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鄭律成1918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中國作曲家。朝鮮族,原名鄭富恩。
1918年8月13日生於韓國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1950年加入中國國籍。1976年12月7日逝世於北京。鄭律成自幼學習音樂,1933年來中國,在南京、上海等地從事抗日活動,同時從師學習聲樂和鋼琴、小提琴。1937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抗戰勝利後,1945至1950年,鄭律成回朝鮮工作。任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在此期間,他譜寫了歌頌朝鮮人民鬥爭和中朝友誼的作品。1950年在北京定居,並且加入中國籍,先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舞團、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新中國成立以後,鄭律成的足跡踏遍了中國大地,到處尋找新的創作原料,到1976年12月7日他病逝的時候,為人們留下30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世界上兩個國家的軍歌都出他一人之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都是他譜寫成的。
簡歷
1933年到中國南京參加朝鮮人的抗日革命組織“義烈團”,上朝鮮革命幹部學校學習。一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學習鋼琴、小提琴、聲樂。
1936年,譜寫了處女作《五月之歌》。
1937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工作。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回朝鮮,任朝鮮人民軍俱樂部部長、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譜寫《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解放進行曲》、《豆滿江》、《東海漁夫》等。
1950年韓戰爆發,周恩來親自寫信給金日成要調鄭律成回中國,金日成同意鄭律成去中國繼續從事音樂創作。後加入中國國籍。
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去世,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生平經歷
出身背景
1918年他出生在朝鮮半島南部(現屬韓國)全羅南道一個貧苦的革命家庭。他父親是個愛國者,三個哥哥先後為朝鮮和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
投身中國革命
1933年,年僅15歲的鄭律成隨著一批進步的朝鮮青年來到中國,參加朝鮮人革命組織"義烈團",後加入"朝鮮民族解放同盟"從事抗日活動。他一邊在滬寧道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音樂。1937年10月,19歲的鄭律成懷著滿腔熱情奔赴延安,並於1939年1月在那裡加入中國共產黨。
鄭律成從1937年到1942年,一直生活、戰鬥在延安。在延安期間,他耳聞目睹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秋收起義、井岡山業績、遵義會議、二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開闢根據地,這些都激勵著年輕的鄭律成,成為他音樂創作的食糧。在音樂家冼星海寫成的《黃河大合唱》的影響下,他同公木合作,寫了《八路軍大合唱》,把自己對人民軍隊的熱愛譜進了樂曲。大合唱中的《八路軍進行曲》後來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在隆重的開國大典上,這支名曲迴響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以後它又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歌。
革命勝利後
抗日戰爭勝利後,鄭律成返回朝鮮工作,歷任朝鮮勞動黨黃海道委宣傳部部長、朝鮮人民軍俱樂部部長、朝鮮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國立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等職。在此期間,他譜寫了歌頌朝鮮人民鬥爭和中朝友誼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曲》《中朝友誼》等許多作品。1950年回到中國,隨即加入中國國籍,定居北京,先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中央歌舞團從事音樂工作。他深入工廠、農村、邊防,足跡踏遍了中國大地,到處尋找新的創作原料,為工農兵創作,譜寫了大量的音樂作品。
數十年間,鄭律成譜寫了360餘首(部)不同形式、體裁的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以淳樸簡練的語言、鏗鏘有力的節奏、莊嚴豪邁的曲調,深刻地刻畫了人民軍隊的形象,表現了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戰鬥風格和排山倒海的氣勢,如進軍的號角,伴隨著人民軍隊成長壯大和人民戰爭勝利的歷程,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力量和政治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1988年7月25日被中共中央軍委正式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代表作品
歌曲
《延安頌》、《延水謠》、《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
兒歌
《我們多么幸福》、《星星歌》
歌劇
《望夫雲》
大合唱
《興安嶺上雪花飄》
妻子
丁雪松,女。四川巴縣人。中國第一位駐外女大使。著名作曲家鄭律成之妻。丁雪松在口述著作《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憶錄》一書中還深情地回憶了她的革命伴侶、著名作曲家鄭律成,為人們了解音樂家不尋常的生平和成長軌跡,了解他們夫婦在中國和朝鮮生活、工作的傳奇經歷和特殊貢獻,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紀念活動
2007年11月6日,為紀念中國著名作曲家鄭律成,第三屆光州鄭律成國際音樂節10月19日至21日在韓國光州市舉行。音樂節包括開幕式、主題音樂會、學術研討會、攝影展等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人物軼事
生年之謎
過去一些資料提及鄭律成的生年,都說是1918年,其實是不準確的。經過韓國朋友們的詳細考證,包括查閱當年的戶籍資料等各種檔案,證實他的準確生年是1914年。這一成果已得到鄭律成親屬的認同。原來,鄭律成為參加抗日活動時便於以未成年人的身份進行掩護,就將自己的年齡改小了4歲。因而在中國的很多資料中,他的生年就被說成是1918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