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廷襄

 譚廷襄(?—1870),字竹崖,山陰(今紹興縣)華舍人

 譚廷襄(?—1870),字竹崖,山陰(今紹興縣)華舍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刑部主事、郎中、順天府尹、刑部侍郎等職。

鹹豐六年(1856),出任山西巡撫,仍在直隸辦理海運。因漕米改折解款之功,升任直隸總督。任時,遇轄縣東明縣城被水沖塌,水泛成災,上奏建言擬籌款堵御,並賑撫居民,準行;又以直隸鹽梟充斥,害民損財,奏請從嚴辦,得旨。七年六月,永定河漫溢,廷襄一面嚴懲防護不力官吏,一面上奏自責其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合陷廣東,廷襄奏請清廷封貨閉關,恩威並用。朝廷以海運在途,激之生變,虛聲無實益,不允。八年,天津海口有外國兵船駛入,奉旨赴天津偕倉場侍郎崇綸密陳海口情況。疏言俄與英、法、美各國情形雖殊,其心則同一叵測,應關注俄國動態。 

 英法聯軍北犯天津大沽口,廷襄密陳“天津郡城,無一日之水,無隔宿之糧,城外廛肆毗連,河路錯雜,戰守兩難,不得已仍行議撫,但使津郡能羈縻一日,京師則籌備一日”;及“臣與津存亡自誓已久,非敢以言撫為退縮求生”為理,力主和議,不為戰守,致使大沽炮台失守,迫簽《天津條約》。被大臣僧格林沁參劾,“上責其恇怯無能”,被革職充軍。鹹豐九年釋回後,以三品頂戴署陝西巡撫,督辦陝西團練。十一年,賞二品頂戴補授山東巡撫,兼署河道總督。時曹州、東昌等地,捻黨、幅軍、長槍會等會黨紛紛起義,帶兵馳赴茌平督剿東昌、臨清等地農民起義軍,獲勝;適宋景詩率領的捻軍搶渡運河,進逼省城,廷襄命營總烏爾貢扎布進剿,大破之。九月,命督辦山東團練,請于山、湖兩路扼要嚴防,以御外侮,上準其奏。十一月,御史曹登庸劾廷襄濫保屬員,上命僧格林沁查奏,以委用非人,降三級留任。時山東州縣積年虧空71萬餘兩,請飭查清理,得旨允行。同治元年(1862)三月,派軍鎮壓馬傳山等農民起義軍。二年,鎮壓捻軍,生擒起義首領楊蓬山、張全堂。三年,任刑部右侍郎,後改工部、戶部侍郎。四年後,歷任會試副考官、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湖廣總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九年四月病卒,追贈太子少保,賞給陀羅經被,賜祭葬,諡號端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