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設法減少大氣中的碳存量,也稱為“碳吸收”,即通過技術手段將游離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固化,並儲存起來。
發展模式
1.“碳減排”:短期取得突破可能性小
國際上仍在以煤炭和石油為主要能源來源,而目前的技術實力尚不能較快的實現減排目標,
“碳減排”任務仍“路漫漫而修遠”。以汽車為例,按照全球平均汽車保有量大約150輛/千人的平均水平計算,中國汽車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約為6億噸,按照每年增加1500萬輛汽車估計,以當前國產汽車接近200g/km的排放、年均每車的行駛里程以3萬公里,每年汽車新增加碳排放為0.9 億噸,傳統能源排放問題短期內仍有擴大的趨勢。
而目前國家提倡的低碳經濟主要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目標,包括火電、汽車、建築、工業減排,以及循環經濟和節能材料等。據清科研究中心調查,今年,我國清潔技術市場投資可能超過20億美元,新能源行業和水/污水處理行業可能成為今年清潔能源產業投資熱點。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儘管“碳減排”行業投資風風火火,但目前階段,甚至是已開發國家對於新能源的標準未來發展方向仍處在摸索之中。仍以新能源汽車(EV汽車)為例,目標是採用汽車電池技術提供動力,從而徹底擺脫對石油的依賴,但當前的問題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標準尚在制定中,正負極材料、電池組連線技術和管理單元,以及電池的容量和放電功率,特別是安全標準等等,均在制定中,因此未來3年內,專家估計新能源汽車還很難取得較快的發展和推廣,目前國際上仍採用混合動力車等為發展主流。這也說明“碳減排”的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下,是一個較為長遠的任務。
2.“碳吸收”:森林碳匯優於碳捕捉(CCS)
通俗而言,碳捕捉(CCS)就是在二氧化碳排放之前就對其捕捉,然後通過管線或者船舶運到封存地,最後壓縮注入到地下,達到徹底減排的目的。在氣候變化成為公眾話題背景下,歐美政治家認為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不會短期改變的情況下,那么CCS似乎是控制二氧化碳的必然選擇。其始作俑者來自歐巴馬政府宣稱在未來10年投入4.5億美元在美國7個地區進行CCS項目試驗。八國集團峰會上,歐洲甚至制訂了CCS推廣時間表:到2010年,至少有20座發電廠使用CCS技術,到2020年前,歐洲和美國開始推廣該技術,並在2025年前在全球推廣。
但CCS的推廣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長期在中美之間奔波的能效問題專家程裕富指出,CCS是一項原理簡單運行複雜的技術,使用起來相當昂貴,而且具有高耗能和有泄漏的風險。以華能北京高碑店熱電廠為例,該電廠是我國目前惟一在熱電廠實現工業級套用碳捕集技術的項目。該項目於08年7月開始運行。高碑店熱電廠每年約排放400萬噸二氧化碳,碳捕集系統能夠捕集其中的0.075%,約3000噸,而捕集能耗占電廠能耗則在30%以上。顯然,其捕集的二氧化碳並不多,“幾乎不到1%”。之所以如此,因為二氧化碳捕集裝置的能耗一般都比較高,耗資比較大。
以30萬千瓦規模的電站,一年捕集100萬噸二氧化碳為例,以往的電站投資大致在每千瓦4000元,一旦加上CCS裝置,其成本將變成每千瓦8000到10000元。這意味著30萬千瓦的電站幾乎增加一倍以上的投資,達12億元之巨,然而效能卻不甚理想,目前火電廠發一度電大約排放一公斤二氧化碳,但是要對其進行捕捉,其中要耗費量的能源、蒸汽甚至電,這樣發一度電幾乎要增加30%能耗,電價成本大概提高20%到30%。因此,至少在目前為止,“碳捕捉”技術仍在不成熟,至少在國內不是一個可以工業化利用的有效手段。
在這一背景下,森林碳匯這種較為節約成本的吸收方式更為可取,植林的成本分為租地成本,種植林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成本:租地成本,育林基金、樹苗、化肥、檢疫費、各項稅收等,一般約在400元~600元,按照每方吸收0.57噸碳的計算,森林是目前最為經濟的減排手段。
相關新聞
廣西:林業嘗試“碳吸收林”清潔環境
2011年1月17日,獲世界銀行貸款支持的“廣西綜合林業發展和保護項目”在南寧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為16.55億元人民幣,其中世行貸款1億美元,全球環境基金贈款525萬美元,國內配套資金8.04億元,為廣西林業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中外合作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一例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清潔能源發展機制的造林計畫,也作為項目的一個部分落戶廣西。這是全球首例嘗試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
該項目將增加生態林覆蓋,營造多功能防護林1.8萬公頃,封山育林10萬公頃,在蒼梧、環江等縣營造4000公頃的試驗林,以進行碳吸收和碳貿易的測試,同時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在廣西實施石灰岩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屬“碳吸收林”概念。本項目的碳吸收試驗林,是全球首例嘗試利用生物碳基金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利用全球環境基金贈款實施林業項目在廣西也屬首次。該項目的實施對於改善化工企業周圍的環境具有積極意義。
碳吸收也稱“碳匯”。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上升,帶來了溫室效應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而森林或其他植物能夠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這個過程就是“碳匯”。根據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清潔能源發展機制,已開發國家出資在開發中國家實施造林和再造林項目,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這樣的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叫作“碳匯項目”,這一交易稱為“碳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