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體簡介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筆法理論
傳授訣
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思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又不可瘦,瘦當枯形,復不可肥,肥即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授訣。
歐體八訣
丶[點]如高峰之墜石。
L[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一[橫]若千里之陣雲。
丨[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丿[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過筆。
結字三十六法
一、排疊 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如“壽、藁、畫、竇、筆、麗、贏、爨”之宇,“奉”旁,“言”旁之類,《八訣》所謂“分間布白”,又曰“調勻點畫”是也。高宗《書法》所謂“堆垛”亦是也。
二、避就 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當相同,“府”字一筆向下,一筆向左,“逢”字下“?”拔出,則上必作點,亦避重疊而就簡徑也。
三、頂戴 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者,頂戴欲其得勢,如“疊、壘、藥、鸞、驚、鷺、髻、聲、 醫”之類, 《八訣》所謂“斜正如人,上稱下載”,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四、穿插 字畫交錯者,欲其疏密、長短、大小勻停,如“中、 弗、井、曲、冊、兼、禹、禺、爽、爾、襄、甬、耳、奧、由、垂、車、無、密”之奧, 《八訣》所謂“四面停勻,八邊具備”是也。
五、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蓋錯。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類是也。
六、偏側 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類;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宏”之類;正如偏者,如“亥、女、 丈、矢、互、不”之類。字法所謂偏者正之,正者偏之, 又其妙也。《八訣》又謂“勿令偏側”亦是也。
七、挑? 字之形勢,有須挑?者,如“戈、弋、武、九、氣”之類;又如“獻、勵、散、斷”之字,左邊既多,須得右邊?之;如“省、炙”之類,上偏者須得下?之,使相稱為善。
八、相讓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如“馬”旁、 “糸”旁、 “鳥”旁諸字,須左邊平直,然後右邊可作字,否則妨礙不便。如“辯”字,以中央“言”字上畫短,讓兩“辛”出,又如“鷗、鵪、馳”字,兩旁俱上狹下闊,亦當相讓,又如“嗚、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礙,然後為佳,此類是也。
九、補空 如“我、哉”字,作點須對左邊實處,不可與“成、戟”諸戈字同。如“襲、辟、餐、贛”之類,欲其四滿方正也,如《醴泉銘》“建”字是也。
十、復蓋 如“寶、容”之類,點須正,畫須圓明,不宜相著,上長下短。
十一、貼零 如“令,今、冬、寒”之類是也。
十二、黏合 字之本相離開者,既欲黏合,使相著顧揖乃佳,如諸偏旁字“臥、鑒、非、門”之類是也。
十三、捷速 如“風、鳳”之類,兩邊速宜圓攬,用筆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是也。
十四、滿不要虛 如“圓、圃、田、國、 回、包、南、隔、目、四、勾”,之類是也。
十五、意連 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類是也。
十六、復冒 字之上大者,必復冒其下,如“雨’頭,“穴”頭,“家、榮”字頭,“奢、金、食、逢、巷、泰”之類是也。
十七、垂曳 垂、如“都、卿、卯、拜”之類,曳,如“水、支、欠、度、更、走、民、也”之類是也。
十八、借換 又如《醴泉銘》“秘”字就“示”字右點,作“必”字左點,此借換也。又如“秋”字為“?”,“鵝”字為“?”之類,為其字難結體,故互換如此,亦借換也,所謂“東映西帶”是也。
十九、增減 字之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如“新”字為“?”,“建”字為“?”是也。或因筆畫多而減省,如“曹”字為“?”,“美”字為“?”。但欲體勢茂美,不論古字當如何書也。
二十、應副 字之點畫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帶,故必得應副相稱而後可。又如“龍、詩、仇、轉”之類,必一畫對一畫,相應亦相副也。
二十一、撐拄 字之獨立者,必得撐拄,然後勁健可觀。如“千、下、於、丁、手、可、 弓、司、予、矛,永、亨、亭、寧、卉、巾、草”之類是也。
二十二、朝揖 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顧,兩文成字者為多,如“鄒、謝、鋤,儲”之類,與三體成字者,若“弼、斑”之類,尤欲相朝揖。《書法》所謂“迎相顧揖”是也。
二十三、救應 凡作字,一筆才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救應,如何結裹。《八訣》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後”是也。
二十四、附麗 字之形體,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離,如“形、影、 飛、起、超、飲、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奧,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二十五、回抱 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菊”之類,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類是也。
二十六、包裹 謂如“團、圃”打圈之類,四圍包裹也。“尚、向”上包下,“幽、凶”下包上, “匱、 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類是也。
二十七、卻好 謂其包裹斗湊,不致失勢,結束停當,皆得其宜也。
二十八、應接 字之點畫,欲其互相應接。兩點者如“小、八”自相應接,三點者如“忝”則左朝右, 中朝上,右朝左,四點如“然、 熱”二字, 則兩旁二點相應,中間相接。
二十九、小成大 宇以大或小者,如“門?”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則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謂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後一捺,“寧”字只在末後一豎鉤,“欠”字一拔,“戈”字一點之類是也。
三十、小大成形 謂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勢也。東坡先生曰:“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若能大字結密,小宇寬綽,則盡善盡美矣。
三十一、小大大小 《書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寬狹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難與“國”字同大,如“一、二”字之疏,亦欲字畫與密者相間,必當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帶得宜,然後為上。或曰:“謂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稱。”亦一說也。
三十二,各自成形 凡寫字,欲其合而為一亦好,分而異體亦好, 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於疏密大小、長短闊狹亦然,要當消詳也。
三十三、左小右大 此一節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結字,易於左小而右大,故此與下二節,著其病也。
三十四、左高右低 左短右長 此二節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謂單肩。左短右長,《八訣》所謂勿令左短右長是也。
三十五、褊 學歐書者易於作字挾長,故此法欲其結束整齊,收斂?密,排疊次第,則有老氣。《書譜》所謂“密為老氣”,此所以貴為褊也。
三十六、相管領 欲其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復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
《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1, 天復者凡畫皆冒於其下 上面是寶蓋的字,其餘筆畫應帽於其下。如:宇、宙、定
2, 地載者有畫皆托於其上 下面有底托狀的字,其餘筆畫應托於其上。如:至、孟、聖
3, 讓左者左昂右低 以左半部為主的字,左邊要高,右邊要低。如:部、幼、即
4, 讓右者右伸左縮 以右半部為主的字,右邊要長,左邊要短。如:績、議、讀
5, 橫擔者中畫宜長 有橫擔的字,中橫應該寫得長些;如:喜、吾、安
6, 直卓者中豎宜正 有豎筆貫中的字,中豎應正直不歪。如:甲、平、乾、午
7, 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 以橫折鉤為主筆,且被包圍部分筆畫較多的字,橫折鉤宜長直而挺,折角正方。如:葡、萄、蜀、葛
8, 勾衂法不可直長其勢 以橫折鉤為主筆,且被包圍部分筆畫較少的字,橫折鉤宜稍短而右 傾,折角內收。如:句、勻、勿

9, 畫短撇長 橫短撇長;如:左、在、尤、龍
10,畫長撇短 橫長撇短;如:右、有、灰
11,畫短直長 橫畫短豎畫長的字,撇捺應延伸。如:木、本、朱
12,畫長直短,撇捺宜縮 橫畫長豎畫短的字,撇捺應縮短為相背的點,兩相呼應。如:樂、集
13,橫長直短 在一個字中,橫長則豎宜短,橫長而細挺,豎短而粗健。如:十、上、下、士
14,橫短直長 在一個字中,橫短則豎宜長。橫短略粗,豎垂直下挺。如:才、斗、豐、井
15,上下有畫,須上短而下長 上下有橫畫的字,應上短而下長。如:丕、正、亞

16,左右有直,須左收而右展 左右有豎畫的字,左邊應收而右邊伸展。如:目、自、因、固
17,左撇右直,須左縮而右垂 左為撇畫右為豎畫的字,應左撇短右豎長。如:川、升、邦
18,左直右撇,左斂而右放 左為豎畫右為撇畫的字,左豎應收縮上靠而右撇應放展。如:伊、侈、修
19,點復者,宜偃仰向背以求變 有幾點的字,各點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變化。如:亦、赤、然
20,畫重者,宜鱗羽參差以化極 有數橫或者數豎畫的字,各橫長短要不同,使其不顯得呆板。如:三、冉
21,兩平者,左右宜均 由兩個相等部分組成的字,左右要均勻。如:顏、顧 、騵
22,三合者,中間務正 由三部分組成的字,中間務正。如:御、謝、樹
23,兩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饒減 由上下兩部分構成的字,上下兩部分各占一半,中間稍加變化。需、留
24,三聯者,頭尾伸縮間仍要停勻 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的字,頭和尾伸縮要得當,突出主筆,協調統一。如:章、意、素、累
25,左邊小者宜齊上 左偏旁小的字,左邊筆畫要與右邊筆畫的上邊取齊。如:吸、呼、峰、峻
26,右邊小者齊其下 右偏旁小的字,右邊筆畫應靠下或與左邊下部齊平。如和、知、細
27,外四疊者,體格必整方 在字的四周出現相同的筆畫,應排列整齊,大小相當,形成包圍。如:囂、器
28,內四疊者,布置勻密 內為四疊的字,布置要均勻、緊密。如:爽、齒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則失勢 斜勒筆畫不要寫平,寫平了則沒有氣勢。如:七、也 、 乜、此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則無儀 平勒畫若寫斜了則不端正。如:雲、去、且、旦
31,縱捺之字,必要攢頭收尾 有斜捺的字,要藏鋒入筆,回鋒收筆。如:丈、尺、史、又
32,縱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彎 縱戈之字,最忌無力而又彎曲。如:武、成、或
33,橫戈不厭曲 有臥鉤的字,其臥鉤要彎曲圓潤,切忌細長直挺。如:恩、息、必、志
34,伸勾貴抱持 有豎彎鉤且呈下包上的字,其豎彎鉤要儘量向右伸展,以便包住被包圍的部分。如:勉、旭、拋
35,承上之人,正中為貴 承上之“人”字,應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呈勾之勢,退縮斯宜 左右結構的字中,豎彎鉤居左時,應縮小讓右。如:鳩、輝
37,馬齒法其拏鉤之鋒注射四點之半。馬齒的鉤鋒,應對著四點之中。有橫四點的字,橫點的折鉤的鉤尖應指向二、三點之間。如:鳥、馬
38,上平之字,宜齊首 上邊為平畫的字,其頂應相齊。如:師、明、既、野、
39,下平之字,宜齊足 筆畫靠下的字,應與底對齊。如:朝、故、辰
40,重捺者,須有縮有伸 有幾個捺畫的字,應有縮有伸。如:談、茶、黍
41,疊趯者,當或挑或駐 有幾個鉤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鉤,有的要藏筆鋒。如:禁、林、森
42,上下鉤趯者,下鉤明而上鉤暗 上下有鉤提的字,下鉤明顯而上鉤要隱藏。如:哥、柔
43,俯仰鉤挑者,俯鉤縮而仰鉤伸 有俯鉤和仰鉤的字,俯鉤要收,仰鉤要放。如;冠、寇、宅
44,上占地步者,聽其上寬 以上部為主的字,應讓上邊寬。如:普、皆、齊
45,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闊 以下部為主的字,下部應寬。如:表、禹
46,右占者,右不妨獨豐 以右部為主的字,右部可豐滿些。施、騰、靖
47,左占者,左無嫌偏大 以左部為主的字,左部應大些。如:敬、斂、劉
48,左右占者,中宜遜 以左右為主的字,中間宜小。如;弼、辯、衍、仰
49,中間占者,中獨雄 以中間為主的字,中部應大。如:擲、番;
50,上下占者中小,以上下為主的字,中間應小。如:鶯、寡
51,縱腕宜典勁 背拋鉤的書寫要彎中帶曲,圓潤有力。如:風、飛、氣
52,橫腕貴圓雋 豎彎鉤的書寫要求豎直鉤圓,應圓潤俊秀。如:先、見、元、毛
53,縱撇惡鼠尾 豎撇最忌象老鼠的尾巴,要避免末端細而無力。如;庭、居、底
54,聯撇惡排牙 有並排幾個撇的字,不要寫成象一排牙齒。要有大小變化。如:友、及、反、皮
55,三撇法,以下撇首,頂上撇之腹 連著三撇的字,下撇應依次頂著上撇的中間。如;修、參、須、形
56,三點法,一下點提鋒與上點駐筆相應 三點的寫法,第三點的出鋒應與首點的結尾相對應。如:治、洪、流、海
57,卜字直勿偏,與上截中部相對 卜字要寫正不要偏,與上截的中間相對。如:是、足、走
58,土字直勿偏,與下截左緊正對 老字頭中豎是字的中心。土字要寫正不要偏,與下截左邊的豎畫要對正。如:者、老、考
59,錯綜者,貴迎浪穿插而惡紛紜 結構錯綜複雜的字,要穿插對應退讓,但不能亂。如:繁、馨
60,縝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擠雜 結構緊密的字,布置要得當,不要顯得擁擠雜亂。如:繼、纏
61,當懸針而垂露,則無韻 當懸針的筆畫若成垂露(結尾如露珠、圓形),則不美觀。如:車、申、中、巾
62,當垂露而懸針,則無力 當垂露的若懸針,則顯得無力。如:卓、單
63,體雖宜斜,而字心必正 傾斜型體的字要找準折畫和撇畫的中心位置,體雖是斜的,但字心要正。如:易、乃、母、力;
64,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堅 字型本是正的,要寫得有骨力;如:正、主、本、王
65,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字本來就瘦的,字形不要寫得太短。如:身、目、耳、貝;
66,字本矮者,用筆宜肥 字本來就矮的,就寫得粗壯些。如:白、工、日、四
67,蓋下之法,撇捺宜均 蓋下(指人)的寫法要使撇和捺勻稱。如:會、合、金、命;
68,趁下之勢,左右相稱 撇捺居中下俯的字,其捺腳雙腳齊平,左右對稱。如:琴、吝、各、谷
69,雖宜肥,而勿腫 雖宜肥的字,但不要顯得臃腫;如:土、山、公、止
70,雖宜瘦而勿臞 筆畫較少 形體較長的字,筆畫要適當加粗,切忌細長無力。如:了、寸、才、卜
71,疏而豐之 筆畫少的字,就寫的豐滿些;如:上、下、千、小
72,密者勻之 筆畫繁多的字,筆畫間要相互迎讓,布白均勻。如:贏、鼎
73,堆疊者,消納之 三角同型的字,在筆畫的運用上要有變化。既不擁擠,也不鬆散;如:晶、磊、森
74,積累者,清晰之 由下而上堆積起來的字,筆畫要合理安排,伸縮有度,繁而不亂。如:糜、零、靡
75,下畫宜微長,以承右豎之末 下面的橫畫,應該稍微長點,以與右豎的末尾相接。如:口、日、田、
76,末鉤宜微拖似有帶下之勢 末筆為豎鉤的字,豎鉤的鉤鋒稍像左平出,象有縈帶下字之勢。如:丁、宇、亭
77,之迭中字,宜於上略大而下小 走之上的字,應上略大而下稍小,且緊靠左下。如:遠、還、逮
78,畫長撇短者,右不宜用捺 橫長撇短的字,右邊不宜用捺而用反捺(長點)。如:矢、契 、莫
79,左豎不嫌短,右豎不嫌長 在一個字中,左豎短,則右豎不宜長;如:作、仰、沖、行
80,左豎不嫌,長右豎不嫌短 左豎不嫌長,右豎不嫌短。如:臣、巨、佳
81,寶蓋之勾,如鳥之視胸乃妙 寶蓋的鉤,要寫得象鳥低頭看自己的胸部一樣才好;如:官、空、宰、
82,排摹之畫,如工之鏤物乃佳 纂集排列的筆畫要象精工雕刻的那樣才叫精美。如:赫、鷓、鬻(yu)
83,從卩之字,準此 帶單耳旁的字,橫折鉤宜短,長豎應為垂露,直挺向下;如:印、叩、卻
84,從邑之字準此 帶右耳旁的字,彎鉤稍大,長豎應為懸針,直挺下垂。如:郊、鄭、鄰
85,從埠之字準此 帶左耳旁的字,彎鉤稍小,長豎應為垂露,直挺向下。 如:坂、陔
86,從葵之字準此 帶登字頭的字,撇伸捺展,兩腳齊平,舒展蓋下。如:登、凳
87,從祭之字準此 帶祭字頭的字,撇直捺伸,左低右略高,寬展蓋下;如:祭、蔡、察
88,從眾之字準此 帶乑字底的字,上為短撇,中位垂露豎。如:聚
89,從豕之字準此 從豕的字,以此為標準;如:家、象、豪
90,單人旁字準此 從單人旁的字,以此為標準;如:仁、儀、俯、休
91,雙人旁準此 從“彳”的字,以此為標準;如:徐、循、行、很
92,帶豎彎鉤字準此 帶豎彎鉤的字,以此為標準。如:乳、亂、色、包
代表作
唐代碑刻——《九成宮醴泉銘》

公元632年鐫立於麟遊(今屬陝西)。魏徵撰文,歐陽詢正書。
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
書法鑑賞:
尺寸:碑高247厘米,寬120厘米
碑文24行,每行50字
該書作筆力勁健,點畫雖然瘦硬,但神采豐潤飽滿,向上的挑筆出鋒含蓄,帶有隸書筆意。字型結構典雅大方,法式嚴謹,看似平正,實則險勁。字形採用長方形態勢,字句、行距都較大,章法顯得寬鬆而清晰。
九成宮此碑文,往往使許多初學者產生誤解,一打眼看似很簡單,覺得容易上手,但是,寫上幾年就知道,能寫出歐陽詢這個水平,實在非屬易事。大家可以這么想,歐陽詢從國小寫字,寫這塊碑的時候已經70多歲,那就是已經所謂的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已經達到了想寫不好都不可能的化境。自從歐陽詢辭世以後,歷代不乏模仿追慕者,但是,不要說超越,就是比肩的都沒有出現過,許多人寫白了頭,也就還是在照貓畫虎,僅得其形,未得其神韻。史上學歐者眾多,包括近代以學歐揚名者不在少數,但臨帖臨的形神兼備的沒有一個。於是,有些人就退而求其次,把歐楷面前加上了自己的姓氏,號稱某某氏歐楷了,這也是一種無奈!中國書法經數千年文化積累,絢爛多姿,底蘊宏大!真的不需要創新,能繼承已經不錯了,更不要說像某些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創新、創新!回視書法歷史,你會發現你所謂創新的一筆,早已經湮沒在古人的筆墨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