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林分指林木的內部結構特徵。以防禦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保護生產、改善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是中國林種分類中的一個主要林種。
由天然林和人工林分所組成的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森林植物群體在其生長、形成過程中進行著物質的轉換和能量的循環,其間除了建造森林生物量自身,並為人類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的木材和副產品外,又以其與環境因素間的依存關係,對環境因素(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產生著深刻的多方面的有利影響,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重要作用。防護林這一林種就是人們運用森林對環境特有的有利影響,通過配置和營造森林,以及合理的經營管理,以充分發揮其防護作用,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森林的防護功能還涉及到豐富人們精神物質生活的旅遊和療養領域。
沿革
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鬥爭中對森林的多種防護功能早有認識,在2500年前已提出過要保護森林,禁山澤,防止水土流失。
南宋淳佑三年(1243)魏峴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備覽》為古書中較早、較系統闡述森林的作用的一部著作。清末梅曾亮所著《書棚民事》中,則描述了山地開荒之害,特別是較詳盡地闡述了森林涵養水源的作用。風沙地區的人民多運用造林種草來防風固沙,以保障農田生產。
19世紀初,俄國一些學者在俄國的歐洲部分營造了防止乾旱風,保障農田生產的草原防護林,並首先建立試驗研究站開展農田防護林的科學研究工作。此後,美國西部防護林計畫,蘇聯歐洲部分史達林改造自然計畫,中國在1949年以來規劃營造的東北西部、內蒙東部防護林等的實施均證明,這些已營造的防護林在防止自然災害、改善當地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1978年11月經中國政府批准,開始興建的“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被稱為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是在中國北方三北地區興建的綠色森林帶,用以減緩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進程。由國家林業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三北防護林工程管理辦公室)負責實施。它涉及到11個省(區)的範圍,分3個階段、8期工程進行,預計於2050年完成。2001年第二階段第四期工程啟動。號稱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
分類
在中國,根據其防護目的和效能,防護林分為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路林、護岸林、海防林、環境保護林等。
在日本,防護林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止土沙崩壞林、防止飛沙林、防風林、防止水害防止潮害林、防止乾害林、防霧林、防止雪崩林、防止落石林、防火林、護漁林、航行目標防護林、保健防護林、風景防護林、泓森槐防護林等。
水源涵養林
水源涵養林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水土防護林種之一,是一種複雜的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森林普遍具有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最主要的是具有涵養保護水源、調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蝕、淨化水質和調節氣候等生態服務功能。
水土保持林
為防止、減少水土流失而建設的防護林。是水土保持林業技術措施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現在:
①調節降水和地表徑流。通過林中喬、灌木林冠層對天然降水的截留,改變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強度和其衝擊地面的能量。林地地被物(主要是良好的林地枯枝落葉層)以大於自身氣乾重2~3倍的重量比例吸收林地降水,同時,以其較大的地表粗糙度削弱地表徑流。即使地表徑流形成(極少出現),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徑流攜帶泥沙的能量。
②固持土壤(體)。水土保持林的喬、灌木群體具有濃密的地上部分和強大的根系,可發揮良好的固岸、固坡、防沖、護灘、緩流掛淤,以至減免滑坡、崩塌等為害的作用。此外,還有改善農牧業用地小氣候條件和改良土壤等作用。
防風固沙林
防風固沙林,是指以降低風速,防止或減緩風蝕,固定沙地,以及保護耕地。果園、經濟作物、牧場免受風沙侵襲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農田防護林
農田防護林是防護林體系的主要林種之一,是指將一定寬度、結構、走向、間距的林帶栽植在農田田塊四周,通過林帶對氣流、溫度、水分、土壤等環境因子的影響,來改善農田小氣候,減輕和防禦各種農業自然災害,創造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環境,以保證農業生產穩產、高產,並能對人民生活提供多種效益的一種人工林。
護路林
護路林指的是在道路旁、城市毗連處,為防止飛沙、積雪以及橫向風流等對道路或行駛車輛造成有害影響而種植的林帶。
護岸林
護岸林是指栽種在渠道、河流兩岸使免受沖刷的防護林。
海防林
海防林在防風減災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當狂風巨浪撲來時,海防林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環境保護林
以淨化空氣、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環境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城市及城郊結合部、工礦企業內、居民區與村鎮綠化區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林種和體系
根據特定的防護目的,防護林在配置和經營措施上各有特點,可區分為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草原牧場防護林、水源涵養林、沿海防護林等林種。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區域或一個範圍內,依據地形條件,土地利用狀況,主要自然災害和人們生產活動情況,在當地發展生產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田邊、道路、水利設施和居民點四旁植樹,與速生豐產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各林種的布局配合,合理規劃配置並形成防護林的綜合體,即稱為防護林體系。這一體系的各個組成林種在配置和布局上要相互協調,在林分的形式上可以林帶、片林、林網相結合,喬木、灌木、種草相結合。各個林種要相互補充與完善,使防護林體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揮最佳的經濟效益。對於特定的自然地理區域,因為影響當地生產、生活的主要自然災害多是明顯的(如水土流失、風沙,乾旱風等),所以為此規劃的防護林體系多以某一林種為主體。如水土流失地區以水土保持林為主體;在風沙地區,以農田防護林為主體,結合其他林種,構成當地的防護林體系。為了提高防護林體系的總體效益,在規劃配置上要考慮以最小的林業占地面積發揮最大的防護效益因此,應確定合理的防護林覆被率。一般在平原農地或草原牧場,覆被率為5%~10%為宜;在山地丘陵區,一般不宜小於30%。而且,要注意防護林體系內各個林種空間分布上的均勻、合理性;在防護林林分樹種組成結構上,除了考慮各組成樹種生物學的穩定性外,應發揮其最大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和調節徑流的作用,同時,也應考慮當地立地條件(指影響林木生長的氣候、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環境條件的總稱)和適生植物的種類。中國在“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樹種組成配置上明確提出草類、灌木、喬木相結合的原則。一些環境條件較好的農區、沿海地區或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防護林體系的樹種組成和經營有向多層次、多形式、多目標發展的趨勢,以便充分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如強調農林混作,泡桐與糧食作物間作和多種經濟作物的混作,以及同牧草栽培結合等。這種立體林業的防護林體系,既可發揮植物群體相互依存,克服不良條件的影響,提高其防護效益,又可充分發揮土地生產潛力。
技術要求
營造防護林的具體技術要求:
①樹種選擇和混交類型,宜選擇生長穩定、長壽、抗性強的樹種,以優良的鄉土樹種為宜。根據當地條件,營造喬灌木混交型、陰陽樹種混交型等類型的混交林。
②防護林配置,根據防護目的和地貌類型,配置防護林帶。水源林和水土保護林配置成片狀、帶狀或塊狀,構成完整的水土保護林體系。
③撫育管理,在防護林地區只能進行擇伐,清除病腐木,並須及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