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人學士游龍門,留下了許多讚美詩篇。龍門景點甚多,傳說多與禹鑿龍門相關,有千尺梯子崖、天險石門關、深淵石頭城、玉女蓮花洞、督工相工坪、雲中艄公廟、抗日旗語台等。龍門自古為秦晉要衝,兵家必爭之地。東晉太元年間姚緒從龍門渡河東討入蒲坂。西魏大統三年(537)東魏於龍門造三道浮橋渡河。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率兵西渡龍門取關中。金太宗天會五年(1127)金將婁室從龍門西渡取陝西。明末,李自成率眾經韓城由龍門渡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來,兩岸交通冬季靠冰橋,平時靠木船,十分艱難。1948年10月首建了鐵索橋,1927年8月、1973年7月先後又建起公路橋和鐵路橋,為西(安)侯(馬)鐵路和108國道必經之地。
禹鑿龍門
傳說禹是一位巨人,他身材魁偉,象一座高山,頭戴的斗笠象巍峨的峰頂。他人大,手大,力氣更大,一步能跨二里半,因而人們稱他為大禹。
大禹帶領萬民挑走了積石山的亂石,疏川浚河,經歷千辛萬苦,排除千難萬險,終於來到龍門山。龍門山象屋脊一樣橫亘綿延,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頂,看到了他的父親鯀錯開河道的遺蹟,又看到無邊無際的洪水淹沒了山腳下廣大的農田,便決心開鑿龍門,讓滔滔的河水從龍門奔流而過。大禹在龍門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議開鑿龍門之事,大家紛紛贊成大禹的主張。
大禹一聲令下,臣民一起動手,大家揮舞石斧、石刀,骨鏟、木來,齊心協力,開山鑿石。大禹身先士卒,奮力大幹。他足踩之處,立即下陷,手到之處,堅石變軟。他們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容易挖了個大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第二天又長平了。大家並不氣餒,繼續狠挖。這天挖的缺口既寬又深,但第三天又長平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大禹只好暫時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況。
這天,大禹剛剛回到相公坪,迎面走來了一個身穿黃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禮,問道:“請問老者,這龍門山卻怎么挖了又能長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腳下一指,說:“此山乃龍門山也。”老人把“龍”字咬得特別重。大禹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阻擋黃河入海的大山是一條巨龍,大禹剛要拜謝,那老人卻不見蹤影了。大禹這才知道見了山神爺。
大禹又召集臣民,說明真情,發動大家不分晝夜,不避風雨,連續不停地開鑿,不讓巨龍有一分一秒的喘息機會。這樣一來,巨龍終於被攔腰斬斷了,黃河之水象久困的猛獸一樣,衝出石門,浩浩蕩蕩,一瀉千里。從此,黃河流域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
龍門山黃河古道兩側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象兩扇石門,大禹給它取名“龍門”。後人為永記大禹鑿龍門的績功,管它叫“禹門”。禹門口河心巨石上的坑坑凹凹,據說就是當年大禹鑿龍門的遺蹟。
射龍戰門
龍門西山上有條臥龍溝。溝頂通天,溝深無底。據說,溝里盤踞著十多條惡龍。大禹鑿開龍門之後,臥龍溝里積水漸漸退了下去,惡龍們感到來日來臨,有的倒吸一口涼氣,吹向上天,頓時狂風大作,有的喝足黃水,噴向大地,霎時風雨交加。惡龍們乘機爬出深溝,傷害了許多人畜。
大禹為民除害,持弓搭箭,把惡龍一一射死。
過了臥龍溝不遠,河身兩岸又矗立起兩座丹崖翠壁,遙遙相對,這便是鬼門,由魑、魅、魍、魎、妖、邪、怪七個惡鬼把守,不讓大禹通過。大禹沖沖大怒,象巨峰一象屹立在鬼前,手持大石刀,大喝一聲:“惡鬼們聽著:你們膽敢膽擋疏河大工,定叫你們葬身魚腹!”妖、邪、怪三鬼聞聲衝出鬼門,迎戰大禹。只見妖鬼口吐妖氣;邪鬼立於邪道;陘鬼點起鬼火。大禹巨唇微動,口吐正氣,一下子壓住了妖氣;大禹大腳一踏正道,一下子踢翻了邪道;大禹胸中的熊熊怒火,一下子燒滅了忽明忽暗的鬼火。魑、魅,魍、魎見妖、邪、怪三鬼戰不過大禹,便口吐陰火,在煙霧迷漫中竄出鬼門,從四面包圍上來,把大禹團團圍住。大禹盛怒之下,身材又高了幾丈,他舞動石刀,左殺右砍,大戰三天三夜,直殺得七個惡鬼頭破血流,一個個倒栽在黃河之中餵魚去了。鬼門兩邊石崖上,現在尚存許多斑點,那就是廝殺時所濺的血跡。
過了鬼門,不到二里路,忽然兩山緊緊靠擾,這就是神門,由二郎神把守。
大禹過了鬼門,直奔神門而來,他那“騰騰”的腳步聲,早巳驚動了二郎神的哮天犬,哮天犬對著大禹“汪汪”直咬。大禹喝道:“狗仗人勢,休要狂吠!”一句話震得哮天犬啞然失聲。二郎神大驚,立即舉起劃天戟,衝出神門。大禹向二郎神深深一揖,說:“二郎大仙,為拯救九州百姓,請放開神門,讓大河暢通。”那知二郎以天神自居,傲慢地說:“此乃神門,焉能讓黃河從此通過!”大禹說:“黃河亦稱神河。神河過神門,順乎天理!”
二郎這區區武神怎能舌戰過大禹?他惱羞成怒,揮戟直刺大禹。大禹巍然屹立,舞動石刀,只聽“咣噹”一聲,震得二郎虎口鮮血直流。他們戰了七天七夜,大禹終於戰勝二郎神。二郎又說要啟奏天帝,才能打開神門。大禹命他快快奏本。霎時天帝玉旨傳來,說:“大禹治水,萬民同慶,開放神門,永歸黃河,請禹上天,治理天河。”二郎宣旨一畢,即在東山石崖上畫出四百餘階石台,請大禹沿天梯登“天門”。天門兩側,天燈高懸,迎接大禹登天。但大禹卻推辭道:“天下洪水尚未治好,我欲獻身神州,怎能登臨天門?”天帝聽了十分感動,也連稱讚大禹美德。
從此,黃河暢通無阻,大禹業績,萬世留芳。
禹女獻策
相傳大禹的女兒三歲時。父親就出門治水,整整十三年沒回過一次家。母親常把大禹的事跡講給女兒聽,這就使得禹女想念父親之情日益迫切。她常常依門遠望,巴不得父親突然出現在眼前。
有一天,禹女又在家門前遠望,忽見從極遠的天邊有位身穿長袍的人向她飛奔而來。禹女驚喜地喊:“媽,爹爹回來了!”母親聞聲趕出門來,卻見一隻大丹頂鶴向她家徐徐飛來,然後停在門首。母親忙問,“仙鶴,你莫非能駕我女兒尋找她爹?”話音未落,這隻仙鶴就溫順地臥在禹女面前。禹女騎在仙鶴背上,也不知飛了多長時間,飛到了龍門山上。這時,大禹正在用石斧敲打著堅硬的岩石,旁邊放了一大堆弄壞的工具。大禹掄起石斧,只聽“咣噹”一聲,石斧被震得開了花,可岩石上只留下一道白印印。大禹開山遇阻,心裡悶悶不樂,正在這時,禹女來到父親面前。她見此情景,心中已明白大半,就低頭仔細地端詳著山石,細心的禹女發現那青色的山石中夾著一條條絲線一樣的白線。她站起身,撫摸著自己那烏黑的青絲,忽然想起自己每天不是順著它梳理頭髮嗎?何不也順著這白色的石線擊破頑石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父親。大禹依照女兒的建議,掄起一把石斧,順著白色石線奮力砸去,只聽“咯噔”一聲,頑石沿石線裂開一條長縫。眾人也掄起石斧,順石線敲擊,果然斧落石裂,工程又飛速地向前進展。禹女獻策有功,得到眾人的稱頌,稱頌之聲震撼山嶽。大禹領著女兒向眾人再三拜謝,說,“且莫頌功,抓緊時機開山事大。”那知眾人稱頌之聲早已驚動龍門山上眾位仙姑。她們乘風來到龍門工地,把禹女接到相公坪北懸崖上的“蓮花洞”里。風姑把蓮花洞邊三尺見方的一塊青石吹得乾乾淨淨,為禹女作梳妝檯,石姑在台上給禹女打了個石坑作為臉盆,泉姑給禹女送來了清冽的泉水;只有金姑想得好,她把金子鍍在一塊光滑的褐石上,使石頭日夜金光閃閃,作為禹女梳妝用的鏡子。這些東西至今還在龍門山上。
禹女就住在蓮花洞裡。她傳的破石良策流傳千古,造福萬民。
禹王鎖蛟
傳說龍門山原先是一條阻擋黃河入海的惡龍。這惡龍有個最小的龍兒,叫做“蛟”。別看蛟小得象條七寸蛇,可魔力大得能掀起平地三重浪。
惡龍擋河的時間,蛟就常常盤在洪水頭上,使大水象猛獸一樣吞沒田地,傷害人畜。黎民百姓早就對惡龍、惡蛟恨之入骨,人們一見發大水,就知道又是蛟在作怪了。至今韓城人把遍地洪水還叫“平地起蛟”。
禹王鑿龍門那當兒,把那條惡龍攔腰斬斷了。惡龍臨斷氣時,喚來了它那惡貫滿盈的“蛟兒”,要它毀壞黃河河岸,叫洪水再次泛濫成災,使禹王治水大??的馬藺草中,伺機興風作浪。
六月到了,黃河又發大水。只見那黃浪滾滾觸龍門,奔流到海不復回。突然間,河水掀起幾丈高的滔滔巨浪,浪頭卻不再前進。本來由北向南流的河水竟然向東西兩岸橫衝直闖,直衝得岸邊的高土崖大塊大塊地向下倒塌,一片片良田,一個個村莊直崩到黃河水裡,人畜死傷,不計其數,父老兄弟,叫苦連天.
同百姓患難與共的大禹和難民們一塊兒站在黃河岸邊。他望著眼前這片悽慘景象,臉上罩滿愁雲。於是,他就向身邊的一位白須老石匠打問黃河崩崖的緣由。老石匠說:“保險又是惡蛟作怪。”大禹問他如何制服惡蛟。老石匠抬頭一看,認出他面前站著的人就是萬民愛戴的大禹,便說:“禹能治水,必能鎖蛟”大禹一所,即向老石匠深深一拜,說:“若要鎖住蛟,還需當地佬。”老石匠也拜倒在禹王面前,說:“鎖蛟急如火,我願獻石鎖。”言罷,,二人相扶同起,共同商討鎖蛟大事。這時,雖然有了大石鎖,但用什麼纏縛蛟身呢?要知道,那時人還不會種麻合繩呀!正在作難時,難民中有人說:“龍門山上長的葛條,可以綁蛟。”這話當真,後人還常用葛條抬大老瓮哩!
大禹辭別眾人,到龍門山請當地人割來葛條,又命水手把木排放入黃河洪水中。他第一個跳上木排,帶上十幾名水性好的壯士,乘風破浪,直奔向惡蛟掀起的幾丈高的浪峰上。這惡蛟一見大禹帶人破浪而來,氣得象蛇吞了蛤蟆一樣,肚子圓鼓鼓的。它使盡全力,一摔尾巴,只見滔滔惡浪向大禹所乘木排沖打而來。惡蛟張嘴伸舌,正要傷害大禹,大禹卻利用靠近惡蛟的機會,拋出九十九條葛條,冷不防把個惡蛟纏綁得死死的。惡蛟還想掙扎,那知葛條濕水,越勒越緊。這陣兒,黃河的巨浪便“嘩”的一聲退了下去。河岸不崩了,良田村莊保住了。禹王和水手們把這作惡多端的孽蛟用大石鎖鎖在龍門出口河心的巨石上。大禹上岸後,要拜謝獻石鎖的白須老石匠,可到底再沒找見這位老人,他想:這大概是山神顯靈,便朝龍門山三拜九叩。
天長日久,葛條腐爛,惡蛟便被鎖著流入大海。後來,聽人說蛟長成了龐然大物,但仍被鎖在海底,這就是古小說中聽說的“海底蛟龍”。
鯉魚躍龍門
東海中一大群金背鯉魚白肚鯉魚,灰眼鯉魚,聽說禹王要挑選能躍上龍門的風流毓秀之才管護龍門,便成群結隊,沿黃河逆流而上。
還沒望見龍門的影子,那一條條灰服鯉魚便被黃河中的泥沙打得暈頭轉向,就拐過頭來,順流而下,不費吹灰之力又游回黃海。不幸,正碰上張著大口的魚鱉海怪,便嗚呼哀哉了。
但金背鯉魚和白肚鯉魚,擺成一字兒長蛇陣,輪流打前鋒,迎風擊浪,日夜兼程,終於游到了龍門腳下。它們把頭伸出水面,仰望龍鬥神采:只見那神奇的龍門兩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漢白玉柱。玉柱上雕著活靈活現的石龍。龍身纏著玉柱,盤鏇而上,直到百丈柱頂。龍門中水浪滔天,銀亮的水珠飛濺到龍頭之上,—恰成“二龍戲珠”的奇異彩圖。背景是藍天白雲,映襯著龍門兩側的石刻對聯:“長長長長長長長,朝朝朝朝朝朝朝”。這景色勝過那蓬萊仙境。
鯉魚們看罷美景,就向禹王報名應試。禹王一見大喜,說:“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
鯉魚們一聽,立即鼓鰓搖尾,使盡平生氣力向上躍去,沒想到剛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來,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們並不灰心喪氣,而是日夜苦煉摔尾跳躍之功。就這樣直練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躍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躍上那百丈龍門,還差得很遠。
大禹見鯉魚們肯苦練過硬功夫,就點化它們說:“好大一群魚!”有條金背鯉魚聽了禹:王的話大有所悟,對群魚說:“禹王說:‘好大一群魚’,不是啟發我們要群策群力躍上龍門嗎?”群魚齊呼:“多謝禹王!”
鯉魚們高興得搖頭擺尾,一條條瞪眼、鼓鰓,用尾猛擊水面,只聽“膘膘”的擊水聲接連不斷。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條為一條墊身,喘口氣兒,又是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兩丈了,禹王用手扇過一陣清風,風促魚躍,眾魚一條接一條地躍上了它們日夜嚮往的龍門。
卻說有條為眾魚喚氣墊身的金背鯉魚,跟看同伴們都躍上了龍門,惟獨自己還留在龍門腳下。它尋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躍上龍門。恰巧黃河水正沖在龍門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濺幾十丈高,這金背鯉魚猛地竄出水面,躍上浪峰,又用尾猛擊浪尖,魚身一躍而起,沒想到竟躍到藍天白雲之間。一忽兒又輕飄飄地落在龍門之上,如同天龍下凡。大禹一見,讚嘆不已,隨即在這條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一霎時,魚龍變化。金背鯉魚變成一條吉祥之物一黃金龍。大禹命黃金龍率領眾鯉魚管護龍門。怪道老人傳說,過去在黃河上撈魚的人如果撈到頭頂有紅的鯉魚,就立即放回黃河中。學校招生出榜,姓名上點紅作法就來源於此。
韓城自古讀書人多,便“把童生進仕”,喻為“魚躍龍門”。韓城城裡還設立過“龍門書院”。文廟大門照壁上有磚雕的“魚躍龍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