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五頂廟是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廟,亦稱碧霞元君廟,分別為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東頂
東頂在東直門外,俗呼東頂。因廟側有一株數百年的老榆樹,順義、通縣一帶人又稱為孤榆樹廟,現已無存。南頂
南頂位於豐臺區大紅門外南頂村,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國年間傾記,現已無存。西頂
西頂亦稱廣仁宮碧霞元君廟,俗稱娘娘廟,位於海淀區藍靛廠。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稱護國洪蕊宮,清康熙五十一年改稱廣仁宮碧霞元君廟,有大殿五進,旁有七十二司,以及清聖祖御製碑、乾隆御書聯額並御製詩碑。民國時曾為舍粥廠,1949年後曾為療養院,70年代闢為北京橡膠五金廠。現存山門、大殿、配殿及古柏。西頂位於海淀區四季青鄉藍靛廠長春橋畔。據明末劉若愚《酌中志》,“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始建西頂娘娘廟於此”。
據《京城古蹟考》,該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奉敕重修。㉓據《日下舊聞考》,該廟初名護國洪慈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名為廣仁宮。正殿高懸康熙皇帝御書“金闕宣慈”匾額。殿前立有康熙皇帝御製碑。碑文記述了重修西頂的經過和奉祀碧霞元君以廣其仁之辭。“宮門坊楔內額曰泰岳同瞻。外額曰坤貞普育。左右坊楔各一:左坊內額曰安貞福地,外額曰弘育仙都;右坊內額曰資元真境,外額曰懷保春台。皆聖祖(康熙帝)御書。”到了乾隆朝,正殿內又增懸乾隆皇帝御書“坤元廣毓”匾額及對聯“蕃滋遍錫寰區福,長養宏敷雨露恩”,並立碑一通,“欽賜監生內官學教習徐挺撰”。廟內還有明碑二通,“一敕諭碑;一護國洪慈宮碑,大學士朱延禧撰”。
據《京城古蹟考》,該廟還有御賜珠冠三頂,並袍幡等物,又有御書經一卷,由弁兵輪番守護。
據《燕京歲時記》,該廟“山門中四大天王像神氣如生,猙獰可畏,座下八鬼怪尤覺駭人,凡攜小兒者多掩其後而過之。廟有七十二司神,皆繪畫,非塑像也”。
西頂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有廟會,熱鬧非凡。自明代起,北京人即有赴西頂進土之風俗。據明末劉若愚《酌中志》載,“(西頂)其地素窪下,時都中有狂人倡為進土之說。凡男女不論貴賤,筐擔車運,或囊盛馬馱,絡繹如織。甚而室女艷婦,藉此機會以恣游觀,坐二人小轎,而懷中抱土一袋,隨進香紙以徼福焉”。
清廷對西頂廟會十分重視,“每開廟時特派大臣拈香,與丫髻山同,他處無之”。
西頂至民國時仍基本保存完整,但已甚為衰敗。據《一四七畫報》1946年5月14日所刊署名“痴呆”的《西頂廟》一文,當時該廟的概貌為:
“廟內重門,為馬、趙、溫、劉四神將,各尊神之頂上檐間皆附以小型立額,上鐫尊神聖號,此為本廟之特色也。內則為丹墀月台,上為正殿,中祀擾攘九位聖母娘娘,正中為天仙、子孫、眼光,左龕為催生、送生、乳母,右龕則癍疹,痘疹等神。本廟大殿亦為工字型,而前殿後寢宮,中以長廊聯繫之,惟規模則遠遜於故宮之文華、武英,且本廟之娘娘像悉為青銅所鑄,當年本廟之富庶可以想見。而殿後中前有法身較小之娘娘像一尊,其面內向,而鏽蝕斑剝,其蒼翠欲滴較其他各神為尤甚。神後之圍屏,髹漆亦剝落過半,然此究為神不知也。正殿四周群房綿亘,則為冥府七十二司,其一切較諸東嶽廟則不及遠甚。其各司之尊神鬼使大都坍塌倒壞,東西配亭敗壞尤甚。其庭院雖廣,無非蔓草荒煙。則本廟除廟會外,人跡罕至,可知也矣。至極北有大殿三楹,建築雖宏,然裝修皆無,中祀太乙救苦天尊及東嶽大帝仁聖天齊。再後為小後宰門一,門內兩旁為護法金甲神,金身甲冑,分持斧鉞長槍,其法身較山門內尊神尤為高大。惟門頂滲漏過甚,致神為雨水所沖,色落泥流,而毀敗殊甚。內有小院落,建崇閣,為後閣藏經樓,上祀玉宇金天昊穹玉皇上帝,樓下為護國佑民忠義仁勇伏魔協天關聖大帝。而院有大鐵花瓶一對,高可五六尺,上貼紙條書‘婦女在右方’。詢諸當地人,始如冬季嘗為粥廠雲。”
西頂現存山門、大殿、配殿及古柏。
從西頂往西約三里處,有一個叫纏腳灣的小村,村中曾有箇舊西頂。現只存地名,廟址無考。
北頂
北頂位於朝陽區大屯北頂村。清乾隆年間整修,1976年後殿因地震坍塌,後被翻蓋為北頂國小校。現僅存山門、前殿。 北頂位於朝陽區大屯北頂村。廟建於明代,內有宣德年間(1426-1435)銅鐘一座,萬曆年間銅爐一座,崇禎辛未碑一通,董其昌撰書。清乾隆年間奉敕重修。廟宇主體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鐘樓和鼓樓。“每歲四月有廟市,市皆日用農具,游者多鄉人。”北頂廟市是昌平、沙河一帶農民的商品交易所。廟市一直到解放初期才中斷。
中頂
中頂在右安門外十里草橋,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民國時又重修。現存山門、大殿以及石獅、張玉書篆額、史夔撰文石碑等。中頂在右安門外今豐臺區南苑鄉草橋北中頂村。唐代此處建有萬福寺,後寺廢。明天啟七年在其址稍北建碧霞元君廟。清乾隆三十六年發帑重修,額曰“護國中頂岱嶽普濟宮”。“前殿奉碧霞元君,額曰‘資生溥化’,中殿奉東嶽,額曰‘大德曰生’”,均為乾隆皇帝御筆。廟有康熙年間大學士王熙、李天馥所撰的兩通石碑。
中頂附近水田極多,且土質肥美,屬於沙性,適宜種花。這一帶的人們,自明清以來,大多以育花為業。《帝京景物略·草橋》說:“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以種)花為業。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圃人廢晨昏者半歲,而終歲衣食焉。”
據《燕京歲時記》,中頂廟會之日期,原為四月初一,後改為六月初一。“市中花木甚繁,燦如列錦,南城士女多往觀焉。”㊹花市繁華是其他各頂所沒有的特色。
中頂廟會正逢盛夏,乃賞蓮時節。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六月朔日,各行鋪戶攢聚香會,於右安門外中頂進香,回集祖家莊回香亭,一路河池賞蓮,簫鼓弦歌,喧呼竟日。”
民國初年,中頂廟會仍極興盛。據《群強報》1916年6月30日報導:該日,右安門外中頂普濟宮開廟,“城鄉各處中幡、開路、大獅、秧歌、少林、石鎖、花壇、跨鼓等會均往進香”。為了維持廟會秩序,“昨經住持道士李永源稟請本管營汛,屆期派兵彈壓”。
中頂現存山門及山門前兩座石獅和前殿。正殿前有一石碑尚完好,為“中頂普濟宮百子勝會碑記”,是康熙三十五年夏,由“正陽門外珠市口百子老會眾等誠立”㊼。百子會,即祈求元君賜子之會。
意義
北京的五頂,分布在郊廓之間,環列於京城,既是過去許多北京人寄託精神信仰之所,又是民俗活動之地,還是商品交易之處。因此,五頂在明清及近代北京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北京道教廟宇
道教發源於中國。金末元初,道教分為全真、正一兩派。1219年成吉思汗封全真道教龍門派祖師邱處機為國師,賜號長春真人,其住所賜名長春宮,命他總管道教,全真道教開始在北京傳播。邱死後葬於長春宮東側白雲觀內,於是白雲觀成為道教全真派的第一叢林。到1948年,北京共有道教官觀65座。除白雲觀外,還有朝外大街的東嶽廟、火德真君廟等正一派的寺廟。 |
白雲觀 | 呂祖宮 | 火神廟 |桃源觀 | 玉虛宮 | 五道廟 | 五頂廟 | 岫雲觀 | 三官廟 | 秀峰寺 | 大高玄殿 | 靜福寺 | 元聖宮 | 東嶽廟 | 慈善寺 | 蟠桃宮 | 關帝廟 | 文昌帝君廟 | 一畝園娘娘廟 | 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 | 伏魔大帝宮 | 昭顯廟 | 凝和廟 | 宣仁廟 | 都城隍廟大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