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廟

軒轅廟

軒轅廟最早建於漢代,廟址設在橋山之麓。唐代正式將祭祀活動列為國祭,並開始重修擴建黃帝陵廟。宋太祖開寶初年,為避河水侵蝕,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至橋山東麓黃帝手植柏之處,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過亭、大殿,即今天所拜謁的軒轅廟,並再次將黃帝陵廟列入國家祭典。主要建築為廟門、誠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大殿、碑廊以及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廟內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餘通。

簡介

軒轅廟軒轅廟

軒轅廟最早建於漢代,廟址設在橋山之麓。唐代正式將祭祀活動列為國祭,並開始重修擴建黃帝陵廟。宋太祖開寶初年,為避河水侵蝕,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至橋山東麓黃帝手植柏之處,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過亭、大殿,即今天所拜謁的軒轅廟,並再次將黃帝陵廟列入國家祭典。

軒轅廟總占地面積26畝。主要建築沿南北軸線順次排列為廟門、誠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大殿,東側為碑廊,西側為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其風格多為明代歇山形建築。廟內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餘通。這些石碑有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名人題詠和重修碑記,包括孫中山、將中正、毛澤東的詩文、題字和祭文。由江澤民、李鵬為黃帝陵整修工程的題詞以及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回歸紀念碑”也赫然立於廟內,給這座千年古廟增添了時代氣息。

建築

人文初祖殿人文初祖殿

軒轅廟院內最主要的建築是“人文初祖”殿,初建於明朝,後代屢有修繕。人文初祖殿占地283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門額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人文初祖”四個大字是程潛先生於1938年祭陵時所題寫的,上懸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6字。

軒轅廟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虬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千餘年。諺云:’七樓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說,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株, 稱為"柏樹之王"。

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後,人民政府對保護黃帝陵十分重視,多次進行整修,並擴展道路,增建文物陳列室及服務設施。每年來軒轅廟參觀遊覽,上山拜謁黃帝陵的人越來越多。

軒轅黃帝

軒轅皇帝像軒轅皇帝像

軒轅皇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身、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同意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術,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 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歷史沿革

軒轅廟軒轅廟

黃帝陵軒轅廟始建於何時,因史籍闕載,目前尚無定論。據《黃陵縣誌》記載,此廟始建於漢代。王莽建立政權後,曾“遣騎都尉囂等,分治黃帝園於上 都橋”,顏師古注曰:“橋山之上,古曰橋”(《漢書·王莽傳》)。王莽並於“地皇元年……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台、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九廟:一曰黃帝太初祖廟,二曰帝虞始祖昭廟。太初祖廟,東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廟半之”(《漢書·王莽 傳》)。

《冊府元龜》記載,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請置廟,四時享祭,列於祀典。從之”。可見,漢代所建立的軒轅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戰亂,至唐時已基本湮滅無存。唐代宗時重新於黃帝陵建軒轅廟,遂成後代歷朝祭祀黃帝的場所。

宋開寶五年(972),宋太祖趙匡胤降旨,修葺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廟,“坊州黃帝廟,即其一也”(見軒轅廟 內碑廊宋李《黃帝廟碑序》)。但因舊有黃帝廟地勢狹隘,不便於尊崇,同時也為避水患,遂將黃帝廟由原來的橋山西麓遷至橋山東麓(即保生宮、黃帝手植柏處)。遷移後的軒轅廟,占地面積有所擴大,還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過亭(現誠心亭)和大殿。現今的軒轅廟,就是在此基礎上不斷修葺完善而成的。

元泰定二年(1325),軒轅廟西院保生宮發生火災後,泰定帝下詔保護黃帝廟宇,嚴禁破壞黃帝廟宇建築設施,禁止砍伐柏樹林木,並下令著專人看守保護(見軒轅廟內碑廊元《聖旨碑》)。這個聖旨是現存最早的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到了至正元年(1341),元惠宗降旨,將軒轅廟西院被焚毀的保生宮重新修復。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對軒轅黃帝的祭祀,皇帝要親自撰寫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參加祀典,要“御製祝文”(即祭文)並要刻石留存。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遣秘書監丞陶誼等人對橋山黃帝陵廟進行勘察,得知黃帝陵廟年久失修、損壞很大,即撥出銀兩,令陶誼等人負責修繕。天啟元年(1621),對黃帝廟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整修後的軒轅廟,“制東西長廊,並內外諸戶,豎碑亭,更囗享胙各所”,不但增加了東、西兩個長廊,而且新修了數處耳房和碑亭,以及供陳置祭祀品的場所;重新繪畫後的黃帝雕像,“垂旒正笏”,燁燁生輝;整個大殿看起來也“棟宇輝煌”,所供奉的祭品“牲修潔”,充分顯示黃帝廟的煌煌大觀。到了崇禎九年(1636),明王朝對軒轅廟再次進行整修,“計補修正殿六楹,葺治大門、二門共八楹,築垣牆壹佰壹拾”,使軒轅黃帝廟更加宏偉輝煌。

軒轅廟軒轅廟古柏

清世祖登基後,“以帝命肇祀於廟”,在黃帝陵軒轅廟進行祭祀。康熙初年數下詔令,命中部縣知縣先後多次對黃帝陵廟進行整修和保護。據史籍記載,有清代,維修黃帝陵廟十餘次以上。據史籍和碑刻記載,清代對軒轅廟的整修,計有康熙六年,“太守王公(廷弼)詳請重修”(《重修軒轅黃帝廟碑》); 康熙十九年,“知府王廷弼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康熙三十四年,“邑侯李暄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雍正七年,“邑侯何任詳請重修” (《重印陝西中部縣誌》);雍正十二年,陝西直隸州知州李如沅詳請重修(《軒轅黃帝廟重修碑記》);乾隆二十五年“邑侯鞏敬緒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 縣誌》);乾隆二十六年,高麟勛詳請重修(《重建軒轅廟記》);乾隆三十七年“邑侯董延楷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乾隆五十五年,“邑侯羅南 英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嘉慶十二年,“邑侯丁瀚現在詳請重修”(《重印陝西中部縣誌》)。

據碑刻載,康熙六年(1667),下詔整修黃帝 陵軒轅廟,除對大殿、兩門、碑亭整修外,又於亭中作《唐宋元明碑序》以豎之。乾隆二十六年(1761),對軒轅廟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整修。於帝所居正殿,易其鴟尾,更其瓴;琉璃,分道 一色。其間為碑亭三楹,為更衣亭三楹。經整修,黃帝廟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民國二十八年(1939),陝西省政府令設黃帝“陵園管理處”,對黃帝陵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維修,“凡大門、享殿、圍牆及聵缺者,均加葺 補”。並對廟產進行了清理,共得廟產地121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對黃帝陵和軒轅廟的整修和維護更加重視。1959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曾撥15.5萬元,用以重修軒轅廟,凡“修建宮室大殿七間、後房七間、碑室五間”(軒轅廟內碑廊《重修軒轅黃帝廟記》),國務院並確定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1992年擴建整修後的軒轅廟建築以漢代風格為基調,形式結構取法於漢畫像石,多為石造建築或仿石建築,著意突出石材本色,充分體現了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氣象。

延安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