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朝以前
相傳周太王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為避讓王位於弟季歷,從渭河流域周原南奔“荊蠻”(今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居梅里(今無錫梅村),與當地土著部落結合,建立政權,自稱“勾吳”。
泰伯卒,無子,由其弟仲雍繼位。周武王十一年(前11世紀中葉),周滅商。周武王訪得仲雍五世孫周章,封為“吳子”。“吳”始名列諸侯。
周簡王元年(前585),泰伯十九傳至壽夢,稱王。是年即吳王壽夢元年,吳國始有確切紀年。
吳王壽夢二十五年(前561),壽夢卒。長子諸樊即位後,遷都至今蘇州平門西北1公里處。
吳王僚十二年(前515),諸樊之子公子光使專諸刺殺王僚,繼王位,是為吳王闔閭。闔閭元年(前514),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嘗水,建闔閭大城,即今蘇州城前身。大城周圍47里(周制),辟八門,其名稱歷代志書記載有所不同。東漢《越絕書》為閶、婁、平、蛇、胥、齊、巫、匠;唐《吳地記》為“西閶門、胥門,南盤門、蛇門,東婁門、匠門,北平門、齊門。”(有關八門名稱之異同,參見第二十二卷之地方掌故2)。大城內還建有周圍12里(周制)的小城,稱子城,即今滄浪區境內蘇州公園、體育場一帶。
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滅吳,吳地屬越。
周顯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前334),楚滅越,吳越之地盡歸楚。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拜黃歇為相,封春申君。十五年,其封地由淮北改為江東,以故吳墟(闔閭大城)為都邑,使其子為假君留吳,宮室極盛。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國平定楚國江南地區,統一中國。翌年,秦分天下為36郡,以吳越故地設立會稽郡,並置吳縣為會稽郡首縣,郡治、縣治同城。今滄浪區境屬吳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會稽郡一分為二,以浙江(錢塘江)為界另立吳郡,領13縣,吳縣仍為首縣。
南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東魏大將羯人侯景投奔梁朝。同年8月,又公開反叛。戰亂中,侯景遣將於子悅、張大黑進攻吳郡,太守袁君正開城投降。於、張入城後,“肆行毒虐”,殺人以食。百姓紛紛設定城柵進行抵抗。吳地“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次年,改吳郡為吳州。一年後,復為吳郡。
陳後主禎明元年(587),置吳州,吳郡隸吳州。吳州、吳郡、吳縣三級治所同駐一城,均設於故吳子城內。
隋開皇三年(583)十一月,廢郡,地方行政建置改為州、縣兩級。九年二月,隋將宇文述攻破吳州。吳州改名蘇州,取州城西郊姑蘇山為名。蘇州得名自此始。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割吳縣地置長洲縣,與吳縣劃境分治,西為吳縣,東為長洲縣。今滄浪區境分屬吳、長洲兩縣。乾元元年(758)長洲縣改為長洲軍,大曆十二年(777)恢復長洲縣。
大曆十三年,蘇州升為長江以南唯一的“雄州”(唐代的州,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七個等級),領吳、長洲、嘉興、海鹽、常熟、崑山、華亭7縣,包括明清蘇州、嘉興、松江三府(約相當於今上海、蘇州、嘉興3市)之地。
後梁開平元年(907),蘇州屬吳越國。
宋政和三年(1113),升蘇州為平江府,領吳、長洲、崑山、常熟、吳江5縣。
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攻占平江,改為隆平府。次年復名平江府。二十三年,張士誠自稱吳王,建都平江城。二十七年,朱元璋部將徐達等攻占平江城,改平江府為蘇州府。吳、長洲兩縣仍隸蘇州府。
清至民國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長洲縣置元和縣,長洲縣治東北隅,元和縣治東南隅,吳縣轄地未變,蘇州府與三縣同城而治。今滄浪區分屬吳、長洲、元和三縣。
清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巡撫程德全在蘇州宣布江蘇獨立。十月初四(11月24日),裁蘇州府及吳、長、元三縣,設蘇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各地廢府、州,蘇州改稱吳縣。
民國17年12月10日,成立蘇州市政府,市、縣分治。19年3月,撤蘇州市,轄區仍併入吳縣。
民國26年11月19日,蘇州淪陷於侵華日軍。12月3日,偽蘇州地方自治委員會成立。翌年6月,成立偽吳縣知事公署,郭曾基任偽吳縣知事。29年7月31日,郭被鋤奸團擊斃於司前街三多橋附近。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國民黨吳縣政府接收偽吳縣知事公署。翌年,吳縣境內恢復民國26年前的建制。
解放之後
民國38年4月27日,蘇州解放,劃蘇州城區為市。30日,成立蘇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蘇州市人民政府。8月31日,蘇州市人民政府撤銷13個鎮政府,按公安分局轄區將城區分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9月1日建立區公所,作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南區即滄浪區前身。1950年6月2日,撤銷區公所,原區公所民政股合併於區公安分局內辦公。
1951年10月18日,經蘇南行政公署批准,市政府決定成立5個區人民政府。11月6日,南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5年9月21日,蘇州市人民委員會舉行第九次會議,決定更改全市各區區名。南區以境內有宋代名園滄浪亭而命名為滄浪區,10月1日起正式使用“滄浪區”區名。
1958年11月2日,滄浪區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
1960年7~8月,市區內3個區調整為6個區(公社),原滄浪區人民公社劃分為滄浪區人民公社和胥江區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城區撤銷人民公社,恢復區人民委員會建制。
1963年2月22日,撤銷胥江區,併入滄浪區。
1966年11月5日,改滄浪區為紅旗區。翌年4月,成立蘇州市紅旗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1968年3月,紅旗區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
1979年6月1日,紅旗區恢復滄浪區原名。1980年4月,成立滄浪區人民政府,革委會隨之撤銷。
行政區劃
民國38年8月31日,蘇州市人民政府撤銷13個鎮建置,9月1日成立東南西北中5個區公所。1950年2~10月,全市廢除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小組。同年5月,撤銷區公所。1951年11月6日,南區人民政府成立。
1953年,在居民中開展民主建政。通過普選,全區建立20個居民委員會和495個居民小組。1955年6月30日,蘇州市人民委員會通過在本市設立街道辦事處、整頓劃小居委會的方案。全區成立葑門、橫街、吳門橋、泰讓橋、新村5個街道辦事處,改組成40個居委會,有516個居民小組。
1956年7月,府前街道劃入滄浪區。1958年1月,橫街街道併入葑門街道。7月,五卅路街道大部及蕭家巷街道一部分劃入滄浪區。12月,新村街道併入吳門橋街道。至1960年4月,滄浪區共設葑門、三元坊、府前、胥江、吳門橋5個街道辦事處。
1960年5月開始,城區所屬各街道辦事處改建為人民公社分社,分社下設管理區,管理區下轄居委會。滄浪區人民公社下設葑門、府前、胥江、吳門橋4個分社。
1960年8月17日,市人委決定撤銷城區各人民公社分社。至8月,滄浪區公社劃分為滄浪區公社、胥江區公社,由公社直接領導管理區。滄浪區公社下設富郎、五卅、三元、司前、雙塔、鳳凰6個管理區;胥江區公社下設百花、萬年、棗市、蘇玻、新橋、南門、蘇綸7個管理區。
1961年5月,城區撤銷人民公社,恢復區的建置。翌年6月,區人委決定撤銷管理區,恢復街道辦事處。時滄浪區設葑門、三元坊、府前3個街道辦事處,胥江區設胥江、吳門橋2個街道辦事處。
1963年3月22日,胥江區併入滄浪區。8月,三元坊街道改名為公園街道。至年末,全區共設5個街道辦事處:公園(轄9個居委會)、府前(轄11個居委會)、葑門(轄13個居委會)、吳門橋(轄9個居委會)、胥江(轄13個居委會)。
1968年5月,全區5個街道辦事處分別改名為友誼路、紅旗路、遵義路、延安路、人民橋街道革命委員會。1979年9月,除人民橋街道外,余均恢復原名。其時,公園街道轄14個居委會,府前街道轄16個居委會,葑門街道轄19個居委會,胥江街道轄22個居委會,人民橋街道轄20個居委會。
1983年10月,市政府決定,將葑門街道劃分為葑門、雙塔兩個街道;人民橋街道劃分為南門、吳門橋兩個街道。1984年3月1日,新組建的街道辦事處正式對外辦公。至此,全區共設7個街道辦事處:雙塔、公園、府前、南門、葑門、胥江、吳門橋。
2012年滄浪區撤銷時,轄6個街道:雙塔街道、南門街道、胥江街道、吳門橋街道、葑門街道、友新街道。
街道 | 直轄 |
---|---|
轄:社區居委會( 二郎巷 、 百步街 、 定慧寺巷 、鐘樓、網獅巷、 唐家巷 、 錦帆路 、滄浪亭、滾繡坊、大公園) | |
轄:社區居委會(萬年、三香、泰南、胥江、潼涇、胥虹、新滄) | |
轄:社區居委會(桂花、玉蘭、養蠶里第一、養蠶里第二、竹輝、瑞光、 西大街 、東大街、西美、佳安、吉慶、道前、金獅) | |
轄:社區居委會(南環第一、南環第二、南環第三、金塘、解放、盤溪第一、盤溪第二、 內馬路 、湄長、興隆橋、潤達、何家塔、 南華 、 龍港 苑、 大龍 第一) | |
轄:社區居委會(葑溪、宏葑、橫街、里河、覓渡、楊枝、杏秀、 長島 、翠園、聯青) | |
友新街道 | 轄:社區居委會(友聯第一、友聯第二、友聯第三、福星、象牙、姑香、新康第一、四季晶華);村委會( 雙橋 、友聯、 梅亭 、盤南、新郭)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滄浪區位於蘇州城區南部,東起東環路與蘇州工業園區接界;西至長船灣,沿外城河、夏駕河南折,由三香路向西到寺涇橋,南折沿里雙河西行到京杭運河,與金閶區、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相望;南起里雙橋南頭、蘇福公路、友新路南端,沿仙人大港向東,至蘇嘉公路,與虎丘區、吳中區相鄰;北以相門塘、干將河,與平江區、金閶區為界。
地形地貌
滄浪區和蘇州市各城區一樣,同屬下揚子準地台。在其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經受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以及新構造運動的衝擊和蕩滌。在5億7千多萬年前的寒武紀,蘇州地區廣為淺海,接受了一套碳酸鹽岩沉積。自4億年前的泥盆紀至第四紀若干億年間,地層沉積,多次海侵、海退,蘇州地區經歷了時為淺海、時為陸地的海陸交替期和長達2億年的成陸地質歷程,反覆沉積陸相地層、海相地層、內陸湖盆相地層。在最後一次海退過程中形成了太湖。
按華東地層區劃表,蘇州市地層屬江南地層分區。
水文條件
蘇州自古就是一座著名的水城,有“東方水城”之稱。伍子胥建城之初,就把水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主題,利用自然河道,開挖了城內縱橫交錯的河道和城外胥浦、胥溪等水道,貫通江湖河海,形成比較合理的太湖水網體系。到了楚國春申君黃歇治吳,又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疏浚開挖,形成以“四縱五橫”為主的城內河道網路。城內河道從南宋紹定時以“七縱十四橫”為主幹的82公里,到明末的90公里左右,到清嘉慶時以“三橫四直”為主幹的57公里;後經清代、民國和50年代後期的填河、80年代以來的開挖,如今城內河道尚存35公里。已全面疏浚,水環境治理初見成效。
滄浪區位於蘇城南部,城內現存的“三橫三直”主幹河道中有二橫二直流經區境,南園水系分布於城內南部,區境城內河道總長18.5公里。城外護城河繞城而過,流經滄浪區的占總長一半以上。胥江、大龍江自滄浪區通向吳縣市(今吳中區、相城區);支流縱橫,交錯成網。區境城外河道總長25公里。
氣候條件
據1951年至1999年資料,蘇州市年平均氣溫為15.7℃,最高為1953年的17.0℃,最低為1980年的14.9℃,平均氣溫的年際變化為2.1℃。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28.2℃,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3℃。春季(3~5月)氣溫回升快,平均氣溫14.2℃,月平均升溫5℃,尤以4月份升溫最快,平均升溫6℃。但由於冷暖空氣頻頻在長江中下游交流,溫度升降不穩,驟冷驟熱,4月份常常出現低於0℃的“倒春寒”天氣。6月份進入梅雨季節,升溫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後進入盛夏,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溫最高,月平均28.2℃。夏季(6~8月)平均最高氣溫32℃,極端最高氣溫為39.2℃,出現在1992年7月29日。秋季(9~11月)平均氣溫17.6℃。9月上旬時有炎熱天氣出現,俗稱“秋老虎”。9月中旬起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撤,冷空氣日趨活躍,氣溫明顯下降,月平均降幅在5℃以上。冬季受大陸冷高壓控制,寒冷少雨,平均氣溫4.3℃。1月下旬是全年最冷時期,平均氣溫3℃。極端最低氣溫-9.8℃,出現在1958年1月16日。
人口
考古證明,早在一萬年前,蘇州地區已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戰亂不已;秦漢之際,連年烽火,人口增長停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大批中原漢人南遷,形成南北人口融合;隋唐以後,江南運河開通,蘇州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口發展較快;南宋蘇州遭遇兵災,人口銳減,戰後不久恢復;明初實行移民,農民大批流徙;明清之交戰亂,人民流離失所,“吳城庶民驚懼,紛紛挈家竄徙”,《吳城日記》記載了當時的情景。清乾隆、嘉慶時期,蘇州人口曾達到歷史頂峰。今滄浪區境內胥門、葑門一帶及官署附近人口比較密集,胥門已成為南北商賈的聚集地,人口來源也日益紛雜。後受太平天國戰火影響,加以上海的崛起,省會的西遷,清末至民國人口數量開始萎縮。
蘇州解放後,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醫藥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嬰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的平均壽命逐漸延長,老年人的平均壽命已由50~60歲延長至70~80歲。滄浪區內常住人口由建區初期的6萬多人迅猛增長,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為313516人。
2000年,滄浪區轄7個街道。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13521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公園街道19958,府前街道20328,胥江街道50319,南門街道28779,吳門橋街道108602,葑門街道49771,雙塔街道35764。
2011年末,滄浪區常住人口39.65萬人。
交通
滄浪地區位於蘇州城區南部,為蘇州的南大門,環城河、大運河都從滄浪區出口,往南直達杭州。盤門、胥江碼頭是蘇州通向四鄉八鎮的航線始發地。解放後,開闢“南門”,建造人民橋,陸上交通隨之逐漸發展。70年代初期,長途汽車站、輪船碼頭都遷至“南門”,滄浪區的南大門成為蘇州市的交通樞紐。
水運
蘇州境內河港縱橫交叉,京杭運河流貫城周。主要幹線航道為京杭運河、蘇虞線(元和塘)、環城河、蘇瀏線、蘇西線。滄浪區有航道25條,通航總里程為115.78公里。其中幹線航道5條,通航里程計50.87公里。南通杭州,東達太倉、上海,北到張家港,西經無錫通往常州、鎮江、蘇北、安徽、江西、湖北、山東等地,可稱水運樞紐。
公路
蘇州自秦代修驛道起,道路漸通,但直至清末傳驛裁撤,通關大道只宜轎輿、馬車、人力車輛等傳統交通工具行駛。民國初期,近代工商業興起,人員、商品流通量增加,蘇州開始修築公路和興辦汽車運輸業。
1983年12月,建立江蘇省蘇州市汽車貨運公司。1985年,全公司所屬8個運輸隊及2家修理廠,有職工3100人,營運汽車319輛。1984年興建市聯運服務公司,地址設在金門口。網點從火車站營業所擴展為金門、南門、白洋灣火車站、人民路及閶胥路5個營業所暨8個業務受理點。
經濟
綜合
2005年上半年,滄浪區完成入庫稅收7.56億元,實現一般預算收入3.9億元,其中服務業已分別占比72.3%和75.8%。“十一五”期間全區經濟總量不斷擴張,地區生產總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由“十五”期末的85億元、8.4億元攀升到2010年的160億元、18.7億元,新增註冊資金達194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72%上升到2010年的84%。
第二產業
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就有汪家諸房等冶坊在胥門外設爐鑄鍋。中日甲午戰爭後,蘇州闢為通商口岸,盤門外青暘地至葑門外覓渡橋一帶被劃為租界和通商場,並設定海關。日、英、美等國工商業者先後在此開設商店、興辦工廠。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新式民族工業蘇經絲廠和蘇綸紗廠先後在盤門外開業,為蘇州近代工業之肇始。清末至抗日戰爭爆發前,蘇州的繅絲、紡織、火柴、麵粉、電力等近代工業相繼興起,大多集中在今滄浪區境內。至民國38年(1949)蘇州解放前夕,區境內有工業企業及手工業作坊349家,涉及40個產銷行業,成為蘇州工業率先發展的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大中型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或地方國營,手工業作坊按行業成立合作社。1956年以後,市、區、街道因地制宜創辦了一大批工業企業,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有的成為國營企業,有的成為市屬大集體企業,有的成為區屬企業。1958年“大躍進”以後,工業發展迅速,一批冶金、冶煉、機械、鑄造、電器等工廠,相繼在滄浪區內湧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1994年,滄浪區區屬工業總產值達20518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但以後受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制約,工業生產逐年陷入困境,大部分企業出現破產、兼併、出售、轉讓,一部分集體企業轉變經營體制。1998年駐區市屬大型企業地方國營蘇綸紡織廠也宣告破產,重新組建新蘇綸紡織有限公司。1999年全區區屬工業總產值為5151.8萬元。
第三產業
滄浪地區的商業起始於春秋吳國。隋朝開通大運河以來,促進了蘇州商業的發展和市場的繁榮。明清時期蘇州商業發展更快,閶、胥兩門附近成為蘇城的商市中心,故有“金閶門,銀胥門”之稱。區境內商市主要集中在胥門棗市街、萬年橋大街及葑門橫街,其餘商業網點分散在鳳凰街、烏鵲橋、養育巷、道前街、天賜莊和盤門外等地。
1951年9月,跨外城河的人民橋落成,南門(拆除城牆形成的豁口,並無城門)成為蘇州的南大門,已成為僅次於觀前、石路的城區第三著名商業區。80年代以來,滄浪區先後形成了鳳凰街餐飲街、十全街工藝品街、烏鵲橋路電腦街等特色街市。
滄浪區另有國家級的南環蔬菜批發市場,胥門到新市橋周邊的糧食、水果、家禽等批發市場群。
方言
蘇州話,屬於吳語,盛名於歷史,號稱“吳儂軟語“。滄浪區為蘇州的一個區,方言與周鄰的平江、金閶等區基本相同。在《蘇州市志》及各區志均已詳載,不再重複。僅將吳語中有關特色分列於下。
蘇州話俗稱“蘇白”。蘇州人自稱“蘇州閒話”。其最大的特點是“軟”,聽起來“糯篤篤”,以致有的外地人“情願同蘇州人相罵”來聽聽很有味道的“蘇州閒話”。
人們常說蘇州話為“吳儂軟語”,顯然這僅是從語音、聲調的甜綿,其實,吳方言在語言結構及表達方式上,較其他方言更有其特別的功能。
吳語表達事物比較細膩。如指方位,吳語中有“該搭”(近指)、“格搭”(較遠)、“歸搭”(遠指),而在國語中只有“這裡”(近指)和“那裡”(遠指)兩種;表現層次顯然不如吳方言來得豐富。再如吳方言對物體的有限稱為“見摸量”,以“看得見”、“摸得著”來衡量,其物體的有限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對“大”與“小”的形容,吳方言中有“野野(諧音:牙)大”、“咪咪小”的說法。把大、小的程度說得十分透徹。此外,吳語表達中往往帶有感情色彩和體徵色彩。如某事結束叫“舒齊”,表示整齊妥帖地辦完某事後心情十分舒暢。同樣,吳語將“恰好”稱“齊巧”,將“詼諧幽默”稱“發鬆”。例如“聽格檔書真叫發鬆”,意為聽到書里發噱的情節而開懷大笑,身心都放鬆了。
社會
科技事業
蘇州歷史上在農、工、商諸多領域均頗有成就,不少生產技術在當時領先於國內甚至國際水平。從宋元起,尤其在明清時期,蘇州在建築、冶金、光學、天文、機械制 造、絲織、醫學等許多行業,先後出現了能工巧匠、發明家、專家和科學家。到清末民初,蘇州已有一些現代意義的科技人員,其大多集中在現滄浪區範圍內的蘇綸 紗廠、鴻生火柴廠、博習醫院、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和東吳大學等。民國26年(1937),東吳大學成立蘇州第一個專業研究機構——淡水生物研究所。1956年7月22日,在民治路13號成立解放後第一個科技機構——蘇州市科學普及協會。據不完全統計,至1999年底,在滄浪區範圍內的各級各類科技機構有近百家。
教育事業
2012年滄浪區撤銷時,有區屬公辦學校21所,其中國小20所,培智學校1所,基礎教育優質教育資源達到100%。2005年被評為“蘇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市(區)”;2006年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第三批社區教育實驗區;2007年順利通過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驗收評估。
旅遊
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三元坊南,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始為五代吳越王錢鏐之子錢元璙的池館,著名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了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題名"滄浪",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自此,園以人,"滄浪亭"名聲大著。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帶城橋南闊家頭巷。始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萬卷堂",弈稱"漁隱"。因附近有"王思巷",諧其音喻漁隱之義,名"網師園"。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門三景
"盤門三景"是雄踞蘇州西南的"盤門"水陸城門、橫跨運河的"吳門橋"、臨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由滔滔大運河把三景連結在一起,成為蘇州古城的名勝區。
盤門:始建於春秋吳國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雖經歷多次改築,但位置基本未變。"盤門"是蘇州僅存的古城門遺蹟,其水陸城門並存在全國已絕無僅有。
吳門橋:傍近"盤門",始建於北宋。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此處水陸要衝,有吳門戶之意,而為橋名。
瑞光寺塔:傍近"盤門"和"吳門橋",在大運河之濱,日夜照影於東流的大運河上。臨空遠眺,天際白雲悠悠,大地碧綠如海,江南水鄉風景如畫,吳中風物盡收眼底。
雙塔羅漢院
雙塔羅漢院位於定位寺巷,始名"般若院"。五代吳越時(公元908~931年),錢鏐改稱為"羅漢院"。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王文罕兄弟捐建形式完全相同的兩座七屋磚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塔,玲瓏秀麗互相對峙,俗稱"兄弟塔"。
寶帶橋
"寶帶橋"又名長橋,是中國十大名橋之一,橫臥於大運河與澹臺湖東口的玳玳河上。橋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蘇州刺史王仲舒,捐束腰的寶帶資助造橋。"寶帶橋"是53孔連拱橋,用堅實的金山石構築。全橋總長316.8米。古橋為澹臺湖和大運河增添秀色。月夜,月影搖曳,每年中秋至農曆八月十八夜,會出現"五十三孔照影來"的"串月"奇觀,是蘇州賞月的一大勝景。
服務行業發展
2003年全區服務業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①商貿流通和餐飲業穩步增長,年內入庫稅金2.64億元,占全區入庫稅金的26.2%。其中躋身於區納稅百強的新業態大型超市“百潤發”(蘇福店)、“好又多”入庫稅金分別為658.1萬元、318.69萬元;餐飲、電腦、裝潢等特色街服務業全年納稅9288.63萬元,占全區納稅總額的9.2%。②房地產和相關中介服務業發展迅速,全年納稅12837.4萬元,占全區納稅總額的12.7%。有19家房地產公司躋身區納稅百強之列。③加大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社區形成一批醫療、家政、養老、物業管理等便民利民的特色服務業。④加大吸收高科技產業的招商服務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永霖大廈創建可容納18家企業的“創業園”二期工程,年內有11家企業人駐;籌備創建占地4.91平方公里的高科技人員創業社區(滄浪新城)。⑤提升特色街區品牌形象,增強經濟競爭力,實施了對鳳凰餐飲一條街、十全旅遊購物一條街和官太尉河(“二街一河”)亮化、美化改造工程。
城市建設
2003年全區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整治與改造,不斷完善城市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城市面貌有較大的改觀。年內計畫於當年完成的建沒項目,如:綠化小遊園,道路修復,公廁改建等已全部完成。跨年度項目已全面啟動,開展綠化達標工作,有101個單位和70個居住區,綠化率達25%,有91個單位和居住區分別獲得省、市“園林式綠化標準”,“江蘇省綠化標準”,“蘇州市綠化標準”稱號。計畫在區西南面新建的“滄浪新城”(高科技創業社區),9月份正式被列為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蘇州市十大工程之一,於年底已完成利用國際網站境外規劃項目招投標。項目規劃費為250萬元。城市管理改革進一步深化,率先在全市實施行政執法人員派駐街道;建立街道協管員和保潔員隊伍。執法人員,協保人員和保潔員3支隊伍齊抓共管,重點解決友聯新村等地亂塗亂貼、亂搭建、非法占用道路的店外店等老大難問題,民眾投訴率下降。探索保潔市場化新路子,首先在吳門橋街道內馬路社區居委會,採用資金包乾、協定承包的方式進行試點,有效控制垃圾出箱髒亂等問題。
人民生活
2003年全區進一步落實國家低保政策,完善“資金救助、政策救助、食物救助、服務救助和結對救助”五位一體的救助體系。創造性地實行ABC低保工作動態化管理方法,把全區低保家庭按老弱病殘、和年齡較大的下崗人員分成A、B、C三類,建立紅、黃、綠三種台賬,分別採用幫困、再就業等方式提高和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年內對全區1394戶特困戶、1000多戶貧困家庭,發放扶貧資金549萬元,其中低保金340萬元,節日慰問150萬元,暑期走訪10萬元,幫困助學10萬元。吳門橋盤溪第二社區居委會創辦了城區第一個“鄰里情互動超市”,貧困戶可申領居民捐出的物品。開展幫困扶貧捐款捐物活動,蘇州凱達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先後捐款10萬元。老齡事業不斷深化,投資140萬元,建成吳門橋、葑門等街道3個養老機構。全區共建立11個老年學校、193支老年文藝隊和各類拳操和興趣小組。開設了評彈書場、沙龍、京劇研究會。年內組織240名老人參加“老蘇州喜看新蘇州”活動。公園、府前、雙塔等街道分別建立老醫務人員醫療巡迴隊、老黨員公德巡查隊、老學者科普演講團等。敬老、愛老、助老在全區蔚然成風。重視殘疾人事業,共建成10個助殘基地,年內榮獲“全國社區殘疾人工作示範區”稱號。
教育
滄浪區現有區屬公辦學校21所,其中國小20所,培智學校1所,基礎教育優質教育資源達到1
00%。2005年被評為“蘇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市(區)”;2006年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第三批社區教育實驗區;2007年順利通過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驗收評估;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區”、“江蘇省幼兒教育先進區”、“江蘇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區”、“江蘇省規範教育收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2010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區稱號。一系列榮譽和成果的取得,彰顯出滄浪區對教育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投入,滄浪區委、區政府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使滄浪教育初步形成了“優質、均衡、共享”的鮮明區域特色。
酒店
酒店客房樓高僅五層,整個建築風格令人聯想起傳統蘇州園林之布局,小橋、流水、人家。星羅棋布的河道,細緻的花園。外圍則是雄偉的城牆,匠心獨具,雕花飛檐有如紫禁城般的莊嚴。蘇州吳宮喜來登大酒店的建築特色,傳揚著蘇州漫長的歷史文化。
寶塔狀的大堂位於酒店三樓,可眺望到不遠處的瑞光寶塔。酒店使用太湖石作裝飾,既簡潔又有一種懷舊之感,這種石頭曾被廣泛的使用在北京的皇家園林中。酒店的入口處仿造著名蘇州盤門,四層人工雕琢的屋頂壯麗而又輝煌。酒店客房樓分東西兩翼,共擁有328間精心設計的客房與套房,仿造成蘇州明代居民的建築風格。內設三個花園,整個酒店洋溢著寧靜而又詳和的氛圍。
購物
泰華商城
坐落於蘇州鬧市區,南門商貿旅遊區的泰華商城,以品牌經營著稱,是古城區主幹道人民路上的標誌性建築。現擁有3.8萬平方米營業面積,周圍高檔住宅林立,著名的旅遊景區“盤門三景”緊鄰商城,東西兩側是具有蘇州民俗特色的五星級飯店--吳宮喜來登大酒店和竹輝飯店,東接新加坡工業園區,南連汽車站、輪船碼頭、吳中區、吳江市各大鄉鎮,北望火車站,距上海虹橋機場僅80公里。百潤發蘇州福店以“新鮮、便宜、舒適、便利”的企業宗旨,服務蘇州市民,滿足市民的消費需求。賣場擁有最先進的電腦管理系統,管理設備先進,購物環境舒適。企業還引進了肯德基和大娘水餃等知名企業進駐。蘇福店每天有購物免費班車,線路有市府線、新區線、金閶線、吳中一線、吳中二線、木瀆線、南環線7條線路的64趟免費班車往返於市區和郊縣的各大社區和鄉鎮,以方便市民前來賣場購物,為蘇州市民提供了一個購物及休閒的優質環境。
鳳凰街是蘇州古城南東起第一條縱向主幹道,南與帶城橋路相連,與十全街垂直交叉,中段與十梓街垂直交叉,北至甫橋出干將東路,全長1065米。唐宋年間,始稱孔聖坊巷,清代康熙帝南巡,因“金雀對鳳凰”易名為鳳凰街。千年鳳凰街到處充滿了迷人的傳統文化氣息,網師園、雙塔、定慧寺、萬壽宮等名勝古蹟遍布兩旁。37號街坊粉牆黛瓦、飛檐雕欄盡顯江南風韻。1995年,滄浪區對鳳凰街實施拓寬改造工程,使古老的鳳凰街煥發了新的活力。自第一家餐飲企業通天府大酒店落戶鳳凰街並一炮打響後,百盛酒樓、萬家燈火大酒店、潤記廣東餐館等餐飲企業接踵而至,入駐鳳凰街。至1999年,鳳凰街上已聚集了各類食府、酒樓、火鍋、小吃等40多家餐飲企業。東酸、西辣、南甜、北鹹,各派菜系競相登場,爭奇鬥豔。鳳凰街已成為蘇州城內名聞遐邇的美食街。2002年明樓、金碧輝煌食府等一批新的餐飲企業又搶攤鳳凰街,每到傍晚,這裡霓虹閃爍,燈火通明,車水馬龍,食客如雲,呈現一派繁華景象。
蘇州市縣級行政單位
中國行政區劃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個國家接壤,與8個國家海上相鄰: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