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

普賢

普賢:即普賢菩薩,梵名Samantabhadra 。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其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與文殊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被稱為“華嚴三聖”

基本信息

來源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據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之行者。台宗二百題卷十立有相普賢論題,依禮懺誦經之有相行,達成感見普賢之旨。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

解說

(一)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1)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普賢普賢菩薩

(2)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三聖圓融觀中,明二聖三對表法:
(1)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徵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的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二)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華嚴經·入法界品》,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涅盤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眾生),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
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沸,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
普賢普賢菩薩

(1)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遍於身口,進行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如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皈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一一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自覺我身前有諸佛,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塵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悉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入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正如《大般若經》說的:“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2)稱讚如來:稱即稱頌,贊即讚嘆。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者如如不動,指不生不滅的心體,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變。來即去來,謂如如不動的心體,能生起萬德。即於無去無來中,能去能來。佛有三身,稱讚法、報、應三身的偈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稱讚法身佛的偈頌:“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稱讚報身佛的偈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稱讚應身佛的偈頌:“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鹹恭敬。”稱讚如來相,以身業禮,以口業贊,以意業敬,是為三業供養如來。
(3)廣修供養:廣指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皆供養。供養之物有財供養與法供養。財供養:有內財與外財。內財,如《法華經》說: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即禮拜讚嘆供養。外財,指金錢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隨緣能施,盡心供養。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如偈說:“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菩薩二乘僧。”法供養:以如來正法,開示眾生,轉迷啟悟。如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是為法供養。吾人廣修供養,可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如法供養。可先勸一家,由一家及他家,從一方及十方,普賢菩薩稱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4)懺侮業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輪迴之苦。如《行願品》說: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懺悔最好法門,莫如念佛。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且念佛法門,無論利根鈍根,業輕業重,但肯信願持名,無不往生極樂世界。
(5)隨喜功德:功德分二種:一者世間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間無漏功德,如了生脫死,廣修六度、四攝等。對這兩種功德,有力的則助力,無力的則讚嘆,隨喜而修,切不可諷刺打擊,妒嫉誹謗。學習普賢菩薩隨喜淨土法門的精神,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
(6)請轉法輪:如來說法,一句一字,皆從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轉入心中而成妙法,現在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我們應請大法師代佛說法,即請轉法輪。法師轉大法輪,能使人去惡向善,轉凡成聖。說明請轉法輪,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7)請佛住世:釋迦滅後,彌勒未生,曷能請佛住世?當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盤,若人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淨念相繼,則佛常映現心中。如經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8)常隨佛學:我們時時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對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總之,要誠心憶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此,始終不變。
(9)恆順眾生: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對任何眾生,都要承事供養,如敬父母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要求做到以下四點:(1)於諸病苦為作良醫;(2)於失道者示其正路;(3)於暗夜中為作光明;(4)於貧困者令得寶藏。
(10)普皆回向:菩薩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怎樣回向呢?經文中說:“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回向的內容有三種:(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2)回因向果:將自己日夜所念的佛號和每日課誦。為眾生回嚮往生極樂淨土。(3)回事向理:從理論上認識,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普賢普賢菩薩

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要牢記弘一法師書寫的兩句話:“願得普賢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三)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里,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1)音聲忍:菩薩對佛所說一切教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
(2)順忍:菩薩能於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3)無生法忍: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4)如幻忍: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度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切眾生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5)如焰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焰。譬如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語言顯示。菩薩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6)如夢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淨,而有示現。菩薩觀一切世間,悉皆如夢,無有差別。
(7)如響忍:菩薩觀如來說法聲音,悉同於響。雖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譬如谷響,從緣所起,而於法性,無有相違。菩薩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遍十方土。菩薩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可說而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8)如影忍:菩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舍於大願;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於明鏡等清淨物中而現其影,影與明鏡,非一非異,非離非合。菩薩亦如是,於無二法中,分別二想,善巧方便,通達無礙。菩薩成就此忍,雖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
(9)如化忍:菩薩觀世出世間法,一切如化。觀世間染法如化者: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觀出世間淨法化者: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眾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礙,辯才所說故;菩薩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菩薩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10)空忍:菩薩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間界。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想、無起、無二故。一切眾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猶如虛空,以無所行,無分別,無差別故。一切禪定,所說一切法,一切佛身猶如虛空,以三際平等,不可言說,無著無礙故。菩薩修空忍,能證知一切諸法而無分別;嚴淨一切佛國而無所依身。通達一切波羅密,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四)耳識圓通
普賢普賢
在《楞嚴經》里,普賢菩薩自述,已曾與恆河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諸佛都以普賢為榜樣,教菩薩眾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必須先悟毗盧性海,然後才能入普賢行門。
佛問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普賢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縱然彼因障深,看不見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成就。

(五)修行圓覺清淨境界
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普賢菩薩為與會諸大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向釋迦牟尼佛提了四個問題:(1)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2)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3)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4)若諸眾生,於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佛答第一個問題:修大乘者,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圓瑛大師認為‘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妄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佛答第二個問題:修大乘者,不僅遠離幻境,以幻心離幻境的“幻心”,也要遠離。以達到塵亡根盡的境界。
佛答第三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心後,還要離掉以知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復當遠離。
佛答第四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後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佛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前。
(六)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
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於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後,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華經》,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
(1)為諸佛護念;(2)植眾德本;(3)入正定聚;(4)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普賢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後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經,我復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一心精進,滿三七日,我當乘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若人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為諸如來摩頂授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釋尊對普賢護法精神,表示讚嘆“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

密教釋意

普賢普賢
在密教之中,以此菩薩表示菩提心,視之與金剛手、金剛薩埵、一切義成就菩薩同體。一行《大日經疏》卷一解釋普賢,謂“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名為普賢。
在密教金胎兩部曼荼羅中,皆列有此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之中,普賢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安於北方四菩薩中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三昧耶形為劍形。在胎藏界曼荼羅中,將之列於中台八葉院並文殊院。其中,在中台八葉院是坐於東南方的蓮華上,身白肉色,戴五佛寶冠,左手以大指、頭指執蓮華,蓮上安有火焰圍繞的利劍,右手臂伸開仰掌,屈無名指、小指,三昧耶形為蓮上劍,密號真如金剛。在文殊院,系位於文殊之右後,左手執青蓮華,上安三股杵,右手伸五指,掌向外,大指與頭指、中指二指相捻,伸無名指、小指立於胸前,三昧耶形為蓮上三股,密號真如金剛。
另外,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而修法者,稱為普賢延命法。
普賢菩薩有增益、延命的性德,當他住入增益延命三昧的境界之時,就成為普賢延命菩薩(Samanta-bhadra^yuh)。這是密教徒修普賢延命法時所供奉的本尊。
依照密教經典的記載,眾生若能對此一菩薩如法修持與祈求,則“終不墮三惡道,定增壽命。終無夭死短命之怖,亦無惡夢魘魅咒詛惡形羅剎鬼神之怖。亦不為水火兵毒之所傷害。”而且能“具大福智,勝願圓滿。官位高遷,富饒財寶皆悉稱意。若求男女,並及聰明。”這些宗教功能,都是依據普賢延命菩薩的本誓而產生的。
普賢延命菩薩又有“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菩薩”與“金剛薩埵”等二種異名。前者謂此一菩薩具有賦予眾生以大利益大安樂的平等本誓。後者謂其具有“不朽不壞之智,能摧諸煩惱,猶如金剛”。其所以具有這些性德,除了是本誓力量的顯現之外,也由於十方諸佛加持所致。據密教典籍所載,世尊曾召集十方世界恆河沙諸佛,以光明照觸普賢菩薩,因此他才能得到諸佛心印,以利益一切有情。
普賢延命菩薩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兩種。依經典所記,其二臂像“如滿月童子,頭戴五佛頂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召集金剛鈴。坐千葉寶蓮華,華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剛輪,輪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則通身金黃色,著五智寶冠,左右各十隻手各持不同法器,坐千葉蓮華上。華下有四白象。與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按普賢信仰自古即盛行於印度及西域地方。《大智度論》卷九記載,大月氏西佛肉髻住處國的一佛圖中,有癩風病人至遍吉菩薩像邊,一心念願,時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即愈。撰於唐·大曆十一年(776)的〈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記載,敦煌石窟中安置普賢、文殊等變相各一幅。依此可知,在唐代,中國敦煌地方已有造此菩薩像之風氣。

普賢道場

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脈自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宋太宗派大夫張仁贊,以黃金三千兩,購買赤銅鑄造普賢騎象銅像一尊,高7.4米、長4.7米、淨重62噸。普賢像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態莊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壯,粗鼻下垂,目視前方,似欲啟步遠行。整個銅像,鑄造精良,實屬罕見。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華嚴銅塔’鑄佛像四千七百餘尊及《華嚴經》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處是金頂,上建金頂寺,威鎮全山。金頂寺又稱光明寺,因山頂常有光明而得名。每當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峰中,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山溝里慢慢地升起來,像一盞盞明燈,忽上忽下,燦若明星,人稱此奇景為“萬盞明燈朝普賢。”
為了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普賢十大行願,現抄錄十頌,以便修學。

一者敬禮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二者稱讚如來: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三者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四者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八者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者恆順眾生: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回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普賢聖誕

普賢菩薩聖誕在農曆二月廿一日。

聖祝儀規:

(香贊)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稱聖號)南無大行普賢菩薩(三稱)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無佛馱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具大悲心者。怛侄他。唵。斫羯羅伐底。震多末尼。摩訶。缽蹬謎。嚕嚕嚕嚕。底瑟吒。[音爍]羅阿羯利。沙也吽。發沙訶[此根本呪]。唵。缽蹋摩。震多末尼。篅攞吽[此大心呪]。唵。跋喇陀。缽亶謎吽[此隨心呪](十四遍)
(心經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贊偈)普賢菩薩,行願齊周,華藏會上闡法猷,瓶瀉兩千酬,接引凡流,象駕任優遊。
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
端坐示座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
一切三昧皆自在,本來妙德盡周圓。
寶威來贊娑婆化,靈感神通震大千。
南無峨嵋銀色世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繞念)南無普賢王菩薩………………………(繞佛約數百聲然後各歸原位)
(拜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
南無普賢菩薩(十二拜)
南無彌勒菩薩(三拜)
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三拜)
(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聖眾。
(禮畢)

傳說故事

普賢普賢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乾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乾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琢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始知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後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瘋狂,破我說戒。”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乾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後不知所終。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遊戲人間,常在一起。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神異,長大後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常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 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動漫人物薈萃(八)

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與縮寫,在其他語言相當少用。
拉基
浚達
薩波
花小蘭
馬爾科
瑛佑
fine法音公主
光子郎
草精靈
飛鳥真
羽瀬川小鳩
島袋君惠
松雪集
西丈一郎
繩樹
伊莉莎白海德薇莉
小神樂
結木攝
黎水瑤
春日楠
柯妮麗婭
奧爾維亞
菲菲公主
佐久間龍一
杞紗
狄歇爾
森井夏穗
黑月鐵騎之九月
涼水玉青
八神和麻
小透
住之江理香
haku
鮎澤紗奈
彈珠傳說莫林
吉爾菲艾斯
blackarachn
矢野綾音
吳遙馥
瑞瑟格
小黑碳
泌蕾
葛力姆喬賈卡傑克
奧菲莉亞
葡莫
白露更
溫蒂瑪貝爾
矢野元晴
迪奧麥克斯維爾
車仁天
志麻賀津紀
羽翼栗子球
秦時明月雪糕
黑貓氏
絲露貝蒂
婚後光子
見月楚原
詩縞
有川將臣
因幡帝
提爾利亞
笑劍鈍
貝露菲格露
薄荷貓貓
神將玄武
迪路
壬生京四郎
百野栞
涼宮
最猛勝
娑蘿
查拉美
山本岬
鯉淵藏之介
繪琉
結野晴明
近衛史菜
花木九里虎
六劍奴
歌愛
竜之峰帝人
高須龍兒
山岸檸檬
法叔
shooter
瑪露卡
伊莉雅
皇杞樞
日坂菜乃
牧瀬紅莉棲
閻魔瞳
兵藤葵
周防美琴
阿魯卡爾德
zange
凌美琪
寒程
小野寺律
泰莎
烏琳
綠枝
天羽
蘭雪
南律
廣野凪
端木千凝
秦時明月少羽
雪比奈
米拉珍妮
入江奏多
黑麒麟
龍貴
瀧澤朗
莉魯卡
良太貓
蕾貝卡
緋鞠
暗夜協奏曲蕾貝卡
夏木鈴
山吹乙女
高木秋人
粗暴小子
斯庫瓦羅
茗音
端木涼
泉孝介
雲平
芥邊
帕魯
呂布奉先
白血球王
路卡利歐
偷星九月天玄月
塔瑪希
夏梨
辻龍
劣人
魔女見習生音符
索達恩
亞瑟·薰
映日茜
意呆利
希爾度
克魯茲威巴
持田真步子
艾克力帕斯
乙姬睦美
東月錫也
任艾兒
阿妮艾斯
didala
愛雪曼
夕梨
amu
比絲姬
拓也
月兒公主
櫻太郎
倩妮迪公主
機器人gigi
小泰羅
妮娜安托克
慕羽長生
朝倉美羽
小奈
貓村伊呂波
真姬那
波音公主
九十九游馬
索瑪·皮里斯
威爾帝
輝一
shinku
愛麗莎貝爾
迪諾加百羅涅
米蘭達羅德
湯姆布利柏
澤永泰介
秋山深一
笑面貓
照美冥
南雲熏
晴時不見荷
托雷士
塔奇克馬
碓氷拓海
牛頭丸
星那歌貝
九條悠
草間野分
拉爾米爾奇
王留美
猿飛菖蒲
藤原鷹通
上原杏子
平和島幽
七瀨美雪
梁琪
傑拉落
紗織
卷尾貓
沙奇
日向秀樹
貞德達爾克
izaya
瀨能名津流
岩崎南
高野政宗
魔界皇子虎王
扎克席茲
法珞希黛
黑月鐵騎七月
劍八
綠青葵
萌鮎澤美咲
紫臣
露利利
日向葵
羅德里赫
岩澤麻美
程翦星
垣根帝督
霞大路瑠璃千代
木山春生
尤貝爾
薪剛
克露克
越前小貓
阿鐵木
雪初音
雪緒
zelman
mikuo
火村夕
鶴來民子
我是魯路
川島亞美
菲利雅
楊戩教主
羅黛爭
傑爾夫
兔子綱
星伽白雪
唐小鏢
啊零
rei
瑪門
菲菲
都築麻斗
哥爾贊
辰巳
紅月卡蓮
路歌
fine
菲斯娜
仙水
弓冢五月
雷火
鳳梨吹雪
近藤勛
糸色望
安藤翼
三浦健人
小夫
國崎往人
埃利奧特
阿莎
弗利沙
桃宮草莓
加斯德比
前原忍
哆啦美
二階堂悠
夏迪
小坂田朋香
織本星羅
沈王爺
阿圖姆
撒娜
上官子怡
akira
塞西露
早園琉佳
播磨拳兒
霧島佳乃
蕉太狼
中原岬
可達鴨
春日司
寒天
胖丁
菲娜
青山素子
iori
天宮小百合
公孫玲瓏
閻樂
行星吞噬者
高田清美
虎王
大盜賊
kururu
亞克拉姆
座敷童子
最上京子
米拉特
威震天
碇唯
松山光
黑百合
小芳
飛鳥桃子
米莉
鬼冢英吉
v.v
赤丸
究極天使獸
陳靖仇
日向小次郎
六翅獸
麗姬
兔八哥
rufus
薇兒
火球鼠
綾瀨川弓親
哈吉
杜影月
伊集院麗
吉良朔夜
野原新之助
阿爾弗雷德
奧米加獸
阿爾瑪
修茲
雷歐力
ciel
竹內理緒
雷禪
小野妹子
基諾
joker
淺倉南
巴基
芳芳
唐老鴨
丘比特
美夕
阿笠博士
普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