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詞解釋
注釋: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裡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裡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你雖含恨哀鳴徒然白費神勁。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大樹依然蒼翠卻無絲毫同情,我官職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園早已荒蕪雜草埋沒腳脛。煩勞你的鳴叫我得藉以自警,我也舉家操守象你高潔不佞。
寫作手法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實屬“詠物”佳絕。
詩文賞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李商隱《蟬》賞析
朱彝尊把這首詠蟬詩譽為“詠物最上乘”。
詩名很高的李商隱在政治生活中卻是個徹底的失敗者,一生潦倒,舉世漂零。在牛李黨爭的政治鏇渦里左衝右突,最終也沒有衝殺出一條血路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時代沒有為詩人提供一個施展抱負的適宜機會,他寂寞漂泊的生命也無人可堪為知音。他柔弱,敏感,多情,善感,用一顆詩人的心去感受政治的風詭雲譎,應對乏術,於是只好傷時感世,以抒胸中憤懣。這種情緒在他的許多狀物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他的詠物詩幾乎無一不寫身世之悲,漂泊之感。他常常用流鶯、蟬、柳、花等小東西來自比,這些東西在自然界中都是弱者,無意中透露出他嚴重的弱者心理以及軟弱而又多情的性格。論者認為,這種性格決定了李商隱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多大作為,換句話說,詩人本來就不應該再去追逐所謂的功名,因為自身的弱點和性格制約了他更大發展。然而在封建社會衡量一個男子成功的社會坐標就是學而優則仕,高官得做。一心想建功立業的詩人不可能參透自己性格弱點這一點,只好為此耗盡一生。不能不說是個悲劇。 這首《蟬》正是詩人處境與心境的真實寫照。首聯說蟬因為居於高樹,飲露餐風,難得一飽。儘管如此,蟬卻毫不疲倦地啼叫著,嘶鳴著,每一聲啼叫里都充滿怨憤之音,希望有人能聽懂它的聲音,但這種啼鳴最終也只是徒勞而已,沒有人來傾聽他的心思。蟬不肯棲低枝,不肯飲濁水,這種清高自傲正是詩人自身的寫照。雖未言詩人自己,卻處處看得見詩人的影子。頷聯說蟬一直號啼到五更時分,鳴聲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碧綠的樹葉,並不為它的嘶叫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就為後面四句抒情作了鋪墊。
頸聯和尾聯四句說自己多年來沉跡於幕僚之中,做得卑微的官職,四處輾轉奔波,像水中桃梗(樹枝)一樣,漂泊不定,身不由己,故園早已荒蕪,雜草叢生。“田園將蕪胡不歸,”想必家鄉田園裡的雜草遍地,作者思歸心情更加迫切。是與自己命運相同的蟬用它悲悽的啼叫提醒著詩人自己現實的處境,自己早已家壁四野,清貧如水,這就像極了蟬的一生。
這首詩最成功之處是物我合一。表面上看,詩人是將蟬與自己分開來寫的:前四句寫蟬,後四句寫“我”,實際上是貌離神合物我一體的。蟬就是詩人自己的寫照:蟬居高難飽,哀鳴無用,而碧樹無情,漠然冷對,這正是以清高自守、貧困潦倒的詩人及他所面對的冷漠世界的寫照,所以寫蟬就是寫詩人自己,這就體現了“體物為妙,功在密附”的藝術特色。
歷來詠蟬詩很多,蟬似乎成了隱者高士的象徵,賦予它許多美好品質。在鱗次櫛比的詠蟬詩中,這首詩傳達的情感似乎更豐富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詩人所傳達的那種清高自適,又渴望為世所用,無限自尊又無限悲悽的矛盾情感和心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而已。並非真的清高,其實是想知己來傾聽自己,發現自己高潔的品質,然而碧樹無情,不解詩人心。故沉吟為詩。
作者簡介
李商隱(八一二-八五八),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開成二年(八三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補宏農尉。年輕時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賞識,可是李商隱卻與涇源節度使王茂元之女結婚。當時牛李黨爭正在尖銳時期,令狐楚是牛黨,王茂元則是與李黨有關。宣宗即位以後,牛黨當權,令狐楚兒子當了宰相,打擊一切與李黨有關的人,從此李商隱一直被壓抑而抬不起頭。幾次到長安活動,只補得了一個太常博士。最後死於滎陽,年僅四十七歲。
李商隱是唐朝一位有著獨特成就,對後世產生過巨大影響而大家的評價又極為分歧的詩人。他的詩,有的是直接對時事政治表示態度的;有的是託古諷今,歌詠歷史題材;有的是抒寫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傷身世之作,而人們最熟悉的則是他的愛情詩。這些異常複雜的內容,又幾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著密切的聯繫。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複雜的意念,在他的詩里往往是避實就虛,透過一種象徵手法把它表現出來。這種象徵手法建築在豐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礎上,因而他筆下的意象,有時如七寶琉蘇那樣繽紛綺彩;有時像流雲走月那樣的活潑空明,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他的近體詩,尤其是七律更有獨特的風格,繡織麗字,鑲嵌典故,包藏細密,意境朦朧,對詩的藝術形式發展有重大貢獻。著有《玉溪生詩》 。
科普讀物(十三)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