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雕像、石刻
【年代】公元7世紀初
【原屬】印度
【簡介】
此像高5.44米,寬6.94米。原藏孟買附近的象島石窟寺內。
大約在中世紀時期,印度的婆羅門教被演化為印度教,也稱新婆羅門教。它是4世紀前後吸收了佛教與耆那教等教義後產生的新教之一。此教崇拜的主神是濕婆。所謂濕婆(梵文Siva)意即毀滅、苦行和舞蹈三神的合一。神給人以恐怖感,但教義說它除有毀滅之功外,還有創造職能。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可與宇宙合一。對它來說,毀滅和再生是相生的,故往往還有男性生殖器林伽作為它的能力的象徵。其形象常常被描繪成有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手中分別拿著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穿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裝飾。
象島在馬拉他地區,統治這一地區的中世紀王朝遮盧迦(Chalukyas,550-757年)和羅什多羅拘多(Sashtrakuta,757-973年)這兩個王朝,在其執政年代建造了許多寺廟與石窟寺。這些寺廟因地區不同而存在特點上的差異,從而形成建築、雕刻與繪畫方面的各種流派。象島的雕刻藝術則屬於遮盧迦與羅什多羅拘多式,內中不乏精美的雕刻品留存。這裡欣賞的濕婆三面像,堪稱是象島雕刻中最傑出的巨型雕刻品之一。
這尊三面巨像還有一個名稱叫摩希薩木爾提(Mahesamurti),意思是濕婆大神的三種面貌。關於這尊三頭半身造像的內涵,在美術史家中存在一些爭議。現據多數考古學家的判斷,認為這三面頭像的正中一個頭,由於形象顯得莊嚴肅穆,是代表創造者(梵天)的濕婆,或稱守護者(毗紐天)的濕婆;左邊那個頭,是一副皺著眉,口半張開,嘴角露出獠牙的模樣,可能是代表破壞者的濕婆,即恐怖之神(Bhairava);最後,在右邊那個較為溫和而面帶笑容的頭,似乎是象徵濕婆能力的化身帕爾娃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