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西安]

鐘樓[西安]
鐘樓[西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安鐘樓,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整體遷移於今址。現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屬碑林區管轄)。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鏇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西安鐘樓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所以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它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首。

基本信息

歷史由來

西安鼓樓西安鼓樓
西安是明代的全國軍政重鎮,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鐘樓構建於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鏇而上。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不久,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裡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朱元璋怕了,心裡感覺不踏實,於是想辦法要壓著它。道人術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鐘樓,鍾乃天地之音,可鎮住蛟龍。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並調來“天下第一名鍾”景雲鍾前來助陣。
鐘樓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二兒子鎮守西安,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東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陝西地圖給父親朱元璋,並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太子朱標不久以後英年早逝,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憔悴,遷都之事不了了之,西安在歷史上最後一次錯失了重溫國都舊夢的機會,但西安鐘鼓樓已按照皇家建築級別建成,西安鐘樓的重檐攢尖式屋頂和故宮中和殿相同,鼓樓的重檐歇山式屋頂和天安門城樓一樣。不僅是房頂屋檐,西安鐘鼓樓描龍畫鳳的和璽彩繪,同樣只使用於皇家建築當中,非比尋常。
西安鐘樓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建築特色

形制
西安鐘樓下部為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表面用青磚砌成,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建築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鏇而上。整體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斗栱支撐,頂尖部為真金鉑包裹木質內心的“金頂”。在微翹的屋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而券洞早已封閉。鐘樓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環行通道。
門窗浮雕
西安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每一層的門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蘊含了一個古代典故。
浮雕藝術
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
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
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
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
第二層南門,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自東向西依次為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為“仙醉酒”,自西向東共八依次仍為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荻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
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建築特點

鐘樓[西安]鐘樓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整體拆遷: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於習慣心理,初建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拆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中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鐘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木結構建築,面積1377平方米。建築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35.5米,用青磚、白灰砌築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互慣穿。鐘樓從地面至金頂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圓柱迴廊,樓分兩層,重檐三層,屋頂覆以綠琉璃瓦,樓體為木質結構。由磚台階踏步上到磚基座大平台而進入一層大廳,面闊7間,進深3間,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台,頂有方格彩畫藻井。由第一層大廳內東南角扶梯,可盤鏇登上四面有木隔扇門和直通外面迴廊的二層大廳。二層梁架結構,採取砌上明造,用通柱,攢尖頂採用抹角梁和井口枋,樑柱節點有宋元做法痕跡。

整個建築通體彩繪,樓內貼金彩繪,畫梁雕棟。四面漆紅大門,各層門扉還有64幅精美的木雕故事,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西廂聽琴”、“伯樂相馬”、“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構圖優美,雕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樓翼角飛翹,下懸鐸鈴。樓頂端琉璃蓮花寶座上置有6米高的圓形鎏金寶頂,更顯莊嚴和富麗堂皇,顯示了明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文物陳設

鐘樓鐘樓
巨鍾
西安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朝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原為長安城內的景龍觀(現西安西大街)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鐘樓。1953年景雲鍾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陳列於二門裡東亭內。
西安市文物局仿製了景雲鍾,1997年1月30日將其懸掛於西安鐘樓基座的西北角,現對遊客開放。仿製的景雲鍾外觀與原鐘近似,高2.45米,重6.5噸,鍾裙外徑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
碑刻
西安鐘樓一層大廳的西牆上分別鑲嵌著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後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後由陝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陝西監察御使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後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
楹聯
西安鐘樓二層四面的門柱上各有一幅楹聯,均為今作。
北面:八百里秦川文武勝地,五千年歷史古今名城
西面:十代京畿六合一統,九州奧域八水分流
南面:古城遠韻承至寶,新風開元煥物華
東面:賢哲東來海納百川方浩瀚,絲綢西去路通萬國乃繁榮

設計構造

西安鐘樓西安鐘樓
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攢尖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
鐘樓整體為木質結構,構造技術上即套用了唐宋建築的法則,又有不少改革和創新。樓的建築為生檐三滴水,樓分兩層,下層為一重屋檐,上層有兩重屋檐,四角攢頂覆蓋碧色琉璃瓦,各層有斗拱鑿景彩繪。兩層樓四周均有名柱迴廊。登高望遠,西安壯麗的市容一覽無餘。鐘樓金頂原來是銅皮包裹,木質內心。解放後人民政府換成了用真金錘成的金鉑薄頂。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鐘樓屬於宮廷建築,勞動人民是無權享用的。解放後,勞動人民才成為鐘樓的主人。

名樓文化

中國自古就有“盛世修史、豐年蓋樓”之說。歷屆政府在對鐘樓的利用和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學管理和奉獻工作:清代的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五年和道光二十年分別對鐘樓進行了大範圍以及大規模的整修,而新中國成立50年中又大修過五次。從1956年8月鐘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1996年11月再被國務院布公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老的明代建築在戰火的洗禮和滄桑風雨中已巍然矗立了600多個春秋冬夏。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20年至今,鐘樓先後接待過如朱德、陳毅、周恩來、鄧小平等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1999年“千禧”年來臨之際,中國推出三大城市作為重大慶典活動中心,西安即是其中之一,而活動中心的主會場就設在鐘樓。為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自強不息的“鐘樓人”,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古建築的同時,抓住其人文景觀獨特魅力以及已成為西安市重點旅遊熱點的良好挈機,使其在新時代中發揮著更好的作用。鐘樓上成功舉辦的齊白石畫展、明清名人字畫展、仿秦樂府編鐘表演、於佑任字畫、鐘樓館藏文物精品展等大型展覽及“晨鐘暮鼓”仿古儀仗表演,均受到中外遊客的普遍好評和廣泛讚譽,在2006年4月份,西安鐘樓在“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景區”評選活動中獲銀獎殊榮。

整體遷移

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遷移。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於習慣心理,初建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遷移。
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遷移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關於這次整體搬遷的原因,人們卻更喜歡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萬曆年間,關中發生了大地震,人員死傷無數,傳言四起,說有妖怪作亂。當時著名的道士高承之向知府進言:“鐘樓東遷半里地到十字街口,地動必除。因為此地有條千年鰲魚在作怪。”知府聽後,決定採納其建議。後知府和高承之一起來到十字街口,命令士兵用䦆頭刨開地面,見露出4塊大石頭,揭開石條,果見下面有一深井,聽到流水嘩嘩響。不一會兒,一股水柱奪井而出,沖向天空,隨即見到一鰲魚頭伸出井外。高承之走過去用寶劍按住鰲魚頭,叫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然後將鐵鏈和鰲魚一同沉入水底。知府徵用5000工匠,夜以繼日趕修鐘樓。從此以後鐘樓巍然屹立,鰲魚被鎮壓在水底,再也不能興妖作怪了。
上了年紀的西安人大都曾聽過一種說法,在鐘樓附近的地上或鐘樓的牆邊仔細去聽,能聽到汩汩的水聲。向劉遵祖求證此事,劉老說類似這種傳說多了,不過他翻閱了大量史料,確認鐘樓下的確有口水井,民國初年周邊居民還曾在井裡打水吃,但具體在什麼位置,有人說是在西門洞的東北角,有人說是在東南角。劉老還曾向上級申請要挖這個井,但因為出於保護文物的種種考慮,並沒有開挖。至於說水聲,劉老解釋:“那不是井水的聲音,而是風從鐘樓的門洞經過發出的聲音,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巨鍾軼聞

西安鐘樓里現有的明代古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好另外鑄造更換。
鐘樓作用
鐘樓除了報時,還曾以派過許多用場。辛亥革命時,義軍曾與在鐘樓布防的清軍激戰。護國運動時,陝西督軍陳樹藩正是從鐘樓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石林,在鐘樓開設了聲電影院,這是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抗戰時期,鐘樓由於其地勢高拔,而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台。國民黨反動派也曾經利用鐘樓的四面門洞,關押刑訊革命者和進步人士。解放後,逢五·一和國慶鐘樓都成為,遊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台。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曾多次登臨鐘樓。許多中外友人也在鐘樓留下了他們傳播友誼的足跡。
鐘樓記錄著西安滄海桑田的歷史,它銘刻著西安人心中的悲愴與驕傲。兩千年一步步朝我們走近,在新舊世紀交替的夜晚,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西安人,將在鐘鼓樓廣場敲響千面鑼鼓,迎接新千年。鐘樓是古老的,鐘樓是年輕的。它與鼓樓晨昏相伴,與西安四門遙相呼應。由此東去,是西安最繁華的商業大街,由此北行,是西安最年輕最寬闊的大街,往南去,是名樓林立的科技文化區。鐘樓與西安人一起邁向輝煌的未來。
浮雕故事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許多古代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鐘樓歷經滄桑如今卻依然完好,這讓西安社區的所有人員都覺得很欣慰。
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
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
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
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
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
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旅遊攻略

門票價格:35元,鐘鼓樓聯票50
學生票:鐘鼓樓聯票40元,不賣單票。乘車路線:市內有很多公車經過鐘樓,可參考下面的內容。

西安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