年山東洛莊漢墓出土古磬的修復工作。

1999年,濟南東章丘出土:走近洛莊漢墓樂器:編磬

金鐘嘉磬、王室輝煌, 編磬是古代一種石制擊打樂器,從春秋發展到戰國時期,進入編磬的高峰期。到了漢代,編磬逐漸走向衰落,王室貴族死後隨葬樂器的禮俗也漸漸衰落,因而,漢代的編磬出土很少。在國內考古中出土的西漢編磬裡面,大部分不是實物,而是專用來做祭品的“明器”。比如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10件編磬均是“明器”。出土實物的有曲阜九龍山的魯王墓,該墓曾出土西漢晚期的36件編磬,但都不如洛莊漢墓的107件編磬規模大、數量多,且全是實物。據悉,洛莊漢墓出土“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的洛莊漢墓泗濱浮磬的這107件編磬比以往漢代考古中出土的所有編磬的總和還要多。

據史料記載,編磬古代多為宗廟所用。古代有“四時嘉至磬”的說法,這裡的“嘉至”是西漢宗廟迎神樂名。文人王國維也曾在文中指出:“鐘磬獨以嘉至名者,以其為廟樂之首也。”

洛莊漢墓出土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的洛莊漢墓泗濱浮磬的107件編磬,是2000年夏天於該墓第14號陪葬坑中出土,像這種專門把樂器放置在一個陪葬坑內隨葬的,國內考古中還是首次發現。這107件編磬共分為6套,每套數量稍有差異。埋葬時均是掛在編磬架上入土,後因樂器坑塌陷,架子倒掉,編磬中也有三分之一斷裂。不過,這些斷裂的編磬日前已由經省教科文衛專家及山東華泰集團所屬廠礦泗濱浮磬修復專家歷時近一年的修復完畢。

50年代出土的安陽殷墟虎紋磬、70、80-95年山東泰泗地區出土的編磬及1999年洛莊西漢墓出土的107面6套編磬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的洛莊漢墓泗濱浮磬,絕非黑色,黑色磬是陝西華源磬、江蘇太湖磬、安徽靈壁磬,這三種磬,一是僅可響,但是聲響而不厚、尖而不振、短而不悠;一句話:共振與諧振感差,二是上述缺點因原料成因不同,非隕石撞擊或它因而致二次高溫高壓成因也;故以砭石山東的真品灰黃灰紅的泗濱浮磬以外的磬種做磬樂導引或音樂療法及浮磬砭道的話,是效果很差的。

“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據說“磬”起源於中國古代,在虞舜時期,它便成為很重要的樂器了。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產於我國古泗水兩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顏色類似灰黃灰褐色帶黃斑玉質感,看上去好像是玉類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製的,不過,這種品質不如泗水的玉料堅實而精緻。

根據文獻考考證:到了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又到了梁代才有銅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ヘ”字,也很像我國“注音符號”的“ヘ”字一般。--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記(考工記:書名,一卷;言百工之事。即周禮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記)一書中曾有敘述。

“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許多類型。每一種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編磬”的製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種音律的次序,橫列成上下兩排而組成的。還有一種叫做“方響”的樂器,它是“磬”的一種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長方形的鐵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說的“磬”,都是懸掛在“簨虡(鐘磬架子)”上敲擊的樂器。在朝鮮半島,到今天還有“編磬、特磬”和“方響”被流傳使用著。日本奈良興福寺,不久之前還有一隻“華原磬”被保存著,據說是一件非常名貴的古物。考其形狀,是屬於“鉦鼓”的一類。

歷史沿革

磬是一種石制的擊樂器,可能由某種片狀石制的勞動工具演變而來。磬在遠古時代稱作“石”和“鳴球”,在山西夏縣東下馮夏代文化遺址,發現了一石磬,形狀像耕田用的石犁,其斜上方,有一圓孔用於懸掛,整體打得非常粗糙,有的稜角還士分銳利,敲擊時仍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銅製等多種,分為兩種,一種為單個的大的磬,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殷墓出土的虎形大石磬,由大理石製成,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音色與青銅樂器發出聲音一樣清亮。

編磬

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把若干只發出不同音色的磬編排成一組,能發出幾個音色不同的音來。

早在3000多年前人們就用磬石製成“編磬”,商代的編磬,一般三枚一組,在殷墟西區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編磬。2000多年前的戰國初期,楚地的編磬製造技藝達到較高水平。

2009年,“六十甲子中國磬”由石頭神人力濤大師傾力打造,為祖國60周年大慶獻禮。

特磬

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清代,特磬和編磬在宮廷音樂中用途頗廣。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在一年的12個月裡,每個月各奏一個調的樂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黃鐘,十二月用大呂等,所以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單獨懸掛在木製磬架上。它們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黃鐘”,最小的為“應鐘”,演奏時,只需換上相應調的特磬,合奏時,在每一樂句的末尾各擊特磬一下,起加強節奏的作用。

雲磬

雲磬為寺院所用的法器,常用於宗教音樂。

雲磬:又稱“引磬”。古代打擊樂器。外形與仰缽形坐磬相同。形體很小,磬身銅製,形似酒盅,磬口直徑只有7厘米,置於一根長木柄上端,全長約35厘米。木柄旋以條紋為飾。

雲磬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於宗教音樂中。演奏時,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執細長銅棍敲擊,發音清脆,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

清乾隆年間(1736~1795)製作的特磬(現為北京天壇收藏),採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狀呈曲折形。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編鐘 | 特鍾) | 方響 | | 雲鑼 | 銅鼓 | | | | |
編磬 | 特磬
彈撥古琴 | |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拉弦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彈擊揚琴 |
笛子 | | 排簫 | |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
木魚 | |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其他骨笛 | 口弦 | 木葉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樂器名稱
吹奏樂器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克木人) | (漢族) | (漢族) | (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拉奏樂器梆子(漢族) | (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漢族) | 碰鐘 | (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打擊樂器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