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寺

青龍寺

中國的青龍寺並不是只有陝西西安一處,在其他省市也有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西安東南郊鐵爐廟村北的樂遊原上,說起"樂遊原"大家可能都會吟詠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久負盛名的青龍寺就位於此原上,距城約3公里。青龍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該寺初創於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公元662年),名靈感寺。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正式稱為青龍寺。

基本信息

陝西西安青龍寺

青龍寺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西安東南郊鐵爐廟村北的樂遊原上,說起"樂遊原"大家可能都會吟詠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久負盛名的青龍寺就位於此原上,距城約3公里。青龍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該寺初創於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公元662年),名靈感寺。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正式稱為青龍寺。

唐時為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前身是靈感寺,建於開皇二年(582),武德四年(621)寺廢。據傳,龍朔二年(662)城陽公主患病,蘇州和尚法朗誦《觀音經》祈佛保祐得愈,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龍寺。會昌五年(845)禁佛時寺廢。次年又改為護國寺。大中九年(855)長安左右兩街添置寺院八所,該寺又恢複本名。

青龍寺是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日本真言宗的祖師空海到華後,在此寺受學於惠果。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僧人辨弘,新羅僧人惠日、悟真也曾從惠果學習密宗教法,因此,青龍寺盛名遠播海外。日本平安朝時期(9世紀出至中葉)大批留學僧人入唐求法,其中以空海最為有名。空海在青龍寺拜惠果法師學習真言密教傳,空海苦心學習中國佛教密宗文化,又努力鑽研中國漢學。他學識淵博,造詣深厚,在佛經、詩詞、梵文、

青龍寺空海紀念碑

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公元806年他回國後,帶走大批佛學經典和其它書籍。在日本奈良東大寺建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設立道場,弘揚密宗,成為日本留學僧人中少有的佛學大師,成為開創“東密”的一代大師。1982年青龍寺修建了“空海紀念碑”。 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聖寺。
1986年,青龍寺從日本引進千餘株櫻花樹,植於寺院,每年五、六月間,櫻花盛開,春色滿圓,奼紫嫣紅,風光異常。至今,青龍寺也以它傳奇的歷史角色和美麗的靜謐風景吸引這眾多的中外遊客。

青龍寺交通路線:

乘坐公交19、606、607、25、41、45、48、400路等至青龍寺站下車,向北走約100米

開放時間:09:00到17:00

最佳旅遊時間:遊覽青龍寺最好選在4月,此時春暖花開,寺內櫻花爛漫,或白或紅,甚為壯觀。

山西稷山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城西4公里馬村西側,北依高垣,南臨汾水,棗林環繞,景色優美。該寺由工部尚書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為唐龍朔二年(662),翌年改名。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補繪。現存建築系元、明遺物,占地約6000餘平方米,分前後兩進院落,大小殿宇8座。前院南有四大天王殿三間(現改為山門),東為十王殿三間,西為羅漢殿三間。後院以中殿和大殿及東西兩廂為主,中殿三間左右垛殿各一,

青龍寺稷山青龍寺
左為祖師殿,右為青龍門。大殿三間,左右垛殿各一,左為護法殿,右為伽藍殿。中殿和大殿之屋頂均作單檐懸山式,中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建,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兩旁垛殿亦為元代遺物。各殿塑像雖皆不存,但大殿、中殿和伽藍殿內保存有壁畫196.38平方米,十分珍貴,製作跨元、明兩個時期。大殿壁畫的主要內容:東壁是《佛說法圖》,中間繪釋迦像,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以及護法金剛護衛,上有人首烏身的飛天;西壁是《彌勒變》,中間繪彌勒像,左右為二大菩薩和眾弟子,下方西側為國王和王妃剃度圖,有宮人圍侍。大殿壁畫據南壁窗檻畫工題記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補繪或重裝。唯只西南隅少部分粉墨為元代印跡。
青龍寺稷山交通圖
中殿四壁為“水陸畫”,是青龍寺壁畫中的精華所在。該殿全部構圖共有人物300餘眾,分畫在130平方米的牆面上。 西壁上為三世佛和禮佛圖,下為道教萬神圖;北壁上為十八羅漢,下為十殿閻君、六道輪迴等,另有陰曹地府行刑場面;東牆壁畫因日曬雨淋,眉目難辨。以上壁畫雖是宣傳封建禮儀和宗教迷信,但畫面結構嚴謹,筆力遒勁流暢,色彩柔和協調,人物繁而不亂,人體比例適度,造型優美,形象生動,衣飾飄然,栩栩如生。它繼承了我國以來的繪畫表現技巧,被視為元、明兩代繪畫之傑作。 2001年06月25日,青龍寺元代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寺

青龍寺奈曼旗交通圖
原名慈雲寺,位於奈曼旗青龍山境內,始建於光緒年間,是清代奈曼旗二十四座廟宇之一,曾以險要的地勢,優美的自然環境,精湛的建築藝術,精深的佛學,豐富的佛事活動及神奇的故事傳說,聞名於關東各地,引來四面八方佛教信徒,譜寫過輝煌的歷史。相傳慈雲寺是由龍尾溝一姓魏的人家主持修建的,因觀世音菩薩看中了這裡景色秀美、意境肅穆,是天成的修道場所,於是就化身一女孩被龍尾溝姓魏的人家撿回家中,不久滿身生瘡,久治不愈。於是魏家就讓姓王的小牛館背著送到青龍山窪遺棄。過幾天魏家人來到山裡,正趕上下大霧,遠遠就聽見鐘鼓齊鳴,走到近前看見半山腰上有一座廟,廟裡有一個山洞,老母坐在山洞裡,王牛館站在一旁,方知菩薩顯靈,叩頭便拜。有一天魏家人夢見老母點化他建廟。眼前是大錠黃金,再看遠處,有一群羊正在駝著磚往山上爬,如走平地。一夢醒來,他才明白是菩薩顯靈,賜錢建廟,於是魏家人按照菩薩的指點,修建了老母廟。後來為教化人們盡忠盡義,又建了關公廟。寺廟占地約800平方米,由老母廟和關公廟組成。關公廟前,一有眼天然的水井,井口粗約1米,泉水甘甜,彎腰就能舀上水來。每逢廟會等重大活動,泉水自然上漲,供人飲用。山裡的泉水井,特別有靈氣,能祛病強身,消災延壽。山有奇泉,廟有真身,一年四季,香火旺盛,人們求財得財,求福得福,到寺廟拜佛求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青龍山就像一條橫臥的巨龍,首尾相映十分形象,山上有幾百種花草樹木和上百種藥材及稀有真菌,均為自然生長,被列為奈曼旗原生植被自然保護區。這裡從正月開始,就有青草發芽泛綠,傳說這裡的靈氣是由千年的靈芝和成形的人參帶來的,這些珍寶由兩條大蛇看守,多少奇禽異獸,江湖郎中,始終不能近前,由於青蛇履履顯靈,人們經常看到有梁柁粗,幾十米長的青蛇,到廟前的水井裡飲水,青蛇亦既謂青龍。凡是在水井前供奉青龍者,均食清水素。
青龍寺青龍寺
於是當地信教徒,經請示宗教等有關部門,在水井上建了一座青龍廟,慈雲寺也因此更名為青龍寺。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滿足信教民眾的需求,除了對原有寺廟進行修復外,青龍寺建設委員會還決定在青龍山山腳下修建一座由三教合一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建寺院、採用現代工藝和古建風格相結合的手法,由前院、中院、內院和居士林組成,並將做為寺院的主體建築和今後的主要佛事活動場所。佛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深入研究民族歷史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廣大人民民眾的要求,認真貫徹“古為今用”方針,探索青龍山的古蹟,發掘青龍寺的文化遺產,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與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青龍寺主要法會: 1、二月十九日財神會;2、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蟠桃會;3、四月二十八日藥王會;4、五月十三日老爺會;5、六月社六蟲王會;6、六月十三日龍王會;7、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法會;8、九月九日重陽節

四川省盧山縣青龍寺

青龍寺青龍寺
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南距蘆山縣城蘆陽鎮15公里。青龍寺建於代,現僅有大殿尚存。青龍寺大殿為省內現存少數元代建築中有準確銘文紀年的古建築。雖經歷次維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時代特色,是研究代古建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實物,被四川省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看點:青龍寺大殿建築凝重樸實,結構靈活,用材隨宜,不分材等,體現著四川地區古建築風格的地方特色。大殿座西向東,歇山式抬梁木結構斗拱建築,八架像屋四橡 前後對乳,用四柱。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通長15.3米,平面成正方形,建築面積234.09平方米。前檐明間補間鋪作三朵,中心一朵為溜金至中金檁,再接一挑斡至脊檁;兩側斗拱出五鋪作斜拱。次間補間鋪作為一朵,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均為五鋪作斗拱。後檐柱上,斗拱簡約,均以蜀柱替代櫨斗承托正心檁,用挑枋實現出檐。屋面舉折平緩,角有蝦須橡。內柱直徑56厘米,素麵覆盆式柱礎,素麵須彌座石台基,垂帶踏道。

上海青浦白鶴青龍寺

青龍寺青龍寺
青龍寺、塔位於白鶴青龍村。寺建於天寶二年(743年),初名報德寺,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經青龍,親書“精嚴壽相”額,並賜寺名“吉雲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據光緒刊《青浦縣誌》載,青龍寺占地60餘畝,寺田 450餘畝,建築宏偉,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禪堂、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覺堂、澄懷堂、方丈室、東西兩廡、香積廚、庫房、普同塔等建築群。鐘鼓之聲不絕,梵唄之聲達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清嘉慶三年(1798年)失火,崇閣大殿均成廢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鹹豐十年(1860 年)又遭兵燹,寺屋廢損大半。民國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觀音閣及大鐘一口,今俱廢,僅存碑刻兩塊:(一)重興青龍隆福寺碑記。(二)敕賜吉雲禪寺重建大殿碑銘。
青龍寺青龍寺
青龍塔建於唐長慶年間(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龍雁塔,俗稱青龍塔,七級八面,磚木結構。寺塔於宋康定、慶曆年重修理工。大德三年(1299)、致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書畫家、水利專家任仁發及子任賢德、孫任士質三代相繼出資修葺寺塔。崇禎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鏡修塔。順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復新之。迄今已有300餘年失修,樓梯盡毀,腰檐無存,塔身傾斜,岌岌可危。1956 年,塔頂的銅葫蘆被颱風吹落,上鑄有“明崇禎十七年”字樣。現收藏在青浦區博物館。1992年,塔身偏離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邀著名建築糾偏專家曹時中教授予以扶正。寺、塔於1959、1960年分別列為縣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傳統寺廟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西安市主要旅遊景點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