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蒙古攻宋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個歷史階段,發生在1235年-1278年。蒙古攻滅南宋前後分為三個階段:窩闊台攻宋、蒙哥攻宋、忽必烈滅宋。
概述
蒙軍兵分三路:西路由鞏昌(今甘肅隴西)攻四川,中路南攻荊、襄,東路進軍江淮。由於宋軍已有防禦,並頑強抵抗,蒙軍的騎兵優勢在山地與水路難以發揮作用,因此未能滅宋。蒙哥即位後的第二年(1252年),又部署滅宋,並發兵從臨洮經四川西部,入雲南迂迴攻宋。元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親統大軍攻宋,由六盤山攻入四川,在合州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北)遭宋守軍阻擊,負傷而死。蒙軍被迫撤軍。忽必烈即位後,改變戰略,大力發展水軍,以襄樊為主攻方向,從中突破,直趨宋都臨安(今杭州),最後滅宋。
窩闊台攻宋
1235年春,窩闊台在派遣拔都、速不台等率軍西征的同時,分兩路軍大舉攻宋。東路軍由皇子闊出等統率,向湖北進軍,攻下光化(今湖北光化縣北)等城。1237年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等地,蒙古軍受挫,遂撤走。
西路軍由皇子闊端等統率,進攻四川。1235年末,闊端兵至鞏昌(今甘肅隴西),鞏昌便宜總帥汪世顯降蒙,並率所部軍從攻四川。1236年,闊端率主力攻入大安(今陝西寧強)陽平關,宋守軍全軍潰滅。是年冬,蒙古軍攻入成都。不久,闊端引兵退回。1241年,蒙古軍又進攻四川,破二十餘城,進圍成都,攻破漢州(今四川廣漢)等地。
1238年至1241年間,蒙宋曾多次進行和談,但未能達成和議。南宋以孟珙為京湖安撫制置大使,使襄樊地區恢復了原先的重鎮地位。1242年,宋廷命余玠為四川安撫制置大使,收復了被蒙古軍占領的部分州縣。宋軍堅守要地,蒙古軍停止進攻。
蒙哥攻宋
1251年蒙哥即位後,命忽必烈統軍經略中原漢地,並負責征服南宋。忽必烈採納漢儒姚樞的建議,在河南設定經略司,在陝西設定宣撫司,屯田戍兵,與宋襄樊對峙。蒙古在四川等地也立城置戍,建立堅固的後方基地。
1256年,蒙哥分兩路軍馬攻宋。蒙哥親統西路軍進攻四川。諸王塔察兒等統率東路軍,進攻荊襄、兩淮。1257年,蒙哥分三道入四川。蒙古先鋒軍向成都進兵,敗宋軍,占領成都。一年之間,蒙古軍長驅直入,宋軍相繼敗降。1259年春,蒙哥親自領兵攻打合州(今四川合川縣)。台州守將王堅憑釣魚山堅守,蒙古軍連續攻城數月不能破。七月間,蒙哥親自領兵到城下猛攻,宋軍發炮石反擊。蒙古軍敗退。蒙哥死在軍中。
1257年秋,塔察兒的東路軍以十萬鐵騎攻打湖北的襄陽和樊城,無所建樹。1258年秋,蒙哥令忽必烈代領塔察兒軍攻宋。1259年九月,忽必烈軍突破南宋長江防線,包圍鄂州城(今湖北武漢)。鄂州守將奮勇抗戰,蒙古軍不能攻破。十二月,忽必烈得知阿里不哥要爭奪汗位,這時,正好賈似道遣使請和,忽必烈便匆忙決定與宋議和,輕騎北返,回到開平。
忽必烈滅宋
忽必烈為了滅宋,早在1268年(至元五年)就已派人圍攻宋漢水中游軍事重鎮襄陽和樊城。經數年苦戰,1273年破城。時值蒙古軍已控制四川。次年夏,忽必烈便命伯顏為統帥,分兵兩路,大舉南下。元軍在沿途雖然受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但由於南宋朝廷不作戰備,結果,伯顏等很快便奪取了鄂州(今武昌)、漢陽、黃州(今湖北省黃岡)、蘄州(蘄春)、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安慶、池州、建康(今南京市)、鎮江等地。
1275年冬,復分兵3路,約期攻取臨安(今杭州市)。在元軍大軍壓境下,1276年春,南宋皇室被迫出降,臨安為元軍占領,南宋亡。
在元軍進入臨安後,以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為首的抗戰派,仍擁立南宋幼主趙兄弟趙昰,趙昺,輾轉於東南各省之間繼續進行抵抗。但由於力量懸殊,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執,陸秀夫和張世傑於次年也戰敗而死。至此,蒙古軍遂全面統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