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崩。諡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諡號為文德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基本信息

〖帝後恩愛,伉儷情深〗

平生簡介

長孫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宗室長。父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有“一箭雙鵰”之美譽,母高氏。仁壽元年出生,大業九年(13歲)嫁唐公李淵次子
長孫皇后長孫皇后
李世民。筮者曾預言她“貴不可言”。唐代隋後被冊為秦王妃。武德末年儲位之爭期間,與房玄齡“同心影助”李世民,並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激勵將士。李世民即位後,立為皇后。長孫氏是一位有趣的賢后,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迴策略保護大臣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為宰執,卻因不願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製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遊曲》流傳;出生於崇尚佛教的家庭,卻斥責佛道為異端,在重病時駁回皇帝為其大赦延壽的決定;對於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於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后的過失。貞觀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長孫後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諡號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魏徵婉諫,方作罷。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歷史人物,這樣一位具備一切成為禍國妖姬特質以及條件的女子卻選擇了一條往往令今人曲解為壓抑刻板的道路。也許結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兩端,我們才能看清一位充滿智慧、榮寵一生、優雅大氣與嫵媚活潑並存,且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后的真面目。

鶼鰈情深

鶼鰈情深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此詩名曰《春遊曲》,詩中的後宮佳人在桃花芳菲爛漫之際,翩然穿梭於漫天錦繡之中,觀蝶聆鶯。桃花因偷得她的面色而嬌艷,嫩柳因習得她的腰身而身輕。她自負地認為自己的出眾風流之名早已遠播於世間,又勿須借問!
於是此詩被佳人的丈夫——九五之尊的帝王“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於是此詩被某些迂腐的老學究斥為“艷詩”。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首詩正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張揚而自信的畫像!
而這位女子正是被丈夫李世民稱作“嘉偶”“良佐”,被史書稱為“矜尚禮法”“母儀何煒”的一代賢后長孫氏。
厚重的史冊只呈現給世人一位在政治上有作為的長孫皇后,她是皇帝的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是後世皇后的標桿;然而厚重的史冊卻無法完全承載她絢爛幸福的一生。掌握著話語權的史官們欲說還休的卻是——她是一個處事圓滑的情報傳送者,她是一個擁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縱橫家,她是一個偏好奇特珍貴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個自信且略帶自負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摯愛一生的妻子。
一切還是從長孫皇后的離世說起吧。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據愛妻因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後,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可見在太宗心裡,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唐會要》卷二十.陵議)。
[2]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後不已,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視曰:“臣眊昏,不能見。”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帝泣,為毀觀。“望陵毀觀”的故事相信熟悉歷史的人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既反襯出太宗對長孫皇后刻骨銘心的追戀之情,又反襯出太宗追戀愛妻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
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了。其實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規則不可能不知,但他還是毫不避諱建層觀,望昭陵,還拉著大臣一起來懷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又怎么會明知故犯呢?
在魏徵的勸諷下,層觀最終拆除了。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見《答魏徵手詔》)。真可謂“一字一血淚”,看後令人不免唏噓。
[3]也因為對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幼女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為什麼要留他們在身邊親自撫養,《唐會要》中是這樣記載的“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於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這同時可以在《新唐書.晉陽公主傳》中的得到復證。太宗親自撫養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因為愛寵其母,所以親養其子,並以子思母,藉此來慰籍自己苦悶和空虛心靈,不過這種慰籍法,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因為太宗的這種心情,因此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後宮多年無子嗣,僅得的一子也被過繼。
[4]貞觀十五年,長孫皇后的二子李泰與兄爭奪太子之位,為了討好其父,這位皇子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了伊闕佛龕,為母親追福(右《三龕記》,唐兼中書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書,字畫尤奇偉。在河南龍門山,山夾伊水,東西可愛,俗謂其東曰香山,其西曰龍門。龍門山壁間鑿石為佛像,大小數百,多後魏及唐時所造。惟此三龕像最大,乃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也。————《歐陽修集》)。此時長孫皇后已然過逝五年多了,而李泰謀嫡時卻抬出了已過世多年的母親討好父親。這足以充分說明李世民對他的愛妻是多么痴心長情,不僅沒有人走茶涼,她的子女在她身後仍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深愛而備受呵護,而嫡子們對母親的態度甚至能影響太宗對他們的寵愛度。
即使到了貞觀十七年李治已經被立為皇太子,李世民仍要將之留在身邊朝夕相見,為此大臣們在貞觀18年和貞觀20年兩度上書,要求皇帝放太子回東宮,最後雙方妥協,太子李治15日在東宮,15日留在父皇身邊。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說“父子不可以滯愛”,也正因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衍生了他與武則天的戀情,從而給大唐李氏宗室帶來了災難。
可能是李治也覺察到父皇對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貞觀22年建起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來紀念母親(大慈恩寺的規模很大,共有10幾個院落,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豪華。唐玄奘稱其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許,太子是沒有能力和膽量如此做的)。
長孫皇后生前並不是信佛之人,史載:當她病重時,太子李承乾請求做佛事為其祈福,當時太宗及大臣一致同意,並準備付諸實施,卻被皇后斷然拒絕。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吧。
其實長孫皇后為佛家的貢獻遠不止這兩件:
[5]貞觀(或武德)年間,因長孫皇后不預,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禮謁道綽太師為皇后祈願除病,曾施捨“眾寶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眾寶名珍,供養啟願。”——《鐵彌勒像頌碑》)
[6]貞觀十年四月,因長孫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國破舊寺廟為功德。(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唐文拾遺.卷五十》)
長孫皇后曾經說過:“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太宗本“上所不為”,卻為了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愛妻,“不為”也“為”了。見於《舊唐書.文德皇后傳》
其實綜觀史載,唐太宗為長孫皇后不為”也“為”之事,還有許多:
比如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這樣一個身犯謀反大罪之人,最後卻還能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親兄弟謀反,按一般邏輯,皇后這時應該是跪著請罪,擔心自己被株連才對,但長孫皇后非但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反而要求皇帝網開一面饒恕這位異母兄長,這是得到怎樣的寵愛,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對官員要求極其嚴格之人,有個大臣只因死後家人出來變賣珠寶他就懷疑人家貪污受賄,但當長孫皇后的叔叔長孫敞因貪污被免官後,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後又重新任命他為官。
至於太宗對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親兄長孫無忌的寵愛更可說“罄竹難書”了。
“唐文德皇后遺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之岐頭履也。”——這是長孫皇后遺留在世上的一雙鞋子,由鮮艷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這隻遺履的出現,使長孫皇后“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華麗如此,那么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書記載的是皇后物品夠用即可,不鋪張浪費,而不是說她苛求自己)。
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恰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長孫皇后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確實是驚世華麗,在一個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會裡,即使嫁得是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說“不”,對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但長孫皇后卻常常氣定神閒對皇帝丈夫說“不”——不想發表意見時,無論皇帝如何問,就是不說;不想讓兄長為官時,即使皇帝反對,兄長也一定要辭官;想要赦免兄長時,就算兄長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認為某人無罪時,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舊頂風而上,從容辯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後的墓葬形式都要親自選定……長孫皇后的強勢令吾輩佩服,不過吾輩更佩服無私縱容長孫皇后強勢的那個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個男權的世界裡,一個女人無論多么強勢多么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后能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賢后,唐太宗居功至偉。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不妒忌後宮,為什麼會善待後宮?原因很簡單,因為後宮無人值得她妒忌,因為她在後宮已是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弱者,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徵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這是在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上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是長樂公主最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后不去憂慮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會發下“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嗎?不,當然不是!這個誓言只能說,女人終究是女人,當一個男人,當一個皇帝能夠全心全意,無私無畏地獨寵一個女人時,這個女人必然會回報。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女人終究是女人!
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於什麼緣故,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后沒有利用太宗的寵愛殘害妃嬪、禍國殃民,又或許是一些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譁眾取寵心理,導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對鶼鰈情深的恩愛夫妻說成了怨偶。
或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可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後現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的唐太宗的錯綜複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並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所謂的“大唐氣勢”,那么很遺憾,唐太宗並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鍾情於自己的妻子、只為自己的妻子痴心。

子以母貴

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女皆為長孫皇后所出或收養。即便觸摸著最冰冷客觀的史書,那一腔對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來的拳拳父愛,仍然充斥著撞擊千年後讀者心靈的最強力度。
下面我們隨著那些最樸實無華的敘述,來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對妻子所育子女匪夷所思的溺愛記錄:
李承乾

①兩唐書承乾傳載:“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②貞觀五年為承乾患病,並非虔誠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築了普光廟與西華觀,獄中的囚徒也得以減罪,
長子李承乾長子李承乾
以此為承乾祈福[8]。③貞觀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詔請印度高僧波頗入宮為其祈福治病。④因承乾多病,太宗不忍其多讀書,只要求跟孔穎達評論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試寫治國策略。承乾很快寫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於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兒子的能力。⑤承乾的長子出生,太宗甚為高興,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⑥貞觀13年,在東宮設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藉此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⑦貞觀15年十二月13日,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持。⑧貞觀十六年,太宗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承乾上表推辭。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駁回了承乾的辭謝。⑨承乾謀反罪當死,太宗不願殺他,群臣沒人敢說按律賜死之類的話。最後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⑩承乾死後,太宗專門為他罷朝。
李泰
①史書明確記載:“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其寵異如此”;“魏王泰寵冠諸王”;“時魏王為太宗所愛”。②皇子成年後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並不“之國”。③因李泰喜愛文學,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他引召學士。④李泰體型偏胖,唐太宗特許其乘小轎上朝。⑤貞觀二年,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
次子李泰次子李泰
,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封地多達二十二州!——同時受封的李恪封地只有“八州”。⑥李泰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將軍。⑦太宗外出度假,經常把李泰帶在身邊(《資治通鑑》載:魏王穎悟,多從游幸)。⑧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賜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⑨因李泰寵冠諸王,盛修府邸,岑文本進諫。太宗雖獎勵了文本,但對李泰未採取任何限制性措施。⑩唐太宗將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賜予李泰[11]。⑾唐太宗又賜李泰占地廣闊的洛陽大宅及都城之勝魏王池。魏王池風景優美,池與堤也因李泰為魏王而得名[12]。⑿李泰有時去東都父親送的大宅里小住,太宗常讓一隻名叫“將軍”的白鶻從京城到東都給兒子送信,並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幾次。⒀李泰耗費奢靡,每月的開銷超過了太子,褚遂良為此進諫。但唐太宗並沒因此限制李泰的開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後花費不再受額度的限制。⒁王珪為李泰的老師,每次李泰見他都以見師之禮率先拜見。一次,李泰還主動向王珪請教忠孝之道。見兒子如此崇師問道,唐太宗倍感欣悅。⒂太宗曾計畫讓李泰搬進皇宮的武德殿來居住。魏徵諫止。⒃聽聞大臣對李泰不夠恭敬,太宗大震怒,召來大臣質問。房玄齡等嚇得不敢說話,只有魏徵敢於直諫。最後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私愛而忘公。⒄李泰長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寵愛,四歲時由祖父母當成兒子一樣(以為己子)養於宮中並賜名。⒅李泰出事後,太宗在貶斥他的詔書里仍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崇重,爵位逾於寵章”,痛惜之情溢於言表。⒆立儲風波後李泰雖被貶,但太宗仍對其念念不忘,拿著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敘說思子之情:“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⒇貞觀二十一年,又進封李泰為濮王。
李治
①史書明確記載:“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太宗以晉王仁孝,心所鍾愛”;“泰數知太宗愛晉王”。②出生時的特殊待遇:“(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③父母賜“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國寶玉龍子給出生三天的李治。後此玉龍子在唐代帝帝相傳。
幼子李治幼子李治
④剛會走路的李治就能畫出個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閱奏摺時經常抱著他,甚至興致大發教過他這個字,所以李治對‘敕’字印象深刻,才會不自覺的畫出它。⑤唐太宗考李治孝經,他對答如流,唐太宗萬分高興。⑥因為母親去世後無比傷心,唐太宗憐惜不已,“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⑦皇后去世後,由太宗親自撫養長大,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由此亦可想見太宗對妻子用情之深。⑧李治為親王時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候大將軍。⑨與胞兄李泰一樣,到了年齡太宗卻不讓其之官。⑩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晉王李治帶在身邊,曾引起敵人的關注。⑾《長安志》記載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是實際上他在被立為太子之前都沒有離開過父親出宮單獨居住過(《舊唐書·李璿傳》)。⑿立為太子後,仍隨太宗出行遊玩。太子少詹事張行成認為皇帝出於私愛未能讓太子在這些時間留在宮中代理朝政、履行相應職責。⒀依照禮制,太子必須居住在東宮。太宗公然違反,導致褚遂良、劉洎分別在貞觀十八年、二十年相繼進諫,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14]。⒁正常的皇孫都封為郡王,可是太宗過於寵愛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長子封為親王。⒂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李治鎮守定州監國,父子二人為了能及時了解對方的點滴情況,首創飛表奏事制度。⒃太宗征高句麗時,寫給兒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說太宗因為沒能及時收到李治的來信而“忌欲恆死(
擔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親筆信才“死而復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兒子以後有什麼小病小痛都要寫信一一告訴他,同時表達了他“憶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犢深情躍然紙上,展現了這位偉大帝王細膩的一面。
長樂公主
①史書明確記載:“後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鍾愛”;“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②只因其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別喜歡她,出嫁時,詔令有司為其準備的嫁妝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以漢明帝故事諷喻太宗做法嚴重逾制。後經皇后首肯及褒揚魏徵之舉,逾制之事方作罷。③在貞觀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協助反對“封建”的重臣們打消了太宗的決定。④根據現代考古挖掘發現,長樂公主之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規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門。在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豫章公主
史載豫章公主“早喪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撫養,等同於親生。公主去世後,太宗穿了很長時間的素服,超過了禮法規定的父親為子女服喪的時間。因此,群臣悚動不安。
城陽公主
①城陽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愛屋及烏,賜杜荷襄陽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御)。②出嫁前,太宗專門為她卜卦並欲打破黃昏行吉禮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禮。馬周諫止。
晉陽公主
①晉陽公主李明達是唐太宗異常寵溺的女兒。這單從封號上就能體現,晉陽正是李唐龍興之地。唐太宗給李明達“晉陽”的封號,足見他對這個女兒的珍視。②皇后去世後,與胞兄李治同為唐太宗親自撫養。可以說,晉陽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親養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③晉陽公主性情內斂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時,公主總能抓住時機為他們辯解,故亦贏得臣下的讚美和喜愛。仔細研究晉陽公主的勸諫方式,我們不難發現其與長孫後生前的迂迴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難能可貴的是,晉陽公主利用父親的“殊寵”保護臣下的時候,至多只有十二歲。④唐太宗擅長飛白書。公主常年跟在父親身邊,便能臨寫一筆以假亂真的飛白字。臣下們都無法分辨真偽(原文: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⑤晉陽公主去世時只有十二歲。唐太宗一個月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幾十次,身體瘦弱不堪。大臣們勸慰他時,太宗說:“我怎么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沒有意義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如此失態的舉止和言語背後的眷眷父愛令人扼腕。為了紀念夭折的愛女,太宗下詔將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為女兒的往生祈福求禱。
新城公主
①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僅九歲的新城公主初封為衡山公主,在貞觀年間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齡偏小(其異母姊臨川公主首封已十八歲),足見太宗對新城的寵愛與重視。②貞觀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許配給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未來的鄭國公)。③貞觀二十三年二月,衡山將出降長孫詮,太宗因此特意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風,與京兆尹、馮翊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④根據墓誌,貞觀23年2月,太宗籌備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預感大限將至,不願女兒為自己守孝三年耽誤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當年五月駕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兒出嫁。
城陽、晉陽、新城中的一位
文德皇后誕公主,月滿,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圍棋賭,公再拜曰:“臣無可賭之物,不敢煩勞聖躬。”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須致辭。”公固言無物堪供進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勝,朕與君物;君若不如,莫虧今日。”遂與公棋,才下數十子,太宗曰:“君已勝矣!”賜尚乘馬一匹,並金裝鞍轡勒,仍賜絹千匹。【《魏鄭公諫錄》○文德後載誕侍宴】

〖賢哉長孫,母儀何煒〗

一代賢后

長孫皇后長孫皇后

〖汗青明文,溯古追風〗

史料記載

舊唐書

長孫皇后長孫皇后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後。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年十三,嬪於太宗。隋大業中,常歸寧於永興里,後舅高士廉媵張氏,於後所宿舍外見大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變而之《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象》曰:後以輔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龍,《乾》之象也。馬,《坤》之象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於《歸妹》,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武德元年,冊為秦王妃。時太宗功業既高,隱太子猜忌滋甚。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九年,冊拜皇太子妃。
太宗即位,立為皇后。贈後父晟司空、齊獻公。後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後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時後兄無忌,夙與太宗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勛,委以腹心,出入臥內,將任之朝政。後固言不可,每乘間奏曰:“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願聖朝勿以妾兄為宰執。”太宗不聽,竟用無忌為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後又密遣無忌苦求遜職,太宗不獲已而許焉,改授開府儀同三司,後意乃懌。有異母兄安業,好酒無賴。獻公之薨也,後及無忌並幼,安業斥還舅氏,後殊不以介意,每請太宗厚加恩禮,位至監門將軍。及預劉德裕逆謀,太宗將殺之,後叩頭流涕為請命曰:“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聖朝累乎!”遂得減死。
後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鍾愛,及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於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時,將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於先帝子乎!’然謂長主者,良以尊於公主也,情雖有差,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願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後,後嘆曰:“嘗聞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為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有國有家者急務,納之則俗寧,杜之則政亂,誠願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後因請遣中使齎帛五百匹,詣徵宅以賜之。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後曰:“東宮器用闕少,欲有奏請。”後不聽,曰:“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於器物也!”
八年,從幸九成宮,染疾危惙,太子承乾入侍,密啟後曰:“醫藥備盡,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後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赦者,國之大事;佛道者,示存異方之教耳,非惟政體靡弊,又是上所不為,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僕射房玄齡,玄齡以聞,太宗及侍臣莫不噓唏。朝臣鹹請肆赦,太宗從之;後聞之,固爭,乃止。將大漸,與太宗辭訣,時玄齡以譴歸第,後固言:“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願勿棄之。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妾生既無益於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於立政殿,時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於昭陵。
後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閒耳。婦人著述無條貫,不欲至尊見之,慎勿言。”崩後,宮司以聞,太宗覽而增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可垂於後代。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聖皇后。
新唐書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拔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稚,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衛將軍。
後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晟兄熾,為周通道館學士。嘗聞太穆勸撫突厥女,心志之。每語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昏。”故晟以女太宗。後歸寧,舅高士廉妾見大馬二丈立後舍外,懼,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順承天,載物無疆;馬,地類也;之《泰》,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又以輔相天地之宜。繇協《歸妹》,婦人事也。女處尊位,履中而居順,后妃象也。”時隱太子釁鬩已構,後內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及帝授甲宮中,後親慰勉,士皆感奮。尋為皇太子妃,俄為皇后。
性約素,服御取給則止。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帝固要之,訖不對。後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請繩治,俟意解,徐為開治,終不令有冤;下嬪生豫章公主而死,後視如所生;媵侍疾病,輟所御飲藥資之。下懷其仁。兄無忌,於帝本布衣交,以佐命為元功,出入臥內,帝將引以輔政,後固謂不可,乘間曰:“妾托體紫宮,尊貴已極,不願私親更據權於朝。漢之呂、霍,可以為誡。”帝不聽,自用無忌為尚書僕射。後密諭令牢讓,帝不獲已,乃聽,後喜見顏間。異母兄安業無行,父喪,逐後、無忌還外家。後貴,未嘗以為言。擢位將軍。後與李孝常等謀反,將誅,後叩頭曰:“安業罪死無赦。然向遇妾不以慈,戶知之;今論如法,人必謂妾釋憾於兄,無乃為帝累乎!”遂得減流越巂。太子承乾乳媼請增東宮什器,後曰:“太子患無德與名,器何請為?”
從幸九成宮,方屬疾,會柴紹等急變聞,帝甲而起,後輿疾以從,宮司諫止,後曰:“上震驚,吾可自安?”疾稍亟,太子欲請大赦,泛度道人,祓塞災會。後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若修福可延,吾不為惡;使善無效,我尚何求?且赦令,國大事,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豈宜以吾亂天下法!”太子不敢奏,以告房玄齡,玄齡以聞,帝嗟美。而群臣請遂赦,帝既許,後固爭止。及大漸,與帝決,時玄齡小譴就第,後曰:“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妾家以恩澤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於時,死不可以厚葬,願因山為壠,無起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送終,是妾不見忘也。”又請帝納忠容諫,勿受讒,省游畋作役,死無恨。崩,年三十六。
後嘗采古婦人事著《女則》十篇,又為論斥漢之馬後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乃戒其車馬之侈,此謂開本源,恤末事。常誡守者:“吾以自檢,故書無條理,勿令至尊見之。”及崩,宮司以聞,帝為之慟,示近臣曰:“後此書可用垂後,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謚曰文德,葬昭陵,因九嵕山,以成後志。帝自著表序始末,揭陵左。上元中,益諡文德聖皇后。
資治通鑑
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後亦陽怒,請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豫章公主早喪其母,後收養之,慈愛逾於所生。妃嬪以下有疾,後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嘗白後,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後不許,曰:“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
上得疾,累年不愈,後侍奉,晝夜不離側。常系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後素有氣疾,前年從上幸九成宮,柴紹等中夕告變,上擐甲出閣問狀,後扶疾以從,左右止之,後曰:“上既震驚,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於後曰:“醫藥備盡而疾不瘳,請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獲冥福。”後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為善有福,則吾不為惡;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國之大事,不可數下。道、釋異端之教,蠹國病民,皆上素所不為,奈何以吾一婦人使上為所不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語房玄齡,玄齡白上,上哀之,欲為之赦,後固止之。
及疾篤,與上訣。時房玄齡以譴歸第,後言於上曰:“玄齡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洩,苟無大故,願勿棄之。妾之本宗,因緣葭莩,以致祿位,既非德舉,易致顛危,欲使其子孫保全,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仍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游畋,妾雖沒於九泉,誠無所恨!兒女輩不必令來,見其悲哀,徒亂人意。”因取衣中毒藥以示上曰:“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不能當呂后之地耳。”己卯,崩於立政殿。
後嘗采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又嘗著論駁漢明德馬後以不能抑退外親,使當朝貴盛,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防其末流也。及崩,宮司並《女則》奏之,上覽之悲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乃召房玄齡,使復其位。
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於昭陵。將軍段志玄、宇文士及分統士眾出肅章門。帝夜使宮官至二人所,士及開營內之;志玄閉門不納,曰:“軍門不可夜開。”使者曰:“此有手敕。”志玄曰:“夜中不辨真偽。”竟留使者至明。帝聞而嘆曰:“真將軍也!”
帝復為文刻之石,稱“皇后節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復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復如此。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上念後不已,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征熟視之曰:“臣昏眊,不能見。”上指示之,征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固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

唐會要
至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山陵畢。陵在醴泉縣,因九嵕層峰,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為元宮。緣山傍岩,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頂上亦起游殿。文德皇后即元宮後,有五重石門,其門外於雙棧道上起舍,宮人供養如平常。及太宗山陵畢,宮人慾依故事留棧道,惟舊山陵使閻立德奏曰:“元宮棧道,本留擬有今日,今既始終永畢,與前事不同。謹按故事,惟有寢宮安供養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之儀,望除棧道,固同山嶽。”上嗚咽不許,長孫無忌等援引禮經,重有表請,乃依奏。
貞觀政要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云:‘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九成宮醴泉銘
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無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歷覽台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
魏鄭公諫錄
①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然永嘉公主即太宗之妹也。公曰:“不可。昔漢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禮有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謂文德皇后曰:“我欲加長樂公主禮數,魏徵不肯。”文德皇后聞之,大喜,遣中使齎錢二十萬,絹四百匹,詣公宅,宣令謂公曰:“比者常聞公中正而不能得見,今論長樂公主禮事,不許增加,始驗従來所聞,信非虛妄。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②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寵異。貴要言:三品以上多輕蔑王者。意欲誣毀公等以激怒太宗。太宗大怒,御齊政殿,引三品以上入,作色而言曰:“我有一口語,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時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兒是天子兒,今天子兒即非天子兒邪?我見隋家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躓頓,我自不許兒子縱橫,卿等何為蔑我兒邪?我若教之,豈不能折辱卿等?”房玄齡以下,戰慄流汗,拜謝。公正色而進曰:“當今群臣,必無敢輕魏王者。然在禮,臣子一也。傳稱:王人雖微,列諸侯之上,諸王用之為公卿,若不為公卿,則下土之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並天子大臣,陛下之所敬異。如其小小不是,魏王何得折辱?若國家綱紀替壞,臣所不知。以當今聖明,魏王豈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縱諸子,使行無禮,尋皆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太宗聞之,喜形於色,謂群臣曰:“凡語理到,不可不服。朕之所言,身之私愛;魏徵所言,國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謂理在不疑;見魏徵所論,方始覺屈也。人君發言,亦何容易。”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獨異志》、《隋唐嘉話》
《續世說》、《資治通鑑》、《元史》 、《舊唐書》、《唐會要》、【觀世音經箋注】、
《明史》 、《魏鄭公諫錄》《新元史》、《文獻通考》、《淵鑒類函》、《貞觀政要》、
《苕溪漁隱叢話》、《金石錄》、《池北偶談》、《太平御覽》、《通典》、《魏鄭公諫錄》、
《唐鑒》、《山堂肆考》、《慎言》、《論語集注考證》、《池北偶談》、

〖史海遺珍,賢媛翰墨〗

書法

長孫皇后長孫皇后

《玉台名翰跋》徐范自跋雲》:古來名姬傳於史冊,及稗官、野史所載,或以淑質麗藻,或以節烈文才,不可勝計。綠窗閒靜,間一寓目,令人擊節羨慕,低回讀之,不能置之。至於能書者,代不數人。往歲從嫂氏過吳興,得獲管夫人仲姬、比玉曹妙清及自然道人張妙靜三紙,讀其詩與尺牘,想慕其風采,恨不與此人同時也。於是留心搜討,計得數紙:吳采鸞之機清筆秀,沈清友之妙趣入神,朱淑真秀骨天成,風華蘊籍,大為快意,是謂世間無其匹者。今春聞吾邑項氏家藏衛夫人一幀,長孫後一幀,為絕代翰寶,百計購求,終莫能得。因托至戚致其夫人,夫人憐范一段苦心,從更轉贈,遂不惜傾囊酬之。噫!世間之勝事雖全也。嗣後復承嫂氏贈余薛濤一箋,惠齋女史“月到風來”四字,始滿夙願,乃命工裝璜,匯為一卷,待朝夕展對,生平之志畢於是矣。吁!前代名跡,世不恆有,況閨中賢嬡乎?後之覽者,幸勿輕視之可也。檇李徐范記於淨香居。
《玉台名翰跋》沈彩跋雲》:才藻,非婦人職也。然孔子嘗以臧文仲妾織蒲為不仁,則士大夫家閨閣佳麗,苟勤於紡織,輿茅檐窮嫠爭,是亦非宜。而身心又不可使逸,則舍筆札文史其何所事哉?卷中自晉衛夫人而下,若唐長孫後、吳采鸞、宋胡惠齋、張妙淨、朱淑真,元管道升,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惜吾家清友並曹妙清之跡已亡,而薛濤妖姬,亦溢廁其間。書法亦冶業倡僚,不入雅格,是為不類耳。若徐范悉心勤訪,勞於夢寐,乃獲萃成此卷,又豈尋常搓脂抹粉者所知哉!
《玉台名翰跋》程朗岑跋雲》:此卷力檇李女史徐范所藏墨跡,其長孫後、沈清友、曹比玉三家,已失,卷尾尚有當湖沈彩一跋,亦殘缺,余俱完好,神采奕奕,極簪花寫韻之妙,非後人所能臆造,極簪花寫韻之妙,非後人所能臆造。夫古今古刻多矣,未有蒐集閨媛名跡者。昔歐文忠謂,婦人書惟房璘妻高氏《石壁寺頌》與《安公美政頌》爾。他如武后 《升仙太子碑》,貴妃楊氏《心經》,久不傳於世,斯卷不重可貴與?而徐氏集古之苦心,尤不可沒也。爰從雲伯太史借勒上石,非第柔翰之可寶,抑以修玉台故實雲。道光壬辰花朝,陽羨程璋跋於四明官舍。

女則

長孫皇后私下採擇“古夫人善事”,撰成《女則 》一書。

詩作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煌煌彤管,千載遺芳〗

後世評價

《舊唐書》后妃傳下贊曰》:坤德既軌,彤管有煒。韋、武喪邦,毒侔蛇虺。陰教斯僻,嬪風浸毀。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舊唐書》宋璟傳》:又貞觀中文德皇后嫁所生女長樂公主,奏請儀注加於長公主,魏徵諫云:“皇帝之姑姊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既有‘長’字,合高於公主。若加於長公主,事甚不可。”引漢明故事云:“群臣欲封皇子為王,帝曰:‘朕子豈敢與先帝子等。’”時太宗嘉納之。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謝於徵。此則乾坤輔佐之間,綽有餘裕。豈若韋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禍不鏇踵,為天下笑。則犯顏逆耳,阿意順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大學衍義》卷36(宋)真德秀》:臣按:文徳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范太史集》卷27(宋)范祖禹》:唐太宗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時文德皇后謂帝曰:“誰觸忤陛下?”帝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廷。帝大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帝乃悅。臣祖禹曰:詩人美后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
大事記續編》卷53(明)王禕》:解題曰: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史蹶維,趣馬楀為師氏,艶妻煽。方處幽王之 時,小人之所以滿朝,而官爵所以多濫者,由艶妻之方處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內,則官爵曷至是哉!貞觀之初,內治有長孫皇后,雖以無忌之賢,而皇后尚請不使久居寵位。則朝廷之名器,冝其無泛加者矣。永徽之際,內有武后,而義府敬宗之徒聚於朝廷之上,則官有泛階,而末年服緋者滿朝,以敗太宗之典刑,亦其冝也。
《內則衍義》卷16(清)傅以漸》:謹按:開闢之帝王,莫不有賢內助焉。若能以學問興事業,則唐朝尤為大著。竇皇后不惟能學,而又能書,其聰明有過乎人者。長孫皇后幼喜圖傳,正位中宮,益加精勤,是以文章揚其規誡,政事頼其匡勷。發跡太原,數年而成大業。二後之好學,有不容沒者存也。
《孝經衍義》卷61(清)葉方藹等》:臣按:帝王家法如《易》《詩》《禮》《春秋》所載記,由之則得,不由之則失。自三代以後之君,莫盛於漢孝文帝、唐太宗文帝。竇皇后雖不如文德皇后之以賢特 聞,然其好黃老之言,蓋亦有得於無為自化清淨自正之意,非有側媚之私、嫉妒之心也。司馬遷《本紀》:“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衣不得曵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則其不苟於色,而宮闈皆化之矣!以唐太宗之賢而正位乎外,以文德後之賢而正位乎內,歷覽前史,幾於不可再得也!君子以反身之義推本言之,有文王,而後有以見后妃之聖;有太宗,而後有以見文德後之賢。太宗即位之初,即有放宮女之詔;二年秋,以久旱復減省如前。此豈非遠鑒晉武之禍,近蓋 (厥)考之愆耶?將聘充華,而知其已字,則立罷之。依尚書奏,不以沒官口賤人補用內職。資送長樂主,初敕有司倍於永嘉,聞魏徵之諫,而入告於後,後稱徵引禮義以抑人主之私情,因而厚賜之。其後南平公主出降王珪之子,敬直執禮於珪夫婦,珪曰:“吾所以受公主謁見者,以主上欽明動循禮法故也。”凡太宗宮幃之事,其書於冊者大略如此。而文德之賢為開基聖母,既葬昭陵太宗猶悲悼不已,為層觀苑中,時登望之。一聞魏徵獻陵之諷,即為毀觀。此又有“發乎情止乎禮義 ” 之善焉。夫後世言家法之不正,以為莫盛於唐,要之子孫之罪。文德自賢后爾。如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合於家人之二五,於夫婦之間宮闈之際,度德比義則遠過乎漢孝文竇皇后矣。
《長孫皇后論》乾隆》:夫閨門,王化之始也。詩三百而必以關睢為首,禮嚴大昏,書重厘降。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鹹恆。蓋知正家之道,必本於閨門。閨門正而後家齊、國治也。王者立後,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內政、安貞載 物,然後協厥坤儀,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馬後克恭儉,而光漢。古今所稱,不可誣也。文德皇后長孫氏者,實閨門之令望也。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會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帝曰魏徵。於是後退,衣禮衣而稱賀於上曰:臣聞 主聖則臣直,乃陛下之聖故也。妾敢不賀於是。帝喜而征言無不聽。夫唐太宗豈實欲殺魏徵哉?然雖無此意,亦微有不樂諫之心。皇后一聞此語,即借賀以諷諫之,征益寵信而帝善益彰。然後知正內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貞以順承之也。易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蓋馬陰物也,陰之德利柔順,然必利貞而行。地無疆,然後輔乾以行,澤及天下。若徒柔順而鮮貞,則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澤哉!若長孫皇后不預朝政,雖帝問之亦終不對,可謂知安貞之義者矣。其資送公主、諷諫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釋之教,尤為賢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雙橋隨筆》卷3(清)周召》: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徳者,唐長孫氏為最。後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太宗從容商畧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撫字庶孽,逾於所生。嬪妃以下,無不愛戴。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後不許。曰:“太子患徳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耶?”後得疾,太子請奏赦罪人、度人入道。後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赦者,國之大事,不可數下。道、釋,異端之教,蠧國病民,皆上素所不為,奈何以吾一婦人,使上為所不為乎?”及疾篤,與太宗決。時房玄齡以譴歸第,後曰:“玄齡事陛下久,小心慎。苟無大故,不可棄也。妾之本宗,因緣葭莩以致祿位。既非徳舉,易致顛危。欲保全之,慎勿處之權要。妾生無益於人,願勿以丘勞費天下,但依山為墳,器用瓦可也。更欲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逰獵,則妾死不恨矣!”嘗采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又嘗著論,譏漢明徳馬後不能抑退親戚之權,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禁其末流也。至是,宮人以書奏之。太宗覽之悲慟,以示近臣曰:“後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之言,失一良佐,不能忘懐耳!”乃召玄齡,使復其位。其賢徳節節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諸皇后之所能及。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9(宋)袁燮》:臣聞:志者心之所期也,所期者如此,故所就亦如此。登髙山者,期至於頂,斯至之矣。涉巨川者,期達於岸,斯達之矣。所期者大,則其規模亦大;所期者遠,則其謀慮亦遠。夫惟遠且大也,故謂之志。古之人君,恥以中常自處,而必欲成大有為之事業,斯可謂人君之志也。古之后妃,不以小善自足,而必欲輔人君之所欲為,斯可謂后妃之志矣。夫惟天作之合,同心協濟,所以徳業巍巍,至於今仰之。卷耳者,可以為酒之物也;頃筐者,易盈之器也。易盈而不盈,其心固有在矣。臣下行役於外,而后妃軫念於內,故因卷耳之采,而思酒醴之成,足充吾君勞賜之用,此是詩之所以作也。人之遠役,必思其家,故謂之懷人。是人也,固嘗寘諸周行矣。今其奉命而行,逾越險阻,而馬至於虺頹,言其病也。玄馬色變而黃,亦病也。馬病如此,人勞可知。酌以金罍兕觥,少解其懐傷之心,此所謂體羣臣者也。曰瘏曰,仆與馬俱病矣,蓋至於是,其勞益甚,復云何哉?惟有長吁而已。寫其勤勞嗟嘆之狀。以著其思念賢者之心,何其所志之遠且大哉!夫臣下之勞,人君之所當念,后妃何預焉?今亦切切如是,無乃思出其位乎?曰:此則古之后妃所以過人也。凡人之情,朝夕思念,不出乎蕞爾。形體之微,苟利於巳經之營之無所不至,豈復為當世計乎今也?身居乎此,而念及於彼,慘怛嗟嘆,惟恐無以慰賢者之心。夫賢士大夫,吾君所資以共治也!得賢則安,不得賢則危,利害相關。如此是乃后妃之所當念也!豈可謂出其位之思乎?唐長孫後毎對太宗稱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護其賢,成太宗納諫之美。嗚呼!其有古后妃之遺風哉!
《文忠集》卷160(宋)周必大》:淳熙五年正月九日《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六年,長樂公主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勅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後嘆曰:“妾聞陛下稱重魏徴,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髪為夫婦,曲成恩禮,毎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疎逺,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因請遣中使齎錢四百、緡絹四百疋以賜徴。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移也!”某聞:愛其息,女人之常情也。況以萬乘之主、天下之冨,獨不能厚一女子資送,而盡其親愛之道乎?魏徴於此,猶以不當倍於長主為諫,可謂有責難之恭矣!雖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宮中,知愛而已,今能本乎禮義,抑其私情,不特稱徴之賢,又請捐金帛以奨之,此貞觀之治所以庶幾三代也!歟《關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私謁之心。是則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與後,其知此也哉。
《上仁宗論不可數赦》(宋)范鎮》:臣聞古人有言曰:“一嵗再赦,好人喑啞。”此言赦之惠奸而無益於治道,不可數者也。屬者京師及畿輔,嵗一赦,而去嵗再赦,今嵗三赦。京師兵士又再得賜錢。姑息之政,無此甚者。夫嵗一赦者,細民謂之熱恩,必其在五六月間也。猾胥奸盜倚為過惡 指期以待免,況再赦乎?況三赦乎?其為惠奸虧損治道可知矣!好人良善也數赦,尚猶喑啞。蚩蚩愚民,其不狃而為奸且盜者,無幾矣!又今防秋備塞之人,無慮五 六十萬。使聞京師端坐而受賜,能無動心乎?不可不慮。今陛下德音已下,賜錢已出,臣知不可救已。伏乞今後罷所謂嵗一赦者,以摧奸猾,而使善良有所立也;罷 兵士之特賜錢者,以均內外,以防後患,而使民力得寛裕於財也。昔唐太子承乾為長孫皇后病,請賜赦以崇福佑。長孫皇后曰:“赦者,國之大事。豈以吾故亂天下法乎?”長孫,婦人耳,猶能如此。陛下聖人,堯舜之資,顧不為長孫後之所為乎?臣竊惜之。(至和二年八月上時知諫院)
《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明)茅坤(補)、彭烊(評)》:
唐初聖母
克樹母儀,首盛唐而聖善。贊成帝治,開貞觀之休明。
文德後者,長孫氏晟之女,唐太宗之後也,後性孝儉素,好讀書,嘗與上從容商確古事,因而獻替禆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後亦陽怒,請自推鞠,因命內系,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壼之中,刑無濫枉。房玄齡以譴歸第,後心知其賢,時疾篤與上訣,且謂上曰:玄齡事陛下,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洩,苟無大故,願勿棄之。仍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徭役,止游畋,妾雖沒於九泉,誠無所恨。其薦拔忠諫,悉多類此。常采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上嘗出之以示群臣,而稱其書足以范百世。及崩之後,太宗哭之慟,或有以天命止之者,太宗曰: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懐耳。君子謂長孫後,賢而能諫,可為世法,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謂也。
頌曰:
惟長孫後,性好讀書。
獻可替否,裨益訏謨
采古女則,益昭其德。
允茲後焉,正是四國。
“親君子”數語,法語也,君人者銘之座右亦宜。為失良佐而哭之悲,則後之德益彰矣。

詩作

文德皇后輓歌》[唐]朱子奢
神京背紫陌,縞駟結行輈
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壟沒,霜氣入松楸。
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龍游。
《文德皇后輓歌》[唐]李百藥
裴回兩儀殿,悵望九成台
玉輦終辭宴,瑤筐遂不開。
野曠陰風積,川長思鳥來。
寒山寂已暮,虞殯有餘哀。
《題長孫皇后諫獵圖》[元]張翥
黃門曉出西清仗,秋色滿天鷹犬王。
虎落遙連渭水南,鸞旗直渡河橋上。
日邊雲氣五色文,虬須天子真天人。
羽林猛士森成列,六氣不驚清路塵。
太平無征帝神武,豈為禽荒將按旅。
已知哲後佐興王,不數樊姬能霸楚。
從容數語郎罷田,六官迎笑花如煙。
蹕回那待外庭疏,聽諫由來同轉圜。
天寶神孫隳大業。錦繡五家爭蹀躞。 
《長孫進賢》[明]張居正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實惟哲後,左右椒房。
調和直諒,獎進忠良。
用俾房魏,勛庸顯彰。
煌煌彤管,千載遺芳。

中國皇后分類導航

皇帝之正妻稱“後”或“皇后”,“皇后”名稱自秦漢沿用至清末。中國皇后為一國之母,是女性最尊貴的身份、最高的權威。

清朝皇后

漢朝皇后

唐朝皇后

明朝皇后

宋朝皇后

元朝皇后

遼朝皇后

春秋戰國王后

前趙皇后

後趙皇后

隋朝皇后

中國古代后妃

古今山川靈秀之氣,往往不鍾於鬚眉丈夫,而鍾於女子。”,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卷中,鐫刻著無數位優秀女性的瀟灑與風流。她們或傾國傾城、容貌非凡,或才智過人、輔佐帝王,成為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者。當然,她們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聽政者也有人帶著幾分野心,嬌美者也有人禍國殃民,我們不妨從一個方面來評價她們,說說你欣賞的中國古代后妃。

唐太宗的后妃與子女

唐太宗李世民,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那么,這樣一位傳奇式德人物的家庭又是怎樣的呢?他的后妃與子女的歷史又是如何?讓我們一同去探尋......
皇后

長孫皇后

嬪妃

韋貴妃 | 徐賢妃 | 燕德妃 | 楊氏 | 韋昭容 | 楊婕妤 | 蕭美人 | 崔才人 | 蕭才人 | 武才人

李承乾| 李寬 | 李恪 | 李泰 | 李佑 | 李愔 | 李惲 | 李貞[唐太宗之子] | 李治| 李慎 | 李囂 | 李簡 | 李福[唐太宗之子] | 李明[唐太宗之子]

襄城公主 | 汝南公主 | 南平公主 | 遂安公主 | 長樂公主| 豫章公主| 巴陵公主| 北景公主| 普安公主 | 東陽公主 | 臨川公主 | 清河公主 | 蘭陵公主| 晉安公主 | 安康公主| 新興公主 | 城陽公主 | 高陽公主| 金山公主 | 晉陽公主| 常山公主 | 新城公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