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 。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幹道(1165年—1173年)年間,追謚忠惠,故稱“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驛道松;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蔡襄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正楷端正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傳世碑刻有《萬安橋記》,書跡有《謝賜御書詩》等。

蔡襄曾出為福建轉運使,奏減五代以來丁口稅。主持建造萬安橋,全長三百六十丈。後知杭州任上卒。官至端明殿學士。工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為“宋四家”。楷書端重,行書溫媚。著有《蔡忠惠集》等。字君謨,仙遊縣人,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生。世居仙遊縣楓亭驛,初務農,曾為泉州吏員。母親盧氏,惠安縣德音里(今後龍鄉)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蔡襄童年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15歲參加鄉試,18歲游京師,入國子監深造。天聖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試獲第一名。天聖九年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任職四年。慶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諫院衙署,遇事從不迴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係天下利弊、一時緩急。他認為國家安危取決於人事,國君要知人善任、辨別邪正。由於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諫,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慶曆四年,蔡襄調任福州知州,慶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轉運使。慶曆八年,因父親去世而離職。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加政事。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修《起居注》,參加政事。皇祐四年,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詮。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興善,傳播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眾遵法為善,改變陋習,監督官吏深得民心。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蔡襄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眾負擔。至和、嘉祐年間(1054年~1063年),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貪贓枉法,蔡襄奏疏彈劾,把他革職為民。後朝廷發現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游出海口江面寬五里,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皇祐五年(1053年),王雋首倡建造石橋,蔡襄主持這項工程,費時6年8個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完工,橋長360丈(折1105.92米),寬廣1丈5尺(折4.6米),釃水(排水孔)47道,稱名萬安橋,又稱洛陽橋。於是“渡石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

洛陽橋建成後,蔡襄親自撰寫《萬安渡石橋記》,刻碑立在左岸。此碑文章簡約,書法遒勁,鐫刻傳神,被譽為“三絕”。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眾飲用和灌田。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為紀念。嘉右四年(1059年),蔡襄在泉州寫成《荔枝譜》一書,分3卷7篇,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服食、加工、貯藏、運銷,介紹荔枝品種32種。嘉右五年(1060年),蔡襄奉詔還京,嘉右六年拜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嘉右八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這年蔡襄又寫成《茶錄》一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道,包括辨茶、煎茶、品茶等10個問題;下篇論茶器,包括制茶工具、飲茶器具等9件器物,生動詳盡。史家說:“蔡君謨善辨茶,後人莫及。”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後才去上任。治平三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治平四年八月,

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歲,贈吏部侍郎,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幹道年間(1165年~1173年),贈謚忠惠。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

古書記載

《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

書法藝術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北宋著名書法家,為“宋四家”之一。蔡襄以督造小龍團茶和撰寫《茶錄》一書而聞名於世。而《茶錄》本身就是一件書法傑作。

在書法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惡”,後來人們用蔡襄取代了蔡京。這一點值得商榷。

水利貢獻

蔡襄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古今中外,論蔡襄者必先提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安橋(洛陽橋),它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被稱作“福建橋樑的狀元”(茅以升)。它的建成,是蔡襄的一個貢獻,對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文化蔡襄與洛陽橋福建文化民間保護網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後期起,泉州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北宋時泉州港灣區帆牆林立,百艦爭流,中外商賈薈集,各地貨物集散。然而,萬安渡成了福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極大障礙,交通問題遠遠適應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萬安渡建橋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

這萬安渡並不“萬安”,在暴風狂潮襲擊下,經常發生船沉人亡事件,人們認為這一現象是“水怪”搗亂,故望而生畏。傳說蔡襄跟隨仁宗皇帝下江南,沿途不斷為民請命,賑糧災民,賑款扶貧,受到百姓深切愛戴。當他巡至泉州與惠安的萬安古渡,看到水深流急,白浪滔天,每當漲潮時,更是波濤洶湧,遊船搖撼,過往客人時有溺斃,不禁潸然淚下,當即又運籌建橋的雄心。他吩咐手下買來蜂蜜,在海岸上寫著“君命蔡襄建造洛陽橋”。皇帝漫步至此,見蜜蜂擁撲地覓食,好不美麗壯觀,湊近一看,朗朗誦起“君命蔡襄建造洛陽橋”。蔡襄聽罷馬上跪地領旨。皇帝被弄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我分明在看群蜂排字,怎么會變成了下旨?這又是愛卿設下的圈套讓我鑽,愛卿戲朕也!蔡襄伏地力諫,吾皇恕罪,皇上金口玉言,怎能有戲於臣。蔡襄略施小計,使皇帝吃了啞巴虧。鑒於蔡襄愛民心切,也不十分計較。諭批他任泉州太守領款督建洛陽橋。蔡襄知難而上,挑起這副前所未有的重擔。

九百多年前的科技狀況,要建一座跨江橋樑,海神也懼怕三分。蔡襄面對放肆翻滾的大江,無法下椿,心如刀絞,一急之下頭髮白了一半。他拳拳愛心感動了興風作浪的龍王。傳說有一天,呂洞賓託夢對蔡襄說:“此事無需過慮,我給東海龍王寫封信,讓他停潮一天,就可以把橋基砌起來了。”蔡襄聽後大喜,從夢中醒來,只見桌上果然放著一封信,上書“面呈東海龍王”。於是他在堂上問道:“誰下得海?”差役夏德海連忙叩見說:“小人便是夏德海,不知大人有何吩咐?”蔡襄一聽大喜,便道:“你既下得海?那就把這封信面呈東海龍王吧!”原來這夏德海是他的名字,並不諳水性,下不了海,但上命難違,只好硬著頭皮去了。夏德海領命回到家中,把下海投書之事告訴了妻子,其妻不禁失聲痛哭,但也無可奈何,只得給夏德海置酒餞行。夏德海喝得酩酊大醉,昏昏沉沉來到海邊,癱倒在海灘上,被巡夜的蝦兵蟹將發現,將其捉入龍宮,把信交給龍王。東海龍王與呂洞賓交情頗深,便讓夏德海帶回一信。黎明時分,夏德海從昏睡中醒來,看見有一封信,上寫:“面呈蔡襄收”,急忙將信交給蔡襄。蔡襄將信打開,只見信中只有一個“醋”字。他琢磨了好一會兒恍然大悟,立刻下令二十一日酉時開始搶修橋基。原來“醋”字可拆為廿一日、酉。到了那天,果然海潮退落,水底裸露,橋工們晝夜施工,橋基得以牢固下奠。

這巨大的工程,朝廷撥款力不應支,蔡襄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身體力行,忍受家庭變故(喪子亡妻)的痛楚,在其母的支持下,把他家僅有埭田二百“捐一百六十石助役”。該橋共投資一千四百錢,卻不用國庫分文,都是靠集資募捐而來的。傳說天庭這邊發現蔡襄的壯舉,就讓觀音菩薩下界助一臂之力。觀音受旨下凡,先在岸上張貼告示:“某日有一才貌雙全少女別具一格要在洛陽江上蕩舟擇婿,叟少不分,貴賤無欺,只要能夠用錢擲中她身上,就嫁與誰。”蔡襄不識玄機,可從中得到啟示,若能找一女子蕩舟索銀資助建橋,不正是一件好事。但是當時社會婦女從不涉足社會。能讓誰去拋頭露面出這洋相?無奈之下他只能“大義滅親”,舍妻冒險。他把妻子認真化妝一番倒也美若天仙。購選一艘特大船隻進行精心包裝,船四周放上磁鐵,充夫人的擋兵之箭。當蔡夫人瀟灑地出現在江上時,人們認為是告示上的女子擇婿,一時洛陽沸騰,上至官家子弟,下至平民百姓,兩岸人山人海,爭先恐後,把一串串銀錢往她身上擲去,皆被強磁鐵吸住。蔡襄神機妙算,早已森嚴壁壘,保護大賢大德的蔡夫人安然無恙。觀音菩薩在雲端看得真切,讚嘆人間竟有這般奇女子。她怕蔡夫人萬一有個閃失,馬上脫下繡花鞋化作一艘大船,乘舟而至,人們神魂顛倒,轉向新目標傾囊投擲。觀音滿載銀錢駛向蔡夫人與她結為金蘭之好,並把一艘銀錢作為見面禮幫助建橋,而後消失在茫茫的雲霧之中。蔡襄夫婦仰望天際,感慨萬千,真是失道寡助,得道神助。

得此銀錢,蔡襄力排艱難險阻,建成了洛陽橋。蔡襄集思廣益,與大橋建設者們一起科學地解決橋樑建築及固基問題。他們先在江底沿著橋樑中線拋置了大量的大石塊,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址。然後用一排橫、一排直的條石築橋墩,這種石基的開創,是橋樑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稱之為“筏型基礎”。他並種海蠣以固橋基,於橋上下兩側灘涂上,植石以附蠣,以減緩江流速度,使不致動搖橋墩兩側基礎。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物學運用於建築上的先例。橋成之後,蔡襄擬訂了千古傳誦的《萬安橋記》並刻石立碑,它真實地記載了建橋情況和橋的規模。

“渡實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文共150多字,文辭極優美,同時它又是中國書法史上頗為著名的蔡襄書法珍品福建文化民間保護網植樹綠化重農惠民f蔡襄曾組織人馬,從福州始沿途栽植樹至泉州、漳州,計長700里。它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它成為洛陽橋的配套工程,此即《宋史》本傳所說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一事。近一千年前的蔡襄已能注意到保持生態平衡,保護水土,確是高人一等。時人為此作詩讚之:“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蔡襄在泉州積極組織民眾抗旱,興修水利,生產自救,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嘉祐三年(1058年),適泉州一地春夏之交久旱不雨,他特地三次帶領官員到泉州飛陽廟祈雨,自責乾旱不稔,是“郡守不德之故”。還寫下《乞雨題西方院(有序)》:“年年乞雨問山神,羞見耕耘隴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蒼何事罪斯民。”他是以此舉來勸告各僚屬要關心民瘼,組織農民抗旱自救。不久恰好天降大雨,旱情解除,歲以大稔,王十朋因此贊他“愛民心有彼蒼知”。晉江龜湖塘可灌田數千畝。但是,沿塘百姓常為用水及管理維修堤岸等問題爭吵、鬥毆。加上土豪、無賴好事之徒插手攪渾,沿塘百姓冤冤相報,問題久而不能解決。蔡襄深入民間,詳為考察,為更好地保護這一水利工程,加強排澇抗旱作用,以利農耕,相應加強相鄰各鄉林、黃、蘇、鄭、吳、蔡六姓的聯誼,特制定《龜湖塘規》(後世稱為《先宋塘規》),使龜湖有法可依。它明確規定六姓用水及管理維修問題,保證農田能及時得到灌溉。他在制定《龜湖塘規》時,按規定執行管禁,遇有重大違規者,則由陂首呈縣府懲處。正因為有蔡襄的《龜湖塘規》在,龜湖塘維護了近千年,為瀕湖農民流澤至今。據《晉江縣誌》載:“自蔡襄定塘規至明朝的五百年間,糧食產量往往二、三倍於他鄉。”這是對泉州水利建設的貢獻,後人因此為之立《德政碑》。蔡襄卒於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八月十六日,享年56歲。時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其曾孫蔡洸事親至孝,為曾祖父蔡襄逝時朝廷並無賜諡號,由他奏請於朝,賜蔡襄為“忠惠”,寓意謂:忠之實曰廉,公方正;惠之實曰遺,愛在民。為蔡襄芳名立下風範,彪炳千秋,而享譽古今,昭示後人,教仰先賢。

發展茶業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僅是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而且也是茶學家。他為官清正,以民為本,注意發展當地經濟,為福建茶業及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歷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園,就是在建州,舊時又稱建溪,建安(今在建甌縣)。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孫樵《送茶蕉刑部書》,書中記載:“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種)產於“建陽碧水丹山之鄉,系月澗雲龕之品”。當時建溪流域所產品茶統稱“建茶”、“建茗”。五代時期,王審知在福建建閩國,北苑茶園成為專門生產貢茶的官家茶園。閩國滅亡之後,南唐後主李煜派官員專程到建安設立“龍焙”,監製“建茶進御”。指定專制“龍茶”。歷史發展到了宋代。丁謂任福建轉運使,監製御茶時,尤重御茶採摘製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數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貢”。由於採制甚精,在丁謂手中,北苑茶已譽滿京華,號為珍品。到了慶曆年間(1041—1048年),蔡襄創造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熊蕃北苑貢茶錄》)。《苕溪漁隱叢話》也說北苑茶大小龍團“起於丁謂,而成於蔡君謨”。的確,蔡襄為福建轉運使,把北苑茶業發展到新的高峰,他從改造北苑茶品質花色入手,求質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團茶為小團茶、品質上採用鮮嫩茶芽作原料,並改進制作工藝。為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曆中蔡君謨為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歐陽修對蔡襄製作貢茶有非議,但他不得不承認蔡襄製作茶業的工藝之精。蔡襄之侄兒、蔡京之子蔡絛在謫貶廣西白州(今廣西博白縣)寫一部著名筆記《鐵圍山叢談》,文中對蔡襄在發展北苑御園茶過程有較為詳細而客觀的記載,這裡肯定蔡襄負責監製北苑之茶製作精巧,形質至極,呼聲最高還是“小龍團”的“密雲龍”和“瑞雲翔龍”。對於茶葉製作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時指出做茶要抓住季節“又茶茁其芽,貴在於社前則已進御”的新鮮感。可見“好茶爭相品、蓋因品質珍”。就蔡襄本人,對於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錄》中有專門論述建安之茶。其“點茶”條云:“建安斗試以水痕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也提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鬥茶味兮輕醒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可見北苑御園茶在北宋時期極負盛譽。這些如此輝煌時期是得益於蔡襄為福建轉運使時的監製而精益求精的創新工藝。這茶業發展功績是不可湮沒的。

蘇東坡在著作《荔枝嘆》中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這首七言古詩,作為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晚於蔡襄在福建轉運使二十五年,蘇東坡正被謫貶在廣東惠州(今惠陽縣)。作者初次嘗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龍眼,極為讚賞,就差點兒將“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聯翩,不禁聯想到漢唐時代進貢荔枝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在詩中作者揭示了由於皇家的窮奢極欲、官吏媚上取寵、各地名產都將進貢的弊政。他筆鋒又一轉,對當時宋代的進茶、進花一併作了深刻的諷刺。這首詩給蘇東坡帶來了許多聲譽,但給蔡襄蓋上了一頂“買寵”的帽子,這是不應該的。

總之,蔡襄在任福建轉運使時,監製北苑貢茶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爭新。他先從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花色入手,將“大龍團”改制為“小龍團”,提高貢茶的質量,達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術革新、茶與茶藝術融為一體。蔡襄制好茶,致使蘇東坡喜歡“龍鳳團茶”,產生千古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應該感謝蔡襄有了好茶才產生出千古名句。蔡襄的督辦,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種技術創新,使福建茶葉在北宋時期名列首位,應功歸於蔡襄。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學家。

人物評價

蔡襄題跋像蔡襄題跋像

歐陽修:誰謂閩遠,而多奇產。產非物寶,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人傑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出入左右,彌縫補益(一作闕)。間歸乾閩,有政在人。食不畏蠱,喪不憂貧。疾者有醫,學者有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墳,有拱其木。凡閩之人,過者必肅。

陳東:余聞之先生長者。

王稱:襄於朋友重信義,聞其喪,則不御酒肉,為位而哭。...工於書,人得其字,以為珎藏,仁宗尤稱愛之。

陸游:先生(梅堯臣)當吾宋太平最盛時,官京洛,同時多偉人巨公,而歐陽公之文,蔡君謨之書,與先生之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脫脫:蔡襄、王素、余靖,皆昭陵(宋仁宗)賢御史也。襄數論治體,推韓琦、范仲淹之賢。素請罷不急之賞,論仁宗納二女子為非。靖黜夏竦、王舉正為不可用。蓋仁宗銳於求治,數君子提綱振紀而扶持之,卒成慶曆之治,良有以也。夫襄精於民事,吏不敢欺;靖用兵蠻徼,卒收功名;素在西邊多惠政,其尹開封,雖頗厭煩劇,再為渭州,邊民老幼,至相率稱賀,其惠之在民者,深矣哉。

王夫之:韓、富、范、馬諸公,雖以天下為己任,而不能自超出於此術之上。於是石介、蘇舜欽之流,矯起於庶僚,而王素、唐介、蔡襄、余靖一唱百和,唯力是視,抑此伸彼,唯勝是求。天子無一定之衡,大臣無久安之計,或信或疑,或起或仆,鏇加諸膝,鏇墜諸淵,以成波流無定之宇。

個人作品

蔡襄為官三十餘年,不僅政績顯著,在科學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曾撰《荔枝譜》和《茶錄》,是世界上最早介紹荔枝的專著,所創製“小龍團”茶,品質較“龍鳳茶”更精。蔡襄精於書法,學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為“宋四家”之一。傳世碑刻有《萬安橋記》,書跡有《書謝賜卿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著有詩詞370首,詩文清妙;奏議64篇,雜文584篇,收入《蔡忠惠公文集》。

《宋蔡忠惠集》

《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別紀》十卷。明徐火勃輯存。按:本書卷數各書記載不一:《蔡襄集》六十卷又奏議十卷,可見《宋史藝文志》卷七;《宋蔡忠惠公集》四十六卷,見《季滄葦藏書目》;《蔡忠惠公集》四十四卷,見《邵亭知見傳本書目》;《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附《蔡端明別紀》十卷,見別紀明徐火勃輯,萬曆版;《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萬曆本,鄭振鐸跋;《端明集》四十卷,見《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三十六卷、《別紀補遺》二卷,清雍正乾隆間版本;《莆陽居士蔡公文集》三十六卷、宋刻本,其中卷數配清抄本;《蔡忠惠集》三十六卷,南宋時刻於泉州,王梅溪作序,見《絳雲樓書目》或《直齋書錄解題》,又見《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蔡忠惠公集》三十四卷,舊鈔本,在台灣;《蔡忠惠公集》三十四卷,見《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叢編》;《蔡忠惠集》三十九卷,清乾隆間蔡氏刻本;《蔡端明文集》二十四卷,藍絲闌鈔本;《端明學士集》十七卷,宋幹道四年(1168)刻本(增訂四庫簡目標註世善堂藏書目錄》;《蔡忠惠公集》八卷,明宋珏輯,見《鳴野山房書目》。

《荔枝譜》

《荔枝譜》一卷。存。

蔡襄蔡襄

按:《荔枝譜》版本較多,據粗略統計有:宋刊本、明刊本、明汪氏刊本、《百川學海(鹹淳本)癸集》、《百川學海(弘治本等)癸集》、《山居雜誌》、《說郛(宛委山堂本)》、《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古今說部叢書》三集、《叢書集成初集·套用科學類》、《藝術叢編》第一集、《百部叢書集成·癸集》、《藝圃蒐集》本、《閩中石手刻跡本》、《閩中荔枝通譜》十六卷本、《閩中荔枝通譜》八卷本(萬曆本)、《鄧道協荔枝通譜本》。又按:《荔林譜》共七篇,一原本始,二標尤異、三志賈鬻,四明服食,五慎養,六時法制,七別種類。

《茶錄》

《茶錄》二卷。存。(或有《茶錄》一卷)

按:《茶錄》自序有云:“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譜》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此書分上、下二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這就是所謂烹試之法。《茶錄》二卷版本頗多,有:《茶書》八種十四卷、清初錢氏述古堂鈔本、明刊本、百名家書本、後四十家小說本、清鈔本、《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茶錄》一卷的版本很多,也有《茶書》二十七種三十三卷,明喻政編、萬曆本,《茶書》十三種十五卷、明末刻本,宋刊本(有前、後序)、明刊本(有自序、自跋、歐陽修後序)、《百川學海(鹹淳本)辛集》、《百川學海(弘治本)壬集》、《百川學海(重輯本)辛集》、《格致叢書》、《說郛》(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說·宋人百家小說瑣記家》、《五朝小說大觀·宋人百家小說瑣記家叢書集成初編·套用科學類》《藝術叢編》第一集、《百部叢書集成·辛集》。

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給事中蔡襄為《茶錄》寫了後記。他說,宋皇瓣間,任福建轉運使時,每年進貢福建的龍茶,深受仁宗皇帝的讚賞。在《茶錄》序言中,他說了寫作的原由和目的:“陛上諭臣,先任福建轉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承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能盡其材也。”他認為,“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採制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因此,他“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

蔡襄在當時,除了精心製作了“小團茶”,使建茶一步登天馳名全國外,又鑒於陸羽的《茶經》,未能把閩產指出,使建茶淹沒不彰;而丁謂所著的《茶圖》,僅論及採制,沒有說明烹試的方法,於是,蔡襄將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寫成《茶錄》一書,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都屬於烹試的方法。憑他豐富的經驗,獨特的見解,再配以當世優秀的書法,使這一著作,堪稱“稀世奇珍,永垂不朽”。宋代建茶能名垂天下,與蔡襄的提倡和推薦是分不開的。據說,當時論茶者,沒人敢在蔡襄面前發言,恐班門弄斧,自討沒趣。《茶錄》除了上進給皇帝鑑賞外,還勒石以傳後世。這不但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日本具有美學藝術的“茶道”和世界茶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十七世紀初,中國茶葉輸入歐洲及其它地區,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並且有日漸風靡之勢。

蔡襄畫像蔡襄畫像

在上篇論茶中,主要論述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火脅盞和點茶。論述茶色時,他說:“茶色貴白,而餅茶大抵於表塗膏澤,故有青、黃、紫、黑之異。論述茶香時,他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以助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按現代科學的製作方法,茶葉不宜摻雜“珍果香草”,把茶的真香奪去。論述茶葉時,他說:“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場產者味佳,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製作,色與味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損味,前世論水品者,以此。”這說明茶味與產地、水土、環境等有密切的關係。在論述藏茶時,他說:“茶宜若葉,而畏香藥。”這就是說,貯藏茶葉,要講究茶器和方法,“意溫燥而忌濕冷”;否則,茶葉會吸收“異味”,變質,不能保持本色和茶味。

在下篇論茶器中,主要論述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和湯罐。他從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進行論述,這些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蔡襄的《茶錄》,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前人評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蔡襄)也。”今人也加以肯定:“十一世紀中葉,對福建茶葉生產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當推蔡襄。”如今流行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及《茶錄》的文化和科學價值。蔡襄的芳名與他的農藝名著《茶錄》,將千秋萬代流傳於世。

其它作品

《龍壽丹記》。(此書有五朝小說本)。

《蔡忠惠奏議》十卷。見《福建通志》卷六十八。

《蔡襄治平會計錄》六卷。見《玉海》卷五十八。

《墨譜》一卷。見《宋史藝文志》卷六。

《茶果》《荔枝故事》一卷

《講〈春秋〉〈左傳〉疏》一篇。

《蔡莆陽詩》六卷。見《宋元四十三家》。

《蔡忠惠詩集全編》四卷。清乾隆間吳允嘉抄本。

《蔡忠惠詩集全編》二卷。《別紀補遺》二卷。明宋珏輯,《別紀》明徐火勃輯。

《蔡福州外紀》十卷,明徐火勃編,陳甫仲訂補。

《蔡端明別紀》十二卷,明徐火勃編。(也有十卷、一卷)。

《蔡忠惠公別紀補遺》,明宋珏編(萬曆刻本)。

史料記載

《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

《東都事略·卷七十五·列傳第五十八》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

《宋元學案·卷五》

藏書之家

藏書家。字君漠。書法極精,渾厚端莊,雄偉遒麗,並深受宋英宗的喜愛,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之說,這裡的蔡雖然指蔡京,但是後人由於蔡京品德敗壞,故時有後人追憶蔡襄,把他列入四大家的行列,雖然並非史實,但也體現了民眾對於蔡襄作為學者的喜愛。家富藏書,劉後村題跋蔡端帖云:“又一借六典劉茂才,何人藏書,乃富於蔡公耶?”其收藏書法作品和圖書在當時富於一方。著有《蔡忠惠集》、《居士集》、《茶錄》、《荔枝譜》等。

後世紀念

紀念館

·主詞條:蔡襄紀念館

蔡襄紀念館蔡襄紀念館

襄紀念館位於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大埔村,金沙宮旁。

蔡襄墓

·主詞條:蔡襄陵園

蔡襄墓(蔡襄陵園)位於福建仙遊楓亭錦嶺將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海內外蔡襄後裔把其墓重建為“蔡襄陵園”,歷時三年,於1999年竣工,占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牆、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車場,重塑文武石仲翁、石羊石馬、石虎,鋪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屬設施。墓陵占地一畝,建造古老壯嚴,圍牆綠樹參天,綠草成茵,環境幽靜優美。陵園前方“儀門”,高7.5米,白色花崗石構築,橫匾前書“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山門及前門,分別刻有對聯:“跨海築橋不盡黎民歌惠政,揮毫飛龍鳳何曾勳業掩文章”,“忠國興邦三諫有詩譽揚端明殿,惠民利涉萬安無險功業洛陽橋”,“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業的崇高評價和敬仰。

在重修陵園時,菲律賓總統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瑞今(蔡襄後裔)聞訊,特致詞電賀。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親筆題寫“蔡襄陵園”和“碑林”。全長134米的“書法碑廊”,共有134塊碑文,鐫刻蔡襄為主的宋四大書法家楷、行、草、隸12600字,為福建省現有規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樓”正廳塑有蔡襄銅像,設有書法展覽廳,供遊人參觀。

人物軼事

景祐間,範文正知開封,忠亮讜直,言無迴避。左右不便,因言離間大臣,自結朋黨,落天章待制,黜知饒州。余安道上疏論救,以朋黨坐貶。尹師魯言:“靖與仲淹交淺,臣與仲淹義兼師友,當從坐。”貶監郢州稅。歐陽永叔貽書責司諫高若訥不能辨其非辜,若訥大怒,繳其書,降授夷陵縣令。永叔復尹師魯書曰:“五六十年來此輩沉默畏怖,在世間忽見吾輩作此事,下至灶間老婢,亦為驚怪。”時蔡君謨為四賢一不肖詩,布在都下,人爭傳寫,鬻書者市之,頗獲厚利。虜使至,密市以還。張中庸奉使過幽州,館有書君謨詩在壁上。澠水燕談錄

皇祐間御筆賜蔡襄字君謨,後唱進士第日,有人竊以為名者。仁宗曰:“近臣之字,卿何得名之?”遂令更改。能改齋漫錄

慶曆初,當時有聲望者王兵部素、歐陽校理修、余校理靖、魚工部周詢,四人並命作諫官,朝野相慶。蔡君謨時為校勘,乃為詩曰:“御筆新除三諫官,士林相賀復相歡。”魚聞之,乃曰:“予不預士論,何顏復當諫列。”遂乞辭職。朝廷從之,即除蔡代知諫院。能改齋漫錄

伯父君謨,美髯須。仁宗一日偶顧問曰:“卿髯甚美,長夜復之於衾下乎,將置之外乎?”君謨無以對。歸舍,暮就寢,思聖語以髯置之內外,悉不安,一夕不能寢。蓋無心與有意,相去有間,凡事如此。鐵圍山叢談

嘉祐間,近臣執政,多表乞立皇嗣。或雲蔡襄獨有異議。洎英宗立,襄方為三司使,仁宗山陵,用度百出,而財用甚窘,蔡夙夜經營,僅能給。用是數被詰責。永昭陵復土,蔡遂乞杭州,英宗即允所請。韓魏公時為相,因奏曰:“自來兩制請郡,須三兩章。今一請而允,禮數似太簡。”英宗曰:“使襄不再乞,則如之何?”卒與杭州。東軒筆錄

蔡襄在昭陵朝,與歐公齊名。英宗即位,韓魏公首薦二公同登政府。先是君謨守泉南日,晉江令章拱之不法,君謨按以贓罪,至是訟冤於朝。又撰造君謨乞不立厚陵為皇子疏,刊板售於相藍,人得之遂乾乙覽,君謨幾陷不測,魏公力為營救,君謨終不自安,乞補外,出官杭州。玉照新志

蔡君謨知福州,以疾不視事累日,每夜即夢登鼓樓憑鼓而睡。通判怪鼓角將累日不打三更,因對數夜有大蛇盤據鼓上,不敢近。君謨既愈,與通判言所夢,正與鼓角將所說同,人遂以君謨為蛇精。東齋記事

陳少陽跋蔡君謨茶錄云:“余聞之先生長者,君謨初為閩漕時,出意造密雲小團為貢物,富鄭公聞之,嘆曰:‘此仆妾愛其主之事耳,不意君謨亦復如此。’”梁溪漫志志林略同

蔡君謨善別茶。建安能仁院有茶生石縫間,寺僧采造,號石岩白,以四餅遺君謨,以四餅遣人走京師遺王禹玉。歲余,君謨被召還闕,訪禹玉,命子弟於茶笥內選精品待君謨,君謨捧甌未嘗,輒曰:“此茶極似能仁石岩白,公何從得之?”禹玉未信,索茶帖驗之,乃服。墨客揮犀

蔡君謨守福州,上元日,令居民然燈七盞,陳烈作大燈丈余,大書曰:“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君謨見之,為之罷燈。柳亭詩話

蔡端明事母至孝。嘗步行遇一嫗,貌甚龍鍾,問其年,曰:“百單二矣。”端明再拜曰:“願吾母之壽如嫗。”後果符其言。獨醒雜誌

蔡君謨為余書集古錄序目刻石,其字尤精勁,為世所珍。余以鼠須栗尾筆,銅綠筆格,大小龍茶,惠山泉等物為潤筆。君謨大笑,以為太清而不俗。後月余,有人遺余清泉香餅一篋,君謨聞之,嘆曰:“香餅來遲,使我潤筆獨無此一種佳物。”清泉地名,香餅石炭也,用焚香,一餅之大,可終日不滅。歸田錄

昭陵晚歲開內宴,數與大臣侍從從容談笑,親御飛白書分賜,且以香藥名墨遍賚焉。一大臣得“李超墨”,而君謨伯父所得乃“廷圭”,君謨時覺大臣意有不足,因密語:“能易之乎?”大臣但知“廷圭”為貴而不知有“超”也。既易欣然,宴罷騎從出內門。將分道,君謨於馬上始長揖曰:“還知廷圭是李超兒否?”鐵圍山叢談

韓魏公晝錦堂,歐陽公為記,蔡忠惠書之,每一字必寫數十赫蹄,俟合作而後用之,世所謂“百衲碑”也。四部稿

龍圖馬公仲塗,家藏蔡忠惠帖,用金花紙十六幅,每幅四字,云:“梅二馬五蔡九,皇祐壬辰仲春寒食前一日,會飲於普照院,仲塗和墨,聖俞按紙,君謨揮翰,過南都試呈杜公、歐陽九評之,當屬在何等,馬五諾我精婢潤筆,皆是奇事。”凡六十四字。遊宦紀聞

楚州有官妓王英英,喜筆札,學顏魯公體。蔡襄頃教以筆法,晚年作大字甚佳,梅堯臣贈以詩云:“山陽女子大索書,不學常流事梳洗,親傳筆法中郎孫,妙畫蠶頭魯公體。”英英貌甚陋,故有不事梳洗語。隱居詩話

呂洞賓自知當遭雷厄,化青蛇隱於泉州蔡襄爐內。襄擁爐內。襄擁爐讀書,一夕,雷震,聞判官云:“毋驚宰相。”按襄未為相。天乃開霽,洞賓出揖曰:“蒙君福蔭,謝以筆墨。”泉人譏襄云:“雨打衰雞形。”襄即曰:“腳下有龍鱗,五更高聲叫,驚起世間人。”後守泉州,造洛陽橋,以洞賓筆墨為檄,使吏之海若而告之。吏嘆曰:“茫茫遠海,何處投檄?”買酒酣飲臥海涯,潮落而醒,則檄已易封矣。襄啟閱之,惟一醋字,曰:“神示我矣,二十一日酉時興工乎!”至期潮水果三晝夜不至。其日正犯九良星,襄策馬當之曰:“你是九良星,我是蔡端平,相逢不下馬,各自分前程。”遂興作無忌。堅瓠集

蔡襄病革,興化守李遘夢神人紫綬金章,自雲來迓代者。遘詢之,曰:“余閻羅王,蔡襄當代我。”明日襄卒,遘挽之曰:“不向人間為冢宰,卻歸地下作閻羅。”續同書,不知引何書。

余嘗官莆,至蔡忠惠襄居,去城三里,荔子號玉堂紅者,正在其處。矮屋欲壓頭,猶是舊物。京卞同郡晚出,欲附名閥,自稱族弟,襄孫佃唱名第一,京時當國,以族孫引嫌降第二,佃終身恨之。文獻通考引直齋陳氏語.

廿一日酉

傳說宋代大書法家蔡襄擔任泉州刺史時,奉母親之命,準備在泉州灣附近建一座萬安橋(即今天的洛陽橋)。修建時工匠們遇到了難題,當時海灣水深,難以為橋打樁。於是蔡襄便叫手下文吏部給海神寫信,請求海神幫忙並派人下海送信。送信的人認為自己此行必死無疑,便到酒店痛飲了一場,然後醉臥海灘,想讓海潮將自己捲去了事。豈料海潮並沒有把他捲走,等他醒來後,竟發現信封已換過,他連忙帶回呈給蔡襄。蔡襄看見“海神”在信上只寫了一個“醋”字,琢磨很久,認為醋字可拆為“廿”、“一”、“日”、“酉¨四個部分,這就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廿一日酉時。蔡襄頓時醒悟,“海神”要他在“廿一日酉”動工建橋。有趣的是,到了這一天,海水退潮,人們順利地打下了橋基,萬安橋就這樣建成了。從此“醋”字被成為“廿一日酉”的說法也傳開了。

相關紀念

2008年福建省蔡襄學術研究會濟陽柯蔡委員會惠安分會拜謁蔡襄陵園祭奠儀式在仙遊縣楓亭鎮蔡襄陵園舉行,來自泉州市惠安地區的有關部門領導和社會各屆知名人士600多人參加了祭奠儀式。

蔡襄紀念館,位於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大埔村,金沙宮旁。

中國著名書法家(古代及近代)

秦·漢
李斯|趙高| 胡毋 | 敬程邈 | 史游 | 曹喜 | 杜度 | 崔瑗 | 崔實 | 張芝
張超 | 羅暉 | 趙襲 |張昶 |韋誕| 姜詡 |梁宣| 田彥 | 韋少季 | 蔡邕
陳遵 | 王次仲 | 師宜官 |梁鵠
三國
兩晉
南北朝
皇象 | 邯鄲淳 | 劉德升 | 鍾繇 | 鍾會 | 索靖 | 衛覬 | 衛瓘 |衛恆| 杜畿
杜恕 | 杜預 | 陳暢 | 司馬攸 | 羊忱 | 李式 | 李定 | 王廙 |衛夫人| 李廞
羊固 | 王導 | 王恬 | 王洽 | 王珉 |王羲之|王獻之|王玄之| 王徽之
王淳之 |王允之|王濛| 王修 | 王綏 | 王珣 | 郗愔 | 郗超 | 庾亮 | 庾翼
謝安 | 許靜民 | 張翼 | 謝敷 | 康昕 | 張弘 | 羊欣 |范曄| 王僧虔 | 王慈
蕭子云 |蕭衍| 陶弘景| 王長孺 |趙文淵| 鄭道昭 | 崔浩
隋·唐
五代十國
智永 | 虞世南 | 歐陽詢 |褚遂良|薛稷| 李世民 | 歐陽通 | 孫過庭
張旭 | 陸柬之 | 李邕 | 李隆基 | 李陽冰 | 賀知章 |李白|顏真卿
柳公權| 徐浩 | 裴休 |懷素| 高閒 | 楊凝式 | 李煜 | 徐鉉
宋·元 歐陽修|范仲淹| 李建中 |蔡襄|蘇軾|黃庭堅|蔡京|米芾| 薛紹彭
趙佶 | 趙構 | 岳飛 | 秦檜 | 陸游|范成大| 張孝祥 | 朱熹 | 張即之 | 姜夔
吳琚 |趙孟堅|方回|文天祥| 趙孟頫 | 鮮于樞
明·清 董其昌|文徵明| 李東陽 | 王鐸 | 詹景風 | 鄧石如 |吳讓之
民國 董作賓|吳昌碩|齊白石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燦爛,人才輩出。通過此任務,能夠更全面的認識中國的歷史。學習和借鑑前輩們的高尚品質,提升自我的修養。

宋朝四大書法家

宋四家

姓名生卒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長於行書楷書, 筆法肉豐骨勁,豐腴跌宕,重在寫“意”。
蔡襄1012年1067年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黃庭堅1045年1105年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型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
米芾1051年1107年其書體俊邁豪放,又嚴於法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