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棒

指揮棒

指揮棒是絕大多數指揮的必備,它幫助增加指揮的表現力,並起到節拍器等許多功能。指揮棒最理想者的條件為:木質、質輕、有一定的韌性、棒體直且被塗成白色等。指揮棒的款式相當多,特別是手柄的形狀,可謂多姿多彩,常見的有圓柱狀(較老)、球狀、水滴狀、葫蘆狀、橄欖狀等,有的甚至沒有手柄,後邊這一種操縱起來不太容易但絕對靈活,如果掌握得好,技巧較其它類型更為華麗、更為繁多,但除了對前臂和手腕的力度要求之外,手指的發力也更為苛刻,因此較難掌握。

簡介

指揮棒指揮棒
指揮棒指揮棒

指揮棒 zhǐ huī bànɡ baton。一般來講,製作指揮棒有比較嚴格的條件要求,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是棗木和烏木的,作工很不講究,有很多棒體和手柄只需少許力量就能脫離,選購時應注意。

歷史

指揮棒始見於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製手杖,是神父在修女謳歌時所使用的,主要是對節奏的強調,並且被賦予濃烈的宗教意義。而今天較常用的指揮棒,大概在1820年出現,由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路易斯·施波爾(Louis Spohr, 1784 年4月5日—— 1859年10月22日)引進使用。在此之前,指揮家並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

而在很多歐洲地區,指揮棒至今仍被稱為“節奏棒”。

長度款式

指揮棒指揮棒

就長度來看,短棒多為30——35cm,一般來講,短棒多用於指揮合唱和編制不太大的音樂作品,當然也不絕對,也有很多人用它指揮編制相當大甚至超大型的作品,如卡拉揚等,只是從常規來

講,長棒指揮大型作品更便於提示後排的樂手。長棒的尺寸較多,一般都大於40cm,更長者如伯恩斯坦、賴納等已屬鮮見。

指揮棒的款式相當多,特別是手柄的形狀,可謂多姿多彩,常見的有圓柱狀(較老)、球狀、水滴狀、葫蘆狀、橄欖狀等,有的甚至沒有手柄,後邊這一種操縱起來不太容易但絕對靈活,如果掌握得好,技巧較其它類型更為華麗、更為繁多,但除了對前臂和手腕的力度要求之外,手指的發力也更為苛刻,因此較難掌握。

1900年前後德國指揮棒,由烏木和象牙製成1900年前後德國指揮棒,由烏木和象牙製成

一直到20世紀初期,歐洲比較流行的指揮棒都是烏木為主體,兩端裝飾以象牙或銀箍以醒目,特別講究的甚至有整根用象牙製成並且鑲嵌寶石,有些訂製的款式往往還會銘刻上所有者的名字。

1920年訂製象牙烏木指揮棒,頂端刻有姓名1920年訂製象牙烏木指揮棒,頂端刻有姓名

重心

棒體直徑和重心的位置是鑑定指揮棒質量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講,從手柄處馬上細下來並均勻縮小直徑至棒尖的為好,但不能太細,否則強度沒有保障,棒的質地也不能太過偏,太硬不便於打拍子,也會增加手腕的負荷,而且易折;太軟在揮舞時容易形成光影,影響樂手接受準確的節拍。

棒的重心一般是在手柄的最細處,現在有很多款式已不遵循此規則,這樣的重心位置便於操縱而且可以省去很多力氣,因為重心位置恰位於手指邊沿,槓桿原理可得到更好的套用。

有的人在指揮時根據自己的習慣把重心加以變換,特別是大師們,幾乎一人一個樣兒,如伯恩斯坦的就在棒體的十分之一處。大師們的指揮棒多是定製的, 紐約愛樂樂團有一位樂手以製作指揮棒技術精良、工藝精美聞名,很多大師的指揮棒都經他之手特別加工製作,想來費用不菲。

握法

選購指揮棒還有一點不要忽視,就是個人的手型和握棒方式。如果手較小,最好不要選圓柱狀和球狀手柄的,否則揮動起來很費力,最好選葫蘆狀和橄欖狀手柄。一般地,在其它條件俱佳的情況下,手柄相對較小、棒體相對較長者更容易操縱,指揮起來造型感也較強,握棒方式也更靈活多樣。

棒體的顏色以白色為佳,樂手們可以看得更清楚。

如果就是打寫意化的拍子,在指揮棒的選擇上不必太較真兒,如果想深層訓練,就絕對要認真對待、精挑細選,而且一旦找到合適的握棒方式和類型,最好不要換其它類型的棒,一定要換也要換手柄尺寸相仿或略小者,如換了較大者會顯得動作遲滯生硬,相當彆扭,這是手腕不能適應變化以後的重量和重心所至。

初學

如果您是初學者,還是向您推薦葫蘆狀或水滴狀手柄的指揮棒,這樣便於掌握,如果用這種類型的指揮棒能把《威廉·退爾》序曲、《加亞涅》之馬刀舞曲、《塞維亞的理髮師》序曲等每一點節拍都表達得清清楚楚,那么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基本功就相當堅實了,用一般的指揮法也不在話下,而且能培養出相當美妙的握棒手型和形體造型。

最後一點,指揮棒的好壞並不能決定它下面流出的音樂一定如何如何,勤學苦練才是首要的,如果這時還有一根得心應手的指揮棒,才是如虎添翼吶。

我用過的指揮棒我用過的指揮棒
指引棒指引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