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他是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祖虞檢,蕭梁時,任始興王府咨議,父虞荔,陳朝時,任太子中庶子,均為知名之士。他繼承家學,少年時,同兄長虞世基受業於吳郡名儒顧野王名下,勤奮好學,精思不倦,對經學、文學都有較深的造詣。在文學上仿效當時名家徐陵,徐陵稱讚他的文風深得自己的旨趣,由此知名。同郡人智永禪師,繼承其先祖王羲之書法,在當時負有盛名,虞世南又拜他為師,得到他的真傳,並有所創新,擅長書法之名更超過了文學。陳文帝天嘉年間,徵召虞世南為建安王法曹參軍,後主至德年間,轉調西陽王友。陳朝滅亡後,虞世南、虞世基兄弟從建康到了長安,都以擅長文學獲得聲譽,當時人把他們比作西晉時代的二陸。那時隋煬帝楊廣為晉王,聽說虞氏兄弟很有才學,同他的兄弟秦王楊俊爭著聘任他們為王府屬官,結果晉王依仗權勢把他們招致門下。煬帝大業年間,任用虞世南為秘書郎,後轉起居舍人。煬帝雖然愛重他的才學,但由於他為人正直,不善於逢迎,所以不肯重用,十年之久仍然是七品官。虞世基卻因善於阿諛奉承,得到寵信,官至內史侍郎,頗有權勢。虞世南素來勤儉清廉,過著清貧生活。隋末,虞世基隨同煬帝被宇文化及所殺,虞世南則隨宇文化及到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後他被竇建德擒獲,任用為黃門侍郎。
直到秦王李世民消滅竇建德,引虞世南為知己,才被起用。 虞世南入唐時已是花甲之年,先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為記室,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傳》書寫在屏風上。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寫出來,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為太子,虞世南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為員外散騎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年近古稀,他請求告老還鄉,太宗不許,遷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辭不受,仍被任命為秘書少監。貞觀六年(633年)升秘書監,掌管圖書著作等事,世稱“虞監”。貞觀八年進封永興縣公。因而史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致仕(退休),官銜為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唐文宗下詔陪葬昭陵,追贈禮部尚書,賜謚“文懿”。
家族成員
父﹕虞荔
叔父﹕虞寄,南陳中書侍郎。
兄﹕虞世基,隋朝舊臣。
子:虞昶,工部侍郎。
唐初四家
姓名 歐陽詢
生卒公元557年—公元641年
簡介字信本,潭州臨湘人,唐人楷書第一,字型被稱為“歐體”。
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姓名虞世南
生卒公元558年—公元638年
簡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
代表作《孔子廟堂碑》
姓名褚遂良
生卒公元596年—公元659年
簡介字登善,錢塘人。博涉經史,工於隸楷。
代表作《雁塔聖教序》
姓名 薛稷
生卒公元649年—公元713年
簡介字嗣通,蒲州汾陰人。工書法,師承褚遂良,善繪畫。
代表作《中嶽碑》
人生軌跡
他自幼跟智永和尚習書法,所謂”深得山陰真傳”,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筆法。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歷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書體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賜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虞的書法,繼承多於創造,加上虞世南博學卓識,坦誠忠直,故而深得寵幸。太宗誓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足見其影響力。“虞體”後世評述不一,他那筆圓體方,外柔內剛,幾無一點雕飾或火氣,也自成書風,而他的行草書,則幾乎是王羹之行草諸帖的嫡傳。出身望族
他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出身望族。從三國到唐代。餘姚虞氏家族出了許多名士,有三國時吳國經學家虞翻(164年—233年),東晉天文學家虞喜(281年—356年)。還有幾位著名的書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間書法家虞(龠禾),他著有《論書表》傳世,論古今妙跡,正行草書,紙色標軸,真偽卷數,無不畢備。又曾奉明帝詔與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編次二王法書,再一個是虞世基(?—618年),兼善草隸,曾經在陳朝、隋朝做過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聲名最著的要數虞世南。他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檢,為南朝梁始興王的咨議。父親虞荔,為南朝陳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陳朝中書侍郎。虞世南從小就過繼給叔父為子,因而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靜。篤志勤學。少年時與胞兄世基同受業於吳郡顧野王(519年—581年),有十餘年,顧野王字希馮,南朝陳書法家。官至黃門侍郎光祿卿,他對蟲篆奇字無所不通,可惜他的書跡今未之見,虞世南勤奮好學,精思不懈,他敬慕南朝梁文學家、尚書左僕射徐陵(507年—585年),作文學習徐陵,婉約綺麗。且為徐陵本人所認同。南朝陳文帝天嘉(560年—566年)中,生父虞荔去世,文帝表彰虞荔的德行,知道他兩個兒子都非常博學,便派遣使者到虞家慰勉審視,等到世南服喪期滿,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但因養父虞寄身陷叛軍之中。仍布衣蔬食。直到太建末年陳宣帝平定叛亂,虞寄回來,“方令世南釋布食肉”。陳朝滅亡(589年)後,世南與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長安,文名重當時,人們比作晉代二陸(陸機、陸雲)。隋煬帝為晉王時就聽到虞世南的名聲,打算聘為書記,世南以母老固辭。煬帝即位後,大業(605年—618年)中累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隋煬帝雖然愛虞世南的才氣,卻並不欣賞他的剛正性格,實際上並不重用他。當時虞世基執掌朝政,先後任光祿大夫,內史侍郎,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雖與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儉樸,不改舊習。隋朝滅亡前夕。宇文化及將殺煬帝並及虞世基,世南抱持號位,請求以身代兄而不得,時人稱頌其義。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又在起義軍竇建德部下任黃門侍郎。
晚遇明主
竇建德所建農民政權覆滅後,虞世南歸唐,被任用為秦王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秦府文書。秦王為太子後,升任他為太子中舍人。太宗即位後,轉著作郎,仍兼弘文館學士。虞世南以年老,多次請求致仕,太宗不許,升遷為太子右庶子,辭謝不就,轉秘書省少監,貞觀七年,升任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八年,晉爵縣公。太宗器重虞世南學識的廣博,每逢處理政事後有閒暇時間,便同他共觀經史,互相議論。他雖是一個體弱多病容貌儒雅的文人,但是秉性剛正不撓,每當太宗向他詢問時事,或同他議論古代帝王政事的得失時,他都能直言敢諫,因勢利導,提出一些興利除弊的意見。貞觀八年,隴右地區山崩,各地多次出現大蛇,山東和長江、淮河流域相繼發生水災,太宗感到憂慮不安,向虞世南徵求意見。世南舉出歷史上一些山崩地震,洪水泛濫,大蛇出現的例子。說明深山大澤是龍蛇所居,出現大蛇,不足為怪;山崩、洪水等自然災害,只要實行德政,“施惠於天下”,“修德可以銷變”,太宗採納他的意見,派使者到各地賑濟災民,平反冤獄,從而減輕了人民的疾苦。唐高祖李淵死後,李世民下詔為父親建造陵墓,以視高祖劉邦墓——長陵為模式,極其隆厚。勞民傷財。虞世南兩次上疏諫阻,認為立國不久應當節用安民,主張“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請遵照高祖遺詔辦事,務從節儉。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勸諫下,陵墓的規模大有減省。唐太宗愛好打獵,虞世南也上疏屢次勸阻太宗喜好宮體詩,寫了一首命虞世南唱和。虞世南進諫說:“聖作雖工,體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隨之。此文一行,恐致風靡,而今而後,請不奉詔。”太宗嘉獎他的直諫,賜絹50 匹。太宗頗好畋獵,虞世南多次規諫,都被採納,史稱其“有犯無隱,多類此也”。
虞世南的直言規諫,深受唐太宗的器重,“太宗嘗謂侍士曰:‘朕固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帝每稱其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唐人《隋唐嘉話》亦稱“兼是五善,一人而已”。他的直言敢諫,為官清正,對於促成“貞觀之治”是有影響的,不僅是書法、文學見長而已。
文化成就
王書傳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導“書聖”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又命蕭翼從山陰僧辯才處賺得《蘭亭序》真跡,令人摹制多本,賜給群臣,甚至死後還把《蘭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書學為唐代國學之一,取士也講究書法。唐代書學之盛可渭亘古未有。虞世南少年時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甚得王書神髓。為了學習書法,他曾把自己關在樓上,業成方才下樓。寫過的廢筆足足裝滿了一大瓮。他白天練完字,在入睡前還用手指劃著名肚皮或床單,琢磨字的氣勢結體。日子長久,被單也劃穿了。通過刻苦學習、虞世南成了王氏筆法的嫡傳宗師。
唐張懷瓘《書斷》評虞世南說:“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紹之),不亦宜乎!是則東南之美,會稽之竹箭也。”“伯施隸、行書入妙。然歐(陽詢)之與虞,可謂智均力敵……論其成體,則虞所不逮。歐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當時虞世南的聲望便在歐陽詢之上。
他的書法圓融遒逸,外柔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冠劍不可犯之勢。用筆沉粹、典麗,以風骨逆勁著稱書史。他創立的“虞體”流派,剛柔並濟,方圓互用。人們稱頌“虞體”,“得右軍之美韻,而失其俊邁”。劉熙載《書概》說:“永興書出於智永,故不外耀鋒芒而內涵筋骨。”所謂得“右軍之美韻”,是說得於王氏嫡傳;所謂“失其俊邁”,是說他並非純屬“王書”一體,而是自立門戶。獨創新格。與歐陽詢“險勁”一路並稱“歐虞”。與褚遂良、薛稷一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
“虞體”流韻
縱觀書法史,從漢末鍾(繇)、張(芝)開楷則草法之先,到晉末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法立,經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於完備極致。所以多以“晉人取韻,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謹嚴”稱之。中國書法藝術就技法層面而言,其核心是筆法。據傳,早在漢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學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筆法傳授的始祖。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中有《傳授筆法人名》一文,附在《古來能書人名》文後,記述了筆法傳授的譜系,共有二十三人。他們是:由蔡邕傳給崔瑗和女兒蔡文姬(琰),文姬傳給鍾繇,鍾繇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傳給王羲之,王羲之傳子王獻之,獻之傳給羊欣,羊欣傳給王僧虔。王僧虔傳給蕭子云,蕭子云傳給智永,智永傳授給虞世南。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說;“回視歐、虞、褚、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顏真卿〕蕭然出於繩墨之外!”雖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虞世南的字繼承多於創造,從東魏《高歸彥造像記》一類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他筆圓而體方。外柔而內剛,鋒芒內斂而器宇軒昂,無一點雕琢和火氣。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說:“虞永興書,嘗自謂於道學有悟,蓋於發筆處出鋒如抽刀斷水,正如顏太師‘錐畫沙’‘屋漏痕’同趣。”清代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揖》中也說:“永興如白鶴翔雲,人仰丹頂。”周星蓮《臨池管見》說;“王羲之、虞世南字型馨逸,舉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氣。”虞世南和智永的字,基本上都比較圓融而含蓄。虞字形稍長一些,較多婉媚之趣,他用中鋒圓筆,內含剛柔。尖處不削,圓處不勻。行筆不徐不疾。歐陽詢的字拐彎處作折筆,虞世南拐彎處作轉筆。他的‘戈’法特別有特色。書史載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學習書法,但因為“戈”腳寫不好,寫“戩”字,把“戈”旁留著沒寫,叫虞世南給補上。而後,他把這張字拿去給魏徵看,魏徵說:“現在看皇上書作,只有‘戩’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讚嘆魏徵鑑賞力之高,也深感學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別長,長撇有輕重提按的變化。
虞世南和歐陽詢都主持書學(唐代六門國學之一),在筆法傳授上有著特殊的貢獻。虞世南傳授筆法給他外甥陸柬之。陸柬之有《文賦》、《蘭亭詩》墨跡傳世,有婉雅之趣,可見虞世南之流韻,陸柬之子彥遠,傳其家法,時稱小陸。陸彥遠又傳給他的外甥張旭。張旭所傳楷書《郎官石柱記》頗有虞體風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請教:“某書何如(智)永師?”虞世南答道:“吾聞彼一字直五萬。君豈能若此者?”褚又問:“何如歐陽詢?”虞答:“聞詢不擇紙筆,皆能如志,君豈能若此?”褚嘆息說:“既然,某何更留意於此!”虞答:“若使手和筆調,遇合作者,固可貴尚。”馮班《鈍吟書要》說:“若死學柳(公權〕書,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學古處,二王、歐、虞、諸、薛打做一團方好也。”可知柳公權也曾學習過虞書。宋代蔡襄行書也學虞世南。宋高宗趙構書學智永,兼習虞世南。上海博物館藏《趙構真草千字文》墨跡,就是臨虞世南的。趙構自跋認為虞書(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時,所以“民”字、”淵”字都缺筆以避諱。但據近人陳垣《史諱舉例》,認為唐代書法缺筆以避諱的。最早見於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上海博物館藏《元揭傒斯臨智永千字文》墨跡,揭傒斯沒有自識臨自何本。從風格上看,很有可能是臨虞世南所書的《千字文》。
傳世作品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原碑立於唐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宋黃庭堅有詩讚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汝南公主墓誌此帖無款,傳為虞世南書,亦有人認為是舊摹本。紙本,行書18 行,共222字 。
此帖書法溫潤圓秀,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書:“瀟散虛和,姿態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寫到“戩”字時,虛其“戈”令世南補之,然後拿給魏徵 看。魏徵說,聖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可見虞世南書法造詣之深了。
《汝南公主墓誌》前幾行確實與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相一致,具備了含蓄深沉,外柔內剛,凜然不可犯的風度。可惜後半部則流於荒率,疑為偽作,不無道理。此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除了以上兩件作品其他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論序》、以及散見於刻帖的《大運帖》、《用筆賦》、《書指述》、《演連珠》、《景緯成象》、《孔有新制帖》、《積時帖》、《朝會帖》、《瘦朽帖》、《臨樂毅論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滯帖》等。這些碑帖中,有些是偽作,有些是集碑文鉤摹而成,可信的為數甚少。
唐詩傳世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垂緌(rui):下垂的帽帶,此指蟬低頭。
蔥翠梢雲質,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
龍鱗漾嶰谷,鳳翅拂漣漪。
欲識凌冬性,唯有歲寒知。
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樑。
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從軍行二首》(一作擬古)
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
冀馬樓蘭將,燕犀上谷兵。
劍寒花不落,弓曉月逾明。
凜凜嚴霜節,冰壯黃河絕。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飛雪。
全兵值月滿,精騎乘膠折。
結髮早驅馳,辛苦事旌麾。
馬凍重關冷,輪摧九折危。
獨有西山將,年年屬數奇。
烽火發金微,連營出武威。
孤城塞雲起,絕陣虜塵飛。
俠客吸龍劍,惡少縵胡衣。
朝摩骨都壘,夜解谷蠡圍。
蕭關遠無極,蒲海廣難依。
沙磴離旌斷,晴川候馬歸。
交河梁已畢,燕山旆欲揮。
方知萬里相,侯服見光輝。
馳馬渡河乾,流深馬渡難。
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
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
溫池下絕澗,棧道接危巒。
拓地勛未賞,亡城律豈寬。
有月關猶暗,經春隴尚寒。
雲昏無復影,冰合不聞湍。
懷君不可遇,聊持報一餐。
上將三略遠,元戎九命尊。
緬懷古人節,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氣,塞北有遊魂。
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
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
輕齎不遑舍,驚策騖戎軒。
凜凜邊風急,蕭蕭征馬煩。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霧鋒黯無色,霜旗凍不翻。
耿介倚長劍,日落風塵昏。
《結客少年場行》
韓魏多奇節,倜儻遺聲利。
共矜然諾心,各負縱橫志。
結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綠沉明月弦,金絡浮雲轡。
吹簫入吳市,擊築游燕肆。
尋源博望侯,結客遠相求。
少年懷一顧,長驅背隴頭。
焰焰戈霜動,耿耿劍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雲起龍沙暗,木落雁門秋。
輕生殉知己,非是為身謀。
紫殿秋風冷,雕甍落日沉。
裁紈淒斷曲,織素別離心。
掖庭羞改畫,長門不惜金。
寵移恩稍薄,情疏恨轉深。
香銷翠羽帳,弦斷鳳凰琴。
鏡前紅粉歇,階上綠苔侵。
誰言掩歌扇,翻作白頭吟。
寒閨織素錦,含怨斂雙蛾。
綜新交縷澀,經脆斷絲多。
衣香逐舉袖,釧動應鳴梭。
還恐裁縫罷,無信達交河。
其他的還有:《門有車馬客》,《飛來雙白鶴》,《奉和幽山雨後應令》,《賦得吳都》,《賦得慎罰》,《奉和詠日午》,《發營逢雨應詔》,《侍宴應詔賦韻得前字》,《侍宴歸雁堂》,《凌晨早朝》,《初晴應教》,《春夜》,《詠舞》,《詠螢》,《秋雁》(一作褚亮詩),《奉和月夜觀星應令》,《和鑾輿頓戲下》,《奉和至壽春應令》,《奉和幸江都應詔》,《奉和獻歲宴宮臣》,《奉和出潁至淮應令》,《應詔嘲司花女》
文學造詣
其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
仕隋為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或“虞秘監”。授青光祿大夫,諡文懿。沉靜寡慾,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於僕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諡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詔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其書法剛柔並重,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世南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
精通書法
虞世南是跟從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的。他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傳說唐太宗學書就是以虞世南為師。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難寫。有一天,他寫字時寫到“戩(jian剪)”字,只寫了“晉”的半邊,讓虞世南寫另外半邊的“戈”。寫成以後,唐太宗讓魏徵來鑑賞,魏徵看了說:“今窺(看的意思)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讚嘆魏徵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書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等。初唐的書法家繼歐、虞之後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慨嘆地說:“世南死,沒有人能夠同我談論書法了。”
史籍記載
《舊唐書虞世南傳》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餘姚人,隋內史侍郎世基弟也。祖檢,梁始興王諮議;父荔,陳太子中庶子,俱有重名。叔父寄,陳中書侍郎,無子,以世南繼後,故字曰伯施。世南性沈靜寡慾,篤志勤學,少與兄世基受學於吳郡顧野王,經十餘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櫛。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又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天嘉中,荔卒,世南尚幼,哀毀殆不勝喪。陳文帝知其二子博學,每遣中使至其家將護之。及服闋,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寄陷於陳寶應,在閩、越中,世南雖除喪,猶布衣蔬食。至太建末,寶應破,寄還,方令世南釋布食肉。至德初,除西陽王友。陳滅,與世基同入長安,俱有重名,時人方之二陸。時煬帝在籓,聞其名,與秦王俊辟書交至,以母老固辭,晉王令使者追之。大業初,累授秘書郎,遷起居舍人。時世基當朝貴盛,妻子被服擬於王者。世南雖同居,而躬履勤儉,不失素業。及至隋滅,宇文化及弒逆之際,世基為內史侍郎,將被誅,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化及不納,因哀毀骨立,時人稱焉。從化及至聊城,又陷於竇建德,偽授黃門侍郎。知太宗滅建德,引為秦府參軍。尋轉記室,仍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太宗嘗命寫《列女傳》以裝屏風,於時無本,世南暗疏之,不失一字。太宗升春宮,遷太子中舍人。及即位,轉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時世南年已衰老,抗表乞骸骨,詔不許。遷太子右庶子,固辭不拜,除秘書少監。上《聖德論》,辭多不載。七年,轉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世南雖容貌懦曌,若不勝衣,而志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諷,多所補益。太宗嘗謂侍臣曰:“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八年,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問世南,對曰:“春秋時山崩,晉侯召伯宗而問焉,對曰:‘國主山川,故山川崩竭,君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祝幣以禮焉。令郡國無來貢獻,施惠於天下,遠近歡洽,亦不為災。後漢靈帝時,青蛇見御座。晉惠帝時,大蛇長三百步,見齊地,經市入朝。案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可為怪耳。今蛇見山澤,蓋深山大澤必有龍蛇,亦不足怪也。又山東足雨,雖則其常,然陰淫過久,恐有冤獄,宜省繫囚,庶幾或當天意。且妖不勝德,唯修德可以銷變。”太宗以為然,因遣使者賑恤飢餒,申理獄訟,多所原宥。後有星孛於虛、危,歷於氐,百餘日乃滅。太宗謂群臣曰:“天見彗星,是何妖也?”世南曰:“昔齊景公時有彗星見,公問晏嬰,對曰:‘穿池沼畏不深,起台榭畏不高,行刑罰畏不重,是以天見彗為公誡耳。’景公懼而修德,後十六日而星沒。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於時?然願陛下勿以功高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彗星雖見,未足為憂。”太宗斂容謂曰:“吾之撫國,良無景公之過。但吾才弱冠舉義兵,年二十四平天下,未三十而居大位,自謂三代以降,撥亂之主,莫臻於此。重以薛舉之驍雄,宋金剛之鷙猛,竇建德跨河北,王世充據洛陽,當此之時,足為勍敵,皆為我所擒。及逢家難,複決意安社稷,遂登九五,降服北夷,吾頗有自矜之意,以輕天下之士,此吾之罪也。上天見變,良為是乎?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於此,不覺惕焉震懼。”四月,康國獻獅子,詔世南為之賦,命編之東觀,辭多不載。後高祖崩,有詔山陵制度,準漢長陵故事,務從隆厚。程限既促,功役勞弊。世南上封事諫曰:臣聞古之聖帝明王所以薄葬者,非不欲崇高光顯,珍寶具物,以厚其親。然審而言之,高墳厚壠,珍物畢備,此適所以為親之累,非曰孝也。是以深思遠慮,安於菲薄,以為長久萬代之計,割其常情以定耳。昔漢成帝造延、昌二陵,制度甚厚,功費甚多。諫議大夫劉向上書,其言深切,皆合事理。其略曰:“孝文居霸陵,悽愴悲懷,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所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以薄葬。”又漢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貢賦,以一分入山陵。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霍光暗於大體,奢侈過度。其後至更始之敗,赤眉賊入長安,破茂陵取物,猶不能盡。無故聚斂百姓,為盜之用,甚無謂也。魏文帝於首陽東為壽陵,作終制,其略曰:“昔堯葬壽陵,因山為體,無封樹,無立寢殿園邑,為棺槨足以藏骨,為衣衾足以朽肉。吾營此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無有不發之墓,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乃不重痛哉!若違詔妄有變改,吾為戮屍於地下,死而重死,不忠不孝,使魂而有知,將不福汝。以為永制,藏之宗廟。”魏文帝此制,可謂達於事矣。向使陛下德止如秦、漢之君,臣則緘口而已,不敢有言。伏見聖德高遠,堯、舜猶所不逮,而俯與秦、漢之君同為奢泰,舍堯、舜、殷、周之節儉,此臣所以尤戚也。今為丘壠如此,其內雖不藏珍寶,亦無益也。萬代之後,但見高墳大墓,豈謂無金玉耶?臣之愚計,以為漢文霸陵,既因山勢,雖不起墳,自然高顯。今之所卜,地勢即平,不可不起,宜依《白虎通》所陳周制,為三仞之墳,其方中制度,事事減少。事竟之日,刻石於陵側,明丘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須,皆以瓦木,合於禮文,一不得用金銀銅鐵。使萬代子孫,並皆遵奉,一通藏之宗廟,豈不美乎!且臣下除服用三十六日,已依霸陵,今為墳壠,又以長陵為法,恐非所宜。伏願深覽古今,為長久之慮,臣之赤心,唯願萬歲之後,神道常安,陛下孝名,揚於無窮耳。
書奏不報。世南又上疏曰:“漢家即位之初,便營陵墓,近者十餘歲,遠者五十年方始成就。今以數月之間而造數十年之事,其於人力,亦已勞矣。又漢家大郡五十萬戶,即目人眾未及往時,而功役與之一等,此臣所以致疑也。”時公卿又上奏請遵遺詔,務從節儉,因下其事付所司詳議,於是制度頗有減省焉。
太宗後頗好獵,世南上疏諫曰:“臣聞秋獮冬狩,蓋惟恆典;射隼從禽,備乎前誥。伏惟陛下因聽覽之餘辰,順天道以殺伐,將欲躬摧班掌,親御皮軒,窮猛獸之窟穴,盡逸材於林藪。夷凶剪暴,以衛黎元;收革擢羽,用充軍器;舉旗效獲,式遵前古。然黃屋之尊,金輿之貴,八方之所仰德,萬國之所繫心,清道而行,猶戒銜橛,斯蓋重慎防微,為社稷也。是以馬卿直諫於前,張昭變色於後,臣誠微淺,敢忘斯義?且天弧星畢,所殪已多,頒禽賜獲,皇恩亦薄。伏願時息獵車,且韜長戟,不拒芻蕘之請,降納涓澮之流,袒裼徒摶,任之群下,則貽範百王,永光萬代。”其有犯無隱,多此類也。太宗以是益親禮之。嘗稱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辭,五曰書翰。十二年,又表請致仕,優制許之,仍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祿賜防閣,並同京官職事。尋卒,年八十一。太宗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懿。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於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未幾,太宗為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之此詩,將何以示?”令起居郎褚遂良詣其靈帳讀訖焚之,冀世南神識感悟。後數歲,太宗夜夢見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奄從物化,倏移歲序,昨因夜夢,忽睹其人,兼進讜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遺美,良增悲嘆。宜資冥助,申朕思舊之情,可於其家為設五百僧齋,並為造天尊像一區。”又敕圖其形於凌煙閣。有集三十卷,令褚亮為之序。世南子昶,官至工部侍郎。——《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二虞世南李百藥子安期褚亮劉孝孫李玄道李守素附齋》
整理藏書
太宗引為秦府參軍,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後轉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除秘書少監,貞觀七年(633)轉秘書監,主管國家圖書館藏書。在任職於秘書監時,充分利用國家藏書,編輯有類書名《北堂書抄》160卷。北堂是秘書省的後堂,故名。全書分19部,下分852類,每類摘引唐以前古籍中一些有關的詞句,但不盡註明出處。為唐代有名的四大類書之一。個人收藏書畫作品甚多,亦有圖籍存於家。收藏品鈐有“世南”等印章。書法與歐陽詢齊名並稱“歐虞”,俱為後世宗法。傳世碑帖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
中國著名書法家(古代及近代)
秦·漢 | 李斯|趙高| 胡毋 | 敬程邈 | 史游 | 曹喜 | 杜度 | 崔瑗 | 崔實 | 張芝 張超 | 羅暉 | 趙襲 |張昶 |韋誕| 姜詡 |梁宣| 田彥 | 韋少季 | 蔡邕 陳遵 | 王次仲 | 師宜官 |梁鵠 |
三國 兩晉 南北朝 | 皇象 | 邯鄲淳 | 劉德升 | 鍾繇 | 鍾會 | 索靖 | 衛覬 | 衛瓘 |衛恆| 杜畿 杜恕 | 杜預 | 陳暢 | 司馬攸 | 羊忱 | 李式 | 李定 | 王廙 |衛夫人| 李廞 羊固 | 王導 | 王恬 | 王洽 | 王珉 |王羲之|王獻之|王玄之| 王徽之 王淳之 |王允之|王濛| 王修 | 王綏 | 王珣 | 郗愔 | 郗超 | 庾亮 | 庾翼 謝安 | 許靜民 | 張翼 | 謝敷 | 康昕 | 張弘 | 羊欣 |范曄| 王僧虔 | 王慈 蕭子云 |蕭衍| 陶弘景| 王長孺 |趙文淵| 鄭道昭 | 崔浩 |
隋·唐 五代十國 | 智永 | 虞世南 | 歐陽詢 |褚遂良|薛稷| 李世民 | 歐陽通 | 孫過庭 張旭 | 陸柬之 | 李邕 | 李隆基 | 李陽冰 | 賀知章 |李白|顏真卿 柳公權| 徐浩 | 裴休 |懷素| 高閒 | 楊凝式 | 李煜 | 徐鉉 |
宋·元 | 歐陽修|范仲淹| 李建中 |蔡襄|蘇軾|黃庭堅|蔡京|米芾| 薛紹彭 趙佶 | 趙構 | 岳飛 | 秦檜 | 陸游|范成大| 張孝祥 | 朱熹 | 張即之 | 姜夔 吳琚 |趙孟堅|方回|文天祥| 趙孟頫 | 鮮于樞 |
明·清 | 董其昌|文徵明| 李東陽 | 王鐸 | 詹景風 | 鄧石如 |吳讓之 |
民國 | 董作賓|吳昌碩|齊白石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隋唐名人
介紹一下隋唐時期一些帝王,名臣,乃至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就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