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台

樓觀台

樓觀,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因其說經台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台。位於秦嶺北麓中部周至縣境內,東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15公里,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樓觀創始於西周,鼎盛於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樓觀台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方公里,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台,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餘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餘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鬱。1978年以來,樓觀台開展旅遊事務接待,年均國內外遊客50餘萬人次,共接待外國遊客2萬人次。成為西安的旅遊熱點之一。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秦嶺山脈秦嶺山脈

樓觀台位於秦嶺山脈的終南山北麓中部的山前台原和淺山區。南依秦嶺,千峰聳翠,猶如重重樓台相疊,山間綠樹青竹,掩映著道家宮觀,古稱石樓山。山前梁崗起伏,屬於黃土丘陵,樓觀現存的核心景觀說經台,建在海拔580米的山崗上。台北與扇形的土坎相連,面向如畫的秦川渭水,宋代蘇軾游此吟有名句:“此台一覽秦川小。”

沿說經台卵石路南行,越翠竹林海,拾級而上,登山2.5公里,松林盡處,是海拔950米的翠薇峰。峰巔有高爐,世傳為老子煉丹爐,在爐旁的古廟院中北望秦川,恍若棋盤的阡陌道路,點綴著綠樹如雲的村落,煙嵐橫斷,遠接藍天。

自說經台向東南行,幽竹夾道。下聞溪水淙淙,水底礫石,晶瑩剔亮,石間游魚,忽來忽往,竹拂水面,清韻悠悠。忽聞隱約而來的轟轟咚咚聲,猶如社火鑼鼓。待人覺得面目潤澤清爽時,忽見飛瀑,自山腰飄落河中,這是聞仙瀑布。再向上攀,進入竹海,腳下軟綿綿的竹葉,伴著竹韻,沐著竹葉篩下的細碎陽光,登上海拔1350米的峰頂,見仰天池,南望千山萬嶺,蒼蒼莽莽,直接巴蜀。

說經台東行2.5公里,進入田峪,沿寬坦緩高的谷道南行,野花迷眼,奇樹遮天,河水奔瀉,天上行雲,身邊流水,賞心悅目。越魏晉古蹟十老洞,過九焰鄉政府駐地栗子坪,進入金林峽,夾岸陡壁,險灘急水。400米峽區,步步有奇景。南行跨過鐵索橋,入興鳳峽,路窄苔滑鳥鳴澗,山青水秀林靜幽。再西行人野牛河,沿途號稱“十里飛瀑”。前行如雷聲貫耳,5米多高的峭壁上,垂掛著丈把寬的瀑布,飛珠濺玉,落入綠盤似的潭水中。潭前是天然巨石相勾連的石門,僅容兩人側身而過,天險景奇。門洞前的懸崖絕壁上,有成千上萬隻飛燕,飛出飛入。前行2公里,河道突然直立,豎起6米高的陡崖,河水竟然在崖壁雕刻出婉蜒而下的光滑石槽,流水沿石槽飛瀉而下,如游來銀龍。再行即到龍潭,潭如滿月,深寬各約30米,水面粼粼波光,水中瑩瑩墨綠。潭前是著名的龍潭飛瀑,瀑布從高20米、寬10米的半圓扇面懸崖上,平滑勻稱地瀉入潭中,溢出亮晶的泡沫。岸邊曾是村民祭龍祈雨的平台。

金牛坪向東行15公里,登上海拔2720米的秦嶺第二峰首陽山。盛夏時,高山草甸上風涌綠浪,花如繁星。山頂的風化岩石,千姿百態,環繞著碧波蕩漾的天池。旁有鐵板廟、太白廟和萬仙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鐵銅器及雕刻的石碑、石雕等。每年農曆四月八廟會,正值杜鵑林萬花怒放、遊人絡繹不絕。

沿田峪河畔東南行,入四十里峽,這裡原是陝南通往關中的古道之一,偶而可見古棧道遺蹟。峽谷夾道,絕壁入雲。從河水堆積的漫灘上,入峽5公里,峽愈窄,崖愈險,頭頂一線青天,路傍一溪青流。四十里峽被遊人譽為似三峽,非三峽,勝過三峽。出峽谷,頂天立地,一面絕壁,聳立面前,人稱一堵牆。前行入閻王溝口,兩道瀑布相疊,各高20米,寬5米。

自四十里峽南行,東達田澇溝,西到旺子溝溶洞群。田澇溝景觀神秘而驚險,沿河畔逆行5公里,懸崖斷壁拔地而起,沿小路扶搖盤鏇而上,有一寬展的平台,謂望鄉台。在台沿俯首而望,崖下一頃深潭,墨綠森然,冷氣撲來,涼徹心骨,謂陰司潭。沿路東南而下,岩石陡峻驚人,古樹枝柯橫臥,藤條勾連懸掛,稱為蛇蛻殼路。前行河床漸陡,水流湍急。沿路進入密林,左盤右鏇而上,這段路被稱為鬼推磨。上到山頂,一邊是懸崖百丈,河水濤濤。一邊是石牙石筍如林,犬牙交錯。此段路被稱為老鼠牙岔骨。前面絕壁環抱,一水中流,瀉入潭中,號為閻王潭。

樓觀颱風景名勝區山青水秀,無污染,無噪音,空氣清新。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夏季清涼爽快,秋夏低溫多雨,冬春乾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宜於避暑。區內河水流量豐沛,清徹透亮,水質純淨,屬重碳酸鈉型。植被復蓋率85%,主要為次生林,次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

人文景觀

說經台

即相傳老子為尹喜授說《道德經》的地方。主要殿堂有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靈官殿、太白殿、四聖殿、藏經樓等。進出門即是老子祠,老子在大殿中央正襟危坐,目光深邃。說經台保存古碑碣石可甚多,有唐歐陽詢撰書《大唐宗聖觀記碑》、宋米芾行書《天下第一山》、蘇東坡行書《游樓觀台題字》、元趙孟 隸書《上善池》石碑等,都有很高的價值。

煉丹爐遺址

樓觀台樓觀台

當年老子的煉丹爐遺址在煉丹峰上,一片突兀孑立的山巒中。此爐是用磚砌長的方形石室,室頂呈八棱形,象徵著八卦。歷盡滄桑的青石雕像已殘破不全,傳說老子當年就在此煉丹修道,現在仍然吸引了不少人祭拜。站在峰頂放眼望去,一馬平川的關中道上,阡陌縱橫。

響石

女媧鍊石曾補天,留下一塊贈老聃。玉爐燒煉延年藥,響壁碾出益壽丸。”

在樓觀台氣勢雄偉,八卦懸頂,雕樑畫棟的老君殿後院中間,放著一台八角形的石碾盤,看起來並沒有特別的地方,可是不時招來很多的遊客,把它圍的水瀉不通,不時地傳來噴噴不休的讚美聲。

說也奇怪,遊人只要用手輕輕一拍,就會發出響聲,音城寬廣,悠揚動聽,聲波久久不能消失,比有些金屬的樂器聲音還亮,此石能發出這樣的響聲,的確是件怪事,難怪它這樣吸引遊客。

化女泉

由說經台西行1公里,有二眼古泉。直徑60厘米,深2米,四季不竭,清澈甘洌,爽人沁脾,當地人視此泉為神泉,常來汲水治病。泉邊道院始建於元太宗丙申年(公元1236年),今尚存清建老子享殿三楹。

相傳,太上老君疑弟子徐甲俗念未了,道心不純,在此拔吉祥草化美女以試,徐甲果然動情。老君見狀,怒搗仙杖訓誡。仙杖點出,有泉湧出。隨後徐甲悔悟皈依。泉名“化女”,由此而來。

大秦寺

大秦寺始建於公元650年,時稱景教寺,公元745年該,改名大秦寺。唐貞觀年間,大秦國(古東羅馬帝國)景教(基督教早期派別)經波斯(今伊朗)傳入中國,受到了初唐五位皇帝的禮遇和保護,經唐王詔準,先後在長安城以及周至等地修建景教寺院,在周至修建的即為大秦寺。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詔廢除異教,景教也被禁止。大秦寺後被佛教徒占用,明、清時禪房如林,佛事繁盛。1622年,大秦寺出土了《大秦景教寺流行中國記》碑,碑文記述了景教傳入中國的始末及教義,被珍藏於西安碑林。現在大秦寺存有一座8層高的唐代古塔,建於公元781年,塔身正八角形,由於年代久遠,塔身已經微微傾斜。

百竹園

對於不信道教的人來說,樓觀台最吸引人的就是竹子,這裡是北方竹類品種最多、緯度最高、面積最大的竹林,竹子鬱鬱蔥蔥,陽光照得竹林外面閃閃發亮,然而走進去卻是不見天日,茂密的竹葉將陽光幾乎全部遮住,磚路長起了青苔,遠處有林中小鳥婉轉的蹄聲,意境深遠,正是悟道修真的好地方。

系牛柏

宗聖宮遺址偏東,有一株很古老的柏樹,名叫“系牛柏”,據《古樓觀台志》記載,老子入關。駕車之牛,曾系在此樹上。若事跡屬實,則歷時將近三千年。此樹至今猶為蒼勁,也是一個奇蹟。又據記載,元朝至元戊寅(公元1278年),皇子安西王特遣人琢石牛,置於樹下,以顯示當年的遺蹟。

樓觀台的書法

提起書法,在樓觀台隨處可見,裡面題寫的名家很多!尤其是在整理樓觀史料和書法方面,楊隆山先生健在時,做了大量的工作。

名勝古蹟

名勝

一、台、寺、觀、院、塔

樓觀台全景樓觀台全景

說經台(即老子祠),為樓觀台中心建築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海拔580米高崗上,相傳老子曾於此講經。始建於唐武德二年(619),蒙古太宗八年(1236)重修擴建。“說經台萬峰環擁,三面屏開,大川橫展,周秦遺墟,漢唐故址,皆歷歷在指顧中,號地肺(即終南山)第一福地”(《元重修說經台記碑》)。明清有修葺,面積9432.5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山門、老山門、靈官殿、啟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後山門,中軸線兩側有配殿、廂房、碑廳,俱系明、清風格。中心殿堂啟玄殿,面闊3間,進深3間,歇山頂,青布瓦,抬梁式結構,檐下施鏇子彩繪。另有唐以降諸代碑石42通,石獅2對,鐵鐘磬、鐵獅、鐵爐等。

大秦寺,在樓觀台西約1.5公里的塔峪村南秦嶺北麓,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始稱景教寺(基督教)。唐天寶四年(745)改稱大秦寺。唐寶應元年(762),郭子儀副使基督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為全國4大景教寺之一,教士信徒開大會慶祝50天。唐建中二年(781)建大秦寺塔,今存。塔身正8角形,8層,高約35米,塔基周長44米,塔頂完好,塔底層有塔心室,塔身已向西北方向傾斜。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公布大秦寺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出土震驚中外的《大秦景教中國流行碑》,敘述景教在唐朝150餘年的歷史。(一說出土於長安)。

大秦寺有正殿3間,已改為佛寺。蘇軾《大秦寺》詩云:“晃蕩平川盡,坡陀翠麓橫。忽逢孤塔迥,獨向亂山明。信足幽尋遠,臨風卻立驚。原田浩如海,滾滾盡東來”。

延生觀,即玉真公主出宮入道處。在樓觀台西約3.5公里就峪口,曾稱玉真祠、升天台。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古樓觀下院延生觀記》碑云:唐睿宗女玉華公主修道於樓觀之北,道成飛升……明景雲間敕額名曰延生觀。李白《玉真仙人祠》云:“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飈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化女泉道院,在說經台西南約!.5公里的前東明村南。院內有化女泉兩眼,傳說老子植杖化為女子,以驗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湧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

衣缽塔,位於說經台山門外山腳,為平面六角形三層樓閣式實心磚塔。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高10米,邊長0.95米。每層塔角有磚雕斗拱,檐下有磚雕花草圖案,攢尖頂。底層南側正中嵌石刻銘記兩方,楷書。記道士朱教先等為其師劉合侖建造祝壽塔緣故、經過等。1990年修葺。

二、洞、池、爐、石、樹

迎陽洞,在說經台東約6公里鄉赤峪口內東山腰。為唐末道教祖師之一漢鍾離修道處,系天然石洞。有人工修鑿痕跡,高3米、寬2.5米、深4.2米。洞口頂部鑿刻楷書匾額“迎陽洞”,上款不詳。洞口原有磚木建門樓,已毀。

呂祖洞,位於煉丹峰左側山谷的聞仙溝口,傳為呂洞賓修煉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樓。清康熙年間知縣馬芝重修。說經台老君殿東牆存《二仙圖》,線刻漢鍾離與呂洞賓圖像。明萬曆年間,刻《說經台呂公洞題詠》碣2塊,1鑲於道觀莊房牆壁(今四子堂階前),1鑲於說經台老君殿西牆。

吾老洞,位於樓觀台西2.5公里西樓觀山顛。明代萬曆四年(1576)重修。《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豎於吾老洞院內;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章泰重修。吾老洞寬1.5米,高2米,深6米。有1略呈圓形的大廳,可容20餘人,然後直下3米,徑1.5米。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徑1.65米,冷風襲人。清乾隆年間周至知縣鄒儒《吾老洞》詩云:“吾老古洞名,有墓稱老子……遙遙幾千年,竟作先賢累,難怪洞中風,晝夜號不止。”

仰天池,在今樓觀台主峰東南7.5公里的顯靈山巔,海拔1350米,有小道盤鏇而上,池面積約2畝,深2米。池旁八卦樓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亦稱棲真亭,8角2層圓頂。底層中安放老君石像1尊,明萬曆十四年(1586)造,高1.4米,彩繪,神態祥和,工藝精美。據民國《樓觀台志》載:仰天池,建於明天啟七年(1627),其域南至十老嶺,北至元始嶺,東至短剎溝,西至清水溝。相傳為老君煉丹醮火之用。清趙吁俊《仰天池》詩曰:“種竹連朝暮雨天,雨晴人在畫圖邊。朱樓翠閣山山寺,綠樹清泉處處田。徑僻遙聞幽馨發,林深時見老僧還。平生最愜瞿雲里,到此渾忘濁世緣。”

臥牛池,清康熙《周至縣誌》載:臥牛池在宗聖宮西南百步。老子入關駕車之牛,徐甲牧之,臥於此地。

上善池,在說經台前西涼亭南側,始建於元,亭為8角形,八卦懸頂。池用石砌,8角形,徑2.75米,深2.22米,內壁石龍吐水,終年不涸。世傳老君煉丹藥溶於其中。元至元二十年(1283)曾以此水化解時疫。元翰林院學士趙孟頫書“上善池”3字銘石,豎池北亭內,今存。

老君煉丹爐、曬丹石、丹井,位於說經台南煉丹峰頂,海拔950米,距說經台1公里余。相傳有爐兩座,上日金爐,下曰銀爐,皆為老君煉丹的八卦爐。今峰顛之爐,是明代所建,磚砌爐灶形建築。坐北向南,南面辟磚拱卷門,磚砌穹窿頂。爐內原有老君石像,已佚。

清乾隆《周至縣誌》載:在縣東南三十里有曬丹石,又有丹井,老子煉丹於此取水。民國《續仙境志》錄舊志云:丹井在說經台下,其旁有曬丹石,上有煉丹爐,皆仙跡也,今尚存。

響石(碾藥石),原置說經台老君殿後院中央。世傳為老子煉丹碾壓之石。8角形,取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相生之意,以木擊之,鏘然響亮,清越韻長。今存老子祠後。

古銀杏樹,在宗聖宮遺址北。為雄性,高16.2米,胸圍323厘米。日本有此樹的記載。1978年失火,僅殘留半邊燒空的樹身和幾股枝杈,依然蔥籠挺立。

系牛柏,在樓觀台北1公里處,傳為老子系牛之柏。清康熙《周至縣誌》載:系牛柏在宗聖宮山門內偏東,元至元元年(1335)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遣提舉段德,斷石為牛安置其下,以顯當時之跡。元元貞元年(1295)夏立《古樓觀系牛柏記》碑於宗聖宮山門內東側。今柏高15米,胸徑1.3米,古貌蒼蒼,枝葉繁茂。《陝西森林》中的陝西古木,樓觀台有:

三鷹柏,樹已枯,老枝虬結曲伸,極象3隻雄鷹踞於枝頭,相互顧盼。

雌銀杏樹,在說經台前院,高27米,胸徑1.23米,樹齡680年。

青檀,說經台前有2株,高12米,胸徑0.3米,樹齡五六百年。

黃連木,在道觀西,高25.5米,胸徑1.04米,樹齡500餘年。

皂角樹,在說經台院內,高27.8米,胸徑1.03米,樹齡約四五百年。

大櫸樹,樓觀有數株。說經台前的1株,高31.8米,胸徑1.72米,樹齡500餘年。

榔榆,說經台前有10餘株,最大的1株高20米,胸徑1.72米,樹齡500餘年。

1987年森林公園新建迎旭亭,懷蘇亭,聚仙亭,松濤亭,觀魚池,遇仙鐵索橋等。

遺址

宗聖宮宗聖宮

宗聖宮遺址,在說經台北1公里今樓觀鎮西行村。元中統四年(1263)《重建宗聖宮記碑》載:原系春秋函谷關令尹喜故宅,後因老子於此講學而聞名,南北朝時創建道觀。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繼擴建。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宗聖宮、玄門、列祖殿、紫雲衍慶樓、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等。“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雲樓,雪消碧瓦六花盡,煙繞丹楹五色浮”(宋章子厚詩句)。“瑤花琪樹間霓旌,十二珠樓接五城”(元薩都刺詩句)。現均已毀。三清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可見琉璃建築構件,復盆狀石柱,蓮花、龍紋瓦當,以及條磚、板瓦等。另外儲存宋、元、明、清諸代碑石15通,石牛1對,石獅2對。

會靈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200米聞仙溝東岸,創建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元至順二年(1331)毀於水災。面積約350平方米。存殿堂基座,平面呈長方形,約50平方米。另有元大德四年(1300)立《重建會靈觀記碑》及蓮花紋、龍紋瓦當。會靈觀塔60年代尚殘存3層。為正方形閣樓式磚塔,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存塔基,40平方米。另有條磚及塔基壓闌條石3件。

呂祖洞道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百餘米。傳說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曾於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間鑿3孔土崖洞。明萬曆年間加建道院,占地290平方米,原有石牌坊、七星閣、八卦亭及圍牆。存明《重修呂祖洞碑》,石牌坊構件及條磚小板瓦。

玉華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北近百米,是唐景雲中玉真公主修道的別館。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為仕途之事,來此拜會玉真公主,作《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慰張卿》2首:“秋坐金帳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元至無二十三年(1286)擴建,清同治初毀於兵燹。面積1000平方禾。中間可見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100平方米,磚石砌,高0.50米。另有條磚、板瓦、花草紋瓦當及長芳形石條等。

原始玉清宮遺址,在樓觀台東5公里外今集賢殿鎮村南300米。建在原始台商阜上,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1966年被拆除。占地4500平方米,中部可見磚石砌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0平方米。存有元大德二年《原始玉清宮記》碑,另有仰蓮、石柱礎、透花脊飾及條磚、筒瓦等。

遇仙橋遺址,在樓觀台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就峪河上。據《周全縣誌》載,建於元代,傳有神仙於此相遇。原系半圓拱單孔石橋,東西向,長11米,寬3米,60年代被洪水沖毀。今存東西橋墩,系天然岩石稍加雕鑿而成,高約2.2米,寬2.5米。

老子墓,在樓觀台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詳,吞秋晚期(前500年左右)陳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曾任東周柱下史。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五千言。道教尊為經典。《水經注》載:就水出南山,北逕大陵四,世謂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為陵,陵山海拔730米,頂有天然石洞,高2.18米,寬1.40米,深不可測。據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內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原有吾老洞道觀,已毀。存有《重建吾老洞殿字記》碑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2通。

尹喜墓,在樓觀鎮西行村南200米,相傳尹喜為春秋時潼關令尹,春秋時天文學家。生卒不詳。墓地面積180平方米,有清道光年間立墓碑1通,青石質,殘泐較重,另有石羊1對,已湮沒於地下。1968年平整土地時被毀。墓碑現存宗聖宮三清殿西南,圓首,無碑額碑座,碑面雕有丁字紋圖案邊,中央隸書“周大夫尹喜墓”6大字。

失存的古蹟

尹喜祠尹喜祠

尹喜祠,清康熙《周至縣誌》記:在縣東南30里三清殿北,文始殿即其故址。明《終南仙境志》云:漢武帝立宮於觀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毀廢。元大德間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於殿前立《古樓觀重建文始殿記》碑,碑額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陰書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後毀於清。

南溪亭,樓觀東南。宋嘉祐七年(1062)二月,蘇軾奉詔減決囚犯到周至。蘇軾說:“既畢事,因朝謁太平宮,而宿於南溪堂,遂並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遊潭,十九日乃歸,作詩五百言。”有“投稿披綠荇,濯足亂清溝,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國秋”之句。南溪亭即蘇軾醉游濯足處,今廢。

五郡城,《陝西通志》雲,五郡城在周至東30里,與古樓觀相近。《長安志》言其城周三里。《名勝志》沿舊說,雲兄弟5人並居,此後為道觀。東坡《五郡城》詩曰:“古觀正依林麓斷,居民來就水泉甘。亂溪赴渭爭趨北,飛鳥迎山不復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蠶。……”蘇自注,“觀有明皇碑,言夢老子告以享國長久之意。”一言五郡即五郡莊。民國22年(1933)著名歷史學家向達考察,今塔峪村即五郡城遺址。

樓觀另有企秀軒,今遺址不詳,有元張立道《企秀軒》詩等。

再生柏,清康熙《周至縣誌》載:“再生柏在說經台老子廟前。有二,一曰針,二曰灸,世傳老子駐軍說經於此,見二柏枯,即針灸之,復生,人以為靈異。其後灸柏毀於寇,今唯針柏存焉”。乾隆《周至縣誌》載:“針柏毀於兵火”。

洪妙庵,元初,樓觀主持李志柔修復道觀有功,詔封同塵洪妙真人,賜金冠錦服,洪妙庵為其祠廟。始建於元初。至順二年(1331)山洪暴發,沖毀洪妙庵。明弘治十八年(1505)復建,正德十年(1515)竣工。有《重修洪妙庵記》碑。今碑及庵址無存,樓觀文管所存明碑拓片1張。據考,洪妙庵遺址在說經台東300米的山麓。

道教藝術

三清殿三清殿

樓觀台有關於道教的歷代碑碣和雕鑄器(唐、宋、元、明、清較多),有唐、宋、元、明、清名人題詩詞100餘首,有世代傳唱的道教音樂道情。

碑碣和雕鑄器,樓觀台現存古碑碣78通。珍貴的有唐歐陽詢書《大唐宗聖觀記》;戴飯隸書《靈應頌》,蘇靈芝行書《老君顯見碑》,負半千隸書《大唐尹尊師碑》,宋蘇軾游樓觀題字石刻,薜紹彭楷書詩詞,吳琚行書《天下第一福地》。元趙孟頫書《上善池》,清李熙筠楷書《洞天福地》。還有歷代造型、風格各異的石獅、石牛等。曾邀請全國名書法家書寫歷代詩人詠樓觀詩詞多首,收集畫稿多幅,均已鐫石嵌於壁。古樓觀碑石,以說經台、宗聖宮為中心,分布在東西10公里、南北5公里的樓觀台地區。

道教經典碑,現存正書《道經》、《德經》兩通和篆書《古老子》碑兩通。兩組4塊碑內容相同,但碑文詞句、字數小有差異。前者刻於唐代,螭首素方座,正文5261寧,高300厘米,寬100厘米。後者刻於元全元二十八年(1291),螭首素方座,高330厘米,寬110厘米,高文舉書,正文5263字。兩組碑立於老子祠碑廳內。

道行碑,古樓觀歷代祖師道行,凡見於碑石者自春秋至民國41位。現存道行碑唐1通,元3通,清4通,民國1通。

《唐尹尊師碑》刻於唐開元五年(717),記述宗聖觀主尹文操生前道行。此碑於元大德元年(1297)三月重新摹刻過。

樓觀先師傳碑》刻於元至元三十年(1293),螭首素方座,高180厘米,寬110厘米,正書,全文4974字,朱象先撰並書。記載自周昭王~元至元三十年約1900年間,樓觀歷代著名祖師34人的小傳,是道教歷史上最著名的碑石。碑首雕工精湛卓絕,造型生動。

大元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之碑》刻於元元貞元年(1295),白石龜座,完好如新,工藝精細,造型完美。為樓觀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記事碑,樓觀台存歷代記事碑15通,主要記載古樓觀道教歷史重大事件。以《大唐宗聖觀記》最為珍貴。

《大唐宗聖觀記》原立於樓觀下院會靈觀內,清道光五年(1825)遷至說經台西碑廳。碑刻於唐武德九年(626),圓首龜座,高375厘米,寬93厘米,隸書,歐陽詢撰並書,1117字。元代對字跡作了鎪剔修整。1979年該碑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和書法藝術名碑。

《老君顯見碑》原立說經台下院會靈觀內,清道光五年(1825)遷至說經台西碑廳。該碑刻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圓首龜座,高290厘米,寬98厘米,碑文行書,額書重摹蘇靈芝書唐老君顯見碑。北宋天聖六年(1028)重新摹刻正文。此碑照刻聖旨全文,詔宣玄宗夢中與老子會面云云,令各州各刻1通,以擴大其影響。此事荒誕,足見統治者為保其社稷的良苦用心。

《古樓觀宗聖宮之圖碣》刻於元至元二年(1265),圖與文記元代宗聖宮重修後的規模及古樓觀全貌。碑陰刻系牛柏圖及跋。

《義記感格記碑》刻於明隆慶六年(1572),記述隆慶年間道士真陽會同官府以及地方信徒設齋,安祭所謂不得其死的遊魂怨鬼的大型道場之事。為迷信活動的見證。

詩、書、畫碑樓觀台現存歷代詩書畫碑21通。

《靈應頌碑》刻於唐天寶元年(742),在《大唐宗聖觀記碑》之陰。碑額隸書,碑文正書,戴鏇撰序,劉同升撰頌辭,戴飯書。是樓觀台書法名碑。

《蘇軾游樓觀題詞刻石》北宋治平元年(1064)正月十一日題,行書,刻於《老君顯見碑》之陰,書法雄秀自然。

《薛周題樓觀詩碣》刻於北宋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十一日。鑲於老子祠西山牆。書者薛紹彭,北宋書法家,長安人,正、行、草書有盛名,時任周至上清太平宮宮監。他還書有《大中題樓觀詩碣》、《王工部題樓觀詩碣》。

《道教養生訣楹聯石刻》,刻於老子祠大門內兩邊碑石之側,正書,14個合體字,今人譯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推測為明正統年間刻。該聯原是8句7言詩中的前2句,用“六書”會意法創造而成,用以解釋道教內修派全神鍊氣的要旨,被道家稱為內修秘訣。今樓觀台道長任法融著有《道教養生十四訣釋義》一書,解說這幅對聯。

《謁老子像詩碣》刻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書法流美。書者尹振麟,滇南人,時位周至知縣。

《第一山》碑,宋米書,“第一山”3字刻在《道經》碑陰,字跡清晰。“此刻在盱眙縣,終南樓觀石乃摹刻耳,縱逸飛動,殊有一夫當關之勢”(《石墨鐫華》)。

《天下第一福地》碑,宋吳琚書,“天下第一福地”刻於說經台西碑廳《尹尊師碑》之陰,正書。“琚字類米,大字極工”。(《史書會要》)。

《上善池碑》“上善池”3字為元趙孟頫隸書。

《文始之殿》碑“文始之殿”4字,刻於《終南山古樓觀大宗聖宮重建文始殿記碑》陰。每字約50平方厘米,雪庵薄光書。約為元至元間立。

《道德》2字碑,刻《德經》碑陰。每字50平方厘米,平山書。似為元代所刻。

洞天福地碣》刻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共4塊,各正書一大字,“洞天福地”。鑲於說經台靈官殿前盤道路邊磚欄牆上。

《二仙圖碣》鑲於老子祠東山牆。線刻鐘離漢、呂洞賓全身圖像。線條流暢生動。題為元代雕刻。

另有明代刻永壽王、魏鶴洲、魏博、秦聚奎、劉士龍、黃蘊錦、程軌、陳棐等人樓觀題留的詩碣或拓片。

今刻歷代名人題詠碑碣:有李白(胡公石草書)、李隆基(錢君陶隸書)、盧綸(王個行草)、岑參(劉自櫝古篆)、蘇轍(張仁芝草書)、王禹偁(方傳鑫隸書)、張舜民(沈覲壽楷書)的詩,蘇軾詩6首(沙孟海草書、高式熊隸書、蔣維菘行書、沙曼翁隸書、商承祚篆書、周志高草書、宮保誠隸書),以及今人霍松林、茹桂的題詠碑,劉文西的老子像碑,茅盾書《樓觀台》石幢,薜鑄書《樓觀碑林》碣等。

石牛,青石臥牛,置宗聖宮系牛柏之蔭,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制,造型逼真,昭然若生。

說經台三門鐵獅,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鑄造,1對,雄威莊重。

靈官廟香爐鑄鐵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月鑄造,周長4.2米,頸圍3.2米,底部回收,若壺狀,外壁飾有立體花草圖案。其座為高足虎腿,造型粗放有致。

石獅,青石座獅,明隆慶五年(1571)雕制,置宗聖宮三清殿遺址前。

老子祠醮紙爐,鐵鑄寶塔形,明萬曆十一年(1583)鑄造,高2.07米,直徑0.37米。喇叭頂,6角重檐,有托塔力士浮雕,形態各異,神奇誇張。

樓觀的石雕工藝精品甚多,許多碑石的螭首龜座,皆為精華。如《樓觀先師傳碑》的龍盤頂;《大元尹宗師碑》的漢白玉龜座,《二仙圖碣》,雕刻工藝精湛。

道情,樓觀道情是關中道情的一種,源於唐代道教的道曲。元明清以來流傳最廣。題材以道教故事為主,或以道教經典編成的樂句為輔,宣揚出世思想。後又吸收民間歌謠,發展為許多曲種。形式為立唱、座唱,配以魚鼓、尖板、雲香板、撞鈴等打擊樂。曲牌有抱角袍、一枝花、烏夜啼、牧羊夫、五更調、雁兒舞、十三調、耍孩兒、梅花調等48個,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一唱到底的。板式有苦音塌板、連板、代板、慢板、大板等。唱腔優美綿淳,10餘人演唱,1人領唱眾人和,道教音樂色彩濃厚。劇目有道教故事《賣道袍》、《渡林英》、《花亭渡母》、《八仙故事》等;宣傳儒家思想的《孝母得金》、《狀元及弟》、《三孝廉讓產》、《呂蒙正趕齋》等;生活故事《小姑賢》等。以樓觀鎮軍寨道情優雅和美為其代表。

樓觀道派

沿革

據《史記》、道教《文始傳》、《樓觀內傳》載:西周時,尹喜結樓觀星在今樓觀台,老子於周昭王二十三年(一說二十五年)七月,駕青牛薄板車到關,尹喜迎入官舍,北面而師事之。老子著《道德》五千言,傳於尹喜。“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樓觀先師傳碑》)。

《辭海》關尹(尹喜)條註:其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則“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基本思想與老子一致。《漢書》收錄《關尹子》(尹喜的言論)9篇(已佚亡,今存《關尹子》系後人偽造)。道家尊其著述為《文始真經》。

西漢道教初創,奉老子為教主,尊《道德》五千言為經典,稱《道德經》。

樓觀道派在兩晉南北朝間形成,至唐進入鼎盛期。天下道教此為宗。

魏鹹熙元年(264),孝成真人梁湛師法鄭履道於樓觀。之後,王嘉、孫徹、馬儉於南北朝分裂之初隱居樓觀,師徒以道術相授。嗣後,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毋始光等至樓觀潛修研道,遂形成以尹通為代表的道教學術團體,頗有影響。“當時,商人勝士,朝野縉紳,車騎填門,冠蓋溢路,求玄問道,虛往實歸。”(《尹靈鑒真人別傳》)。

西魏間,潁川人陳寶熾及弟子李順興、張法樂、韋節、侯楷等避亂至樓觀,內修玄道,外示方術,形成以陳寶熾為首的道術團體。文帝詔之,問治國之道,馴虎之術,熾日:“撫我則厚,虎猶民也;虐我則怨,民猶虎也,何術之有?”文帝大悅,賜謚“貞懿先生”。

北周武帝問道於嚴達法師,頓悟,在樓觀田谷建通道觀,舉嚴達、王延、蘇道標、程發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樂、於長文、張法成、伏道崇10人居觀講道,世稱“田谷十老”。樓觀道派形成。樓觀道派強調“返本還真”,以《老子》五千文為根本經典,主張以性命清修為主,不重黃白燒煉;又以召神劾鬼,為人解病;在佛與道之間,力主老子仙化說。

唐初李淵為對抗門閥舊族,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追封李耳(老子)為遠祖,大力提倡道教,在樓觀建造祖廟,3次親祀老子,封樓觀監院岐暉為金紫光祿大夫。李世民自稱老子後裔。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樓觀監院為銀青光祿大夫,親祀老子。李隆基以夜夢老子顯靈為由,遣使於樓觀說經台東聞仙谷掘得老子玉像1尊,迎至興慶宮大同殿供奉,於樓觀得玉像處建會靈觀。開元二十五年(737),置崇玄學於玄元廟,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立玄學博士,每歲以明經舉。道家諸子皆號為真經,樓觀說經台亦置四子堂供奉諸子。《唐書·百官志》云:“開元二十四年,直視道士為皇族宗室。”開元二十九年(741),畫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5像陪祀。《唐書·玄宗本紀》載:“天寶八年,尊封老子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大帝。”唐代公主嬪妃,多入道為女真。唐武宗時,興道滅佛,並摩尼、景教、火教盡滅之,樓觀道教勢力隆隆直上,道士達二三百人。宋太宗趙光義改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觀,親書匾額,樓觀道教仍然隆盛。

全真道派金、元時代,樓觀道教歸入全真道派,樓觀成為北方全真道的主要基地。金大定年間,鹹陽人王喆(號重陽子),在樓觀東北約10公里的祖庵修道。後出潼關,在山東收弟子7人,創立全真道。全真道以道教為主,兼融儒佛2家,兼重《老子》、《孝經》、《般若心經》;主張以清修為主,性命雙修,全真保性,不事黃白燒煉,不茹葷腥,戒色,戒殺,克己助人。

元代,為全真道在北京、山西和陝西建白雲觀、永樂宮和祖庵萬壽宮3大祖庭,全真道進入全盛階段。

蒙古太宗八年(1236),以全真道六世祖身份掌管北方道教的尹志平從燕京至樓觀,令全真道士李志柔為樓觀主持,並組織道眾千餘人,重建樓觀,歷7載告竣,使道觀規模恢復到唐時大觀。李因建觀昭德,太宗賜號同塵洪妙真人並賜金冠錦服。蒙古中統元年(1260)樓觀更名宗聖宮,世祖忽必烈3降璽書修復宮觀。至元五年(1268),茅山道士朱象先(元代著名道教歷史學者)至樓觀,多方徵集道觀史料,在梁諶、韋節、尹文操所撰《本起內傳》和《樓觀先生本行內傳》基礎上,節其大要,加記4人共34人,1人1傳,編成《終南山說經檯曆代真仙碑記》,即現存於樓觀台《樓觀先師傳碑》。在兩部內傳佚亡之後,這座保存完好的碑石,使樓觀道教歷史得以永傳。樓觀歸全真道,其碑有記。

元憲宗和世祖時期,發生全真道與佛教大論戰,全真道一度受挫而走向衰落,樓觀亦受到影響。

龍門宗,樓觀道教在清初歸入龍門宗,成為龍門宗之支。龍門宗是丘處機創立的道教全真道最大派系,針對明清限制道教的形勢,龍門宗從順治十三年(1656)起公開傳戒,迅速壯大。

樓觀碑石記載,雍正八年(1730),道士梁一亮為樓觀監院道人。道光四年(1824)所建《崑山律師衣缽塔·序碣》記載,崑山律師劉合侖屬龍門正宗第16代。

民國元年(1911)至6年(1917),住觀道士20餘人。民國18年(1929)關中饑荒,樓觀台道士舍飯救濟災民。民國33年(1944)道士王信明主修《樓觀台志》,共4卷,今僅存抄本二、三兩卷殘部。

20世紀90年代,樓觀有道士40餘人,其中有屬龍門宗第19代園字輩,第29代法字輩,第30代興字輩。自1980年道教活動展開,組織機構相繼健全,道士躬耕自養,修身自勵。1983年6月,巴西漢學家黎喜德訪向樓觀,行書“中巴一心”,已刻石碑。1987年9月20日,日本金峰山寺道觀主持五條順教率道眾31人來訪,贈日本道服1套,道經2卷。1984年道眾公舉任法融為樓觀監院。任法融勤奮刻苦,博學多識,著有《道德經釋義》已出2版、《太上老君作十四字養生訣釋義》、《樓觀志略》(1911~1984)、《陰符經釋義》、《黃石公素書釋義》等。現為全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道協道學院副院長,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省政協常務委員,縣政協副主席。

傳承

樓觀道教歷代繼任人,傳說階段13人(據樓觀先師傳碑):尹喜、尹軌、杜沖、彭宗、宋倫、馮長、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李皓。

魏晉至民國41人:鄭履道、梁諶、王嘉、孫徹、馬儉、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陸景、毋始光、陳寶熾、李順興、張法樂、韋節、侯楷、嚴達、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於章、史道樂、張法成、伏道崇、蘇道標、岐暉、成志遠、巨國珍、田仕文、尹文操、梁詮、張守真、童行、尹志平、李志柔、朱象先、聶志真、龐宗文、梁、亮、劉合侖、朱教先。

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1989)11人:武道人、李元亭、李元甫、尹志修、雷明物、曾永壽、龐法山、侯崇祥、楊嗣真、於園明、任法融。

洞天之冠

道教聖地森林公園內的樓觀台是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老子李耳著書立說、傳道講經之道教發祥地,已有三千餘年歷史,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 譽”,道教史稱“仙都”;大秦寺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發祥地,現有大秦寺塔等古蹟;西樓觀大陵山是老子修真、羽化之地,有吾老洞、老子墓等古蹟;宗聖宮建於 唐初,是李唐王朝奉老子為遠祖,禮祭老子的宗祠。公園內計存文物古蹟50餘處,碑石170餘通,名人詩詞佳作150餘篇,還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傳說。

旅遊開發

1982年,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

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觀、首陽山四個遊園,12個景區,200餘處景點,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觀融合俱佳的旅遊勝地。有40里峽一線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溝古溶洞、首陽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賓泉、龍王潭等自然景觀;有光頭山草甸、高山雲冷杉、杜鵑天然林,數千畝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觀;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萬千;有說經台、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紅孩洞、龍王廟、鐵廟等諸多人文景點。

1993年,陝西省政府批准在樓觀台地區,建立“樓觀颱風景名勝區”,位於周至縣城東南的終南山麓,面積約323平方公里。以峰巒迭嶂、懸崖峭壁、峽谷急流、瀑布幽潭、風井溶洞、名貴動植物、竹類品種園等構成豐富的自然景觀。區內植被茂密,山青水秀,風景優美。主要景點、景物有首陽山、將軍石、聞仙溝、四十里峽、十龍洞、金牛坪、龍潭、野牛飛瀑等,還有數十種名貴樹木和數百種奇花異卉。“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包括在風景區範圍之內,面積為274.87平方公里。

風景特色

樓觀台樓觀台

秀:森林以天然次生林為主,高山上有原始林分布。森林復蓋率81.3%,風景林面積18652公頃,生長繁茂,為整個公園塗繪了綠色基調,有山皆青,有水皆碧。據調查,常見木本植物78科197屬480種,草本植物62科304屬564種,以及苔蘚、蕨類等總計1400餘種,有“天然植物園”之稱。其中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有太白紅衫、銀杏、山白樹、青檀、領春木、香果樹、金錢槭、杜仲、水曲柳、野大豆、天麻等31種,占陝西省保護植物的47%。另外人工培育 花卉苗木300種,引種竹子135種,栽植竹6000餘畝。森林植物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豐富,四季景色各異。氣象景觀豐富多彩,一天裡,一園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隨著四季交替和陰晴雨霧,景觀變化萬千,給旅人以秀美的享受。

幽:森林公園海拔507-2997米,地形地貌複雜,遊覽空間多變。青峰碧水、幽谷含秀,重峰疊巒,氣勢巍峨,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石峽深邃、飛瀑深潭, 令人神往。“金林峽、興鳳峽、四十里峽”三峽風光,格外誘人。旺子溝溶洞,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迎賓石、將軍石、蛇退殼、鬼推磨、望鄉台等景點曲徑通幽, 讓人留連忘返。飛瀑流泉。公園有田峪、九峪、耿峪三條主河,源於秦嶺,流入渭水,水質清洌甘美,是向西安市民供水的水源之一。飛瀑、湍流、碧潭頗為壯觀, 淙淙溪流蜿蜓曲折,清澈見底。聞仙溝“拐李”18瀑,曲徑綿延,似一幅水墨畫卷,野牛河瀑布,似玉柱連天,飛流直下。陰司潭、龍王潭深不可探。高山湖泊的 仰天池、首陽天池,碧波蕩漾,龍瑞泉、洞賓泉、化女泉、熱則熱,涼則涼,青流終年不斷。特別是龍瑞泉,1992年12月鑽探成功,高溫自流,水質優良,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功能。

中國最佳的十大宗教寺院(道觀)旅遊勝地

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在什麼地方修建道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認為“道”是“虛無之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成的。2009年由《行游天下》雜誌社、搜狐旅遊等媒體及百萬網友,選出了中國最佳的十大宗教寺院(道觀)旅遊勝地。

西安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