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

羅布泊

羅布泊(Lop Nor),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羅布泊被譽為“地球之耳”,被叫做“死亡之海”,又名羅布淖(nào)爾後來經過地質工程者的改造,這裡變成了“希望之城”。先秦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稱之為"幼澤",也有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羅布泊地區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端,屬暖溫帶大陸性極端乾旱荒漠氣候。海拔780公尺左右,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於此,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樓蘭城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咽喉,之後由於氣候變遷及人類水利工程影響,導致上游來水減少,直至乾涸,現僅為大片鹽殼。

基本信息

地理情況

羅布泊現狀羅布泊現狀

羅布泊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780米。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在20世紀中後期因塔里木河流量減少,周圍沙漠化嚴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完全乾涸(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自從羅布泊乾涸後納木錯成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於此,曾經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後湖水減少,樓蘭城成為廢墟。1921年後塔里木河斷流,湖水又有加,1942年測量時湖水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1962年湖水減少到660平方公里。1970年以後乾涸,主要原因是因為塔里木河兩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斷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長度急劇萎縮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乾涸,導致羅布泊最終乾涸。敦煌、哈密、鄯善、吐魯番、庫爾勒、若羌、且末、和田、阿克塞、肅北、瓜州、尉犁、民豐、于田、墨玉、玉門、鐵門關等都處於羅布泊周邊地區。

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公布已乾涸的羅布泊“大耳朵”衛星照片以來,“大耳朵”被認為是羅布泊東湖的乾涸湖盆。在已經結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險之路”科學考察中,研究人員發現了羅布泊東湖連續向西延伸的湖岸線,由此測算出羅布泊古湖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

名稱

羅布泊羅布泊
羅布泊,古稱鹽澤,又名羅布淖爾,先秦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稱之為“幼澤”。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

歷史變遷

歷史

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18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被分割成幾塊窪地。

樓蘭古城遺址樓蘭古城遺址

漢朝時期這裡曾經有一個人口眾多,頗具規模的古代樓蘭王國。它於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歷史。它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上書:“樓蘭,師邑有城郭,臨鹽澤”。此後,它成為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南支的咽喉門戶。而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儘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和嘗試,但在此之後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曾幾何時繁華興盛的樓蘭,無聲無息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盛極一時的絲路南道,黃沙滿途,行旅裹足;煙波浩淼的羅布泊,也變成了一片乾涸的鹽澤。

羅布泊現狀羅布泊現狀

至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

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1950年代,湖的面積又達2000多平方公里。

1931年,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里。

1941年,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

新中國成立後,興起多次開墾浪潮,大批內地人遷移西部組成建設兵團,開展土地平整運動,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著增加。擴大後的耕地要用水,開採礦藏需要水,人們拚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130多座,盲目地用水像個吸水鬼,終於將塔里木河抽乾了,致使塔里木河由60年代的1321平方公里萎縮到1000平方公里,320公里的河道乾涸,以致沿岸5萬多畝耕地受到威脅。19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羅布泊迅速乾涸。到1972年,羅布泊最後乾涸部分為450平方公里。

羅布泊乾涸後,周圍生態環境發生巨變,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士胡楊樹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羅布泊推進,很快和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乾沙漠融為一體。羅布泊從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稱作“死亡之海”。

研究

羅布泊和因它而繁盛的樓蘭古國,一度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的探險者。幾千年來,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寫下了許多專著和名篇,發表了不少有關羅布泊的報導。但是,由於各種局限和偏見,也製造了許多訛誤,為羅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樓蘭古城遺址之一太陽墓樓蘭古城遺址之一太陽墓

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美國人哥丁頓,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國人邦瓦洛等,都考察過羅布泊,並留下精彩的描寫。

清代地理學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記》的插圖中標明塔里木河匯注孔雀河下泄羅布泊。

阿彌達深入湖區考察,撰寫《河源紀略》卷九中載:“羅布淖爾為西域巨澤,在西域近東偏北,合受偏西眾山水,共六七支,綿地五千,經流四千五百里,其餘沙嘖限隔,潛伏不見者不算。以山勢撰之,迴環紆折無不趨歸淖爾,淖爾東西二面百餘里,南北百餘里,冬夏不盈不縮……”

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後,以其片面之見,錯誤的認定卡拉河和順湖即中國古記所記羅布泊。他的學生科茲洛夫和英國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國地理學家范李希霍芬卻持反對的觀點。

羅布泊考察羅布泊考察

接著,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統的提出一套關於羅布泊游移的理論,認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於湖底周期性沉積、抬升和風飽蝕降低的結果。這種游移說,曾長期為中外學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國人亨庭頓提出了“盈虧湖”的理論。

經過中國科學家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積物3600年僅1.5厘米),乾涸後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從而證明了游移說是不切實際的推斷。

附近居民

羅布泊人是新疆維吾爾族最古老的民族,他們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邊,“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魚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是一個單一食魚的民族,喝羅布麻茶,穿羅布麻衣,豐富的營養使許多人都很長壽。八九十歲都是好勞力,甚至還有一百歲的新郎。羅布人結婚的陪嫁,有時是一個小海子(小湖泊)。

自然資源

羅布泊的硫酸鉀工廠羅布泊的硫酸鉀工廠

羅布泊有全中國最豐富的鉀鹽礦藏資源,羅布泊地區北部鉀鹽儲量2.5億噸以上,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鉀鹽礦中次大的一個超大型鉀鹽礦,預計羅布泊鎮將會取代格爾木成為中國最大的鉀鹽生產基地。

現代研究

中科院遙感所邵芸研究員表明,在古代羅布泊,西湖是疊加在古東湖上的,而東湖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

羅布泊羅布泊

邵芸帶領團隊承擔的國家863計畫“新型成像雷達地下目標探測與隱伏特徵提取技術研究”課題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3年多來,課題組共開展了5次野外調查,採集了大量野外樣品,進行了實驗室分析,探地雷達的探測驗證,充分利用雷達遙感技術對乾沙層、乾燥鹽殼層的穿透能力,探測了被埋藏的羅布泊古湖岸線,對羅布泊“大耳朵”的成因之謎提出了新的見解。

邵芸團隊通過多源雷達遙感圖像解譯以及極化雷達特徵分析,取得三項重大科學發現: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 在遙感圖像上發現乾涸的羅布泊呈現神奇的耳朵形狀,從此,羅布泊“大耳朵”就因其特殊的形態及成因不明而引起了地學界的廣泛關注。

首先,在遙感圖像上呈現“大耳朵”形狀的羅布泊是由於羅布泊古東湖的西半部分為西湖所復蓋,使得原來圈閉的湖岸線被部分切割和掩蓋,因此在遙感圖像上能看到古東湖的東半部分,故呈現“耳朵”形狀。利用雷達遙感技術能夠透視風成沉積層和極端乾燥鹽殼層的能力,發現了埋藏於西湖湖相沉積物之下的古東湖湖岸線,證實了古東湖連續向西延伸的湖岸線的存在,說明西湖(鹹淡水混合)是疊加在古東湖(鹹水)之上的。這一科學發現表明羅布泊古湖岸線原來是呈圈閉狀態的,而不僅僅是“耳朵”狀的。

羅布泊羅布泊

其次,在野外科學考察中,找到了羅布泊古東湖的北部和西部湖岸線,確認了羅布泊的邊界,由此推測,羅布泊古東湖分布範圍可能遠遠大於原來測量的5350平方公里,初步測算超過1萬平方公里。

第三,羅布泊古東湖的乾涸過程可以劃分為6期,在雷達圖像上表現為明暗相間的6個條帶。明條帶為高含鹽量湖相沉積層,代表了羅布泊較強烈的萎縮,湖面快速縮小,鹽分快速結晶析出。暗條帶為低含鹽量湖相沉積層,代表了羅布泊的相對較弱的萎縮,湖面縮小,但是過程緩慢,依然有西側的河水、山上的融雪水,進行一定的補給,故含鹽量較低,摻雜著較多的泥沙質沉積物。上述過程重複出現與持續推進,是羅布泊古湖區越來越小的真實記錄,說明在羅布泊逐漸萎縮、乾涸的過程中出現了6個期次的湖相沉積環境變遷,代表了至少6個期次的乾—濕氣候變化,對於乾旱地區環境演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地區景點

漢代烽火台

漢代烽火台漢代烽火台

離庫爾勒60公里處的一座保持較好的古烽火台遺址。有學者根據修建長城的防禦意義,認為古長城的西端應包括了尉犁縣的古烽火台,若此成立,該烽火台應是西長城的起始。

營盤漢代遺址

一處羅布泊地區中保存較完好的古遺址。有一圓形城牆,直徑300米,牆殘高近6米,城西有一佛塔遺址,碎土坯形成金字塔形。古城北邊兩公里處的高台地上,存有佛塔基座,佛塔基座西邊則是著名的古墓群,為羅布泊地區最大的墓葬群。據資料介紹,營盤是官辦的屯兵驛站,一方面也扼守絲綢之路的中道,起保護商旅作用,一方面孔雀河就於城旁流過,土地可以屯墾。

龍城雅丹

龍城雅丹龍城雅丹

羅布泊地區三大雅丹群之一,位於羅布泊北岸。土台群皆為東西走向,成長條土台,遠看為游龍,故被稱為龍城。龍城雅丹又稱為白龍堆雅丹,並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譽為“最神秘的雅丹”,因為極少有人見過它的真貌。

土垠

為中國考古學家發現並命名的一處漢代後勤驛站遺址,殘存物極少,但在古時是絲綢之路的一處軍事要地。

太陽墓

位於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並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

古胡楊林

位於太陽墓地西側,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台地上,有成片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樹幹尺餘粗的枯死的胡楊林。這成排成行的枯樹,帶有明顯的人工營造的特徵。

餘純順墓

位於鐵板河出口不遠的一處土台,1996年6月餘純順迷失方向步行到此,因乾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時距自己親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給地點僅2公里。建有墓地墓碑。

羅布泊湖心標誌

1997年底,一工程師根據地圖經緯度測量的湖心地點,雖然沒人考證,也成了一景觀。1997年標誌點只埋下一個空汽油桶,1998年2月廣東首個女子羅布泊探險隊樹下第一塊木碑後,現已增加了數個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羅布泊者留下紀念物之處。

庫木克塔格沙漠

為高海拔沙漠,位於阿爾金山和湖盆之間,為中國第三大沙漠,並以獨特的羽毛狀沙帶著稱。

孔雀河

孔雀河孔雀河

源於博斯騰湖,流經庫爾勒、尉犁縣進入羅布荒漠,現中遊河道灌滿流沙,偶有稀疏胡楊樹和蘆葦、紅柳,下遊河道則寸草皆無,一片死寂,淪為荒漠,河道兩岸偶有轟然倒地的枯胡楊。

樓蘭古城

古樓蘭國遺址。還可看到民居遺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繪雖經千百年,至今還可辨識。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在歷史舞台上只活躍了八百餘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過了1500多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羅布人嚮導奧爾德克於1900年3月28日又將它重新發現,因而轟動世界,被稱之為“東方龐貝城”。百年來,樓蘭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熱點。

樓蘭農場

緊挨著米蘭古城有一建設兵團團場,因該處自古以來得益於阿爾金山的雪水,有農牧業存在的條件,因此除了現代人在墾荒,古時就有發達的灌溉系統。在米蘭農場的民族連可以拜訪羅布人的後裔。

紅柳溝

羅布泊雅丹地貌羅布泊雅丹地貌

羅布泊南岸一片紅柳土包構成的戈壁灘景觀。

敦煌雅丹

敦煌雅丹屬於古羅布泊的一部分。為沙漠平原區,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四季多風,最大風力可達12級以上。在地質上位於新生代(距今約6500萬年以來)敦煌——疏勒河斷陷盆地的中心部位。由於岩層產狀水平,垂直節理髮育,較鬆軟岩層在大自然疾風暴雨的漫長風化中,導致了各種雅丹風蝕地貌的形成。位於敦煌市西北約180公里處,玉門關西北約100公里處。公園面積398平方公里。

核試驗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羅布泊地區成功試爆了第一枚核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

1964年—1996年,羅布泊一共進行過45次核試驗,其中23次是大氣核試驗

環境惡化

羅布泊羅布泊

10月26日,記者跟隨科考隊在阿奇克谷地看到,大量植被死亡,原來生長著駱駝刺、蘆葦等的沙包退化消亡嚴重,沙漠活化。

羅布泊南湖沙漠以北,1980年豎立的彭加木紀念碑,已經部分被流沙掩埋。當年在此立碑的科考隊隊長夏訓誠認為,沙漠已向北擴展了100m。

他還說道,1990年6月份開挖的一條從塔里木河到台特瑪湖的渠道,也已經被沙子填埋。2004年小河墓地考古營地上紮起的鐵絲圍欄,現在已被1到3米的新沙包掩埋。

夏訓誠表示,研究羅布泊過去氣候環境變遷的過程及其原因,“不僅可以為治理和改善本地區的環境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了解和認識中國西部乾旱區氣候變遷的基本規律具有一定的意義。”

已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院士在2004年考察羅布泊後認為:“羅布泊地區的環境變遷是乾旱區環境的一個縮影,第四紀地質的許多科學問題在這裡都可以找到滿意的答案。”

樓蘭計畫

2010年11月27日,地理學家夏訓誠在“金沙講壇”上介紹了我國學者最新一次對羅布泊地區科考研究得到的7大新發現。夏訓誠表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正在起草“新樓蘭計畫”,將羅布泊納入其中,從上游引水,在羅布泊旁形成一個新的淡水湖,進行樓蘭的生態重建。

方圓萬里的羅布泊,而今不過是大片鹽殼。不可抗的自然力,加之無序無度的人類活動,使得大湖與古國一同湮沒於歷史煙塵之中。一段文明就此終結,另一段文明卻朝氣蓬勃。而後者更為自信,且野心勃勃。所謂“新樓蘭計畫”,自恃能“重建生態”,並藉此逆轉自然與歷史。此等宏圖大志,難免給公眾一絲不安。

科考

第一個至羅布泊的中國考古學家是於1930年代兩度前往的黃文弼,他在這一帶發現了七十多枚漢文木簡,其中有四枚寫有西漢紀年,他將此地命名“土垠”,1980年時,中國科學家彭加木在此地進行科學考察時失蹤。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餘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死亡。

開發計畫

哈羅鐵路

哈(密)羅(布泊)鐵路全長約360公里,設計技術標準為國家Ⅱ級單線鐵路,內燃機牽引,預留電氣化條件。工程總投資32.8億元,總工期2年。哈密至羅布泊鐵路位於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和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自既有蘭新線哈密地區引出,向西南經規劃的哈密工業園區、大南湖煤田西緣繼續行進,伴行哈密-羅布泊公路東側,至線路終點羅布泊鎮羅中區。這條鐵路也由此成為新疆東部地區聯結東疆和南疆的一條鐵路線。

2012年7月22日,哈(密)羅(布泊)鐵路全線鋪通。

新樓蘭計畫

2010年11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正在起草“新樓蘭計畫”,將羅布泊納入其中,從上游引水,在羅布泊旁形成一個新的淡水湖,進行樓蘭的生態重建。

中國十幾年前曾經有過計畫,準備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資源,讓塔里木河的下游地區能夠有一定的水量,使羅布泊地區恢復過來。但後來發現是不可行的,因為上中游的農場、牧場已經把水用得差不多了,如果放水下去,中上游地區又要荒蕪了。中上游地區的綠洲的生產效益要比下游的生產效益要高的多。但好在羅布泊乾涸以後,地下的滷水、鉀鹽礦很豐富,而我們國家是個缺鉀鹽的國家,每年進口700萬噸,羅布泊發展起來就可以解決一半了,羅布泊恢復原貌不可能但可以成為鉀鹽基地,有了鉀鹽基地,羅布泊的二三產業也可以繁榮富裕起來的。

魏晉遺蹟

指樓蘭古城遺址及出土的文書。古城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西北,位於東經89°55′22″,北緯40°29'55″交叉點上樓蘭古城之稱,是由於出土的漢文文書用“樓蘭”,盧文書用與“樓蘭”對音的“庫羅來那”確指該遺址而得名。這座城址在3世紀中葉至4世紀30年代前後,是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樓蘭古城在1900和1901年經瑞典人斯文赫定、1906和1914年經英國的A.斯坦因、1909和1911年經日本人桔瑞超等多次劫掠,遺蹟已遭嚴重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79和1980年兩次對樓蘭古城進行調查發掘。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羅布泊綜合科學考察隊在1980至1981年 3次對樓蘭古城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考察。

遺蹟與遺物

樓蘭古城的遺蹟主要是城牆和城內的建築遺存,城內遺物較多。城牆是用粘土和紅柳枝相間築成,南和北城牆保存較多,西城牆次之,東城牆保存最少。城牆殘存部分基寬約 5~8.50米,殘高約1~4米。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按復原線計算東城牆長約333.50米,南城牆長約329米,西和北城牆長約327米。四面城牆近中部處有缺口,似為城門遺蹟。在城西北角與東南角之間有水道斜穿城內,以此為界可將城內遺蹟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河道之東中間偏北有座用土坯建造的佛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上有圓頂,殘高約10.62米。附近發現木質浮雕佛像、卷草紋木雕殘件和飾有蓮花的長柄銅香爐等。塔之東約30餘米處的台地上有一處房址,殘存木框架構件和紅柳編織塗泥的殘牆,其下有4個小室,裡面堆積有大麥和小麥,並發現一枚盧文書。塔之南約50餘米的台地上,有一組高大建築群的殘跡,地表上散布許多木框架構件和用紅柳枝蘆葦編織塗泥的殘牆,其下殘存3 室。發現有漢文和盧文書、絲織品、漆和木製品、五銖錢以及筷子等生活用品。在該房址之南的建築遺蹟殘毀嚴重,不辨形制。其附近的遺物有印章、五銖錢、小型金屬器、玻璃製品和珠飾等。河道之西建築遺蹟比較密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西部中間偏西南、東臨河道的大院落遺蹟。院落略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院內北和西殘存一些房址,北面西邊3間用土坯砌築的房址至今猶存。遺物有大量漢文文書,少量盧文書,以及木尺、漆製品、金屬製品和一些日常用具等。院落之北有兩組簡陋的房屋遺蹟,出土一些漢文和盧文書及日常用品等。在這兩組房址與院落之間,有養牲畜的圈欄遺蹟。東與院落遺蹟相對,西臨西城牆是一組由許多房間構成的大建築遺蹟。遺物主要有盧文和漢文文書,以及絲、毛、 麻、 棉織物,還有漁獵工具與日用品等。上述諸遺蹟,應是城內衙署及其附屬機構的建築群。此外,院落之南還有堡壘遺蹟,城西南角一帶有小住宅遺蹟。

文書

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木簡和紙文書的紀年以魏嘉平四年(252)最早,多數集中在270年前後。這些文書主要是當地行政機構和駐軍的各項公文及公私往來信件,內容比較廣泛。從中可以看出魏晉時期在樓蘭城設有西域長史及其完整的行政機構;駐軍概況和各屯墾區農業生產、水利與生活的一些情況。可以了解到與樓蘭城內生活有關的情況,如城內設有倉庫、客館和醫院;有製造鐵工具和兵器的手工業;有以穀物絲帛作價的商業活動,如一件殘簡記載買“絲四千三百廿六匹”,可見當時絲綢貿易量是很大的。此外,文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城內居民與戶口、法律等方面的部分情況,以及當時樓蘭城與敦煌、酒泉、姑臧、焉耆、龜茲、鄯善和高昌等地的聯繫情況。出土的文書表明,魏晉時期曾有效地控制著樓蘭地區,並使樓蘭城變為羅布泊一帶最為繁盛的城鎮。盧文書的內容有涉及審理案件、買賣土地契約、信差及公私信件等,文書中還出現有鄯善王安歸迦的名字和一些職官的名稱。文書的時代主要集中在安歸迦王(247~282或267~303)時期。據此可以推測,在晉朝西域長史退出樓蘭的時期內,鄯善安歸迦王有可能曾派官員進駐樓蘭城。

湖泊分類導航

湖泊是指陸地表面窪地積水形成的比較寬廣的水域。湖泊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對於人類的重要作用不僅是可以提供水源,漁產,發電,還可以防洪,灌溉,旅遊等多種功能。
內陸湖堰塞湖淡水湖鹹水湖
內流湖各國湖泊非洲湖泊世界知名湖泊

中國穿越探險的十大勝地

旅途中,你在乎的風景,還是心情?在下面的這十個探險勝地中,你將能領會別樣的旅途情趣。

地球上最恐怖的七大景區

地球上很多獨具魅力的旅遊之處,但在美麗的背後卻有著還未解的謎團,以下就是世界上最恐怖的7大景區。

中國主要的鹽湖

池鹽離不開鹽湖。鹽湖可以定義為湖水礦化度大於35g/L的湖泊。或離子含量近於飽和的湖泊。按主要成分可分為碳酸鹽湖、硫化物湖和氯化物湖。又或者水中含鹽度大於35 000mg/l的湖泊。 中國是個多鹽湖的國家,並有悠久的鹽湖開發歷史,共有鹽湖1500多個。

中國的主要湖泊

>>>進入地理百科
鄱陽湖潘陽湖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湖泊面積為3960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59.0億立方米,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
太湖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南側的低洼地帶,西邊緊接著天目山余脈的低山丘陵,距東海不過100公里,湖區跨江蘇、浙江兩省,水面為江蘇所轄。湖泊面積2292平方公里,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泊。
洞庭湖洞庭湖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湖南省的北部,水面跨湘、鄂兩省,面積為2740平方公里,蓄水量178億立方米,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泊。
洪澤湖洪澤湖在江蘇省的西北部,位於淮河的中游,其外形好似一隻昂首展翅的天鵝。水面浩翰,面積為1805平方公里,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西湖美麗的西湖,位於杭州城西,總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西湖分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
日月潭日月潭又名雙潭,過去稱水社湖或龍湖,位於台灣省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是玉山和阿里山間的斷裂盆地經積水而成的一座高山天然湖泊,四周為高達千米的翠綠群山所環抱,林木蔥鬱,湖光山色,相映似畫,奇景幽絕,被譽為“島內仙境”,是台灣小八大勝景之一。
巢湖巢湖位於安徽省的中部,湖形以一角菱,面積為753平方公里,湖泊蓄水量為18億立方米,是我國五大淡水湖。水面有2/3屬於巢縣管轄,其餘1/3為肥東、肥西及廬江三縣所轄。
滇池滇池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西南,離市區僅僅幾公里,滇池古名滇南澤,又稱昆明湖。
洱海洱海古稱葉榆澤,又名昆明池,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內。湖的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平均寬為5-6公里,平均水深12米,最深處在湖的東部,約23米,面積為246平方公里,蓄水量為29.5億立方米。
鏡泊湖鏡泊湖舊名湄沱湖、忽汗海和必爾騰湖,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西南的牡丹江上游;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最寬處僅6公里,面積為95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6.3億立方米;南淺北深,最深處在北部鹿圈脖子附近,達62米。
五大連池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漠河支流的白河上游,德都縣以北約23公里處。1719年,這一地區的老黑山和火燒山兩座火山噴發,噴出的玄武岩流堵塞了白河,從而形成了今日的五大連池。
鄂陵湖鄂陵湖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縣和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萊縣境內。札陵湖居西,鄂陵湖居東。
納木措“納木措”為藏語,蒙語則為騰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納木措倍於西藏西部,湖面海拔4718米,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
青海湖青海湖古稱西海,蒙語叫做“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均表示“藍色湖泊”之意。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湖區為群山環繞,北面及東面是祁連山脈的大通山、同布山及日月山,海拔在4000~4500米之間;南面及西南面為青海南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央為青海湖盆地青海湖即位於貧地的最低洼處。
羊卓雍錯羊卓雍錯又名白地湖,藏語名“裕穆錯”,意即天鵝之湖。湖形如雞爪,湖岸曲折多彎。北部的扎馬龍、白地一帶湖灣最窄,僅1~2公里寬;其餘三面湖灣略為開闊,寬闊可達3~8公里。湖岸線工250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面積638平方公里。水深30~40米,最深處位於東南部的麥尕一帶,達59米。蓄水量為160億立方米,是西藏南部最大的內陸湖。
呼倫湖呼倫湖又名達賚湖,位於中國的東北邊陲,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左旗、新世爾虎右旗和滿州里市之間的大草原上。湖面為略呈東北—西南向的平行四邊形,長80公里,寬約35公里,周長375公里,湖水面積為2000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11億立方米,最大水深為8米,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微感水湖,它與草原南部、中蒙國境線上的貝爾湖,被人們稱為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一對姐妹湖。
岱海岱海位內蒙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涼城縣境內,為四面環山的地塹型構造湖。湖偏於盆地的東南端,長20公里,寬10公里,面積為168平方米公里;最大水深為18.4米,蓄水量為13.3億立方米。湖水礦化度在2.5克/升左右,為內陸鹹水湖。
茶卡鹽池茶卡鹽池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的東北隅,北枕祁連山脈的支脈庫庫諾爾嶺,南臨旺尕秀山,湖面近似橢圓形,長14.8公里,寬9.0公里,面積105平方公里,是全國著名的湖鹽產地之一。
羅布泊羅布泊位於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東端,古稱 澤、鹽湖或蒲昌海,蒙古語稱羅布諾爾,意即“匯入多水之湖”。形狀況耳,海湖768米,曾是中國著名的內陸湖泊。
博斯騰湖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的博斯騰湖亦名“巴喀赤湖”,史書早有記載,漢《西域傳》稱為“焉耆近海”,北魏《水經注》稱為“敦薨浦”。

世界著名的七個最恐怖風景區

巴音郭楞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