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採伐運輸
正文
收穫森林主產品──木(竹)材的生產過程。簡稱森林採運。它與森林培育有機地構成林業生產體系;與木材加工、林產化學加工組成森林工業。全部過程分為森林採伐、木材運輸和貯木場作業3個主要生產階段,以完成伐倒成熟、過熟林木,並將其以伐倒木、原條或原木等形式集運到貯木場或木材市場的作業任務。森林採運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套用科學,它以森林生態學為依據研究森林合理採伐的方式和集材方法;以運籌學為基礎研究木材生產的最佳化規劃、方案選擇、組織管理和經濟效益;以工程力學和機械學為基礎研究採運工程建設和機械的使用。森林採運學的形成和完善直接推動了森林採運事業的發展。
概況 森林採運技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手工作業、機械化作業和全盤機械化作業3個階段。1940年以前,世界各國的森林採運基本靠人力和畜力作業,其中木材運輸作業由於使用蒸汽機車和汽車;機械化較早,但裝、卸車仍靠人力來完成。40年代後期開始採用單人操作的鏈鋸伐木、打枝和造材,用各種類型的起重機進行木材裝卸,用縱向輸送機選材,並出現了原條運材新工藝,使森林採運進入了機械化作業階段。但工序間和工序中的部分作業如伐前清理、木捆摘掛、選材拋木等尚需手工配合。50年代中期,美國、加拿大、瑞典、芬蘭和蘇聯等國家使用木材裝載機、拋木機裝卸木材和選材,進一步提高了機械化程度。到60年代,由於出現了伐木集材、伐木歸堆、打枝造材等聯合機械,森林採運開始向全盤機械化作業階段過渡。
中國在20世紀40年代末的森林採運仍以季節性手工作業為主,只有運材依靠森林機車。50年代初,東北林區開展了採運機械化的試點,鏈鋸、集材拖拉機、絞盤機、運材汽車、輸送機等相繼得到推廣套用,並實行原條集、運材新工藝,使季節性作業逐步走向常年作業,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與此同時,南方林區開始採用架空索道集材和汽車運材。60年代中期,東北林區的貯木場使用拋木機、木材抓具和固定造材鋸機,使各主要工序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現採運綜合機械化比重已達90%左右。
特點 森林採運不僅要注意經濟效益,而且要兼顧生態效益。森林是再生資源,只有貫徹以營林為基礎和采育結合的原則來組織木材生產,才能實現永續利用的要求。森林資源分布偏遠、零散,作業條件惡劣,勞動強度大,作業轉移頻繁,集材作業任務尤其繁重,作業中還會產生破壞地表,損傷母、幼樹等問題。這都決定了技術上的難度,並且直接影響木材生產成本。此外,森林採運的生產規模、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技術水平還受森林資源所有制的制約。
基於以上特點,森林採運工作首先要做好森林開發的總體設計,劃定生產場界,規劃林道網,確定開發順序、生產方式和集、運材類型。其次,要按森林經營方案確定年採伐量,劃定年伐區位置,因地制宜地選定採伐方式和更新方式,編制生產計畫和作業計畫。第三,要對伐區資源進行複查,作好伐區工藝設計,並按其要求完成採伐前的工程準備、技術準備和組織準備。第四,採伐後要及時進行跡地清理,並按確定的更新方式完成跡地更新。
工藝類型 森林採運工藝可按木材利用形態和集、運材方式,分為4種主要類型。
原木集、運材工藝 是世界上套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工藝類型,適用於手工作業。採用這種工藝時,伐區作業由伐木、打枝、集材、歸楞、裝車或推河、清理採伐跡地等工序組成,工藝流程複雜。由於在伐區造材,伐倒木或原條分散,造材質量不易保證,影響出材率。這種工藝在機械化程度不高的中國南方林區以及一些開發中國家仍有採用。
原條集、運材工藝 世界各國基本實現採運機械化後廣泛採用的一種工藝類型。它簡化了作業工序,只在山上楞場進行原條裝車和貯備一定數量的原條,造材、選材作業移到貯木場進行,因而可保證造材質量,提高出棧率,且能充分利用梢頭等剩餘物。60年代以來,中國東北林區所有採運企業都廣泛採用這種工藝,原條運輸量已占90%左右。
伐倒木集、運材工藝 是世界林業已開發國家如蘇聯、美國、加拿大等國在基本實現全盤機械化條件下採用的一種工藝類型。用重型汽車運材,運輸線路質量較好,打枝、造材和選材都集中在貯木場進行,有利於採伐跡地清理和充分利用採伐剩餘物。
木片運輸工藝 在伐區就地利用削片機將伐倒木或原條進行削片;或採用伐倒木、原條集材,在山上楞場集中削片,再用木片運輸汽車運到需用單位。這種工藝類型主要用在直接為造紙廠提供原料的林區,一般實行皆伐作業和人工更新。
發展趨勢 森林採運正向多工序聯合作業機械化和單工序作業全盤機械化發展,自動化作業水平也在進一步提高。森林採運工藝類型的選定和新的採運機械設備的研製,將更適應利用伐區生物量的發展趨勢。研究建立在森林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的生態採運系統,將更有利於實現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