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書

四弦書

澤州“四弦書”是繼上黨梆子,上黨二簧,澤州秧歌之後,在澤州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地方特產。因“四弦”是該曲種的主樂,故此得名“四弦書”。“四弦書”的演唱形式,是以四弦、三弦、胡胡為主樂伴唱的。而不用大鼓、鋼板、用行話說,基本上是光用文場音樂,而不用武場音樂,如果劇情需要,它用三弦頂鼓。它也不用梆子、用的是腳板打節拍。

發源地

四弦書河北梆子
河北具有古老的傳統戲曲。金、元雜劇就是在河北省境內盛行之後,南下傳播到江浙一帶的。明清以來,崑曲、梆子、二黃等戲曲聲腔,先後在河北盛行。20世紀40年代末,影響最大、發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與評劇。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有26個,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評劇、絲弦、保定老調、哈哈腔、平調落子、唐劇、唐山皮影安國老調新穎調、四股弦、保定皮影、南辛莊木偶戲、固義儺戲、壩上二人台、海興南鑼等。

河北民間曲藝歷史悠久,曲種繁多,節目豐富,在各地流傳的主要有西河大鼓書、樂亭大鼓書、滄州木板大鼓、木板書、十不閒以及單弦、評書、相聲、數來寶、快板書、三句半等30餘種。這些曲種,有的演唱長篇大書,有的演唱小段、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大小書目數以千計,從事這些曲藝的專業演員和農村業餘說唱藝人數以萬計。

歷史起源

四弦書曲藝藝術
至於澤州“四弦書”起源於何朝何代,何人所創,至今無法考證,因為在舊社會,曲藝人的地位低下,而說書藝人更如同叫花子一般,連生活也難維持,志傳上沒見一筆。據傳說,清道光年間的“四弦書”在藝術上已臻完善,澤州縣犁川鎮有位老藝人程天和,曾被轎子接進宮府去演唱,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的說唱文學史上,有一位大名人孔三傳,首創諸官調,開了說唱文學之先河。據記載,他是澤州人。澤州這塊土地上,開的幾朵藝術之花,會不會與他有關係,因無史料與文物作佐證,只好推測了。解放後,黨對文藝工作很重視,於1948年組織起盲人,成立了曲藝隊,並加緊對曲藝藝術的整理與改革。

改革與發展

四弦書《打運城》
對澤州“四弦書“的改革與發展作出重大的貢獻的是盲藝人袁小迷。他不光在說唱與胡胡獨奏上獨創風格,而且根據藝術的發展規律,對“四弦書”進行了重大改革。在傳統的“四弦書”中揉進了武場樂器,他一個人手腳並用可以同時演奏八件樂器,即豐富了“四弦書”的音樂表演形式,又沒有增添人員、鼓、鑼、釵、梆等齊奏,使現場氣氛十分活躍。在袁小迷勤奮努力下,一代曲藝人創作並演出了一大批配合黨在各個時期鬥爭的現代曲目。如《鴨綠江》、《打運城》、《一貫道》、《三戰狼窩掌》、《計畫生育好》等。為鼓舞人民的鬥志,活躍澤州這塊古老土地上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四弦書”仍很活躍,特別受民眾歡迎。但是,這種曲藝形式,同其它戲曲一樣同樣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現在正處於瀕危狀態。

上世紀70年代走紅的澤州盲眼老藝人袁小迷對“四弦書”的改革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一個人手腳並用可以同時演奏八件樂器,既豐富了“四弦書”的音樂表演形式,又不增添人員,鼓、鑼、釵、梆等齊奏,現場氣氛十分活躍。袁小迷等一代曲藝人創作並演出了《鴨綠江》《打運城》《一貫道》《三戰狼窩掌》《計畫生育好》等。

主要價值

四弦書四弦書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四弦書”在澤州仍受民眾歡迎。但如今,同許多曲藝形式一樣,“四弦書”由於後繼無人,會唱的專業人士很難尋覓,處於瀕危狀態,被列為晉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流行於皖西的曲藝,主要有“四弦書”、“小調胡琴書”、“淮詞”、“老婆歌”、“鑼鼓書”和“皖西大鼓”等。其中前四種,誕生於皖西。

表演形式

四弦書老藝人
四弦書又名“四股弦”,因其說唱用四根弦胡琴作伴奏而得名。它起源於六安,流行於皖西地區,傳至豫東南和鄂東北。傳統四弦書書目分“書頭子”(書帽)和“正本書”兩類。書頭子作為正本書的開場,短小精悍,情節簡單,詼諧幽默,起“定場”作用。正本書是長篇傳奇故事歷史演義之類,一本書要唱十幾場、幾十場。四弦書的傳統伴奏樂器是四胡,另有響板和醒子木(俗稱“窮甩”),都由演唱者獨人操作。改革開放以來,在文化部門專職創作人員的參與下,四弦書不僅在曲目上開拓了反映現實生活的題材,而且在表演形式上有了豐富和創新。主要變化是:由原來的一人演唱,發展為兩人合唱、對唱;由自拉自唱、自打節奏,發展為以四胡為主的小樂隊伴奏,演員手持檀板擊拍演唱;在音樂唱腔上也由原來幾乎是單一的二四拍,增加了一四拍、一八拍和散板,同時適當糅進了民歌、小調的樂匯。近年來,又加進了電聲樂器。這些手段,大大增強了四弦書的表現力和時代特色,也使這一歷史悠久的皖西特有曲種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四弦書的傳統曲目有《竹木相爭》、《雙鞭記》等;新曲目如沈曉富創作的《擠車》、《立夏節暴動》,曾參加省調演並獲優秀創作獎;徐維武創作的《革命理論映丹心》,曾代表省赴全國參賽並獲好評。

四弦書是以胡琴書為母體,獨立發展起來的,而胡琴書中殘存的專以民間小調演唱曲目的形式,被藝人保留下來了,單獨定名為“小調胡琴書”。小調胡琴書之所以能夠獨立存活下來,主要原因在於它比其他藝種更具民眾性:一是演唱形式簡單易行,一把胡琴即可自拉自唱;二是聲腔運用無拘無束,民間小調很多,如“四季相思”、“賣茅柴”、“賣油郎獨占花魁女”、“穿心調”、“下河調”、“秦淮調”、“玉美佳人”等,都是它常用的曲牌。此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地方小調都可隨時移作聲腔,充當“曲牌”來使用。因此,它較其他曲種,更容易滿足民眾自娛自樂的需求。小調胡琴書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皖西蘇區,曾為教育宣傳、發動民眾,起過巨大的作用。遺憾的是,新中國建立後,文藝工作者極少把它搬上舞台,使它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藝術特點

流傳在皖西壽縣、霍邱沿淮一帶的演唱曲藝。它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1736—1795)。20世紀初,淮詞在壽、霍沿淮已發展到有口皆唱的程度,非常興盛。開始,大多為民眾自發組織的業餘演唱班子演唱,也有零散藝人到茶館酒樓妓院演唱。由此,淮詞遂在妓院演唱,為妓女所掌握。淮詞大多為坐場演唱,一般由四人擔任:一人主唱,一人幫腔(或兩人對唱),兩人一拉二胡、一拉四胡伴奏。主唱者左手拿一瓷碟一支竹筷,右手另執一支竹筷,變換敲擊碟子打節拍,幫腔者右手拿兩個銅製(或瓷質)小酒盅,上下敲擊節拍。淮詞的詞目可分為三大類:社會生活類——長工訴苦、婦女訴苦、妓女訴苦等;愛情類——戀人相思、夫妻相愛、妓女還良等;世情風物類——頌物、頌人、頌景等。代表曲目有《站在門口把手搖》、《一寸光陰一寸金》、《游湖船靠新橋》、《妓女自嘆》、《二姑娘害相思》等。解放後,淮詞以其獨特的風格登上了新中國的文藝舞台,不論是參加地區或省里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都獲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獎。

演唱者均為已婚婦女而得名。解放前,大多以此作為行乞手段,屬門歌類。老婆歌由沿門唱進而發展到坐場唱,但無固定的演唱場所,曬場上、大樹下或農舍里均可。演唱人數一般為一人或二人,母女同唱、婆媳同唱、姐妹同唱皆有。老婆歌演唱的內容分兩種:一種純粹是望風采柳、說喜道好的民歌式;另一種是用於坐場演唱的曲目,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等。傳統曲目有《王祥臥冰》、《安安送米》、《小艾鋪床》、《楊老姐》等。唱詞形式,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講究押韻。語言為壽縣方言,高亢,粗獷。解放初,老婆歌還活躍一陣,出現一些新曲目,如《上淮堤》、《抗美援朝》等。如今,大部分老藝人相繼辭世,會唱的人已不多了。

藝術特點

流傳在皖西壽縣、霍邱沿淮一帶的演唱曲藝。它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1736—1795)。20世紀初,淮詞在壽、霍沿淮已發展到有口皆唱的程度,非常興盛。開始,大多為民眾自發組織的業餘演唱班子演唱,也有零散藝人到茶館酒樓妓院演唱。由此,淮詞遂在妓院演唱,為妓女所掌握。淮詞大多為坐場演唱,一般由四人擔任:一人主唱,一人幫腔(或兩人對唱),兩人一拉二胡、一拉四胡伴奏。主唱者左手拿一瓷碟一支竹筷,右手另執一支竹筷,變換敲擊碟子打節拍,幫腔者右手拿兩個銅製(或瓷質)小酒盅,上下敲擊節拍。淮詞的詞目可分為三大類:社會生活類——長工訴苦、婦女訴苦、妓女訴苦等;愛情類——戀人相思、夫妻相愛、妓女還良等;世情風物類——頌物、頌人、頌景等。代表曲目有《站在門口把手搖》、《一寸光陰一寸金》、《游湖船靠新橋》、《妓女自嘆》、《二姑娘害相思》等。解放後,淮詞以其獨特的風格登上了新中國的文藝舞台,不論是參加地區或省里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都獲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獎。

演唱者均為已婚婦女而得名。解放前,大多以此作為行乞手段,屬門歌類。老婆歌由沿門唱進而發展到坐場唱,但無固定的演唱場所,曬場上、大樹下或農舍里均可。演唱人數一般為一人或二人,母女同唱、婆媳同唱、姐妹同唱皆有。老婆歌演唱的內容分兩種:一種純粹是望風采柳、說喜道好的民歌式;另一種是用於坐場演唱的曲目,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等。傳統曲目有《王祥臥冰》、《安安送米》、《小艾鋪床》、《楊老姐》等。唱詞形式,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講究押韻。語言為壽縣方言,高亢,粗獷。解放初,老婆歌還活躍一陣,出現一些新曲目,如《上淮堤》、《抗美援朝》等。如今,大部分老藝人相繼辭世,會唱的人已不多了。

藝術特點

流傳在皖西壽縣、霍邱沿淮一帶的演唱曲藝。它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1736—1795)。20世紀初,淮詞在壽、霍沿淮已發展到有口皆唱的程度,非常興盛。開始,大多為民眾自發組織的業餘演唱班子演唱,也有零散藝人到茶館酒樓妓院演唱。由此,淮詞遂在妓院演唱,為妓女所掌握。淮詞大多為坐場演唱,一般由四人擔任:一人主唱,一人幫腔(或兩人對唱),兩人一拉二胡、一拉四胡伴奏。主唱者左手拿一瓷碟一支竹筷,右手另執一支竹筷,變換敲擊碟子打節拍,幫腔者右手拿兩個銅製(或瓷質)小酒盅,上下敲擊節拍。淮詞的詞目可分為三大類:社會生活類——長工訴苦、婦女訴苦、妓女訴苦等;愛情類——戀人相思、夫妻相愛、妓女還良等;世情風物類——頌物、頌人、頌景等。代表曲目有《站在門口把手搖》、《一寸光陰一寸金》、《游湖船靠新橋》、《妓女自嘆》、《二姑娘害相思》等。解放後,淮詞以其獨特的風格登上了新中國的文藝舞台,不論是參加地區或省里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都獲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獎。

演唱者均為已婚婦女而得名。解放前,大多以此作為行乞手段,屬門歌類。老婆歌由沿門唱進而發展到坐場唱,但無固定的演唱場所,曬場上、大樹下或農舍里均可。演唱人數一般為一人或二人,母女同唱、婆媳同唱、姐妹同唱皆有。老婆歌演唱的內容分兩種:一種純粹是望風采柳、說喜道好的民歌式;另一種是用於坐場演唱的曲目,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等。傳統曲目有《王祥臥冰》、《安安送米》、《小艾鋪床》、《楊老姐》等。唱詞形式,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講究押韻。語言為壽縣方言,高亢,粗獷。解放初,老婆歌還活躍一陣,出現一些新曲目,如《上淮堤》、《抗美援朝》等。如今,大部分老藝人相繼辭世,會唱的人已不多了。

主要人物

李華初 高級講師。男,1936年9月生,安徽六安人。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系統計專業。現任六安衛生學校財會統計學科主任,系中國統計學會會員、安徽省音協會員、六安地區音協理事。主要業績:多年致力於民間音樂的蒐集整理工作。撰寫的曲種介紹《四弦書》發表於《安徽文化報》,並獲地區獎。配曲的四弦書《革命理論映丹心》和《立夏節暴動》(獲省級獎,由安徽電台廣播)分別於1976、1979年參加全國曲藝調演和安徽省職工曲藝調演。蒐集整理的六安民歌和四弦書音樂22首輯人《安徽民間音樂》,作曲的兒歌《我和妹妹拾稻穗》發表於《工農兵演唱》。

主要演員

其興盛時期和復興時期著名演員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風雲、張春山、馬風仙等,尤其是馬風仙影響最大。

代表劇目

四弦書《賀後罵殿》
四股弦劇邢台山西都曾產生過巨大轟動效應,它的足跡遍布京、津、魯、豫、陝、晉等地。

《鴨綠江》、《打運城》、《一貫道》、《三戰狼窩掌》、《計畫生育好》、《劉金定下南唐》、《賀後罵殿》、《二進宮》、《坐樓殺惜》。邢台市四股弦劇團是演出該劇目的專業團體,現有演員40餘人,劇目30餘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