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由於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於本土的民間文化、發展於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與交融後又返播積澱在民間,成為既體現著古代宮廷的精英文化又展現出鄉村市井的民間文化的集中代表。她既代表了宮廷城鎮的主流雅文化,又涵蓋了市井鄉村的邊緣俗文化。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

基本概述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於 民間文化,發展於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並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 古典音樂,即大型 音樂套曲的稱謂。它是維吾爾人民創作出來的一部巨大的音樂財富,素有"東方音樂明珠"之譽稱。

在現代維吾爾語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還具有法則、規範、曲調等多種含義,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達斯坦(敘事詩dastan)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組成,含歌、樂曲20至30首,長度2小時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個小時。木卡姆體裁多樣,節奏錯綜複雜,曲調極為豐富。生動的音樂形象和音樂語言,深沉緩慢的古典敘誦歌曲,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音樂,流暢優美的敘事組歌,在藝術成就上是無與倫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音樂的脊樑,是打開維吾爾族文化的金鑰匙,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古典音樂精華的融合體。

十二木卡姆音樂歷史非常悠久,它繼承和發揚了古代西域音樂中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于田樂》等音樂傳統,以漢唐時期已形成了完備的藝術形式,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公元十六世紀,由葉爾羌汗國的阿曼尼薩汗王后組織音樂家們,將民間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音樂進行了系統的規範,使木卡姆音樂更加完整地保留下來。

現存在木卡姆音樂有多種不同風格的類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備,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廣為流傳。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十二木卡姆。

歷史溯源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十二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木卡姆藝術

新疆古稱西域,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多種宗教並存傳播,東西方文化撞擊交融,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澱。疆維吾爾木卡姆有著漫長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早期形態

—西域大曲時期

在新疆地區,樂舞文化由來已久,在綠洲農耕文化發展和商業、經濟不斷繁榮的同時,專以樂舞為生的民間藝人大量進入宮廷、府第成為專業的樂師、舞娘,民間藝術得到了蒐集、整理、發展。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初期,龜茲、疏勒、高昌等地區的樂舞藝術中,已經存在集歌樂、舞樂、器樂於一體的“大曲”形式。

確立期

公元九世紀,隨著喀喇汗王朝和西州回鶻汗國的建立,塔里木盆地居民語言漸次突厥化,當地原有的文化受到了漠北草原文化的衝擊。回鶻民族的文化機制也從草原遊牧轉為綠洲農耕,一種新型的“回鶻——西域音樂文化”得以形成,“西域樂舞”亦被融合其中。伊斯蘭教成為新疆維吾爾等民族的主要信仰,促進了這一地區音樂文化的變異,西域大曲正是在這個時期披上了木卡姆的“外衣”。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既繼承西域大曲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形式與結構,又深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並產生變異。“西域大曲”的稱謂和內涵,至遲在公元14世紀逐漸被“木卡姆”所涵蓋,由此標誌著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確立。

成熟發展期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在公元16世紀葉爾羌汗國的宮廷中形成了16套大型的歌舞套曲形式,《十二木卡姆》是其中的精華,她集維吾爾木卡姆之大成,不斷演化流傳至今,並對其他維吾爾木卡姆聚居區的木卡姆從形式到內容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在新疆各綠洲流行的多種木卡姆,都與《十二木卡姆》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藝術特色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唱詞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村 俚語、民間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文人詩作,是維吾爾族人民心智的生動表現。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音樂形態豐富多樣,有多種音律,繁複的調式, 節拍、節奏和組合形式多樣的伴奏樂器,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感染力。

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阿拉伯、波斯、土爾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均有木卡姆,但就其種類來說,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最多,有一系列帶有地域性特色的套曲,如《哈密木卡姆》、《和田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其文化空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

長期以來,十二木卡姆是師徒相傳,口傳心授。這種傳承形式,在歲月風塵的蕩滌下,極易耗散。加之十二木卡姆體系太龐大,詞意太深奧,曲牌太綿長,完整死記硬背下來非常困難,到解放前夕,十二木卡姆已瀕臨滅絕。為了搶救這瀕於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樂家萬桐書、劉熾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樂家們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維吾爾族著名老藝人吐爾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鋼絲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用了將近6年時間,才將曲譜、歌詞整理完畢。經過整理和編輯,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敘誦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曲、即興樂曲340餘首。

維吾爾刀郎木卡姆,是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於公元十世紀,一直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也是維吾爾人民豐富的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之一。她現今僅保存在刀郎維吾爾人民生活的地區,她的曲調鏇律沒有受到其他木卡姆或其他地方音樂的影響,始終保持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代表著古老的維吾爾木卡姆。

新疆麥蓋提縣維吾爾刀郎木卡姆是麥蓋提縣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與其他各地流傳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內的各種維吾爾木卡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時又有相對獨立的藝術特色,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

隨著文化的傳播、整合,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越來越淡漠,刀郎木卡姆這種文化表現形式在維吾爾族人民的節日儀式和人生禮儀中的功能逐漸減弱,它的傳承因此出現了危機。目前,在麥蓋提縣能彈唱的民間老藝人已經不多了,能完整彈奏9個序曲的老藝要更是廖廖無幾。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採取搶救和保護措施,使其有序傳承。

藝術分類

十二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樂曲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額曼(意為大曲,系列敘詠歌、器樂曲、歌舞曲)、達斯坦系列敘事歌、器樂曲)和麥西熱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樂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個小時。喀什、和田、 阿克蘇和伊犁等地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雖然同源,但在結構模式、鏇律風格、樂器使用等方面卻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在各種公眾或家庭聚會中演唱和舞蹈。

十二木卡姆主要流傳在南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喀什、莎車、和田及塔里木盆地北緣的阿克蘇、庫車諸綠洲和北部新疆的伊犁谷地。由拉克木卡姆、且比巴亞特木卡姆、斯尕木卡姆、恰哈爾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烏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納瓦木卡姆、木夏吾萊克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等十二套大型套曲組成。

其中的每一部又包含“瓊乃額曼”、“達斯坦”“西熱甫”三大部分。其中,瓊乃額曼意為大曲,由若干首敘誦歌曲、器樂曲和歌舞曲組成;達斯坦原意為“敘事長詩”,在維吾爾族民間,因這種敘事長詩主要由達斯坦其連說帶唱地進行表演而成為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十二木卡姆中每部的達斯坦部分以民間流傳的達斯坦為基礎歸整、演化而來,由一組敘事歌曲和器樂曲共同組成;麥西熱甫原意為“聚會”,在全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城鎮,經常舉行各種以自娛性歌舞為主的民眾性聚會,其中規模較大的就叫做麥西熱甫。

十二木卡姆中每一部木卡姆的麥西熱甫既與南部新疆各維吾爾聚居區所舉行的麥西熱甫聚會有聯繫,也可看到蘇菲派伊斯蘭教徒,特別是其中被稱為阿希克(意為痴迷(於安拉)者)的最為虔誠的教徒,經常吟誦泰爾肯(意為乞求)調的蹤影。

十二木卡姆中每一部木卡姆的名稱大都源自波斯、阿拉伯。對於它們的含義,除斯尕、恰哈爾尕、潘吉尕明確地是波斯語,分別意為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之外,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有學者認為,拉克意為純、專有,在波斯語中表示脈搏、動脈;也有學者認為,拉克由然哥一詞演繹而來,含有純潔、自然之意。烏孜哈勒意為(自己的)境況、處境、悲哀、痛楚、悲慟;可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名詞含有高昂狀態之意。艾介姆原泛指非阿拉伯國家和非阿拉伯人,可指的是波斯人還是突厥人,學者們都又各言其是。烏夏克意為情人們、戀人們,也有學者說這個名詞可以引申為戀曲。巴雅特為古突厥人部落之一,也有學者認為這一辭彙還含有上蒼的意思。納瓦意為聲響、聲音、(鳥的)鳴叫、鳴啼。木夏烏熱克意為十分刺激。且比巴亞特、依拉克可能是部落的名稱。

各地流傳的十二木卡姆版本並不相同,在伊犁地區流傳的十二木卡姆的每一部只包括木卡姆散序和達斯坦、麥西熱甫。除散序之外的瓊乃額曼部分散佚的原因待考。20世紀30年代,當地的音樂家們對比進行了補充和加工,逐漸形成了伊犁流派曲調華麗、委婉,演唱明快、激昂的特色。

喀什、阿克蘇地區演唱十二木卡姆時,主要以拉弦樂器薩它爾跟腔伴奏,以乃格曼其(形制較少的手鼓)達普擊節相伴,亦可加用撥弦樂器卡龍,熱瓦甫、彈布爾、都它爾;和田地區演唱十二木卡姆時,主要以吹管樂器巴拉滿跟腔伴奏,以達普擊節相伴,也可加用薩它爾、卡龍、彈布爾、都它爾、熱瓦甫等其它樂器;伊犁地區演唱十二木卡姆時,主要以彈奏樂器彈布爾、都它爾、拉弦樂器斯克里潑卡(小提琴)跟腔伴奏,以達普擊節相伴。

吐魯番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吐魯番木卡姆
吐魯番木卡姆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於吐魯番地區鄯善縣 魯克沁鎮及周邊吐魯番市和託克遜縣。吐魯番木卡姆有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等11部,它們是: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吾萊克木卡姆、恰爾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納瓦木卡姆、薩巴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其中的每一套都由木凱迪滿、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亞郎且克特、 朱拉、賽乃姆、賽勒克、尾聲等段落組成,11套總計包括66首樂曲,全部演唱大約需要10個小時。

吐魯番木卡姆中的木凱迪滿部分亦稱艾再勒(意為兩行詩)。賽乃姆部分又稱麥西熱甫,是多首歌舞曲組成的一個大口袋,演奏(唱)者可根據自身和舞蹈民眾的情緒需要任意增添節奏相同的曲目。在潘吉尕木卡姆的賽乃姆部分,最後出現了吐魯番地區著名的、以詼諧幽默著稱的那孜爾孔樂曲。除了在樂器的伴奏下歌唱之外,吐魯番木卡姆還有一種鼓吹樂的表演形式。所以,吐魯番地區的著名木卡姆藝人既要能操起薩它爾琴自彈自唱,還要能吹得一手好蘇乃依。技藝高超的舞蹈者遂在樂曲伴奏中進行模擬舞和競技舞的表演,將氣氛推向高潮。"賽勒凱"部分又稱苛希冬,樂曲速度突然放慢,節奏變寬,這種散、慢、中、快、慢的結構為吐魯番木卡姆所特有。尾聲的篇幅極為短小,僅由一、二句樂句構成。

除有伴奏以外,還有用鼓吹樂表演的形式。吐魯番木卡姆,無鼓不歌、無舞不樂的藝術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鶻汗國的音樂遺風。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吐魯番木卡姆記錄和印證了不同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撞擊、交融的歷史。在吐魯番木卡姆中既能見到我國中原音樂和漠北草原音樂的因素,也能見到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等國家、地區音樂的影響。它的特殊音樂節奏、節拍及律制是維吾爾音樂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

吐魯番木卡姆的唱詞多為民間歌謠,也有中世紀文人墨客的詩作,它匯集了吐魯番維吾爾民間口頭文學和察合台歷史時期古典詩歌的精華,成為研究古代高昌人和周邊族群及現代維吾爾民族的生活哲學、倫理道德、民俗民風、文學藝術等諸種文化表現不可多得的活態資料。由於吐魯番木卡姆中的部分歌詞和詩作採用古代察合語,當代聽眾難解其意,因此它的傳承面臨困境。

哈密木卡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是流傳在新疆東部哈密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篇幅宏大、結構完整的大型維吾爾音樂套曲,共有 瓊都爾木卡姆、烏魯克都爾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兩個樂章(即兩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數千行歌詞。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西域 伊州樂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來自中原、中亞及西亞的音樂藝術營養,在歌詞、風格、結構等方面體現了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哈密木卡姆共有12套19個分章。它們是:瓊都爾木卡姆、(又名我走遍天下,含兩個分章),烏魯克都爾木卡姆(又名哈伊哈伊約蘭)、穆斯台赫扎特木卡姆(又名亞勒吾孜托雲,含兩個分章)、恰爾尕木卡姆(含兩個分章)、胡甫提木卡姆(含兩個分章)、且比亞特木卡姆(又名加尼贊姆,含兩個分章)、穆夏威萊克木卡姆(又名醫治你心病的良藥,含兩個分章)、烏孜哈勒木卡姆(又名代爾迪里瓦,含兩個分章)、都尕木卡姆(又名(小)你讓我好苦)、多浪穆夏威萊克木卡姆、伊拉克木卡姆(又名(大)你讓我好苦)和"拉克木卡姆"(又名"唱吧!我的夜鶯"),12套《哈密木卡姆》共含258首樂曲,全部演唱需要將近10小時。哈密木卡姆的命名方式保持了維吾爾族的傳統,每套木卡姆的名稱一直到現在都保留著維吾爾族的名稱,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顯得十分獨特。

和同屬板式變化體套曲(在每套套曲中可以見到主要樂調和主題鏇律的貫穿,而以節拍、節奏的變化為最主要的變奏手段,並從而構成套曲)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不同,每套哈密木卡姆之中基本見不到主要樂調和主題鏇律的貫穿,屬於篇幅不長的木卡姆(散板序唱)開始,後面連綴10至21首當地民間流傳的歌舞曲或歌曲的只曲連綴體套曲。

哈密木卡姆主要以拉弦樂器哈密艾捷克(又稱哈密胡琴)和撥弦樂器哈密熱瓦甫伴奏多面形制較大的達普擊節相伴。哈密木卡姆在歷史上經過了從民間到王宮、最後又回到民間的流傳整合過程,經由民間藝人的不斷演唱和整理規範,形成了結構完整的套曲形態。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4/4、7/8、5/8節奏的多首歌曲及2/4節奏的多首歌舞曲的結構序列組成,體現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徵。受現代化進程的影響,當代維吾爾族人民的審美情趣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哈密木卡姆的文化價值知之甚少,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

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刀郎木卡姆
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刀郎地區,尤以麥蓋提縣為盛。刀郎,亦被音譯為刀朗、多郎、隋蘭或道南等。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辭彙是生活在從葉爾羌河和塔里木河兩岸直到 羅布泊地區的一部分維吾爾人的自稱。

他們生活的地區也就被稱作刀郎地區。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布於喀什地區的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在喀什地區的葉城縣、澤普縣、岳普湖縣,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庫車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輪台縣、庫爾勒市、尉犁縣直至吐魯番、哈密地區,也可看到刀郎木卡姆的影響。

刀郎木卡姆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十二木卡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刀郎木卡姆根植於塔里木盆地西北緣葉爾羌河兩岸的綠洲文化,含有漠北牧獵文化的因素,具有典型的多元一體的特點。麥蓋提縣維吾爾族祖先在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這種歌曲叫作巴雅宛(曠野之意),後來經不斷融和、衍變,到公元12世紀,發展形成了巴雅宛組曲,這就是刀郎木卡姆的雛形。後經著名維吾爾木卡姆大師阿曼尼薩汗(1534年生於新疆麥蓋提縣尕孜庫勒鄉,卒於1567年)的不斷整理、規範、推廣,形成了今天的刀朗木卡姆。

刀郎人有史以來一直居住在這片肥沃、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從事狩獵、牧業和後來的農業生產,用自己新勤的勞動,創造了無數的財富,使塔里木盆地日益繁榮富強起來;同時,他們也創造了表達自己美好心愿和內心情感的精神文明。那就是集演唱、彈奏於一體的,內容情感豐富、剛烈遒進,最富民眾性、藝術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刀郎木卡姆。她是充分表達哀與樂、愛與恨和美好理想的精美鏇律,她曲調古老,原始鄉村生活氣息濃烈,唱詞優美、豪放、端莊大方。刀郎木卡姆的唱詞主要由維吾爾民謠組成,每一個木卡姆都沒有固定和規範的唱詞,主要根據表演、演唱家的情緒和技巧而隨之變化。因此,為刀郎木卡姆唱詞的豐富多彩創造了廣闊的天地。

刀郎木卡姆原為十二套,這十二套大曲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每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有四個主鏇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鏇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獨他爾等。但後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和刀郎木卡姆藝術大師、藝人的相繼去世,其中三個木卡姆已經失傳。現在的刀郎木卡姆演唱中僅有九個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長度約為6到9分鐘,9套總長度約一個半小時。刀朗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刀郎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了刀郎維吾爾人的喜、怒、哀、樂,同時反映出維吾爾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與十二木卡姆不同的是,刀郎木卡姆中大多數木卡姆的名稱都是維吾爾語,也有幾部刀郎木卡姆既有外來語名稱,又有本民族語名稱,說明維吾爾木卡姆可能經歷過由本民族語名稱向外來語名稱轉變的過程。

每一部完整的刀郎木卡姆都由簡短的木凱迪滿及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9部《刀郎木卡姆》共包括45段樂曲。木凱迪滿意為序言、引子。且克脫曼意為點、節拍,由且克脫一詞演化而來。賽乃姆原意為偶象、神像、又是在維吾爾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歌舞套曲的名稱。賽勒凱又稱作賽納凱斯,由賽勒克(有學者認為意為興趣、意願)一詞演化而來。色利爾瑪被一些學者解釋為柔軟、潤滑。

刀郎木卡姆高亢的引子直衝雲宵。在刀郎艾捷克、刀郎熱瓦甫和卡龍奏出的復調襯托中,領頭的木卡姆其在用超乎尋常的高音訴說著心中的希冀。隨後,幾面甚至幾十面手鼓一起敲響,那激越的鼓聲震撼著每個參與者的心。每部刀郎木卡姆的後4部分都可作為民眾性自娛舞蹈的伴奏,人們在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曲中翩翩起舞,趕走了心中的愁雲,驅散了身體的疲憊。比起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的篇幅要短小得多,其每一部的演唱時間在7 9分鐘左右,演唱9部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

刀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為:拉弦樂器刀郎艾捷克、撥弦樂器卡龍、刀郎熱瓦甫,以多面達普擊節相伴,上述拉弦、撥弦樂器在伴奏中,經常不作跟腔,而奏出各種各樣的枝生復調或節奏型,從而與聲樂形成複雜的多聲部效果。

重要價值

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以綠洲農耕經濟為基礎,是這一文化類型的典型代表,也是本 民族現存 文化傳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中既能見到中國中原音樂和漠北草原音樂的因素,也能見到中亞、南亞、西亞、北非等國家、地區音樂的影響,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中的瑰寶。維吾爾木卡姆的萌生、發展和最終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與維吾爾的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關。它全面、完整、生動地體現著這一民族、地區的文化傳統。

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集民族音樂之大成,與民間樂舞、伊斯蘭教及自然崇拜儀式的樂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維吾爾人藝術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維吾爾木卡姆的唱詞中既有民間歌謠,也有中世紀大師的詩作。前者是維吾爾族口頭文學的精華,後者是歷史上察合台文學的代表。也是研究古、現代維吾爾族文學的重要文本。

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源於維吾爾人的社會生活,是用獨特形式反映人民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的“ 百科全書”,也反映出多種文化交融的深厚內涵。他體現和傳承著該民族文化傳統,具有歷史價值,同時也是研究研究維吾爾族傳統音樂、舞蹈、文學、說唱、戲劇等藝術發展史的重要依據。

民族認同的紐帶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的“多元一體”的特性正是自古以來西域文明和維吾爾傳統文化交融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當地人崇尚自然、安於天命的精神特質和對美好愛情、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成為當地人體現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養後代的重要手段。在歲時禮儀和節慶聚會上,維吾爾木卡姆“話語”的“喚醒”作用,對於當地人民的文化認同、維護團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也是解讀維吾爾人審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據,時維繫民族精神的紐帶。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