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宰相村

中國宰相村

中國宰相村指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該家族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著稱於世。 裴柏村現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眾多古蹟。裴氏祠堂建於唐貞觀三年,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裴氏碑廊,保存有很高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的古碑數十通。裴氏墓冢坐落在裴柏村東五公里風光秀麗的鳳凰垣。

主要景點

現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築、碑刻、墓葬等歷史遺蹟很多。裴氏祠堂又稱晉公祠,建於唐貞觀三年(629),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晉公裴度,字中立,為唐憲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將入相,爵封晉國公。現晉公祠正在重建中。

裴氏碑廊

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數十通,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的《裴鴻碑》,魏隸合一,書法穩健,鐫刻於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是裴氏現存最早的碑刻。《裴鏡民碑》,由唐初史學家李白藥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楷體,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李隆基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型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文,清鹹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此碑記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吳元濟叛亂的功績,共刻四石,並排聳立,氣勢磅礴,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此外還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譜序碑17通,為氏族遺物之精華。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裴氏宗祠

(又稱晉公祠)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歷朝歷代都有重修,現僅存前殿、後殿、狀元坊等建築遺蹟。裴氏碑廊,幾乎是中華書法石刻的百科全書,原有古碑數十通,在史學和書法藝術上都有很高的價值,著名的有“裴鴻碑”(鐫刻於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即公元568年)、“裴鏡民碑”(唐初史學家李白藥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寫)、“裴光庭神道碑”(張九齡撰文、唐玄宗書寫)和“平淮西碑”(唐文學家韓愈撰文、清軍機大臣祁儁藻書寫)。這些珍貴的石碑在流傳了千百年後遭遇劫難,僅存“平淮西碑”實在令人扼腕。所幸的是,東眷裴氏第76代孫、當時的族長裴富仁冒著生命危險,把全部六卷《裴氏世譜》用油紙包起,偷偷地藏於村中大槐樹的樹洞中,才使這一研究裴氏最寶貴的文字資料幸免於難,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裴氏家譜無異於史書。裴氏在歷史上頻頻入主相府,屢屢擔任大將軍,公侯人才輩出,官吏不斷湧現,其背後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內涵。裴氏屢出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和清正廉潔、剛直不阿之士,是裴氏推崇孔孟儒學的結果,這也是裴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基礎。

裴氏墓冢

在裴柏村東五公里的鳳凰垣。當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現今雖大多平夷、被毀,但仍可觀其概貌,有的墓地還存有石碑。

地理位置

山西省聞喜縣(聞喜。春秋戰國時為古曲沃地,秦為左邑,屬河東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漢武帝劉徹巡幸河南,路經河東左邑桐鄉,聞平南越大捷,進改桐鄉為聞喜。歷代縣城雖有變遷,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山西聞喜,是著名的宰相之鄉。中國有很多著名的人文之鄉,如浙江紹興是幕府之鄉;四川眉山是才子之鄉;山東曲阜是儒聖之鄉;山西運城是武聖之鄉;湖北英山 是將軍之鄉。

人文歷史

中國宰相村 中國宰相村

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於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 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成就

裴氏家族中在學術領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晉裴秀是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地圖學家,與歐洲學者托勒密被譽為古代世界地圖發展史上東西方相輝映的兩顆璀璨的明星,他的“製圖六體”,即分率(比例),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為後世地圖繪製學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在世界地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顧,是西晉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當時崇尚“莊老”、高談“玄理”的情勢下,獨樹一幟,提出“無不能生有”,“有”是萬物存在變化之基礎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其子裴駰、曾孫裴子野分別著有《史記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稱為“史學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圖記》,詳細記述了西域14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及民風,對研究我國隋唐時期西北社會狀況有重要價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率隋朝政府使團出訪日本的人,為發展中日邦交做過重要貢獻。還有東晉小說家裴啟、北魏文學家裴伯民、東魏詩人裴讓雲、唐代史學家裴光庭等等。

旅遊信息

這個村子 兩千年來出了59個宰相 59個將軍 這個村子 兩千年來出了59個宰相 59個將軍

為了保護裴氏家族文物,發展旅遊業,聞喜縣政府決定建立裴氏文化旅遊開發區,建設裴氏碑苑、裴晉公祠、裴氏宗祠、中華裴氏文化城等景觀以及商貿區和娛樂服務區。1994年裴晉公三月三古廟會已恢復,許多建設項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晉公生平業績展、裴氏文化旅遊區微縮景觀、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將軍坡等景點,已開始接待遊人。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