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我國台灣地區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前身為日本侵略時期成立的“大屯國立公園”。位於台北市近郊,行政區域包括台北市北投區、士林區,台北縣的萬里鄉、金山鄉、三芝鄉、淡水鎮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匯區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計畫,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處。

基本信息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台灣第三座國家公園,也是台灣離都會區最近的一座國家公園,位於台灣北部,行政區域包括台北市的北投,台北縣的萬里鄉金山鄉三芝鄉淡水鎮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匯區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計畫,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處。自日治時期開始,日本政府即成立大屯國立公園協會,將大屯山地區列入國立公園的範圍,1937年12月27日“大屯國立公園”與“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同時成立。政府播遷來台後,陽明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一帶,原名草山的山區命名為陽明山,以紀念明代學者王陽明。隨後,自1962年起開始由台灣省公共工程局(現為住都局)著手規劃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直至1985年9月16日,經過多年規劃並解決土地資源糾紛後,陽明山國家公園才正式成立,並積極推動各項管理業務。

名稱傳說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杜鵑

相傳,遠古這裡是一方終年雲遮霧罩的無名地,後來兩個地仙闖出了這個洞天。

這兩個地仙是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叫鄭一郎,弟弟叫鄭二郎。兄弟倆看地尋龍,哥哥拿一根一丈二尺長的銀針在地上走,弟弟手托一個紐扣般大小的銅錢在土內行,每走三步,銀針向地下插一次,如果銀針在哪裡插進銅錢眼孔里,哪裡就是一塊風水寶地。

兄弟倆雖有通天入地的本事,但在這裡卻接二連三都未能闖進這雲封霧鎖裡面去,兄弟倆燒起蠟燭錢紙,雙雙跪拜天地,“此處是人傑之地,還是仙山名地,或是佛剎寶地?請讓我們看個明白,不然,死也不暝目!”禱告三日三夜,真誠感動玉皇大帝,白雲濃霧裊裊升騰而去,青天白日下,只見北是一條“黃龍”,南是一條“青龍”,二龍盤踞山脊,會首處是一顆碩大的“珍珠”,原來是當年大禹制服的兩條孽龍。好一個“二龍戲珠”的所在啊,是人地,是仙地,是一塊佛剎寶地!兄弟倆人感嘆一回,對蒼天三叩而起,正欲離去,卻見別處是一片陽光燦爛,而這裡竟然沒有太陽的照耀。
兄弟二人一商量,乾脆好事做到底,又雙雙跪告天庭,請求賜給太陽光熱,玉皇大帝準奏,派太陽神下凡到這裡,將隨身攜帶的一盞天燈掛在這—片土地的上空,並把這裡命名為“陽明山”。從此這裡最先享受到太陽的照耀,昔永州府志載:“朝陽甫出而山已明者,陽明山也…”

歷史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台灣成立的第三座國家公園。陽明山原名草山,但實際上並不是一座山,而是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所構成的山區。在清朝時期,因怕賊寇藏匿在樹林中,伺機盜取硫磺,故會定期放火燒山,因此整個山區只能長出五節芒這類的芒草,故稱草山

1932年:在台灣日治時代,成立有大屯國立公園協會。

1937年,將大屯、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部份都正式指定為國立公園。

1950年:蔣中正為紀念明代學者王陽明,所以改名為“陽明山”。

1962年:台灣省公共工程局(現為住都局)開始規劃陽明山國家公園,初步規劃面積為28,400公頃,包括北海岸、觀音山與大屯火山群。

1985年9月16日:經過多年規劃和以法規解決土地資源糾紛後,陽明山國家公園正式成立,是台灣第3座國家公園。

地理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位置示意圖
保護區位於台灣省北部台北盆地的陽明山區。

保護區地貌為山脊即稜線,西北稜線為竹子山→嵩山→小觀音山→大屯主峰→大屯南峰大屯西峰→面天山→向天山,核心稜線為七星山→七股山→擎天崗→竹嵩山,東南稜線為磺嘴山→大尖後山→頂山→車坪寮山→五指山。這三條稜線呈不規則的H形。稜線海拔為800~1200米之間,而海拔500米以下平緩坡地為人類的已開發活動區。兩者之間即稜線與開發活動區之間尚保持近自然狀態的地區。區內可劃分為中央山區、西北側與西南側坡地區和東北、東側、東南、與南側河谷區。中央山區為公園的核心區,也是大屯火山群峰叢集之地。西北側與西南側坡地多以開發為造型精美的果園,是溪流眾多、小型瀑布林立、景色優美的風景區和溫泉區。河谷區有的開發較早成為農田與自然景色相錯落的遊憩區,有的尚保存近原始自然面貌,如火山群、溪流瀑布熱帶雨林等。氣候年均溫為14—20℃;年降水量為4000—8000毫米,並隨海拔高而遞增,雲霧多,日照不足。

資源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秋天芒草盛開的樣子,二子坪山頭
植物資料:保護植物有1224種,區內植被類型多樣。頂極植被季風常綠闊葉林。植物垂直帶譜有缺少和下降的現象,如大屯山自上而下為草原帶、昆欄樹林帶樟科樹種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帶,與島內其它山地比較,缺少山地針葉林帶和櫟類闊葉林帶,且森林界限下降到海拔700~900米之間。這可能與溫度、土壤、東北季風等有關。草原帶在海拔700米以上,主要為由台灣矢竹組成的和由台灣芒、灰木、假蹄蓋蕨、白茅等組成的、五節芒組成的和白茅、假儉草組成的草原。在嶺頂強風地段和溪谷岩隙分布有零星小面積的灌叢或灌木,如金毛杜鵑、野牡丹等。森林帶在海拔700米以下,海拔較高處主要為昆欄樹純林組成的林分,海拔較低處主要為大葉楠、樹杞或紅楠或尖葉槭組成的常綠闊葉林。其它還有水生、濕生植被。夢幻湖位於七里山東坡,海拔約850米,自湖底向岸邊呈現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濕生植物序列。
國家保護植物,二級有昆欄樹伯樂樹,三級有八角蓮等。
昆欄樹屬只含1屬1種的科,僅分布於我國台灣以及朝鮮日本。昆欄樹在解剖上不具導管,兼有闊葉樹與針葉樹兩類木材解剖構造的特徵,它被視為較原始的闊葉樹。因此,它在植物分類上有一定的價值。
保護區特有、稀有的植物有島槐、大屯杜鵑、中原杜鵑、紅星杜鵑、西施花、台灣水韭等。

陽明山國家公園赤腹松鼠
動物資源:保護區陸棲脊椎動物有115種,其中獸類有9種、鳥類有60多種、爬行類有28種、兩棲類有18種。昆蟲中僅蝴蝶就有130多種。區內野生動物以鳥類與昆蟲為主。獸類中數量較多的有赤腹松鼠、白鼻心(果子狸)、台灣野兔、台灣獼猴、穿山甲、台灣野豬、山羌等。鳥類中林棲鳥類種類和數量較多,主要有綠繡眼、山紅頭、繡眼畫眉、紅嘴黑鵯、白頭翁、竹雞等;農區、水域種數和數量較少,又白腹秧雞、栗小鷺、小白鷺等。鳥類中台灣藍鵲為特有種。爬行類蛇類有青竹絲,蜥蜴有印度蜥蜴等。兩棲類有台北樹蛙、澤蛙等。區內是青斑蝶最主要的產區,5~6月梅雨期後,羽化成蝶的數量可達數萬至數十萬隻。101甲縣道是目前最佳的賞蝶道,雖海拔的變化可觀賞到平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暖溫帶或亞高山帶各種蝴蝶。區內蝶類有大紅紋鳳蝶烏鴉鳳蝶琉球青斑蝶小青斑蝶等。
區內瀕危或漸危動物有台灣獼猴穿山甲、台灣野兔山羌白鼻心等。
台灣獼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長360~450毫米,尾長260~350毫米。頭較圓、顏面較平;通體呈明亮的灰褐色,體毛較密,尾粗而蓬鬆;手腳為濃黑色,顏面肉色,兩頰有濃須。
台灣獼猴棲息於沿海岸的岩石山上,群居。雜食性,主要食嫩枝葉和野果,也吃昆蟲和蛙類。

旅遊資源:保護區內有火山遺蹟和多種自然景觀,其中如火山錐、火山口、噴氣孔、溫泉、地熱、斷層、瀑布、湖泊、盆地、平台、植物、動物等。陽明山溫泉距台北市僅16公里,泉水從七星山麓湧出,系純硫化氫泉,水量很大,溢成溪流。

地理景觀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著名的小油坑磺煙噴口
以大屯火山群為主的火山地型景觀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主要特色。在公園中規劃有下列遊憩區:小油坑遊憩區冷水坑地區大屯遊憩區二子坪遊憩區擎天崗地區陽明書屋林語堂故居龍鳳谷硫磺谷遊憩區;以及需申請方可進入之三個生態保護區: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夢幻湖生態保護區與磺嘴山生態保護區。

小油坑遊憩區:海拔約805米,是一處凹口式的火山活動地形,噴氣孔終年有蒸氣噴出。位於七星山西北麓。是七星山步道的登山口。

冷水坑地區:冷水坑的水一點都不冷,有40度C。相較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其他溫泉水溫,算是很冷的,所以稱做冷水坑。位在陽明山冷水坑停車場旁的牛奶湖,它是台灣唯一的沉澱硫磺礦床,池水略為乳白色。牛奶湖的池底會噴出硫磺瓦斯,而其中帶有硫磺粒子,沉澱而使得湖泊成乳白色,所湧出的地下水屬中性硫酸鹽泉,因池水含大量的礦物質,池水呈乳白色狀所以被稱做牛奶湖。附近有海拔約860米的夢幻湖生態保護區,需申請才能進入,此生態保護湖區中生長一種台灣特有的水生蕨類“台灣水韭”。

陽明山國家公園陽明山花鐘旁的公園
大屯遊憩區:包括大屯群峰面天山向天山菜公坑山等,海拔約800米,在遊客中心有特別的“藍染”產業介紹。有時也稱為大屯自然公園區域。

二子坪遊憩區:二子坪是一個火山凹地地形,位於大屯主峰與二子山之間。中間有三個水池,因地形的關係,常會起霧,該區設有1,700米長的無障礙步道,禁止腳踏車通行。

擎天崗地區:過去是大片的牧場,在日治時代稱做大嶺牧場,今日僅剩少數的只寄養,附近有著名的魚路古道,和石梯嶺登山步道,亦有高約20米的絹絲瀑布。

陽明書屋:建於1969年,是陽明山國家公園中的主要人文史跡,原為蔣中正的行館,占地約15公頃,過去稱為“中興賓館”,1975年之後改稱“陽明書屋”,1997年捐給國家公園,於1998年正式開放。

草山行館:草山行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湖底路,陽明山國家公園第一停車場旁;草山行館占地大約549坪,為1920年代的典型日式建築,草山行館原屬台灣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1949年12月,國民黨政府遷台,蔣介石以草山行館為居處,而成為總統官邸,1950年5月,士林官邸修建完成後才改為‘夏季避暑行館’亦稱‘草山老官邸’,直至1960年間位於七星山上的中興賓館落成,蔣中正才遷居中興賓館。草山行館於2007年4月7日發生大火,全館付之一炬,目前已暫停開放。

屯山積雪

積雪記錄
日期積雪厚度
1952年2月18日12厘米
1955年
1956年
1980年1月30日8厘米
1991年
1993年1月16日12厘米
此外該公園雖位於亞熱帶氣候地區,海拔只有約200至1000米,卻偶爾會下雪;屯山積雪是淡水八景之一。

根據氣象局記錄顯示,鞍部氣象站(北緯25度11分,海拔826米[1])自1949年以來共觀測到27次降雪記錄(至2004年12月31日止),主要集中在1月(13次),其次為2月(8次)及12月(6次),其他月份沒有降雪記錄,平均每兩年會下雪一次。其中在1956年、1967年和2004年一年內降雪兩次。但是,其中積雪記錄只有6次,平均近十年才會積雪一次: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