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群落外貌常常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周期性的變化,隨著氣候季節性交替,群落呈現不同的外貌,這就是季相。溫帶地區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變化十分顯著,如在溫帶草原群落中,一年可有四或五個季相。早春,氣溫回升,植物開始發芽、生長,草原出現春季返青季相。盛夏秋初,水熱充沛,植物繁茂生長,百花盛開,色彩豐富,出現華麗的夏季季相。秋末,植物開始乾枯休眠,呈紅黃相間的秋季季相。冬季季相則是一片枯黃。草原群落中動物的季節性變化也十分明顯。
例如,大多數典型的草原鳥類,在冬季都向南方遷移;高鼻羚羊等有蹄類在這時也向南方遷移,到雪被較少,食物比較充足的地區去越冬;旱獺、黃鼠、大跳鼠、倉鼠等典型的草原嚙齒類動物冬季則進入冬眠。有些種類在炎熱的夏季進入夏眠。此外,動物貯藏食物的現象也很普遍。
其結構
一、群落的垂直結構群落的垂直結構,主要指群落分層現象。陸地群落的分層,與光的利用有關。層的分化主要決定於植物的生活型,因生活型決定了該種處於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換句話說,陸生群落的成層結構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間上垂直排列的結果,水生群落則在水面以下不同深度分層排列。森林群落的林冠層吸收了大部分光輻射,往下光照強度漸減,並依次發展為林冠層、下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等層次。
成層性是植物群落結構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野外調查植被時首先觀察到的特徵。<FONTcolor=#000000>成層現象不僅表現在地上而且也表現在地下。一般講,溫帶夏綠闊葉林的地上成層現象最為明顯,寒溫帶針葉林的成層結構簡單,而熱帶森林的成層結構最為複雜。草本植物群落的結構就更為簡單了。
喬木的地上成層結構在林業上稱為林相。從林相來看,森林可分為單層林和復層林。植株上的苔蘚、地衣等附生植物、藤本植物等,由於很難將它們劃分到某一層次中,因此通常將其稱為層間植物或層外植物。<BR>對群落地下分層的研究,一般多在草本植物間進行。主要是研究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幅度。地下成層性通常分為淺層、中層和深層,研究草原時重視根系的研究。一般說來草原根系的特點是:地下部分較密集,根系多分布在5~10cm處;氣候乾旱,根系也隨著加深;叢生禾草根系的總長度較長,而雜草類的根較重,並有耐牧性。;在層次劃分時,將不同高度的喬木幼苗劃入實際所逗留的層中。其他生活型的植物也是如此。另外,生活在喬木不同部位的地衣、藻類、藤本及攀緣植物等層間植物(也叫層外植物)通常也歸入相應的層中。;成層現象是群落中各種群之間以及種群與環境之間相互競爭和相互選擇的結果。它不僅緩解了植物之間爭奪陽光、空間、水分和礦質營養(地下成層)的矛盾,而且由於植物在空間上的成層排列,擴大了植物利用環境的範圍,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強度和效率。成層現象越複雜,即群落結構越複雜,植物對環境利用越充分,提供的有機物質也就越多。群落成層性的複雜程度,也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良好的指示。一般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成層構造複雜,而在極端的生態條件下,成層結構簡單,如極地的苔原群落就十分簡單。
在發育成熟的森林中,上層喬木可以充分利用陽光,而林冠下為那些能有效地利用弱光的下木所占據。穿過喬木層的光,有時僅占到達樹冠的全光照的十分之一,但林下灌木層卻能利用這些微弱的、並且光譜組成已被改變了的光。在灌木層下的草本層能夠利用更微弱的光,草本層往下還有更耐蔭的苔蘚層。
生物群落中動物的分層現象也很普遍。動物之所以有分層現象,主要與食物有關,因為群落的不同層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還與不同層次的微氣候條件有關。如在歐亞大陸北方針葉林區,在地被層和草本層中,棲息著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丘鷸、榛雞)、獸類(黃鼬)和各種鼠形嚙齒類;在森林的灌木層和幼樹層中,棲息著鶯、葦鶯和花鼠等;在森林的中層棲息著山雀、啄木鳥、松鼠和貂等;而在樹冠層則棲息著柳鶯、交嘴和戴菊等。但應指出,許多動物可同時利用幾個不同層次,但總有一個最喜好的層次。
水域中,某些水生動物也有分層現象。比如湖泊和海洋的浮遊動物即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影響浮遊動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決定於陽光、溫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多數浮遊動物一般是趨向弱光的,因此,它們白天多分布在較深的水層,而在夜間則上升到表層活動,此外,在不同季節也會因光照條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變化。
二、群落的水平結構
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群落的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有人稱之為群落的二維結構。植物群落水平結構的主要特徵就是它的鑲嵌性。鑲嵌性是植物個體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從而形成了許多小群落。小群落的形成是由於環境因子的不均勻性,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漬化程度的差異,群落內部環境的不一致,動物活動以及人類的影響等。分布的不均勻性也受到植物種的生物學特性、種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群落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制約。
三、群落的時間結構
如果說植物種類組成在空間上的配置構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話,那么不同植物種類的生命活動在時間上的差異,就導致了結構部分在時間上的相互配置,形成了群落的時間結構。在某一時期,某些植物種類在群落生命活動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時期,則是另一些植物種類在群落生命活動中起主要作用。
如在早春開花的植物,在早春來臨時開始萌發、開花、結實,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已經結束,而另一些植物種類則達到生命活動的高峰。所以在一個複雜的群落中,植物生長、發育的異時性會很明顯地反映在群落結構的變化上。因此,周期性就是植物群落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年份內其外貌按一定順序變化的過程,它是植物群落特徵的另一種表現。植物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節是不同的,隨著氣候季節性交替,群落呈現不同的外貌,稱之為季相。如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在春季開始抽出新葉,夏季形成茂密的綠色林冠,秋季樹葉一片枯黃,到了冬季則樹葉全部落地,呈現出明顯的四個季相。植物生長期的長短,複雜的物候現象是植物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適應周期性變化著的生態環境的結果,它是生態-生物學特性的具體體現。
溫熱地區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變化十分顯著,如在溫帶草原群落中,一年可有四或五個季相。早春,氣溫回升,植物開始發芽、生長,草原出現春季返青季相。盛夏秋初,水熱充沛,植物繁茂生長,色彩豐富,出現華麗的夏季季相。秋末,植物開始乾枯休眠,呈紅黃相間的秋季季相。冬季季相則是一片枯黃。
草原群落中動物的季節性變化也十分明顯。例如,大多數典型的草原鳥類,在冬季都向南方遷移;高鼻羚羊等有蹄類在這時也向南方遷移,到雪被較少、食物比較充足的地區去,旱獺、黃鼠、大跳鼠、倉鼠等典型的草原嚙齒類到冬季則進入冬眠。有些種類在炎熱的夏季進入夏眠。此外,動物貯藏食物的現象也很普遍,如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達烏爾鼠兔,冬季在洞口附近積藏著成堆的乾草,所有這一切,都是草原動物季節性活動的顯著特徵,也是它們對於環境的良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