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動物群落”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群落生態學(二級學科)
1、是一定地段上(或景觀中)生活的所有動物的總稱。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和食物網結構,每一種群占據一定的生態位並起一定的作用,其中與環境有較高適應性的種類,在數量上形成優勢。動物群落是在動物之間、動物與環境之間的長期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的,是生物群落及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水熱條件、光線、土壤等環境因子......
二、“動物群落”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動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區、分享相同資源並具有某種持久性的動物種群集合體〕流域生態環境與地下水的關係生態環境是指特定地理環境與特定水分狀態的綜合產物
其多樣性及豐富度的研究方法
1.群落的多樣性
群落的多樣性是群落生態組織水平獨持的、反映群落功能的重要持征。它是群落生態學研究中—個極為活躍的領域。物種多樣性(speciesdiversity)包括種的豐富性相和異質性兩個內容,目前描述群落的多樣性常用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指數。如辛普森指數(Simpson′sindex)、香農—威納指數(Shannon-weinerindex)。
多樣性指數,包含了群落的兩種信息:(1)種數;(2)各種間個體配置的均勻性。在種數恆定的條件下,各種之間的個體分配越均勻,多樣性指數值越大。如果每一個體都屬於不同的種,多樣性指數最大;如果每一個體都屬於同一物種,則多樣性指數最小。為了明確表示群落結構的均勻性,可以計算群落的均勻性指數。如用香農—威納的多樣性指數(H)推算出均勻性指數(E),E是H與群落理論上的最大多樣性指數(Hmax)的比值。
2.多樣性的判別方法
群落多樣性(Communitydiversity)是群落中包含物種數量和個體在種間的分布,是群落水平的生態特徵。
(1)Shannon-weiner指數(H)
公式中:H為多樣性指數,S為物種數,Pi為第i鼠種個體數占群落中的比例。對已知物種的群落,當所有的種以相同的比例存在時(種的個體數相等),多樣性指數達到最大值,即:Hmax=lnS。對於物種完全均勻分布的群落,有較對物種的群落多樣性高。當考慮分類階元,如:科(F)、屬(G)、種(S)時H(FGS)=H(F)+HF(G)+HG(S)。
(2)均勻性指數(E)根據Shannon-weiner指數(H),Pielu(1966)定義均勻性指數為E的取值範圍是0~1。
(3)McIntosh(1967)多樣性指數(Dmc)McIntosh認為,群落可以看成是S維空間的一個點,每一維的坐標由一個物種的豐富度(個體數)表示。
生態系統中的齧齒動物屬消費者,在能流和物流中起重要作用。生態平衡的破壞,引起了齧齒動物危害的發生。有史以來,齧齒動物就與人為敵,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實現齧齒動物的可持續控制,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齧齒動物群落的研究對闡明齧齒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研究齧齒動物可持續控制及生態控制決策的基礎。國內外對齧齒動物群落的研究很多,Grant、Brown、Hafner和鍾文勤等分別對草原、荒漠灌叢、高寒草甸、山區、島嶼、荒漠農田及城郊的鼠類群落進行了研究,Huntly、Retchman和夏武平等人先後研究了草原、高寒草甸及荒漠等自然景觀中鼠類群落優勢種對植物群落演替的作用;Grant、Bowers和劉季科等人從區域尺度驗證了鼠類群落結構特徵由其棲息環境決定的假設;楊春文、范喜順和卜書海等人對不同林區的齧齒動物群落結構和演替等進行了研究。韓崇選等(2004)通過對陝西關中北部塬區灌木疏林、荒坡和退耕林地的齧齒動物群落多樣性研究,探討退耕林地與灌木疏林地和荒坡林地齧齒動物群落的演變規律,為林區齧齒動物的生態治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群落的豐富度
群落的豐富度(richenss)是表征群落中包含多少個物種的量度。不同群落給人們的直觀印象之一,就是有的群落特別豐富,而有些群落的物種稀少。在地球上群落豐富度最高的也許是熱帶雨林。伊藤嘉昭(1975)說,當你在亞寒帶針葉林個筆直地走100m距離,碰到的高大樹種類不過2~3種。而在熱帶雨林每前進100m,同種的樹卻很少出現。在動物中,對鳥類的種類了解得最為清楚,在歐洲和北美等地,鳥的種類幾乎已全被記錄,因而用鳥的種類來說明這一事實,可靠性很高。MacArthur和Wilson(1967)列舉了美洲北部區23萬km2所繁殖的大陸鳥類:在加拿大的凍土地帶鳥類30~50種,在加拿大南部的塔伊加有l20~130種,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濃密闊葉灌叢中有160~170種,而到墨西哥南端的熱帶雨林多達500~6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