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和由來
|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孟買附近阿曼海的一座島嶼上,乘船從孟買出發到埃勒凡塔石窟僅需半個小時。"埃勒凡塔"是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對石窟所在島的稱呼,後來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因島上有一頭"鎮島之寶"的石雕大象,所以被稱做"象島"。
埃勒凡塔石窟是孟買附近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也是印度石窟中的傑出代表。全島兩邊為山丘,中間為山谷,棕櫚樹、普提樹、阿育王樹、鳳凰樹滿山滿谷,景色秀麗。
儘管石窟開鑿於公元450年到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階段。雖然經歷了葡萄牙侵略者的蓄意破壞,它的規模、景觀,以及藝術感染力仍然可以和世界上任意一處最出名的石窟相媲美。石窟內有大量的浮雕、塑像,其題材多為濕婆(印度三大神中司破壞之神)的傳說故事和古印度人的生活情景,其雕塑的神像、雕飾具有高超技巧,為印度石窟藝術的代表。
第5號石窟有一尊濕婆像,高達6米,一首三面,以不同的面部表情表示了濕婆神不同的形象,正面像莊嚴,代表了梵天(印度教中的創造之神)或守護者毗濕努;右邊像表情溫順,面帶笑容,代表濕婆神精神化身婆婆娣;左邊像雙眉緊皺,口半開,嘴角露出獠牙,代表破壞者濕婆,即恐怖之神。另一尊濕婆神化身為舞王的健舞石刻,象徵著生、住、滅、轉化和解脫等宇宙創造、守護和破壞的過程,姿態優美,動作靈活。
石窟中最為著名的是一尊高約5.5米的西瓦三面胸像:右面像為女性,手拈蓮花,表情溫存,面帶笑容正面做手托淨瓶神情莊嚴,睿智超脫;左面像為男性,手握毒蛇,雙眉微皺,口露獠牙。一般認為西瓦的三面做分別象徵宇宙創造、保存、毀滅的永恆變化.也有人認為這是將印度教三大教--布茹阿瑪(創造之神)、維施紐(保護之神)、西瓦(破壞之神)合雕於一身,這三神的雕像叫做(三面神像)。這尊不朽的傑作現在幾乎與泰姬陵齊名。
石窟內西瓦斬殺阿達卡的石雕像展現了智慧對愚昧的勝利。大自在天西瓦一面揮動利劍砍殺象徵黑暗的魔鬼,一面用一隻碗盛接污血以防止其濺落地面。記述西瓦神與帕爾瓦蒂完婚及對弈場面的石刻則洋溢著生活氣息。西瓦神化身舞王的石雕,姿態優美,動作靈活。埃勒凡塔石窟的雕刻獨具特色,風格屬從芨多古典主義的靜穆。莊嚴向印度巴洛克的激動、華麗過渡期間,造型淳厚、雄勁而典雅,主題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象徵。前往石窟的路旁兩邊聚居了很多猴子,經常向遊人乞討食物。
埃勒凡塔石窟是自公元6世紀以來印度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模仿印度宗教儀式中壇場的擺設來安排布局的。石窟建築群內共有兩條主軸線,南北方向的軸線從主門延伸到石窟內,東西方向軸線從偏門一直延伸到石窟內的神殿。南北軸線塑像群是石窟南北方向建築的核心,在南北沿線上分布著許多加粗的長柱,頗為壯觀。沿東西軸線分布的大部分建的築是一些風格獨特的浮雕,形成了該方向建築的一大特色。東西軸線恰好穿過埃勒凡塔石窟內的神殿。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