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日喀則是班禪的駐錫地,地面文物豐富,民俗民建具有鮮明特色,古城建築格局與傳統風貌保存完好,藏漢建築異彩紛呈,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日喀則建城已有600年歷史,相傳8世紀時,藏王赤松德贊清印度高僧蓮花生進藏建桑耶寺,路經日喀則地方,在此修行講經,傳播佛法。這位高僧從孟加拉進入西藏時曾預言雪域的中心,將在拉薩,其次在年麥(日喀則)。此後,虔誠的宗教徒便在尼瑪山設宗,從而逐步發展成為後藏的中心。15世紀中葉,宗喀吧弟子一民世達賴根敦珠巴在尼瑪山下主持興建了扎什倫布寺,為以後日喀則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日喀則的古建築既保持了藏式建築風格,又吸收了漢族的建築藝術,其中成尤以寺廟為最,有1447年修建的扎什倫布寺,有14世紀初修建的舊宗遺址,有11世紀修建的夏魯寺,有1429年修建的俄爾寺,有1548年修建的安貢寺等各其特色的多教派寺廟16座。藏式民宅遍布城鄉,風格獨特多樣,內涵豐富多樣。日喀則是小城市、大農村;素有西藏“糧倉”之稱。
日喀則是一座高原風光旅遊城市,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距號稱“第二敦煌”的薩迦寺150公里,距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300公里,是登山探險、雪山觀光的大本營,是通往阿里神山、聖湖的必經之路。有高、中、低檔飯店、賓館、招待所,開闢了東至拉薩,南至亞東、樟木,口岸、西於阿里,北至那曲草原的旅遊專線。日喀則市工業正處在起步階段,現有工業企業10家,年產值3888萬元,年財政收入1800萬元。鄉鎮企業42個,年產值9861.23萬元。農業總產值18088萬元,城鄉人均純收入2457.3元。林地面積244475.88畝,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市。市內公路四通八達,有青島路、上海路、山東路、珠峰路、四川路、科技路、拉薩路等18條主要街道;郵電事業發展迅速,實現了程控交換,光纜傳輸。完成了由青島市援建的日喀則市貿易市場樓,修建了日喀則市頁數加工廠,新建了2處菜市場、3個加油站、5個液化氣站,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生活。文化教育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共有131所國小,3所中學,在校學生1370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近10年來市政建設發展迅猛,總投資數億元,城市規模迅速擴大。日喀則市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城區建設之初是圍繞扎什倫布寺擴大展開來,建設用地多分布在建設條件較好的一級地,隨後在二、三級古地上發展。城市功能變由單一向綜合發展。日喀則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基本圍繞扎寺這一主題展開,同時又要處理好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在城市總體規劃上充分考慮城市整體層次上的保護,採取“點、線、面”相結合,突出重點的方法,對重點文物單位(點、扎寺、新宮、民族宗教事務所、宗山遺址),歷史舊風貌軸(線:貢覺林路——幾吉郎卡路——青海路兩面側),城北風貌藏式建築風貌區(面)進行重點監護。歷史風貌軸兩側的建築要體現藏式風格,通過這條軸線將城北藏式風貌與保護點聯成一線,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框架。1995年,日喀則市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日喀則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實際情況。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完成了《日喀則市2010年總體規劃》,新一輪總體規劃與布局是以幾吉朗卡——貢黨林路和扎德西路——扎德東路為界,將城區規劃調整為三個組團式的規劃結構,即南、中、北三個組團。北組團是日喀則市老城區,分布有大片藏居住建築、扎什倫布寺、日喀則市人民政府、東風林卡等用地,是最能體現藏式建築風貌的區域;北組團的東北部是規劃的城市工業區;北組團向東發展,結合舊藏式居住區的改造,發展成為旅遊、居住、商貿、體育等各項設施集中分布的中心綜合區。中組團是日喀則市的新區,分布著大量行政辦公、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商業服務用地,是日喀則市行政、文化、商貿、工業綜合區;中組團向東發展,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南組團分布著絕大多數的特殊用地,倉儲用地,分布有新宮和南郊公園;南組團將重點發展成為商品流通和貨物的集散、轉運、流通中心,同時結合新宮和南郊公園,在附近發展旅遊服務業。為保護古城的文化遺產,對城市的防洪也進行了重點規劃。日喀則市城市建設總體目標是: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旅遊城市。
行政區劃
全市轄2個街道、10個鄉:城北街道、城南街道、曲美鄉、聶日雄鄉、曲布雄鄉、聯鄉、甲措雄鄉、納爾鄉、年木鄉、東嘎鄉、邊雄鄉、江當鄉。共有10個居委會、170個村委會。
城北街道 轄5個居委會:江洛康沙居委會、彭確居委會、崗多居委會、米日貴林居委會、波姆切居委會。城南街道 轄5個居委會:曲夏居委會、德來居委會、幫佳孔社區、教武場居委會、扎西吉彩居委會。
曲美鄉 轄19個村委會:多日村、拉貴村、桑珠普村、夏瑞雪村、那塘村、曲美村、孜仲村、宗魯古日村、迪村、邊絨村、達措村、切白村、仁青林村、熱旦林村、帕倫村、加日村、拉瓊村、卡堆村、曲仲村。
聶日雄鄉 轄18個村委會:德日村、嘎布地村、納布木村、年徐村、鞏巴村、甲慶孜村、康沙村、甲勤村、楚松村、沖堆村、彭貢村、悶嘎村、淵孔洛村、扎西康村、珠嘎村、強林村、國央村、帕沖村。
曲布雄鄉 轄15個村委會:江孜村、班久倫布村、打吉村、崗西村、康沙村、頂村、魯曲村、扎奴村、加堆村、加卡村、扎瑪村、尼康村、普下村、仁嘎村、杯瑪村。
聯鄉 轄16個村委會:特布村、達竹村、卓村、恰果村、覺吾村、車雄村、柳村、竹西村、拉孜孔村、普奴村、同孔村、達慶村、帕索村、、普熱村、切林村、查吾切村。
甲措雄鄉 轄24個村委會:色瑪村、扎堆村、強久俄村、白扎村、桑阿林村、乃歐村、來卓村、拉堆村、帕林村、奴傑村、塔傑村、地納村、宗堆村、聯阿村、強堆村、窮孜讓巴村、窮孜達康村、卡堆村、塔巴村、崗村、下魯村、普奴村、普夏村、強久堆村。
納爾鄉 轄10個村委會:帕仲村、蘇東村、孜仲村、拿扎村、德慶村、扎隆村、玉炸村、巴納村、安布村、知奴嘎隆村。
年木鄉 轄11個村委會:卡桑村、胡達村、平格村、吉木雄村、曲夏村、普嚇村、普奴村、夏慶村、當古村、努林村、德吉村。
東嘎鄉 轄32個村委會:曲瓦達村、曲瓦普村、差村、卡托村、達隆達村、達隆普村、達隆巴村、加日崗村、藏東村、宗嘎村、雪仲娘村、德孔村、卡達仲雄村、加吾崗村、曲龍村、蘭遲村、江吉村、童熱村、雪村、通來村、曲遲決嘎村、江色村、色頂村、普夏村、普奴村、覺木宗村、竹貴村、拉古村、巴尼村、羊玉村、雪仲瓦村、塘比村。
邊雄鄉 轄10個村委會:普夏村、普奴村、普巴村、塔瑪村、孔布嶺村、加雄村、扎西崗村、林村、加根村、奴布林村。
江當鄉 轄15個村委會:江當村、曲夏村、比熱村、嘎倉村、雄卓村、扎西宗村、拉康村、龍桑村、甲瑪卡村、努日村、修窮村、洛貴村、康國村、康美村、郭加村。
歷史沿革
日喀則,藏語意為“最好的莊園”。早在六、七百年前,日喀則曾稱為“年麥”(即年楚河下游之意)。14世紀初期,大司徒絳曲聖堅贊戰勝薩迦政權,建立了帕竹政權,日喀則為其屬地。以後仁布王管轄時,在此創建了“溪卡桑珠孜”,簡稱為溪卡孜,漢語音譯為日喀則。西藏和平解放前,為日喀則宗。1959年5月成立日喀則縣人民政府。1986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日喀則縣改為日喀則市(縣級市)。
1997年,面積3875平方千米,人口7.6萬。轄2個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10個鄉(聯鄉、年木鄉、江當鄉、邊雄鄉、東嘎鄉、聶日雄鄉、甲措雄鄉、曲布雄鄉、曲美鄉、納爾鄉)。(根據《政區大典》整理)城南街道(ChengnanJiedao) 1960年成立城關鎮,1988年撤鎮分設城南街道。位於市區南部,面積約90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幫加孔、教武場、曲下、扎西吉彩、德勒5個居委會和扎堆、斯瑪、夏布日、桑珠普4個村委會。轄區內有歷代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和十世班禪大師消夏的宮殿“德慶格桑頗章”。
城北街道(ChengbeiJiedao) 1960年成立城關鎮,1988年撤鎮分設城北街道。位於市區北部,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江羅康莎、崗朵林、米日貴林、彭覺曲美、波母切5個居委會和沖松村委會。
聯鄉(LianXiang) 1960年建聯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由原屬達竹區的3個鄉合併建聯鄉。鄉政府駐地柳村,位於市境東部,雅魯藏布江南岸,距市區80千米。面積約514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柳、特布、達竹、卓、強國、覺吾沖、扎雄、差吾切、朱西、普奴、拉孜古、同拉、達青、巴索、布熱、切林16個村委會。
年木鄉(NianmuXiang) 1960年1月成立年木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由原屬達竹區的2個鄉合併成年木鄉。鄉政府駐胡達村,位於市境東部,雅魯藏布江南岸,距市區63千米。面積330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胡達、恰桑、平嗄、吉本雄、當古、曲嘎、普嘎、普奴8個村委會。有哈務寺。
江當鄉(JiangdangXiang) 1960年1月成立江當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由原屬江當區的2個鄉合併成立江當鄉。鄉政府駐弄日村,位於市區東,雅魯藏布江南岸,距市區約45千米。面積304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拉康、龍桑、加瑪卡、修窮、拉蔡、康圍、弄日、曲夏、江當、別熱、嘎截、雄卓、扎西宗嘎13個村委會。境內有和平機場。
邊雄鄉(BianxiongXiang) 1960年1月成立邊雄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由原屬江當區的3個鄉合併成立邊雄鄉。鄉政府駐塔瑪村,位於市區東,雅魯藏布江的南岸,距市區約19千米。面積230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塔瑪、普奴、普巴、孔布林、加瓦、扎西崗、林、加更、奴布林、普夏10個村委會。
東嘎鄉(DonggaXiang) 1960年成立東嘎鄉,1988年5月撤區並鄉時,由原屬東嘎區的5個鄉合併建東嘎鄉。鄉政府駐雪仲村,位於市區西北,雅魯藏布江的北岸,距市區約22千米。面積約428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藏東、曲瓦普、差、卡多、達龍達、曲龍、吉吾崗、卡達仲堆、東熱、雪仲孜、洛米洛江、通來、雪仲古、曲珍頂嘎、色頂、加日崗、普奴江肆、普奴、覺木宗、曲尼、侏貴、曲瓦達、塘白、拉古、巴尼、宗嘎、德吉、達龍巴、江吉、雪仲互、達龍普、羊餘32個村委會。
聶日雄鄉(NierixiongXiang) 1960年成立聶日雄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由原屬東嘎區的3個鄉合併成新的聶日雄鄉。鄉政府駐德日村,位於市區西,雅魯藏布江南岸,距市區15千米。面積555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德日、甲慶孜、康莎、加來、年徐、強布大、國央、扎西崗、仲堆、帕仲、彭貢、別古洛、米卡、朱嘎、鞏巴、納布木,嘎地17個村委會。
甲措雄鄉(JiacuoxiongXiang) 1960年成立甲措雄鄉,1988年5月撤區並鄉時,由原屬甲措區的5個鄉合併成立甲措雄鄉。鄉政府駐塔傑村。位於市區東南,年楚河西岸,距市區約10千米。面積471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塔傑、強久俄、強久堆、別、乃歐、奴傑、達林、地納、宗堆、江木堆、夏魯、普夏、普奴、窮孜達康、雄夏、卡堆、窮子讓巴、崗、塔瓦、來卓、聯阿、沙阿林22個村委會。名勝古蹟有11世紀修建的夏魯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布雄鄉(QubuxiongXiang) 1960年成立曲布雄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由原屬甲措區的3個鄉合併曲布雄鄉。鄉政府駐康薩村,位於市區西南,距市區13千米。面積310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康薩、江孜、班久倫布、達吉、崗西、定、邊瑪、洛曲、扎奴、加堆、日崗、頂嘎、扎達、加卡、扎15個村委會。
曲美鄉(QumeiXiang) 1960年1月成立曲美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由原屬曲美區的3個鄉合併建曲美鄉。鄉政府駐曲美村,位於市區西南,距市區17千米。面積356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曲美、孜仲、秋仲、宗魯古日、德俄、拉蔡、多日、仁青林、納唐、熱旦林、拉窮、加日、達措、卡堆、巴倫、邊仲、切白17個村委會。古蹟有俄爾寺、那當寺,屬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納爾鄉(Na'erXiang) 1960年建曲下鄉,1988年撤區建鄉時,更名為納爾鄉。鄉政府駐帕沖村,位於市區西南部,距市府32千米。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納扎、帕沖、蘇東、德慶、石奴嘎龍、孜、扎龍、巴納、安布、玉沙炸10個村委會。
2000年,日喀則市轄2個街道、10個鄉:城南街道、城北街道;聯鄉、年木鄉、江當鄉、邊雄鄉、東嘎鄉、聶日雄鄉、納爾鄉、甲措雄鄉、曲布雄鄉、曲美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99863人,其中:城南街道35366人、城北街道10694人、聯鄉4768人、年木鄉2926人、甲措雄鄉11454人、曲布雄鄉5160人、曲美鄉5692人、東嘎鄉8748人、納爾鄉1765人、江當鄉4636人、邊雄鄉3897人、聶日雄鄉4757人。
自然地理
日喀則地形日喀則市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歷代班禪駐錫地,後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是地委、行署所在地。位於青藏高原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雅魯藏布江與年楚河交匯的沖積平原。東依西藏首府拉薩。介於東經88°3'—89°8',到緯29°7'—29°9'之間。東臨仁布縣,西北連謝通門縣,西南靠薩迦縣,南接白朗縣、江孜縣,北依南木林縣。南北最大縱距7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18.4公里。總面積387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萬畝,行政區劃邊雄鄉、聶日雄鄉、曲布雄鄉、曲美鄉、東嘎鄉、江當鄉、年木鄉、聯鄉、納爾鄉10個鄉,城北辦事處、城南辦事處2個街道辦事處。
日喀則山脈
日喀則市海拔最低點3800米,最高點6646米,海拔高於5500米的山峰有6座。其中較高的山峰有龍桑王馬、麻桑卡基、查日強馬、崗日等等。
日喀則水文
日喀則氣候
氣候溫涼寒冷,具有明顯的季風和乾旱、半乾旱等高原性氣候,是夏季避暑旅遊勝地。
日喀則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有煤、金、鉻鐵、水晶等。野生動物資源有岩羊、獐、水獺、黑頸鶴、土豹、鯢、貂、雪雞、雉雞、白野鴨、貓頭鷹等。藥用植物資源有蟲草、貝母、大黃等。
日喀則是西藏"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工程的重點區域,也是西藏自治區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蕎麥、蠶豆、豌豆、油菜籽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山羊、綿羊、馬、驢、騾、豬、雞等。全市有林地面積25.6萬畝。經濟林木有蘋果、桃、核桃等,年木材採伐量335立方米。
經濟概況
日喀則市農村經濟結構正逐步由低層次單一的種植業向高層次及加工、養殖、運輸、建築等多行業轉化;城市經濟主要以二、三產業為主,民族手工業產品極具傳統特色,現代工業已起步;商業流通已形成了國有、集體、個
體等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新格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社會政治局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1965年秋季正式動工興建,1966年春季竣工。1984、1992年擴建。1984年擴建後水渠設計流量為每秒8立方米。1992年11月2日至1995年9月15日第二次擴建,總投資1607萬元。擴建後的水渠總長度為32.5公里,起源於甲措雄鄉崗村,止於海關退休基地,總控制灌溉面積達8.1萬畝,其中可灌溉農田4.62萬畝,林草地2.48萬畝,開荒耕地1萬畝,保灌率達75%,使耕地的利用率達到91%;新增糧食981萬公斤、油菜79.6萬公斤、飼草216萬公斤。經濟效益共增加2556.8萬元。
擴建後經技術處理,每年可節省水渠管理費用10萬元,使之成為全市農牧業生產的主要“動脈線”。
社會事業
通信
日喀則地區郵電局,建於1952年6月,當時的組成人員10餘人,大部分人員均來自於和平解放西藏的十八軍官兵。同年10月1日,日喀則地區郵電局正式掛牌營業。當時的郵電局尤為困窘,只有幾間破舊的房屋和落後的通信設備,業務僅有電報、電報匯款、信函、包裹等。郵政運輸工具有解放牌汽車,馬步班,郵路也開闢較少。1969年12月。郵電根據政府的需求,對郵、電進行分營,歷時四年的分營,又於1973年8月,郵電開始合併,隨後一直並肩到1998年。1998年9月10日,郵、電分營後,日喀則地區郵政局開始獨立運行,下轄17個縣(口岸)郵政局。日喀則自辦局支局、所27個,擁有郵路6條,郵路總長單程2822公里,貫穿日喀則17個縣(口岸)郵政局,其中國家一級郵路2條。2002年底,業務收入已達到958萬元,業務總量961元,人均勞動生產率為53519.55元。
日喀則電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下設18個縣(口岸)電信局和4個電信支局所。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18縣(口岸)已開通17個縣的光纜並進入本地網,電話交換機容量已達43248門,交換機實用容量已達28162門;通信光纜線路總長1878.37公里;長途業務電路總數達4910條、電話普及率由2002年的3.33%提高到4.41%,日喀則市城鎮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8.82部,日喀則電信通信收入4824萬元,勞動生產率達24.49元。
日喀則移動通信分公司於2000年7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並獨立運營,單獨核算,隸屬於中國移動集團西藏自治區移動通信公司,2000年底網上用戶2134戶,業務收入750萬元,固定資產334萬元。
中國聯通日喀則分公司是2000年8月11日,經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批准,在日喀則國信尋呼有限公司的基礎上進行籌備組建,2001年3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
交通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日喀則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僅有騾馬驛道,貨物運輸靠人背畜馱來完成。舊西藏日喀則地區有通往印度噶倫堡和尼泊爾的古道,日喀則通往印度的道路是由拉孜往西南經協噶爾、定日、聶拉木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至印度。1951年3月動工修築了拉日公路,1955年10月20日竣工通車。結束了日喀則地區無“一條公路”的歷史,開闢了日喀則地區公路建設的新紀元。1955年以工代賑動工修築了日喀則至江孜的公路,1955年10月通車,全線長90公里,1956年修築了拉亞公路,全長547公里。1958年修築了日定公路,1960年修築了拉孜至普蘭的拉普公路,1962年日定公路作為中尼公路的一部分路段,進一步進行了改建,1962年動工修築了中尼公路,1962年7月10日通車。1991年4月20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大竹卡至日喀則路段,1992年11月通車;1993年4月1日動工改建中尼公路柳區至中貝鄉路段,1994年11月通車。1960年動工修築了加加至吉隆的加吉公路,1963年通車。1960年修築了定日至吉隆的公路,全長190公里。1960年修築了日喀則至南木林的公路,全線長60公里,1960年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十一個縣中除聶拉木和謝通門兩縣外,實現了縣縣通車。1967年4月日喀則專署交建局對日喀則至謝通門公路進行了測設,1967年5月動工修築。
七十年代日喀則縣鄉公路全長6153公里,81個區(鄉)、336個公社、1338個生產隊通公路或簡易公路,不通公路的區14個、公社141個,生產隊854個,通車率區占85.9%,公社占70.3%,生產隊61%,11個縣區區通公路,2個縣社社通公路。
八十年代,日喀則地區十八個縣均已通公路。99個區社中的92個區社已通車,475個公社中的365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76.8%,2192個生產隊中的2093個已通公路,通車率達95.4%,日喀則縣鄉公路通車裡程達1716公里。
至2002年,已形成日喀則市中心,通往拉薩、山南、阿里、鄰國尼泊爾、印度以及地區十八個縣市;以G318、G219為主幹線,以省道為骨幹,以縣鄉公路、專用公路、邊防公路為基礎的公路交通網路。截止2002年日喀則公路通車裡程為12242.691公里,日喀則2條國道1240.625公里,6條省道871.096公里,14條縣道1847.29公里,65條鄉道3686.66公里,328條村道及邊防公路(含專用公路)4597.02公里。日喀則無一條二級及二級以上等級公路;日喀則203個鄉鎮中,198個鄉鎮通公路,占鄉鎮總數的97.54%,5個鄉鎮不通公路,占鄉鎮總數的2.46%,1751個行政村中的1433個行政村通公路,占行政村總數的81.84%,318個行政村不通公路,占行政村總數的18.16.%;公路密度為6.7243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1962.685公里,等外公路10280.006公里。
2011年7月8日,日喀則和平機場正式開航。
2013年,日喀則市區共有公車輛89輛,市區公交線路9條,市周邊公交線路11條。
城建
2001年日喀則市18個區、縣的建城區面積達26.44平方公里,比1996年增長45%。其中,桑珠孜區建城區面積達17.59平方公里,比1996年增長50%。2001年日喀則城市化水平為9.7%,比1994年增長0.5個百分點。其中日喀則市的城市化水平為35%,比1994年增長5個百分點。1994年至2000年,日喀則固定資產累計完成20.37億元。
2000年,日喀則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億元,比1959年增長676.85倍,比1994年增長4.67倍,各區、縣僅在1994年至2000年間,多方籌措資金5.02億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和修建;其中僅桑珠孜區在這期間投資1.36億元。截止到2002年底,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道路長度達39.1公里,面積98.53萬平方米,市區人均道路面積30平方米,比2000年增長了9平方米。
2002年,日喀則市內液化石油氣充裝站月售量890噸,日供應量達74.17噸。市區新老水廠的年實際供水量達438萬噸,其中新水廠是1995年由上海市投資4500萬元修建的。郵電業務也比1959年增長313倍,比1994年增長13.5倍。城鎮綠化方面,"九五"期間也有一定的提高,市區公共綠地面積為33公頃,園林面積48公頃,按日喀則市區常駐人口計算人均綠地面積近70平方米。
民生
2008年至2011年,日喀則共完成60737戶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此共投入資金46多億元。2012年,日喀則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18806戶,自治區投入補助資金3.12多億元已全部到位。在財政支持下,2008年—2010年日喀則完成142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2010年—2011年完成378個村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2008年至2011年,日喀則投入農林水事務資金60多億元,落實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和僧尼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老人員、孤兒生活補助等各項社會保障資金預計達19多億元,落實教育“三包”經費預計達8.5多億元。
2013年,日喀則投資5.01億元,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327個、農牧民安居工程11904戶、30多個村整村推進工程,投資1.74億元,解決5.32萬人、293座寺廟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23億元,電力入戶4338戶;解決33個鄉鎮、148個建制村的通暢和58個建制村、120座寺廟的通達問題;建成農村戶用沼氣9221座;完成各類造林22.7萬畝。日喀則廣播電視“戶戶通”加快實施,完成任務2.66萬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94%、96.09%。
教育
2002年底,日喀則市18個縣(市)共有中學23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純高中2所;縣(市)、鄉鎮國小217所,教學點729個,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稚園1所,社會力量辦學(園)2所。日喀則國小在校人數85936人,國中在校生18481人,高中在校生3443人。幼稚園在園750人,社會力量辦學在校生32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0.42%,國中入學率達到34%。日喀則有中學教職工1440人,國小教職工3304人,中國小教職工中藏族教師占總數的90%以上。截止2002年底,日喀則已經有13個縣(市)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目標,“普六”人口覆蓋率達到78%。
2007年和2008年,日喀則已全面完成“掃盲”、“普九”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到2009年底,日喀則已配備教學光碟播放系統,建立收視點235個,計算機教室78個,“班班通”教學資源系統111個,44%的鄉(鎮)完小實現了教學資源“班班通”。
衛生
1955年10月,日喀則人民醫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僅有45名醫務人員,12張床位,設有內、外等九個科室,這是日喀則第一所正規性醫院。1959年10月以來各縣(市)醫院也相續成立,1972年地區衛生學校成立,設有護士、醫士、藥劑、藏醫等專業,成為我地區第一所培養醫藥專業人員的學校。1974年地區防疫站又宣告成立,並逐步開展地甲、麻疹等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麻風病醫院,繼面開展了計畫免疫和綜合防治工作。
1959年日喀則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個,其中地市2個,縣級3個,床位55張,其中地市45張,縣級10張,衛技人員82名,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0.18張,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0.11人,而此時的醫療衛生水平僅處於低級階段,僅能開展一些常規的醫療診治工作。
1982年日喀則藏醫院成立,之後開辦聶拉木藏藥廠,成立瑞士紅十字會援助的邊雄藏醫學校,為發展民族醫藥事業,解決農牧區缺醫少藥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1983年,衛生執法監督工作開始起步。1986年,婦幼衛生保健工作又開始起步,並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人口基金會的援助下,逐步在江孜等七縣開展了基層婦幼衛生保健項目工作。
2002年日喀則合作醫療以縣、鄉為單位覆蓋率達到100%與95%,參加農牧民占日喀則農牧區總人口的78.08%;有19家防疫機構,有8家婦幼機構,有3家醫院被評為“愛嬰醫院”,孕產婦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502/萬下降到2002年的38.37/萬,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2年的25.49‰,人均期望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提高到67歲,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59‰;共有藏醫院2家,藏藥生產廠家1個,17個縣(市)均設有藏醫科,形成了藏醫藥的醫、教、研和藏藥生產體系。2002年日喀則擁有各級衛生機構245個,床位1271張,衛生技術人員1614名,分別比1959年高出衛生機構240個,床位1216張、人員1532名。
2013年,日喀則實行農牧民及僧尼免費健康體檢和兒童先心病醫療救治,完成農牧民體檢61.51萬人、僧尼體檢4360人,篩查先心病兒童8.91萬人,確診129例,免費手術116例。
人民收入
2013年,日喀則各級駐村工作隊投資6.4億元,實施各類項目2600多個,培育發展集體經濟實體2200多個,壯大了村級經濟實力;落實資金22.21億元,農牧民短期育肥出欄62.15萬個綿羊單位,純收入1.24億元;專合組織395家,輻射3.4萬人,帶動人均增收1000—2000元不等;開辦職業技能培訓班135期,培訓7135人;輸出勞務17.9萬人、35.3萬人次,收入6.34億元。2013年,日喀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36元,同比增長13%。
社會保障
2013年,日喀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32.11萬人,征繳養老保險費3300萬元,發放基礎養老金5480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0.18萬人,發放低保金9012.99萬元;投資2.2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511個,完成9353戶、45147人的脫貧任務。
交通概況
日喀則市內公路四通八達,有青島路、上海路、山東路、珠峰路、四川路、科技路、拉薩路等18條主要街道。日喀則市距拉薩300公里,有南、北二條線路可通拉薩,另外有中尼、日亞兩條幹線公路可直通獅泉河及尼泊爾王國,並與日喀則地區的17個縣相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公路交通網。拉薩——日喀則
拉薩汽車站,每天從早上7:00起,有各種類型的車輛前往日喀則,根據不同的車型,車費從38元至50元不等,車程約7小時(主要走北線),南線沒有班車,若要走南線(可參觀羊湖、卡若拉冰川、江孜古城等),只能包車。
日喀則往各地
由日喀則開往西藏各地的班車較拉薩少,位於解放中路的汽車站有班車開往各地。也有私營小巴在路旁或扎什倫布寺廣場西側等客。一般開車時間是早上7∶30-8∶30左右。
民俗文化
手工藝
日喀則的民族手工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產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許多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一提到後藏民族手工業,人們自然會想到寺廟建築群金碧輝煌的金頂、飛禽走獸,百姓生活中實用的金銀銅鐵器,高檔別致的“松巴”靴,江孜的“仲絲”(卡墊)、氆氌和民族服裝,謝通門、拉孜的藏刀,仁布的玉器,吉隆的木碗、竹器等。
民間舞蹈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則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間舞蹈風格獨特,優美大方。“果諧”舞步輕快奔放、場面宏大,“斯馬卓”鼓舞粗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康馬的“諧青”、定日的“甲諧”舞步有力整齊,歌聲和諧悅耳、莊重典雅,夏爾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輕柔優美,薩嘎的“甲諧”豪放古樸,“羌姆”隆重、氣勢宏大。每年藏曆八月舉行跳神舞節,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跳神舞出場近80名僧人,身著古裝,戴著佛教中各護法神的面具進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態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樂奇妙無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銅羌姆”,其主要區別是用不同樂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號的節奏跳吉祥舞為開場。其後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六長壽等數十節不同的神舞。最後,裝飾的寶馬、寶象、寶牛身背珊瑚樹、珍珠曼札、黃金塔、象牙等奇珍異寶出場,以回應開場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當作密宗儀式只在扎寺內舉行,嚴禁俗人觀看。隨著其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傳播教義的需要,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決定每年藏曆八月舉行“斯姆慶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賞。
藏戲
藏戲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藝術。吐蕃時期以來,後藏民間歌舞藝術不斷發展,後來又出現了擬圖騰面具舞蹈、白麵皮面具藝術表演、跳神藝術,以及民間的說唱藝術等,這些民間及宗教藝術中包含著一些戲劇因素。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的努力,創造了藏戲藝術。人們一般把日喀則作為藏戲的發祥地,把湯東傑布奉為藏戲始祖。湯東傑布系日喀則地區昂仁縣人,他利用當時民間和宗教藝術中的某些戲劇萌芽或形式發展了藏戲藝術。五世達賴倡導舉辦藏戲節,促進了藏戲的交流與發展。
傳統節日
藏曆年:藏曆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日喀則既過藏曆12月1日的“農民年”,又過藏曆1月1日的藏曆年。
林卡節:逛林卡是藏族民眾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的一種民族習慣。以前,每年藏曆5月1日至15日這半個月裡,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布的林卡遊玩,逐步成為林卡節。
達瑪節:藏語為跑馬射箭。最初流行在江孜,其他許多地方也有舉行。過去江孜達瑪節於每年藏曆4月19日左右舉行。有賽馬、比試騎術、角力等活動,但主要是搞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動。現達瑪節時間多在農閒的6月份舉行。
沐浴節:“天上閃現太白星,人間河須請郎中”這句人人皆知的話,指的是藏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蘭的天空出現一周,經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隨之聚變而具有水之八德。當太白金星閃爍的七天中,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牧區,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酒帶餐到江河、去泉邊盡情地飲水、游泳、沐浴、洗衣。
望果節:望果源於古代,盛於近代,是祈盼豐收而舉行的活動。雖然各地的望果繁簡不一,但其形式和內涵大同小異。開鐮之前農事稍閒時,全村男女著上新裝和僧侶一道列隊轉游莊稼地。隊伍由持柱香、經幡、經書、寶傘、寶瓶、手鼓、鑼鈸、法號、彩箭的善男善女引路,全村人跟在後面。隊伍按東南西北方向轉游,每至一方祭此方神。在行進的途中不斷地吹號、搖鼓、誦經、揮舞彩箭呼喊:“恰也怙秀,央也怙秀”(德福來吧,吉祥也來吧),燒香敬供村神,祈求豐收。轉完了莊稼地便在蔭涼處,進餐飲酒。過後進行賽馬、賽氂牛、唱藏戲、跳舞等娛樂項目。
鬥牛節:白朗縣鬥牛節在8月份舉行,屆時各鄉村農牧民匯集一起,帶著自家的公牛,進入指定的鬥牛場,而後進行每鄉、每村的鬥牛比賽。比賽時二牛相鬥難分難解,其場面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最終弱者被頂倒或落荒逃去,才可結束二牛之間的惡戰。
土產特產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簡稱蟲草,是一種動植物兼名的名貴藥物。它是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蟲上的子座與蟲體,冬天為蟲,夏天為草,下部是蟲,上部是草。
紅景天
紅景天是景天科紅景天屬植物,在世界上有90餘種,多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寒地帶,生長在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或灌林下。
旅遊資源
日喀則是班禪的駐錫地,地面文物豐富,民俗民建具有鮮明特色,古城建築格局與傳統風貌保存完好,藏漢建築異彩紛呈,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日喀則是一座高原風光旅遊城市,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距號稱“第二敦煌”的薩迦寺150公里,距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300公里,是登山探險、雪山觀光的大本營,是通往阿里神山、聖湖的必經之路。有高、中、低檔飯店、賓館、招待所,開闢了東至拉薩,南至亞東、樟木,口岸、西於阿里,北至那曲草原的旅遊專線。
日喀則市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日喀則市城市建設總體目標是: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旅遊城市。
中國行政區劃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地區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拉薩市 | 城關區[拉薩市] | 林周縣 | 當雄縣 | 尼木縣 | 曲水縣 | 堆龍德慶縣 | 達孜縣 | 墨竹工卡縣 |
那曲地區 | 那曲縣 | 嘉黎縣 | 比如縣 | 聶榮縣 |安多縣 | 申扎縣 | 索縣 | 班戈縣 | 巴青縣 | 尼瑪縣 |
昌都地區 | 昌都縣 | 江達縣 | 貢覺縣 | 類烏齊縣 | 丁青縣 | 察雅縣 | 八宿縣 | 左貢縣 | 芒康縣 | 洛隆縣 | 邊壩縣 |
林芝地區 | 林芝縣 | 工布江達縣 | 米林縣 | 墨脫縣 | 波密縣 | 察隅縣 | 朗縣 |
山南地區 | 乃東縣 | 扎囊縣 | 貢嘎縣 |桑日縣 | 瓊結縣 | 曲松縣 | 措美縣 | 洛扎縣 | 加查縣 | 隆子縣 | 錯那縣 | 浪卡子縣 |
日喀則地區 | 日喀則市 | 南木林縣 | 江孜縣 | 定日縣 |薩迦縣 | 拉孜縣 | 昂仁縣 | 謝通門縣 |白朗縣 | 仁布縣 | 康馬縣 | 定結縣 | 仲巴縣 | 亞東縣 | 吉隆縣 | 聶拉木縣 | 薩嘎縣 | 崗巴縣 |
阿里地區 | 噶爾縣 | 普蘭縣 | 札達縣 | 日土縣 | 革吉縣 | 改則縣 | 措勤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