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吸收

碳吸收

“碳吸收”,即通過技術手段將游離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固化,並儲存起來。設法減少大氣中的碳存量,也稱為“碳吸收”,即通過技術手段將游離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固化,並儲存起來。

簡介

設法減少大氣中的碳存量,也稱為“碳吸收”,即通過技術手段將游離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固化,並儲存起來。

發展模式

碳吸收碳吸收

1.“碳減排”:短期取得突破可能性小
國際上仍在以煤炭和石油為主要能源來源,而目前的技術實力尚不能較快的實現減排目標,

“碳減排”任務仍“路漫漫而修遠”。以汽車為例,按照全球平均汽車保有量大約150輛/千人的平均水平計算,中國汽車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約為6億噸,按照每年增加1500萬輛汽車估計,以當前國產汽車接近200g/km的排放、年均每車的行駛里程以3萬公里,每年汽車新增加碳排放為0.9 億噸,傳統能源排放問題短期內仍有擴大的趨勢。
而目前國家提倡的低碳經濟主要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目標,包括火電、汽車、建築、工業減排,以及循環經濟和節能材料等。據清科研究中心調查,今年,我國清潔技術市場投資可能超過20億美元,新能源行業和水/污水處理行業可能成為今年清潔能源產業投資熱點。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儘管“碳減排”行業投資風風火火,但目前階段,甚至是已開發國家對於新能源的標準未來發展方向仍處在摸索之中。仍以新能源汽車(EV汽車)為例,目標是採用汽車電池技術提供動力,從而徹底擺脫對石油的依賴,但當前的問題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標準尚在制定中,正負極材料、電池組連線技術和管理單元,以及電池容量和放電功率,特別是安全標準等等,均在制定中,因此未來3年內,專家估計新能源汽車還很難取得較快的發展和推廣,目前國際上仍採用混合動力車等為發展主流。這也說明“碳減排”的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下,是一個較為長遠的任務。
2.“碳吸收”:森林碳匯優於碳捕捉(CCS)
通俗而言,碳捕捉(CCS)就是在二氧化碳排放之前就對其捕捉,然後通過管線或者船舶運到封存地,最後壓縮注入到地下,達到徹底減排的目的。在氣候變化成為公眾話題背景下,歐美政治家認為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不會短期改變的情況下,那么CCS似乎是控制二氧化碳的必然選擇。其始作俑者來自歐巴馬政府宣稱在未來10年投入4.5億美元在美國7個地區進行CCS項目試驗。八國集團峰會上,歐洲甚至制訂了CCS推廣時間表:到2010年,至少有20座發電廠使用CCS技術,到2020年前,歐洲和美國開始推廣該技術,並在2025年前在全球推廣。
但CCS的推廣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長期在中美之間奔波的能效問題專家程裕富指出,CCS是一項原理簡單運行複雜的技術,使用起來相當昂貴,而且具有高耗能和有泄漏的風險。以華能北京高碑店熱電廠為例,該電廠是我國目前惟一在熱電廠實現工業級套用碳捕集技術的項目。該項目於08年7月開始運行。高碑店熱電廠每年約排放400萬噸二氧化碳,碳捕集系統能夠捕集其中的0.075%,約3000噸,而捕集能耗占電廠能耗則在30%以上。顯然,其捕集的二氧化碳並不多,“幾乎不到1%”。之所以如此,因為二氧化碳捕集裝置的能耗一般都比較高,耗資比較大。
以30萬千瓦規模的電站,一年捕集100萬噸二氧化碳為例,以往的電站投資大致在每千瓦4000元,一旦加上CCS裝置,其成本將變成每千瓦8000到10000元。這意味著30萬千瓦的電站幾乎增加一倍以上的投資,達12億元之巨,然而效能卻不甚理想,目前火電廠發一度電大約排放一公斤二氧化碳,但是要對其進行捕捉,其中要耗費量的能源、蒸汽甚至電,這樣發一度電幾乎要增加30%能耗,電價成本大概提高20%到30%。因此,至少在目前為止,“碳捕捉”技術仍在不成熟,至少在國內不是一個可以工業化利用的有效手段。
在這一背景下,森林碳匯這種較為節約成本的吸收方式更為可取,植林的成本分為租地成本,種植林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成本:租地成本,育林基金、樹苗、化肥、檢疫費、各項稅收等,一般約在400元~600元,按照每方吸收0.57噸碳的計算,森林是目前最為經濟的減排手段。

相關新聞

廣西:林業嘗試“碳吸收林”清潔環境廣西:林業嘗試“碳吸收林”清潔環境

廣西:林業嘗試“碳吸收林”清潔環境
2011年1月17日,獲世界銀行貸款支持的“廣西綜合林業發展和保護項目”在南寧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為16.55億元人民幣,其中世行貸款1億美元,全球環境基金贈款525萬美元,國內配套資金8.04億元,為廣西林業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中外合作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一例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清潔能源發展機制的造林計畫,也作為項目的一個部分落戶廣西。這是全球首例嘗試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
該項目將增加生態林覆蓋,營造多功能防護林1.8萬公頃,封山育林10萬公頃,在蒼梧環江等縣營造4000公頃的試驗林,以進行碳吸收和碳貿易的測試,同時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在廣西實施石灰岩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屬“碳吸收林”概念。本項目的碳吸收試驗林,是全球首例嘗試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利用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實施林業項目在廣西也屬首次。該項目的實施對於改善化工企業周圍的環境具有積極意義。
碳吸收也稱“碳匯”。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上升,帶來了溫室效應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而森林或其他植物能夠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這個過程就是“碳匯”。根據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已開發國家出資在開發中國家實施造林和再造林項目,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這樣的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叫作“碳匯項目”,這一交易稱為“碳貿易”。

森林百科

森林氣象學
自然資源
森林覆蓋率
森林效應
針葉林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物種
西伯利亞紅松
柳杉
紫外線
針闊混交林
闊葉林
空氣負離子
長苞冷杉
森林永續利用
溫室效應
三北防護林
喜馬拉雅長葉松
防護林
經濟林
薪炭林
特種用途林
母樹林
單層林
臭冷杉
草本植物
封印木
地面芽植物
地帶性植被
森林演替
水土保持
青杄
蒸騰作用
空氣濕度
吸附作用
青海雲杉
雪嶺雲杉
落葉闊葉林
紅樹植物
亞高山針葉林
巴山冷杉
氟化氫
岷江冷杉
生態效益
森林水文作用
黃果冷杉
西伯利亞落葉松
生態失調
污染指數
氣象與農業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
綠色財富
地球之肺
喜馬拉雅冷杉
蒼山冷杉
華北落葉松
森林群落
生態
偃松
灘涂
基因庫
大果圓柏
細葉雲南松
森林地理
四川紅杉
魚鱗雲杉
森林經理
森林經營
森林採伐運輸
森林採運機械
森林抽樣調查
森林撫育採伐
森林更新
森林工業
森林航空攝影測量
森林赤字
森林保護
森林病害
森林採伐量
森林鳥獸害
森林氣象
森林區劃
森林圖面材料
森林土壤
森林效益
森林遙感圖像計算機處理
杉木林
森林主伐
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森林作業法
常綠闊葉林
林業機械化
林產化學加工
海南五針松
山楊林
徑流調節
川西雲杉
隱芽植物
鱗皮冷杉
徑流係數
大果紅杉
鐵堅杉
國防林
實驗林
雨林
環境保護林
風景林
原始森林
潮間帶
森林撫育
紅松闊葉混交林
麗江雲杉
林帶
林網
鱗木
蒙古櫟林
胎生現象
冠幅
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
垂枝香柏
地上芽植物
社會效益
人工造林
鬱閉度
幼林
過熟林
用材林
復層林
高山松
北方針葉林
碳匯林業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祁連圓柏
單萜烯
植物群落
硬葉常綠闊葉林
土壤蓄水
水源涵養
季雨林
油麥吊杉
森林旅遊
塔枝圓柏
赤松林
建群種
護路林
林芝雲杉
森林水分平衡
一年生植物
截留降水
喜馬拉雅鐵杉
寒帶針葉林
高山針葉林
山地針葉林
倍半萜烯
用途林
熱帶常綠季雨林
過濾作用
落葉季雨林
防止泥沙流失
防止水土流失
防止河道淤塞
石灰岩季雨林
生態服務
落葉松林
大氣圈熱量平衡
刺果石櫟林
水文效益
熱帶濕潤雨林
熱帶山地雨林
川紅樺林
生態適應性
高山櫟林
滇冷杉
牧場防護林
護岸林
森林水庫
松林樟子
西藏落葉松
氧氣發生器
貝爾格氣候
阿利索夫氣候
森林小氣候
林業碳匯
雲杉冷杉林
碳吸收
固碳功能
碳匯CDM
碳計算
水藻林
林業碳匯證
碳匯林業實驗區
生態效益價值補償
森林空氣動力學
營林與氣象
防護林帶
珊瑚林
良種造林
青岡林
動物群落
拷類林
石櫟林
潤楠林
厚殼桂林
非生物環境
木荷林
阿丁楓林
木蓮林
防風固沙
年齡分類
圓柏林方枝圓柏
蒸發散
中齡林
森林疏密度
森林密度
群落季相
成層現象
立地因子
成熟林
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同齡林
異齡林
溫帶針闊混交林
沖天柏
連層林
蕨類古裸子植物
華北為白杄
曲枝圓柏
暖溫帶針葉林
暖溫帶針闊混交林
造煤植物
高位芽植物
次生性針葉林
亞熱帶針葉林
馬尾松林
紫椴林
白樺針闊混交林
亞高山帶植被
沼澤森林
喬木層喬木
亞喬木層竹子
下木層灌木
灌木層樹木
草本層林木
苔蘚地衣層
煉山造林
層外植物垂直面
闊葉樹混交林
森林航測成圖
卡西亞松
森林輻射平衡
半常綠季雨林
熱帶針葉林
麥吊油杉
殺菌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