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效力瓦崗
徐世勣(後改名李世勣、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本為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人 。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今河南濬縣東南)。徐世勣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僕,積栗數千鍾”,徐世勣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隋煬帝大業(605年-618年)末年,十七歲的徐世勣等記其卒年推算,徐世勣十七歲時應在大業六年,但翟讓舉兵在大業十二年,此處或有誤)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軍。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餘人。此時,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勣予以制止。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勣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統領本部。
同年,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徐世勣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勣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飢。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徐世勣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此後,瓦崗軍內部發生矛盾。翟讓在宴會時,為李密殺死。混亂中,在場的徐世勣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傷,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勣才得以倖免。李密為穩定人心,派大將單雄信前往撫慰翟讓舊部,將其分別歸屬於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麾下。
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煬帝楊廣。 五月,李密派徐世勣征討叛將王德仁,以報其殺房彥藻之仇。徐世勣擊敗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淵。徐世勣守黎陽倉,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勢危急。李密親領五百騎兵馳援,徐世勣亦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兩軍裡應外合,大敗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
此年,太府卿元文都等擁立越王楊侗(皇泰主)在洛陽稱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勣被重新授為右武侯大將軍,受命討伐宇文化及。
歸順李唐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擊敗,聚集餘眾歸順唐朝。李密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徐世勣接管。武德二年(619年),徐世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封魏國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他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勣沒有奏表,只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勣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不久後,李淵命李世勣統領河南、山東的軍隊抵抗王世充。
九月,河北軍閥竇建德進攻相州,山東道安撫大使、淮陽王李神通率軍逃至黎陽。十一月,竇建德攻陷黎陽,李蓋(即徐蓋,此時已被賜姓李氏)與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李世勣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被俘,只得返回投降。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勣鎮守黎陽。
李世勣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後,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後,李世勣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李世勣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後,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藉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李世勣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畫又泄漏。只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從平四方
主詞條:虎牢關之戰、唐滅輔公祏之戰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勣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同年,李世勣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鄭國(王世充稱鄭國皇帝)太子王玄應企圖攻取管州,李世勣將其擊退。李世勣又派郭孝恪勸降鄭國榮州刺史魏陸,陽城、汴州也相繼來降。
武德四年(621年),鄭國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降唐,李世勣夜間埋伏軍隊接應,占領了虎牢關,抓獲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又參與擊擒竇建德、降伏王世充。七月,唐軍整軍回朝。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世勣為下將。他與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著兵車到太廟去報捷。李蓋也從洺州與裴矩等人一起入朝,李淵見到他們後非常高興,恢復了李蓋的官爵。十二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軍數萬進逼宗城。李世勣棄城逃往洺州,被劉黑闥追上,損失步軍五千人,“僅以身免”。
武德五年(622年)三月,李世勣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七月,李世民進擊自稱魯王的徐圓朗,連取十餘座城池,迫使江淮義軍首領杜伏威入朝。李世民鑒於局勢初定,於是,留李世勣與淮安王李神通、行軍總管任瑰等繼續討伐徐圓朗,自己則班師回朝。經連續升遷,他官拜左監門大將軍。之後,徐圓朗又占據兗州反叛,朝廷授李世勣為河南道大總管,前往討伐。不久後,李世勣便擒獲徐圓朗,斬其首級獻給朝廷,兗州就此平定。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李淵命李世勣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懷州總管黃君漢一同討伐江淮義軍首領輔公祏。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李孝恭、李靖率領水師沿長江而下,李世勣率領步兵一萬渡過淮水,攻取輔公祏占據的壽陽,直抵峽石。
輔公祏的部將陳正通率兵兩萬屯駐在梁山,又派他的大將馮惠亮統帥水師三萬,用鎖鏈連線大戰船,以阻斷長江的航路。陳正通還在長江西岸構築堡壘,分守水陸兩路,以此抵禦唐軍。李靖等首先攻破陳正通、馮惠亮等人所駐的博山、青林等地,鏇即進兵丹楊。輔公祏聞訊後大驚,企圖率殘部棄城東逃。李世勣乘勝追擊,在武康縣將其斬殺,並分別捕殺其餘黨。江南自此平定。
大破突厥
主詞條:唐滅東突厥之戰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侵犯并州,朝廷命李世勣為行軍總管,在太谷迎擊突厥,將其驅逐。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拜李世勣為并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李世勣為避李世民之諱,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改名為李勣。
貞觀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他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十一月,李勣被授為通漠道(一作通漢道)行軍大總管,與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統率十幾萬軍隊,都接受李靖的統帥,諸將分道出擊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土城子古城)。東突厥頡利可汗誤判唐軍兵力,倉促北撤至戈壁沙漠邊緣,其部眾多有叛離。
同時,李勣從雲中(今山西大同)出發,在白道(今內蒙呼和浩特北)與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遭遇。唐軍奮力衝殺,把突厥軍打得潰不成軍。頡利可汗戰敗後,向西逃往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收集殘部數萬人,派使者求和。朝廷命鴻臚卿唐儉前去赦免突厥。李勣與李靖會師,二人商議說:“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裡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隨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握著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於是一起定計。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勣領軍跟進。李靖行軍至磧口,突厥四處潰逃。頡利率部眾一萬多人想逃過沙漠,被李勣阻攔。突厥的大酋長率領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勣,李勣在俘獲五萬多人後順利回師。
貞觀七年(633年),晉王李治遙領并州大都督,朝廷授李勣為金紫光祿大夫,代理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後,李勣因父喪離職。在不久又獲起用,官復原職。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勣被改封為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當時,朝廷所封的世襲刺史都只是掛名,不到州郡就任,於是他又以并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官職遙領太子左衛率。
李勣在并州任職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頗為稱職。李世民曾對侍臣說:“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只知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情的認知糊塗至此。朕現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名逃走。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
開疆拓土
主詞條:唐滅薛延陀之戰、唐滅高句麗之戰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勣被徵調入朝,任兵部尚書。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設聯同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思摩率部眾進入長城,退守朔州(今山西朔縣),並派使向唐朝告急。
十一月,朝廷命營州都督張儉統率所部直逼薛延陀東境。李勣被授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駐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
大度設率三萬騎兵追擊突厥不得,卻遭逢李勣所率唐軍。大度設大驚,急忙自赤柯濼北撤。李勣挑選所部及突厥的騎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軍。大度設在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勒兵備戰,戰陣橫亘十里。突厥騎兵先與之交戰不利,大度設乘勝追擊,射死唐軍戰馬眾多。李勣命騎兵下馬,持長槊直衝,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大度設獨自逃走。
李勣回師定襄後,又與州兵夾擊叛亂的突厥思結部,俘獲其百姓一千餘口以及眾多馬、羊。戰後,李世民封李勣的一個兒子為縣公。
貞觀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謀反。李世民得知後,將李承乾幽禁別室,命李勣與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等共同審問此案。同年,李世民在與李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商議後,決定晉王李治為太子。其後,朝廷改授李勣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民對他說:“朕的兒子剛當上太子,你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託給你,所以有這樣的任命。雖然委屈了你的階位、資歷,希望你不要見怪啊。”
貞觀十八年(644年)二月,李世民認為高句麗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弒君殘民、“侵暴鄰國(新羅)”,準備派軍征討。諫議大夫褚遂良予以反對,李勣則說:“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想要發兵討伐,因魏徵諫阻而作罷,使之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如果採用陛下的策略,北疆可保全寧。”李世民表示同意,並即將親征。
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水軍自萊州渡海攻平壤;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步、騎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外族降軍進攻遼東。張、李兩軍協力並進。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同月,李勣率所部抵達幽州,與各路唐軍會合。之後,李勣從柳城進軍,大張聲勢,表面上作出要通過懷遠鎮的假象。暗中卻派部隊北上直趨甬道,出其不意,進攻高句麗。四月,李勣從通定渡過遼水(遼河),抵達玄菟。高句麗人大為驚駭,各城都閉門自守。此時,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及營州都督張儉相繼到達。張儉更直趨建安城,大敗高句麗軍。 四月十五日,李勣與李道宗合攻蓋牟城,至二十六日陷城,俘獲百姓兩萬多口、糧食十多萬石。
隨後,李勣直抵進至遼東城下。李道宗率四千騎兵擊高句麗四萬援軍,眾將都不認可,唯有李勣同意。但在交戰中,因行軍總管張君乂率先退走,致使唐軍處於不利的境地。此時,李道宗收攏殘軍,登上高處,發現高句麗軍陣混亂,於是縱兵進擊。李勣也引軍助戰,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一千餘級。
李勣圍攻遼東十二日後,李世民抵達遼東前線,親率精兵會師,最終將其攻陷。此役,唐軍共殺敵一萬餘人,又俘獲高句麗軍一萬多人、百姓四萬口。六月,李勣又轉攻白岩城西南,迫使其城主歸降。
之後,李勣參與圍攻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李世民設計將高麗援軍誘至安市城東南,唐軍依山為陣。又命李勣率一萬五千名步、騎兵在西嶺布陣,長孫無忌率奇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穿越峽谷,衝擊高麗軍陣後,李世民親率四千步、騎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高句麗北部耨薩(都督)高延壽中計大敗,高句麗軍被斬首兩萬餘級。安市城之戰後,高句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
唐軍回師繼續猛攻安市城,守軍憑堅城固守。安市百姓聞知李勣奏請克城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最終因遼東氣候轉寒,草枯水凍,軍隊及戰馬難以久留,且糧草將要耗盡,李世民於是下令班師。李勣與李道宗率步、騎軍四萬殿後。 唐軍回師後,朝廷錄功封李勣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夏州都督喬師望、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大破薛延陀多彌可汗,薛延陀內部發生動亂。多彌可汗隨後遭回紇等部攻敗。六月,李世民也趁機派軍進擊薛延陀。薛延陀諸部大驚,騷亂不已。多彌可汗逃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後被回紇攻殺。薛延陀餘眾七萬餘口向西潰逃,擁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又作烏德鞬山,即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李世民派李勣與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李勣抵達郁督軍山後,薛延陀部落首領梯真達官率部下投降,咄摩支往南逃竄到荒谷,李勣派通事舍人蕭嗣業招慰其部屬。咄摩支隨即投降,被送至長安。此時,薛延陀殘部仍搖擺不定,李勣縱兵追擊,前後斬首五千餘級,俘獲男女三萬餘人。
備受榮寵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勣轉任太常卿,仍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十日後,又拜太子詹事。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勣沒有什麼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後,你應當授給他僕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於是派李勣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同年,冊拜為尚書左僕射。
永徽元年(650年),李勣上表請求免除自己僕射的職務,李治還是命他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執掌政事。
永徽四年(653年),李勣被冊拜為司空。李治命令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李治又下詔,特許李勣乘小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武則天)為皇后,怕朝中大臣反對,於是召李勣與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顧命大臣前往商議。李勣稱病不到,而褚遂良堅決反對“廢王立武”。事後,李治暗中詢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么辦呢?”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李治自此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
顯慶三年(658年),李勣跟從李治到東都洛陽,在路上得病,李治親自慰問。
麟德二年(665年),李治東封泰山,封李勣為封禪大使(《舊唐書·高宗本紀》作檢校封禪使 ),隨駕前行。途中在滑州住宿,李勣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勣的舊宅,武皇后親臨她的住所慰問,賜其衣服,封她為東平郡君。李勣又墜馬傷腳,李治親自下問,把自己乘坐的馬賜給他。
滅高句麗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產趁機發難,驅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六月,李治先遣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鄉導,一同進討高句麗。同年十二月,李治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一作浿江道大總管 )兼安撫大使,司列少常伯郝處俊擔任副手,龐同善、契苾何力等一併受李勣調遣。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為“高麗西邊要害”的新城,並趁勢揮軍進擊,連陷十六座城。泉男建派兵襲擊尚在新城的龐同善、高侃,被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敗。高侃進軍至金山,交戰不利,高句麗趁勝進攻,薛仁貴引兵迎擊,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餘級,攻陷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會師。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攻陷高句麗重鎮扶餘城,扶餘川等四十餘城陸續投降。泉男建又派兵五萬救援扶餘城,與李勣在薛賀水遭遇。李勣合軍交戰,大敗高句麗軍,斬獲三萬餘人,乘勝攻取大行城,與唐軍各部會合。 李勣率唐軍進至鴨綠柵,奮力擊破高句麗軍,追擊二百里,攻陷辰夷城。高句麗各城都驚駭不安,許多人離城逃走,前來向唐朝投降的人絡繹不絕。契苾何力率先抵達平壤城下,李勣隨即領兵來到,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
經過一個多月等戰鬥,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等人持白幡投降,李勣以禮相待,而泉男建仍閉門抵抗。不久後,僧人信誠開門接納唐軍,李勣趁勢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至此,高句麗滅亡。此戰,唐朝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將其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李勣凱鏇而歸後,李治讓李勣先將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先在昭陵(唐太宗陵寢)舉行獻俘儀式。獻俘禮儀結束後,李勣“具軍容,奏凱歌”,整軍入京,在太廟再次舉行獻俘儀式。十二月,李治親臨含元殿,舉行受俘儀式。同月,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高句麗,李勣擔任亞獻。
生榮死哀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勣臥病,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兄長的病。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歲(作八十六歲 )。李治聞訊後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監護喪事。到下葬當日,李治親臨未央宮故城,登上宮樓為他送葬,望著靈車痛哭。太子李弘跟隨李治送葬,悲痛到極點,使隨從都深受感動。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舊城西北,所築的墳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靖 )。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複本姓徐氏。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並重新為他起墳改葬。
主要成就
瓦崗軍時期:李勣於隋煬帝大業(605年—618年)末年參加翟讓的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軍。他勸說翟讓搶奪運河財物。在王世充率軍討伐李密時,李勣以奇計多次大敗王世充。他又建議李密攻取黎陽倉,使瓦崗軍軍力大振。守衛黎陽倉時,襲破圍城的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唐高祖時期:武德二年(619年),李勣以李密的領地歸順唐朝,仍任黎陽總管。在被竇建德俘虜後,李勣企圖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後因密謀泄露而重新逃歸長安。武德三年(620年)至武德七年(624年)間,李勣隨秦王李世民擊敗宋金剛、擊擒竇建德、平定王世充、大破劉黑闥及徐圓朗等人。又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等一同擒獲輔公祏、平定江南。武德八年(625年),突厥入侵併州,李勣領軍抵禦。
唐太宗時期:貞觀三年(629年),李勣與李靖等率軍十餘萬,分道出擊東突厥。次年,李靖在陰山之戰中大破東突厥頡利可汗。頡利可汗戰敗後,被李勣阻攔,無法北逃。李勣最終俘獲東突厥部五萬餘口後回師。武德九年(626年)至貞觀十五年(641年)間,李勣在并州任職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頗為稱職。貞觀十五年(641年),李勣於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回師途中,又與州兵夾擊叛亂的突厥思結部。貞觀十九年(645年),李勣奉命進攻高句麗,連破蓋牟、遼東、白岩等城,並參與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之戰。次年,李勣乘薛延陀內亂之機,在郁督軍山(又作烏德鞬山,即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招撫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等人 。又縱兵擊破薛延陀殘部,徹底滅亡薛延陀政權。
唐高宗時期:乾封元年(666年),李勣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出征高句麗。次年,李勣揮軍直進,連取新城、南蘇、木底、蒼岩、扶餘 、辰夷等城。並與契苾何力等部合圍平壤。九月,唐軍攻克平壤,高句麗滅亡。
個人作品
李勣兼通醫學,曾奉旨與許敬宗、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有正文20卷、目錄1卷,《藥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新修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它比公元1542年頒布的《紐倫堡藥典》(歐洲最早的藥典)早833年。《新修本草》內容豐富,取材精要,對世界醫學領域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政府將其規定為醫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影響達300年之久。中國歷代主要本草書籍如《蜀本草》、《開寶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貫穿著它的內容。此書後來也成為日本醫學生的必修課本。並影響朝鮮等鄰邦的醫藥發展。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後世諸家本草著作中。
除此之外,李勣還自撰《脈經》1卷,今已佚。
軼事典故
知人之明
李勣前後戰勝所得到的黃金、絲帛,都分發給將士。剛到黎陽倉時,去領糧的人有數十萬人。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都到黎陽倉做客,他們一出現在眾人之中,李勣就恭敬地以禮相待,把他們引到臥室里,談笑而忘記了疲倦,到平定虎牢關,抓獲王世充所授的鄭州長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才能,很快就釋放了,這些人一一受到李勣的推薦,都做到了顯貴的高官,當時人們稱李勣有知人之明。重情重義
李勣的舊主李密反叛被殺後,唐高祖李淵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李勣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李淵同意。李勣於是披麻帶孝,與李密從前的舊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眾人待到喪期過後才散去,時人因此頗為讚許李勣的義氣。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李勣的結拜兄弟單雄信被唐軍俘獲,依例叛處死刑,李勣上表稱讚單雄信武藝絕倫,如果將之赦免,他一定會感恩戴德、為國家效命。李勣還請求用自己的官爵為他免死,但李淵仍不許。單雄信臨受刑的時候,李勣對著他號啕痛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單雄信吃,說:“生死永訣,此肉與你一同入土了。”單雄信死後,李勣收養了他的兒子。
李勣與其弟李弼特別友愛,家門以內,他如同嚴父一樣。李勣雖然貴為宰相,但到了姐姐生病的時候,他一定親自為她煮粥。有時候火苗燒了他的鬍鬚。姐姐於心不忍,勸李勣說:“家裡有這么多下人,你何苦這樣為難自己。”李勣回答:“哪裡是因為缺人呢!只不過看到姐姐年紀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要年年為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李勣出征高句麗時,想讓女婿杜懷恭同行,以便他建立功勳。杜懷恭一開始以家貧為由推辭,李勣答應接濟他家;杜懷恭又以無奴僕、馬匹為由推辭,李勣又答應如數供給。杜懷恭無話可說,便躲進岐陽山中,對人說:“乃公想拿我開刀,來警示他人。”李勣聽說後,流淚說:“杜郎(杜懷恭)散漫不知拘束,應該確有此事。”便不再提此事。時人評論說:“英公(李勣)是嚴正執法之人,杜懷恭的考慮頗為深遠。”
太宗寵遇
李勣曾患上急病,驗方說鬍鬚燒的灰可以治療此病,唐太宗李世民就自己剪下鬍鬚,為他和藥。李勣連連叩頭哭謝,直至出血,李世民說:“這是為了社稷江山考慮,並非為你個人,有什麼可謝的?”李世民曾經在閒暇中設宴,望著宴上的李勣說:“朕準備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大臣,想來想去沒有比卿更適合的人。你過去不負於李密,現在難道會有負於朕嗎?”李勣拭淚辭謝,咬破指頭,沾血為誓。一會兒,便喝得酩酊大醉,李世民解下自己的御服給他披上。
不信方士
天竺方士那羅邇娑婆寐自稱通曉長生之術。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對他頗為聽信,希望藉此得到長生藥。但此人所言“迂誕無實”,只為拖延時間,最終也沒有成果。高宗李治即位後,那羅邇娑婆寐又前往長安拜見高宗,又被遣還。高宗不信神仙,對侍臣說求長生藥只會空損民力,世上並無不死之人。李勣當時在旁,回答道:“正如陛下所說。這個婆羅門現在再來,已經白髮蒼顏,不同於從前,怎能長生!陛下將其遣回,朝廷內外都感到高興。”那羅邇娑婆寐後來果然死在長安。富貴知止
李勣自患病後,只接受唐高宗李治及皇太子李弘送來的藥,家裡所請的醫生、巫師,他都不許進門。李勣的子弟堅決送藥給他服用,李勣對他們說:“我只不過是山東的一個田夫,攀附明君,濫取富貴,位至三公,年近八十,這難道不是命嗎?壽命的長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么能隨便就醫求活命呢?”於是拒不服藥。臨終戒言
李勣病逝前的一天,忽然對弟弟李弼說:“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設酒宴來娛樂一下。”於是堂上女樂工奏樂,檐下子孫羅列。待到酒宴結束,李勣對李弼說:“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不過想與你訣別罷了。怕你悲傷哭泣,騙你說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聽我立規矩。我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辛苦苦建成家業,也希望把家業傳給後輩子孫,結果都被愚蠢的兒子敗家盪盡。我有這些犬子,要託付給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軌、交結惡人的,立即打死,然後告訴我。又見人死後多埋藏黃金、寶玉,也不必這樣。只用麻布覆蓋的車,載我的棺木,棺中裝殮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後如果有知覺,希望穿上它拜見先帝。隨葬的器物只做馬五六匹,地宮裡的帷帳用黑布做頂,四周圍白紗,帳里放十個木偶,表示依照古禮用草人草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物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願意留下自己養育的聽任自便,其餘的全都放她們離開。喪事辦完,你就搬進我家居住,撫恤小兒弱女。違背我的話的,就如同殺戮我的屍體。”言畢而止,李弼等人都遵行他的遺言。後世地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李勣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三名。垂拱二年(686年)正月十一日,李勣與開府儀同三司張行成、揚州大都督許敬宗、尚書右僕射馬周一同配享唐高宗廟廷。
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設定武成王廟。武成王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司空英國公李勣”便是其中之一。而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只有衛國公李靖一人而已。
建中元年(780年)九月五日,唐德宗評定前代功臣,李勣等二十四人被定為第一等。十二月,朝廷敕:“國初以來將相功臣。名跡崇高。功效明著者。宜差次分為二等”(分上等和次等)。經過評定,李勣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勣。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勣亦位列其中。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徐鵲 | 北魏濮陽郡守。 |
祖父 | 徐康 | 南齊譙郡太守。 | |
父親 | 徐蓋 | 唐初陵州刺史,封舒國公,卒贈潭州都督,諡號“節”。 | |
平輩 | 姐姐 | 李氏 | 字總持,嫁唐臨清縣令琅邪王某。 |
李氏 | 封東平郡君。 | ||
弟弟 | 李弼 | 官至司衛正卿。 | |
李感 | —— | ||
子輩 | 長子 | 李震 | 官至桂州刺史,先於李勣去世。 |
次子 | 李思文 | 後改名武思文,官至司僕少卿。 | |
女兒 | 李氏 | 貞觀元年(627年)卒。 | |
李氏 | 嫁杜懷恭。 | ||
孫輩 | 孫子 | 徐敬業 | 李震之子,襲英國公,後起兵反武,兵敗被殺。 |
徐敬猷 | 李震之子,官至盩厔令,隨兄叛亂,被殺。 | ||
徐敬真 | 李震之子。 | ||
徐思順 | 字知通,官至鴻臚寺卿。 | ||
李欽載 | 字景初,李思文之子。 | ||
曾孫輩 | 曾孫 | 徐湘 | 字漢津,李思順之子,壽州刺史。 |
玄孫輩 | 玄孫 | 徐弘光 | 字大明,官至岐王傅。 |
《李總持墓志銘》稱父為舒國節公徐康,祖父為徐蓋。 |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
《新唐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十八》
墓址
李勣死後,唐高宗為他修建了墓。他的墓冢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起兵討伐。李勣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後,唐中宗為李勣追復官爵,並重新安葬。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隋唐演義》和《說唐》中,徐世勣被演繹成瓦崗寨的軍師,諸葛亮一類的半仙級人物徐茂公(又作徐茂功)。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85年 | 電視劇 | 《一代女皇武則天》 | 王志剛 |
1985年 | 電視劇 | 《薛仁貴征東》 | 陳中堅 |
1993年 | 電視劇 | 《唐太宗李世民》 | 葉軍 |
1995年 | 電視劇 | 《武則天》 | 呂齊 |
1996年 | 電視劇 | 《隋唐演義》 | 張黎明 |
2000年 | 電視劇 | 《亂世桃花》 | 夏和平 |
2001年 | 電視劇 | 《程咬金》 | 唐愛國 |
2003年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傳》 | 譚建昌 |
2004年 | 電視劇 | 《無字碑歌》 | 王德順 |
2006年 | 電視劇 | 《薛仁貴傳奇》 | 陳征 |
2006年 | 電視劇 | 《貞觀之治》 | 李屹 |
2006年 | 電視劇 | 《淵蓋蘇文》 | 鄭祥哲(韓) |
2006年 | 電視劇 | 《大祚榮》 | 宣東赫(韓) |
李泰淵(韓) | |||
2007年 | 電視劇 | 《貞觀長歌》 | 張山 |
2007年 | 電視劇 | 《日月凌空》 | 侯永生 |
2011年 | 電視劇 | 《武則天秘史》 | 任學海 |
2012年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 | 陳良平 |
2013年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2》 | 陳良平 |
2013年 | 電視劇 | 《隋唐演義》 | 杜奕衡 |
2014年 | 電視劇 | 《武媚娘傳奇》 | 孫寧 |
2014年 | 電視劇 | 《薛丁山》 | 陳旭明 |
2014年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3》 | 韋亦波 |
2014年 | 電視劇 | 《隋唐英雄4》 | 韋亦波 |
人物評價
總評
李勣一生經歷戰陣無數,早在瓦崗寨時,他從李密征戰,就為瓦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歸唐後,又屢從唐太宗征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來在攻亡東突厥、平定薛延陀、擊滅高句麗等重大軍事戰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李勣每次指揮行軍作戰時,都籌劃有度。臨敵應變時,舉止合乎機宜。與人一起謀劃計策,能辨別它的好壞,聽到別人一點好的計謀,便高興地聽從。他所得的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大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因此人都願意為他效死力。他麾軍所到之處,大都能破敵取勝。李勣去世後,眾人沒有不悲痛傷感的。
歷代評價
李淵: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李世民:
①參經綸而方面,南定維揚,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勛書冊府。
②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李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即大敗。
③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④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唯置李世勣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
⑤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
李治:①勣奉上忠,事親孝,歷三朝未嘗有過,性廉慎,不立產業。臨危守義,類文聘之懷忠;建策承恩,同奉春(婁敬)之得姓。(《英貞武公李公碑》)
②自李勣亡,遂無善將。
賈言忠:李勣先朝舊臣,聖鑒所悉。……諸將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莫過於李勣者。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勣平遼東,雖奉國威靈,亦其才力所致。
柳芳: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衛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劉昫:①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煙閣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跡,自拔草莽,常能以義藩身,與物無忤,遂得功名始終。賢哉,垂命之誡!……衛公將家子,綽有渭陽之風。臨戎出師,凜然威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銘之鼎鍾,何慚耿、鄧。美哉! ②功以懋賞,震主則危。辭祿避位,除猜破疑。功定華夷,志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衛。
張預:孫子曰:“輔周則國必強。”績守并州,太宗以謂賢於長城。又曰:“戰勝攻取不修其功者,凶。”績每戰勝必推功於下。又曰:“擇人而任之。”績之選將,必遣奇厖福艾者是也。
宋祁:唐興,其名將曰英、衛,皆擢罪亡之餘,遂能依乘風雲,勒功帝籍。蓋君臣之際,固有以感之,獨推期運,非也。若靖闔門稱疾,畏遠權逼,功大而主不疑,雖古哲人,何以尚茲?勣之節,見於黎陽,故太宗勤勤於託孤,誠有為也。至以老臣輔少主,會房帷易奪,天子畏大臣,依違不專,委誠取決,惟議是聽。勣乃私己畏禍,從而導之,武氏奮而唐之宗屬幾殲焉。及其孫,因民不忍,舉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嗚呼,不幾一言而喪邦乎?惜其不通學術,昧夫臨大節不可奪之誼,反與許、李同科,可不戒哉!世言靖精風角、鳥占、雲祲、孤虛之術,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已。俗人傅著怪詭禨祥,皆不足信。故列靖所設施如此。
石介:一言容易廢忠謀,徇主從昏可自尤。今日始知辜付託,當時齒指血空流。
蘇洵: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鄭獬:李密被誅猶不負,文皇顧命更何疑。豈將當日奔亡後,比得他年富貴時。
陳元靚:蒲山委質,英公在東。地圖兵籍,不自為功。逮事唐室,實佐二宗。義聲臣節,孰若司空。
鄒智:愚嘗聞之,唐之時突厥為最強。及李世績為將,太宗曰:“隋煬帝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朕惟置世績於晉陽,而邊塵不驚。其為長城,豈不壯哉。”是唐之所以服遠者,在將不在險也。
歸有光:唐太宗舉兵晉陽,平隋之亂,則有劉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齡、杜如晦之流致其勛。
陳懿典:高宗之立昭儀,勣亦陰示其言,後遂易。顧以太宗臨崩,謂勣可大受,使高宗信任之。然則昭儀之立,勣有以成之,勣固亂賊也哉!
黃道周:李勣雖盜,卻無盜心。說讓推密,破充自申。天下之亂,起於饑民。開倉一賑,遍地三軍。李密既敗,表上唐君。詔授總管,使立功勳。李密反死,收葬明恩。奉詔北征,沙磧前屯。敵不得渡,降老紛紛。築城以守,何如得人。暴病調藥,帝翦須勻。非獨為汝,社稷計深。又勒太子,我死汝親。君重如此,不愧為臣。
丁耀亢:勣,唐功臣也。賜姓李。人主至為剪須合藥,際會隆哉!當高宗嬖武亂倫,不能死諫,逢君以怙寵,不幾一言而喪邦乎?勣為子孫計耳。
王夫之:①徐世勣始終一狡賊而已矣。其自言曰“少為亡賴賊”,習一定而不可移者也。
②唐太宗百戰以盪群雄,李世勣、程名振、張亮,皆戰將也。
③太宗遷李世勣為疊州都督,而敕高宗曰:“汝與之無恩,我死,汝用為僕射,以親任之。”是已明知世勣之唯利是懷,一奪予之閒而相形以成恩怨,其為無賴之小人,灼然見矣;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長孫無忌之勛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貞可托也,世勣何能為者?高祖不察,而許為純臣;太宗不決,而托以國政;利在高宗,則為高宗用;利在武氏,則為武氏用。唯世勣之視利以為歸,而操利以籠之,早已為世勣所窺見,以益歆於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傾於武氏,所必然矣。若謂其才智有餘,任之以邊陲可矣,錮之於疊州,唐惡從而亂哉!
④繇此言之,則世勣上陷其父於死,而下欲殺其子與壻,非果天理民彝之絕於心也。……籍甲兵戶口上李密而使獻,知高祖之不以為己罪也;太宗問以建成、元吉之事而不答,事未可知,姑為兩試,抑知太宗之不以此為嫌也;年愈老,智愈猾,高宗問以群臣不諫,而曰“所為盡善,無得而諫”,知高宗之不以己為佞也。則以黨義府、敬宗,贊立武氏,人自亡其社稷,己自保其爵祿,惻隱羞惡是非之心,非不炯然內動,而力制之以護其私,安忍者自忍其心,於人何所不忍乎?
張彥士:①勣有世勛而無顯惡,阿譽奸險,人莫之覺,偶之當殺,已竊其真,億其不行,乃孅厥身,孰意世勣,巧詐善伺,聞命則去,不俟終日,怏怏而行。異其再攘,後秉大權,患失愈甚,勸立武后,欲以自固。滅唐子孫,夫復何顧。如世勣者,唐之蟊賊,混跡群賢,知之其誰。
②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許敬宗是也。
劉體仁:勣可用為將而不可用為相者也。
李晚芳:高祖稱為純臣,賜姓李氏,太宗亦器重之。……高宗立武后,使勣執言如遂良,武氏必不得立,乃言“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以迎合之。……如此而謂之純臣,可受顧命乎?
愛新覺羅·弘曆:世績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頗見志節。唐太宗所云“公不負李密,豈肯負朕”,誠非虛語。後於立武后事,乃淟忍依阿,毫無匡救,則暮年門戶計重,竟爾易操。非獨廉謹有餘,剛方不足,實亦有負太宗之知己矣。
趙青黎:有不終屈抑之才,有不可幸邀之名,而必無不敗壞能飾偽以藏身之惡,吾於唐之徐績知之。當其侍翟讓飲以出走也,門者斫之傷頸,卒不死。及其佐命唐室,勛成名立,年已耄矣,復不死。高宗立武氏為後,成於績之一言,而其罪遂莫可逭,而其惡乃終不可掩。……而績獨以一身歷其變,不死於李密門者之手,不死於太宗在位之年,豈非天哉?
②攀龍附鳳列三台,百戰功成柱石才,可惜生平差一著,依違阿武禍成胎。
③薛仁貴,將材也,李勣,將將材也,仁貴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實則勇敢二字,足以盡之。及從征高麗,破男生,救高侃,進拔扶餘城,以少勝多,有戰必克,賈言忠所謂勇冠三軍,良非虛語。但亦由李勣之為統帥,知人善任,始則留為巡徼,繼則任其進攻,終則自行應援,不掣肘,不惎能,然後仁貴得以建立巨功,揚名千古,乃知李勣固一將材也。……惟勣營私畏禍,導高宗之易後,卒致唐宗幾殲,家族亦誅夷殆盡,臨終之囑,果奚益哉?史以不通學術譏之,有以夫!
崔瑞德:①在唐軍平服河北和山東的戰爭中,他是一員主要將領,僅次於李世民。……他在太原這個重鎮任軍事長官直到641年,並在629年至630年平服東突厥的戰爭和事後安置突厥降民事務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李靖和李世勣是整個7世紀一直相當普遍的那種官員的代表人物,在內是朝廷文官,在外是戰場武將,如成語所說的“入相出將”那樣。
②高宗初期的統治受三位年長權重的政治家——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世勣——為首的宰相集團控制。(《劍橋中國隋唐史》)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隋唐名人
介紹一下隋唐時期一些帝王,名臣,乃至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就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