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神廟

池神廟

池神廟古稱臥雲岡。在山西運城市南2公里土垣上。坐北向南,面臨銀湖(鹽池),別具風光。唐大曆間以神賜瑞鹽,遂建池神廟奉之。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奉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廟為惠康公,大觀二年(1108年)進爵為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賜廟號“宏濟”,大德二年(1299年)加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正號鹽號靈佑,十九年重修,清順治,雍正均有補葺。

景區簡介

池神廟池神廟

座落在運城鹽池北岸臥雲崗上。座北朝南,背山臨水。可俯瞰鹽池湖水,遠眺中條秀色。山上的蔥籠松柏與山腳下的皚皚銀湖相互映襯,風光別具一格。唐代宗李豫封鹽池神為靈慶公,修建靈慶公祠,為地神廟的前身。唐德宗李适曾親臨鹽池祭祀。池神還有東西之分,宋徽宗趙佶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隨後,又進爵為王。元世祖忽必烈賜廟號為“宏濟”,元成宗鐵木耳加封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始稱鹽池之神。

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建神廟,主要建築群包括前部的山門、過殿,中部並列三座戲台及東西配殿和套院,後部三座大殿並立,皆為重檐九脊十獸歇山式屋頂,雕樑畫棟,精緻壯觀。

池神廟坐落在山西運城市南郊,位於中國最古老的鹽池邊上。是我國唯一一座池神廟,也是歷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處。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運城之所以成名,就在於其為鹽運之城。我國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池鹽產地就是先進的運城鹽池,這裡曾出產全國絕大多數的食鹽,歷代均為官方管轄之重地。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之重要資源,池神廟在社稷安全和老百姓的心中所占之地位,可想而知。因此,後來便有了皇家敕造之池神廟。

池神廟最早在唐代建成,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池神廟(8張)落約有千餘間,有著極為嚴整的中軸線式規劃,中央有三座大殿、聯三戲台、海光樓、望湖亭等主要建築,更有數十間東西廂房為配。

池神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座池神廟,是我國鹽業及鹽運史上的重要標誌,也是山西運城起源之所在,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於1996年被評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池神廟的建築始建於唐代,歷經唐、宋、元,至明代重新修建、整改,匯集了各代建築的精華,具有非常重要的建築文物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廟記憶體有的歷代碑帖等重要文物,更是現今極為罕見的重要資料。現今的池神廟已成為運城重要的旅遊資源。

目前所存的池神廟建築,為1985年由山西河津園林古建公司重新修復完成。在修復過程中,河津園林古建公司組織了大量的以民間老藝人與工程技術人員組成施工團隊,從每個細節對工程進行了嚴格把關,在物資缺乏的環境下依然很好地完成了修建工作。工程在修建和完成後,得到了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國內外遊客的一致好評。池神廟修建工作還得到了許多國家領導人的關懷,華國峰、汪東興、谷牧、李鐵映等諸多領導都曾親臨池神廟施工現場,並對工人們艱苦卓絕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藝表示肯定。但是,由於當時正值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時期,原先的甲方運城鹽化局在工程尚未完工時就已改制企業,池神廟工程的結算工作便一直被擱置了下來,時至今日,雖經過多次的尋訪,也未能解決。

建築風格

現存主要建築為明嘉靖十四年遺構。廟前山門,過殿,中部三座戲台並峙,東西左右配殿套院,後部三座大殿並列,皆為重檐九脊十獸歇山式屋頂,雕樑畫棟,精緻壯觀。規模相當,形制類同,殿前月台順聯,構欄雕刻精緻。元明碑石,高可六米,矗立在階前兩側。殿身寬深各五間,四周環廊,重檐九脊頂,殿同梁架規整,檐下斗拱密臻出檐適度,翼角惲飛,勁健壯觀。三殿所奉不一,按明嘉靖碑文載,中殿奉東池神與西池神,東殿奉條山(即中條山)風洞之神,西殿奉忠義武安王之神。

自鹽池登臨,攀石階六十餘級,周設勾欄憑依。現存建築主要為正殿、戲台和東西兩廂,除正殿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遺構外,余皆清代修築。

正殿三座並列,殿前月台相連,形制、規模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如此布置在風俗神廟中尚屬罕見。殿面寬、進深各五間,平面呈方形,四周圍廊。唯中殿較兩側殿為大,重檐歇山頂。下檐柱頭斗拱四鋪作單下昂,上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計心造,柱頭與轉角鋪作製成鴛鴦交首拱,殿內梁架製作規整,設有藻井。殿頂筒板布瓦復蓋,黃、綠、蘭三彩琉璃瓦剪邊。

廟內現存元、明、清碑17通,記載當時修建廟宇的經過。

2010年11月20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在全國各地甄選出的“

相關榮譽

2010年11月20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在全國各地甄選出的“國家傳統建築文化保護示範工程”,山西運城池神廟修復工程獲此全國性榮譽獎項。該工程的承建方——山西河津園林古建公司及池神廟修復工程負責人張定中先生也因其多年來堅持在我國傳統建築幾文物保護方面做出的貢獻獲得“國家傳統建築文化保護功勳人物”稱號。

相臨景點

五老峰風景區普救寺解州關帝廟萬固寺常平關帝廟芮城永樂宮黃河大禹渡開元鐵牛與蒲津渡遺址池神廟春秋樓司馬光墓秋風樓青龍寺合河遺址

東嶽廟西侯度遺址白胎寺王官谷棲岩寺塔碧落碑聖壽寺舍利塔福勝寺柳氏民居古城新絳山西風陵渡稷王廟禹門口飛雲樓薛仁貴寒窯絳守居園池夏縣溫泉泛舟禪師塔歷史古都夏縣臨猗雙塔堆雲洞文廟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鸛雀樓運城鹽池中國“宰相村”東下馮遺址蒲津渡蒲州故城遺址

馬村磚雕墓太陰寺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鶯鶯塔青龍寺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