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

張恨水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張心遠,安徽安慶潛山縣人。他是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章回小說家,鴛鴦[動物]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1911年,張恨水開始發表作品;1924年,張恨水憑藉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此後,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張恨水著作]》的問世讓張恨水的聲望達到頂峰。張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對舊章回小說進行了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1967年,張恨水在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2012年10月12日張恨水的骨灰安葬於故鄉安徽潛山張恨水紀念館並立銅像。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少年時期

1905年,十歲的張恨水在江西黎川讀書時,先後閱讀了《殘唐演義》、《三國演義》等小說。從此,他“跌進了小說圈”。

1912年,因為家道中落,張恨水隨母親回到潛山,同年底考入蘇州蒙藏墾殖學校。

1913年9,由於墾殖學校被迫解散,輟學後的張恨水開始自謀生路。

報人生涯

初入報館

1914年,十九歲的張恨水到漢口投靠在報館工作的本家叔伯張犀草,開始了媒體生涯,自取筆名“恨水”。

1918年,張恨水到安徽蕪湖《皖江日報》任總編輯兼文藝副刊。同年,創作了中篇文言小說《紫玉成煙》,該小說也是張恨水真正的處女作品。

1919年,張恨水發表小說《南國相思譜》。

1920年,張恨水擔任天津《益世報》和蕪湖《工商日報》駐京記者,同時還兼任世界通訊社總編輯,並應邀為上海《申報》和《新聞報》撰寫通訊報告。

成名之路

1924年,恨水開始在《夜光》上連載第一部後來產生影響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該小說對當時官場和社會的奇聞怪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嘲諷和譴責。小說連載了五年之久,直到1929年1月底才刊載完畢,獲得讀者的青睞。張恨水也由此一舉成名。

1925年,張恨水擔任《世界日報》副刊主筆,其長篇小說《新斬鬼傳》、《金粉世家》也相繼在該報的“明珠”副刊連載。其中,《金粉世家》全書100萬字,揭露當時上層社會和官場貪婪、偽善、腐敗的生活。這部作品進一步擴大了張恨水的影響。

1930年,張恨水在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上連載了集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該小說被戲曲、電影、電視等多種藝術樣式所改編,《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

轉變文風

1931年,由於東三省淪陷。為表示內心激憤,張恨水把在《新聞報》上連載的長篇小說《太平花》增寫了抗戰內容。這是張恨水的第一部宣傳抗戰的作品。此後,他又連續發表了《熱血之花》、《東北四連長》、《潛山血》等一系列抗戰作品,並於1932年出版宣傳抗戰的短篇小說集《彎弓集》。

1934年,張恨水由北平出發,遊歷西北。他以西北人民的生活為素材,創作了《燕歸來》、《小西天》兩部長篇小說,分別發表於上海《新聞報》和《申報》。

1936年,張恨水前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張恨水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期間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

1937年,張恨水因病到蕪湖住院治療。病癒後,他和家屬一同回故鄉潛山。年底,張恨水前往重慶,加入《新民報》工作,任主筆、總社協理、重慶版經理,自編重慶版文藝副刊《最後關頭》。

1939年,張恨水在《新民報》上連載寓言式長篇小說《八十一夢》。由於這部作品鞭撻了貪官污吏,觸犯了當時社會上的權勢人物,張恨水受到嚴密的監視。因此,張恨水被迫只寫了十四個夢便停了筆。

1945年,張恨水創作了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虎賁萬歲》,該小說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

1948年,張恨水因故辭去北平《新民報》的所有職務,結束了四十年的新聞生涯。

晚年歲月

1949年,張恨水發表了《寫作生涯回憶》。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1955年,張恨水健康狀況開始好轉,便辭去文化部顧問職務,又專事寫作。

1956年,張恨水創作了遊記《西北行》,刊於上海《新聞日報》。

1967年,張恨水因腦溢血發作在北京逝世。

筆名由來

張恨水張恨水
二三十年代國內最走紅的作家,張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小說風靡全國,傾倒無數男女。他每天同時給七八家報紙創作連載小說,其效率才思可謂天下無敵。他不僅用連載小說救活了多種報紙,且以一支筆養活著數十個人口的大家族,一生創作作品高達3000餘萬字,堪稱海內第一。張恨水才子佳人式的3次婚姻和坎坷命運可嘆可泣。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1914年春天,張心遠回到他的出生地南昌,進了南昌補習學堂。他更加努力、節儉。靠著兩間破屋的租金,緊緊巴巴維持著最低生活。他一點沒覺得苦,有書讀,就有希望。心裡有了希望,就有快樂。這中間,他還去過一次景德鎮,探望他的童年女友秋鳳。可秋鳳已為他人婦了,他未見著,他不由越發感到童年友誼的純真。剛到秋天,他又被迫失學了。他記得,那天中午放學的時候,他去故居收房租,住戶告訴他:這房子我已買下來了。說著就拿出一紙房屋契約。

他拿到手裡一看,有他母親的指印和她畫的十字押。他的心不覺得往下一沉。想起放暑假的時候,母親的一封來信,說他已是有妻室的人了,不能把妻子長期扔在家裡守空房,這於情於理不合,外人要說閒話的。母親催他回去。為了節省路費和時間,他沒有回去。他什麼都明白了,一句話沒說,就回到舅舅的銅匠鋪子裡。舅舅對他說:“別怪你媽,她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她受了很大壓力,你以良叔叔,你岳家,還有許多鄉人。”心遠苦笑了一下,說:“我知道。”“你準備動身回家?”舅舅關心地問。他搖了下頭,說:“我明天走,到武漢去。”舅舅驚詫地反詰他:“到武漢去?”

“嗯。”他應著,“我的本家叔叔張犀草在漢口做編輯,我到他那裡看看可找到事做。”

舅舅為他做了頓好吃的,又給他5元川資,叮囑他說:“能找到事做更好,找不到事做就回家去,免得你媽時時牽掛著你。”

張犀草在漢口的那家小報,就他一個獨腳編輯。心遠雖然晚他一輩,但他們年齡相差不多,而且他早就知道心遠的詩名。見著他很高興,把他安排住在一家雜貨鋪的樓上,對他說:“我一個人辦一張報,正缺個幫手。你來得正好。你還可以寫詩,武漢的報紙很多,可以寄去發表。”

心遠的工作就是“補白”,一天只需要到報館工作一兩個小時就可完成。其餘的時間,他就寫詩。他給報紙投寄詩稿時,得署上名字。他猶豫了,父親教導深深地刻印在他記憶中,詩文小說之道,雕蟲之技,茶餘飯後的消遣品,他不想具上心遠這個名字,可用什麼樣的名字呢?他又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和他喜歡的李煜的那闕詞。他反覆吟起了最後一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又想起他為《小說月報》的兩篇小說所署的筆名,又感嘆起自己事業無成,命運多舛,世態冷熱,他的青春年華似水般在流逝,突然間,他心中生起對命運的不甘和反抗情緒,他無聲地呼喊起來,我不能沉淪,我要去和命運抗爭!不能讓青春時光白白流逝。他提筆在張犀草認為寫得好的詩章上,署上了“恨水”這個筆名。

摘自《張恨水傳》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2月23日第七版)

在一次講演會上,有人向張恨水發問:張先生,賈寶玉認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輕時你是否與哪位小姐戀愛,不幸情場失意,心裡耿耿於懷,才取名“恨水”的呀?張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麼‘情場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為我喜歡南唐後主李煜的一首詞——《烏夜啼》。接著,他朗誦起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重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將“恨水”二字特別拖了長腔,然後說“我喜歡的這首詞里有‘恨水’二字,我就用它做筆名了。”他取其中“恨水”兩字作為筆名,意在勉勵自己要珍惜光陰,勤奮進取,不要讓光陰象流水一樣白白地流逝了。

主要作品

張恨水張恨水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播出)、《啼笑姻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北雁南飛》、《歡喜冤家》、《滿江紅》(已改編為電視劇紅粉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秦淮世家》、《藝術之宮》等。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此外還有《仇敵夫妻》等。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主要小說

作品名稱 小說類型 連載/發表時間 作品名稱 小說類型 連載/發表時間
《舊新娘》 文言短篇小說 1913年 《游擊隊》 長篇小說 1938年
《梅花劫》 白話短篇小說 1913年 《衝鋒》 1938年
《青衫淚》 長篇白話小說 1913年 《八十一夢》 1939年
《未婚妻》 中篇小說 1916年 《潛山血》 1939年
《紫玉成煙》 1918年 《秦淮世家》 1939年
《南國相思譜》 長篇小說 1919年 《蜀道難》 1939年
《皖江潮》 1921年 《大江東去》 1940年
《春明外史》 1924年 《水滸新傳》 1940年
《荊棘山河》
中篇小說
1926年 《魍魎世界》 1941年
《交際明星》 1926年 《傲霜花》 1943年
《金粉世家》 長篇小說 1927年 《虎賁萬歲》 軍事小說 1945年
《春明新史》 1928年 《巴山夜雨》 長篇小說 1946年
《戰地斜陽》 短篇小說 1929年 《紙醉金迷》 1946年
《落霞孤鶩》 長篇小說 1930年 《五子登科》 1947年
《滿江紅》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53年
《美人恩》 《孔雀東南飛》 1954年
《熱血之花》 1932年 《記者外傳》 1957年

其它作品

作品名稱 類型 發表/出版信息 作品名稱 類型 發表/出版信息
《熱血之花》 電影劇本 1932年《上海畫報》 《我的寫作生涯》 回憶錄 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彎弓集》 文集 1932年北平遠恆書社 《剪愁集》 詩集 1993年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
《水滸人物論贊》 散文集 1944年重慶萬象周刊社 《最後關頭》 雜文集
《山窗小品》 散文集 1945年上海雜誌公司 《張恨水散文》 散文集 1995年安徽文藝出版社

作品改編

播出/上映時間 改編作品 形式 導演 主演
1931年 春明外史 電影 史東山 金焰、紫羅蘭
1974年 啼笑因緣 電視劇 王天林 李司棋,陳振華,歐嘉慧
1980年 京華春夢 電視劇 王天林 劉松仁,汪明荃
2003年 金粉世家 電視劇 李大為 陳坤董潔劉亦菲
2004年 《啼笑因緣》 電視劇 黃蜀芹 胡兵袁立夏雨
2006年 夜深沉 電視劇 姚曉峰 陶虹,何冰馮紹峰
2008年 紙醉金迷 電視劇 高希希 陳好、何賽飛、胡可、羅海瓊

愛情婚姻

綜述

張恨水結過三次婚,第一次是母親包辦的婚姻。這是在蒙藏墾殖學校解散後。當時張恨水並不願結婚,他的學業未就,從小立下乾一番事業的志願連一點影子都未見著,他不願過早地成家。何況,他摯愛的才子佳人小說早已在他心中造就了一個幻影,他憧憬著郎才女貌的美妙生活,希望能找到一個才貌雙全,溫柔賢慧,富於生活情趣,能夠理解他的終生伴侶。正因為有著這個念頭,他對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著一種本能的恐懼。

洞房變臉

秀姑娘變大花臉

母親最大願望,就是把兒女們一個個撫養成人,幫助他們成家立業,這樣才能對得起死去的丈夫。心遠是長子,已經十九歲了,按照當地早婚的風俗,早已過了娶妻的年齡。所以當心遠在蘇州蒙藏墾殖學校讀書期間,母親就為他聘定了媳婦。新娘姓徐名文淑,也是潛山人,家住源潭鄉徐家牌樓,祖上是官宦人家。

母親知道張恨水心高氣傲,從小愛看才子佳人小說,對女子的外貌要求很高,特意拉著張恨水坐了獨輪小推車,來到徐家牌樓相親。他們坐在戲台下,媒人指著坐在遠處的幾個姑娘中的一個,張家看到的是一個外貌清秀端莊的姑娘,張恨水也就認同了這門親事。

成親的一天終於來到了,嗩吶齊奏,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客人們大聲喝彩道賀,張家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這氣氛在花轎進門時達到了高潮。

新郎新娘拜完了天地,新娘子入了洞房,張恨水用秤桿挑開新娘子的紅蓋頭,一下子傻了,面前坐著的女人門牙露出唇外,嘴巴怎么也合不攏,一張粉臉因為哭哭啼啼,早已被淚水沖成一道道小溝,黃一道,白一道,成了一張大花臉。頭上是紅頭繩纏得緊緊的,高高翹著的粑粑頭,下面是一雙裹過又放開的小腳,真是個地地道道的鄉下醜姑娘,距離心遠心目中的佳人形象,不啻十萬八千里。

掉包計毀了愛情

原來當初相親的時候,媒人指的是那家人家漂亮的二姑娘,可是定親定的卻是醜陋的大姑娘,徐家用了卑劣的掉包計。張恨水一下子受到極大的打擊,他咽不下這口氣,溜出門外。

客人們紛紛出門四處尋找新郎官,總算在村外峽嘴子西邊的一座小山上找到了張恨水,在親友客人們的軟硬兼施下,張恨水只好又回到了洞房。

張恨水不得不接受這一既成事實,母親作主包辦的婚姻使他處在極為尷尬的境地,他渴望自由戀愛,不願締結這沒有愛情的婚姻,但是他又深知孝為人之根本,孝敬母親是他的職責。他不願傷母親的心,承擔不孝的罪名。他沉溺在進退兩難之中了。

妻子發憤圖訴訟

張恨水不得不接受這一既成事實,這與他的理想距離太遠了。他遭此打擊,實在不願意再待在家裡,過了幾天,就以到南昌求學為名,離開了家中。

張恨水與徐文淑沒有愛情,徐文淑雖然有一個教私塾的爸爸,卻不識字,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女子,結婚之後,因為得不到張恨水的愛憐,發誓讀書識字,想當訴訟師告張恨水。後來能讀會寫,能夠看懂最淺的佛經。徐文淑孝敬婆婆,為人寬厚,婆婆也比較喜歡她,張恨水一直供養著她。後來還曾經和她生過兩個小孩,很可惜,這兩個孩子後來都不幸夭折了。

張恨水最早創作的長篇小說名為《南國相思譜》,曾在蕪湖的報紙上連載,這部小說已經散佚,從題目分析,是一部言情小說。張恨水成為一個言情小說作家不是偶然的,這與他在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得不到滿足無疑有著重要關係,他需要通過描寫愛情來宣洩自己的情感。

美滿家庭

家人家人
作為漂在北京的一名文人,張恨水時時感受到孤獨,於是在朋友的建議下,他來到北平一所專門收養流浪女子的平民習藝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當時感情有一點空白狀態,他就通過這個身份上不如他的,把自己的憐愛之心表達出來”。

第二次婚姻雖然給了張恨水一個完整的家,但是並沒有讓他完全安分下來,秋霞原來不認字,張恨水教她認字,一點一點地教會之後,胡秋霞後來已經能夠看報了。胡秋霞晚年的時候,自己說,我那個時候貪玩,不努力,我假如當初努力一點的話,我的文化水平會更好。胡秋霞這個人是非常好,心地善良,淳樸老實,心直口快,從來不跟人耍手段、使心眼,所以,深受張恨水的親近。張恨水自己後來,自己出錢,用他的稿費創辦一個報紙,叫《南京人報》,是他在南京的時候創辦的,他自己創辦。中國作家用自己的稿費創辦自己的報紙,恐怕他是第一人。這個時候,胡秋霞是家裡最支持的一個,她貢獻出自己大量的首飾和私房錢,為辦報提供資金,表現出她的深明大義。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張恨水相差太遠,她不了解張恨水的思想,他們之間沒有多少共同語言,精神上的裂痕無法彌補,所以張恨水還是感到孤獨,他還在等待愛情的降臨。

琴瑟雙音

1931年,著名小說家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單行本出版發行,引起轟動,但更讓36歲的張恨水興奮的是,就在這時,他真正遇見了自己生命中的紅顏知己。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時候,在北京一次遊園會上,張恨水認識了一個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雲。

周淑雲出身是一個破落官僚的家庭,父親早死,家裡負擔比較重,她愛讀張恨水的小說,愛唱京戲,聰明伶俐,張恨水也非常喜歡京戲。張恨水剛到北京的時候,第一次拿了工資還了債,付了房飯費之後,只剩下一塊錢,就這一塊錢,還有一個月,但是張恨水看到一個戲園子貼著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三個人聯袂演出,票價最低是一塊,馬上就把這一塊錢買了戲票,到戲園裡去看戲了。可見他對京戲的熱愛。那么正好,就是說他跟周淑雲,雖然他比她大十幾歲,但是他們兩個人談京戲,談小說,很有共同語言,周淑雲也愛上了他。那么這樣,周淑雲願意做張恨水的外室。張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雲結婚了。結婚之後,張恨水從《詩經·國風》當中,《國風》當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給周淑雲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張恨水找到了他的愛情。周南會唱歌,尤其會唱京劇,張恨水會拉京胡,那么張恨水拉著京胡為她伴奏。周南善於交際,可以陪丈夫去拜訪朋友,接待賓客,她深得婆婆的喜愛。儘管小姑子的年齡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後來還學會寫舊體詩,所以張恨水原來的理想“紅袖添香夜讀書”這個時候終於實現了。

抗戰的時候,抗戰初期,周南不避艱險,帶著兩個兒子來到重慶,與張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過了艱難的抗戰時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張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創作才能

張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緣》,再版二十多次,先後六次拍成電影,創下了一個記錄。還有不法書商盜用張恨水的名字,攢出了一百多部偽書,在市面上銷售,倒也賣得不錯。

1928年是張恨水寫作最忙的時期。這一年,他竟同時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間》、《劍膽琴心》6部長篇小說在不同的報刊上連載,6部小說的人物、情節、進程各不相同,如此超群出眾的寫作才能,確非常人所能想像。其時,文友中風傳:每天晚上九點,報館來索稿的編輯便排隊等在張家門口,張恨水低頭在稿紙上奮筆疾書,數千字一氣呵成,各交來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將桌上上了癮,報館來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將,右手寫,照樣按時交稿。

讀者分布廣

他的讀者上有鴻儒,下至白丁。被尊為“教授之教授”的大學者陳寅恪也是張恨水的冬粉。早在西南聯大之時,陳寅恪身染重疾,雙目失明,他請好友吳宓去學校圖書館,借來張恨水的小說《水滸新傳》,每日讀給他聽,這便成了他每日病床上的惟一消遣。

魯迅的母親是張恨水的“小說迷”,魯迅是個孝子,每逢有張恨水的新書出版,是一定要買回去送給老母親看的。劉繼興查閱《魯迅全集》,其中直接提到張恨水的地方只有一處,是1934年在上海時寫給母親的一封信:“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三日前曾買《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張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書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過,不知內容如何也……”

張恨水曾自比“推磨的驢子”,“除了生病或旅行,沒有工作,比不吃飯都難受”。在張恨水的女兒張政的記憶中,父親“大約每日九點鐘開始寫作,直到下午六七點鐘,才放下筆吃晚飯,飯後稍事休息,然後寫到夜裡十二點鐘,日復一日。”“父親的寫作很辛苦,在書桌前,他俯伏了一生。”

張恨水“稿德”之佳,在報館編輯中也有公論。向他約稿,幾乎有求必應,也從不拖稿,《金粉世家》連載五年零四個月,只是因為女兒患猩紅熱夭亡,過於悲痛,停登過一天。而二十四小時之後,又將後稿補上。

當時,高官政要紛紛以結交張恨水為榮。蔣介石、宋美齡前往看望,張恨水客氣接待,卻讓傭人送其出門;張學良派副官赴京,邀張做文化顧問,掛個虛職,月薪100大洋,張恨水卻以“君子不黨”婉拒。這個帶著皖南口音的“鄉下人”,一生未入任何黨派,也不任公職,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人生守則,姿態低到極致。他曾自言道:“寫字就是營生罷了,如同擺攤之類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實在如斯。”

他引以為榮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費換來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隻筆,日子倒過得不錯”。宅院裡有他親手種的棗樹,槐樹,櫻桃樹,桑樹,丁香,“隔著大玻璃,觀賞著院子裡的雪和月,真夠人玩味”。

小說發行量

茅盾茅盾

張恨水的小說發行量之大,可謂空前絕後,當今的暢銷書作家們根本無法和其相比,只能望洋興嘆。僅他的《啼笑因緣》,至少出過二十餘版。這還僅僅是指正式出版的數量。如今書籍市場上最流行、也最讓人頭痛的“盜版”問題,並非現代人的發明,在張恨水的那個時代就早已存在了。在抗戰時期,僅在淪陷區便出現過一百多種冒名“張恨水”的偽書。有這樣一件趣事,1956年,張恨水列席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茅盾把他介紹給毛澤東主席,毛主席說:“還記得,還記得。”茅盾說:“《××》那本書就是他寫的。”張恨水連忙更正:“那是偽書,我寫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由此可見冒名“張恨水”的偽書泛濫到了什麼程度,竟連茅盾也真假難辨。

有人非議其小說儘是“風花雪月,鴛鴦蝴蝶”,他從不辯駁。有友人當面問起,他只是溫和地反問:“鴛鴦與蝴蝶……和人的關係、感情都處得不壞,幾曾見過人要撲殺鴛鴦蝴蝶?又聽說過鴛鴦蝴蝶傷害了人?”1948年底,正值新舊政權交替之時,張恨水突患中風,喪失寫作能力。隨後,經周恩來特批,聘請其為文化部顧問,按月發給600斤大米。1954年,張恨水病情剛好轉,便辭去職務,又專事寫作,以此謀生。

女兒張政回憶說,此時的張恨水,已經是步履蹣跚,口齒不清,“爸爸伏案而作,夜深人靜,只有窗前一叢茅竹的影子,和他默默相對”。

199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張恨水與中國通俗文學研討會”給予張恨水先生很高的評價:“他的一系列最優秀的作品,熱誠關心並積極再現社會現實,不僅繼承了章回小說的特點,同時吸取了西方小說的某些技巧,使傳統形式與現代內容相適當,章回體與新文學相融合。張恨水的小說雖通俗,卻追求詞章筆法的典雅,雅俗共賞,大大提高了中國通俗文學的水平。”尤其是小說中的回目,對仗工整,用詞精巧。

創作特點

思想主題

一、夢幻情緒
張恨水小說中特有的“現代性因素”,主要表現在主人公的精神氣質上,即他們的較為弱質的心理結構、精神狀態所體現出來的無奈的傷感情緒。因為,主人公的這種傷感氣質從本質上說,可以看作是種時代情緒、時代意識、公共情感。在張恨水的小說中,這種“悲傷”“哭泣”則變成了滲透在文本中的某種審美的傷感情懷,被充分“詩意化”了。這種無奈的傷感的時代情緒,不是作為文本“構成”而存在,而是作了某種虛幻化處理。張恨水小說中的許多人物身上都較好的體現了這種“夢幻”品質。他們大都屬於同一種精神類型,普遍的情感豐富,富有才學,是富有感傷魅力的“才子”或“才女”,屬於多愁善感並帶有輕微的神經異類色彩,多愁多病,大都患有“肺結核”病、憂鬱症之類。情感文弱,體質纖弱,他們的個人努力最終無法融於時代之中。孤獨、傷感、憂鬱、無可奈何,充滿了幽怨感嘆之情。但是,他們的個體精神品質卻由此賦予了某種明顯的“夢幻色彩”和濃厚的“浪漫的感傷主義”氛圍,對當時的讀者而言,他們更認同的卻是幻想中的“具有安全意義的現實幻影的”浪漫之思,在無邊的壓抑中尋求暫時的“夢幻”解脫。所以,張恨水小說的“浪漫的感傷主義”,既是時代情緒的生動體現,也是小說自身的魅力所在。
二、欲望敘事
這類主題不僅從張恨水作品中對瑣事的描寫中表現出來,同時也從當時的男女戀愛方式上體現出來。在他諸多的言情小說中,都寫到母親變相賣女兒的情節。張恨水小說中的許多女主人公從社會價值層面說,大都是“時代女性”。張恨水筆下的“時代女性”帶有更多的世俗價值傾向,更真實,更具有普泛性,因而也更具有代表性。她們是一種時代價值、公眾欲望的體現:金錢對愛情的背叛。這種金錢對愛情的背叛主題,在張恨水小說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現。實際上,在這種小說模式中恰恰蘊含了當時的某種社會性的普遍價值趨向和文化心理,在這些看似雷同、司空見慣的故事中,表現了生長於當時文化中的“某種無意識的或被壓抑了的需要,或者明顯的和象徵的形式表現他們必須表現然而卻不能公開面對的潛在動機”。張恨水筆下的愛情,是植根於世俗煙火中的普通男女的愛情,是一種凡俗人生的愛情故事。她們毫不掩飾對金錢的追求,表現了一種經濟支配下的愛情觀。張恨水已經將中國文學中的浪漫愛情故事,進行了富有時代感的改寫,將男女愛情的神聖烏托邦還原成了現代世俗的倫理觀。張恨水筆下的女性形象,已經具有了某種明顯的現代世俗價值觀念,她們在金錢和愛情上的選擇,代表了一種市民文化的選擇。
三、正義主題
在張恨水小說中,普通市民的正義“幻想”,主要表現為他的小說的“譴責性”主題和“俠義”主題。“譴責性”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種“黑幕”性質,以滿足當時普通市民的某種對於上流社會的“怨恨”情緒—一種被壓抑了的政治欲望,和潛在的不滿與當時的政治而產生的對於社會正義的幻想性滿足。這些社會“黑幕”之所以能引起普通市民的廣泛關注和興趣,除了“黑幕”自身具有某種刺激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滿足了普通市民的某種被壓抑的潛在的正義欲望。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無法實現的正義原則,在這裡得到了某種替代性補償。除了表現在這類“譴責性”描寫之外,還表現在張恨水小說中的“俠義”成分。在情節的“俠義”故事的外表下,仍然表現的是社會話題,是當時社會正義願望的某種曲折的表現形式。因此,它們仍舊是“正義”主題小說。這類小說更多體現的是一種“俠義情操”、“俠義情懷”,一種鋤強扶弱、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精神。其實,張恨水對“俠義”小說的正義期盼主題有自己的認識。下層階級無冤可伸,就托諸這幻想的武俠人物,來解除胸中的苦悶。“言情”和“俠義”都與當時都市大眾的社會問題相關聯。張恨水的四十年代創作的大量的“暴露”小說,所表達的同樣是民間“正義”主題。但是,是正義的另一個側面,對貪官污吏、道德敗壞的指責、批判。

藝術特色

小說
一、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張恨水的文體特徵之一便是第三人稱敘事模式的大量存在,這與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必然的聯繫。張恨水是中國傳統的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學持肯定和宣揚的態度。即使是在“五四”這種批判傳統文化的時代,第一人稱的文學作品泛濫成災,他的小說依然很少採第一人稱的形式,其形態在人稱上保持著最原始的民族性與傳統性。另外,因為中國古代小說的第三人稱敘事模式大都著重對故事情節的表現,或對人物的塑造,但缺乏深刻的內在衝突與人性內容,心理描寫的匱乏與粗糙顯而易見。這種情況在張恨水的作品中,卻得到了改善。他的第三人稱敘事模式不是偶然的文體選擇,卻代表著張恨水對中國傳統文化支持的態度。他以中國傳統小說中最常見、最普通的形式,來講述新時代的故事,表達自己和人們得新時代的觀點,將傳統與新文化不露痕跡地融合。
二、章回體的小說結構
張恨水小說作品走的是通俗小說創作的道路,大都採用章回體的形式。他對章回體小說情有獨鍾,從理論上對章回體的性質,以及如何改造舊章回體小說結構,都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並成功運用在了他的小說創作當中。他對傳統的章回體加以運用和強調,但並不是毫不改進地死搬硬套。他將我國的傳統小說與現代西方小說的表現手法相融合,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上都進行了新的探索與改進,顯示出與舊章回體通俗小說不同的特徵。如在情節結構上,張恨水將傳統小說曲折多變、引人入勝的特點,與現代小說情節結構的開放性結合起來,拋棄掉傳統粉飾太平的大團圓審美觀念,而採用悲劇的形式收尾。
三、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
張恨水的語言風格親切溫和,含蓄節制,有如一個從容不迫、大家風範的藹然儒者,與國人的審美心理恰好形成對應的關係,與中國傳統文化則存在相對應的繼承關係。同時,張恨水除繼續了中國語言的傳統特徵外,還具備自己的個性化特徵。在他的小說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社會方言,使語言具備極強的表達力。他筆下的人物富有個性和生命力,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幅風格迥異的地方風俗畫。歇後語、俗語、民諺的運用,使小說更加具有詼諧的語氣和幽默感,生動活潑,更加貼近讀者的現實生活。另外,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語言個性也相當鮮明。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言語,各有其不同特點,行話、術語、土話、黑話的運用,不僅生動地描繪了民風民俗,對語言學的研究也具有參考和借鑑意義。在他的作品中,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實現了雅文化與俗文化的統一。既有尖銳的批判,但又不失幽默;既有義憤填膺的控訴,但又不失厚重;既是嚴肅的主題,但又不失情趣;既是詼諧平實的敘述,但又極富有詩意。
散文
張恨水的散文不但更直接、更集中、更具體地體現了作家的思想情感、人格意識和審美情趣,而且內容厚重、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品類齊全。敘事描寫、寫人狀物、抒情言志、議論批評、理論探究、學術漫談、藝術品鑑,無不涉獵;美文、雜文、評論、隨感、瑣記、漫談、長文、短言、格言等各種形式運用更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人物評價

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作家茅盾評)
張恨水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後世紀念

張恨水銅像張恨水銅像
2012年,張恨水銅像揭幕及骨灰安放儀式在潛山縣博物館舉行。至此,張恨水安葬故土,與家鄉的雄山厚土合為一體。位於潛山縣博物館內西側新建的張恨水墓園坐北向南,背倚天柱山余脈,占地6980平方米。墓園內設有陳列室、墓室、銅鑄像、恨水亭。

中國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中國百年文壇巨星

魯迅的《阿Q正傳》打破了中國千年的八股文言文化,開始了白話文體的小說,在這一百里中國的文壇又是如何發展,有誕生了多少文化名人。

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及作品

據1989年版《辭海》載:“盛行於清末至五四運動前後的文學流派。鴛鴦蝴蝶是指這派作品慣寫才子佳人的比喻說法。代表作家有徐枕亞、吳雙熱、李定夷等,大量發表的文言文描寫才子佳人的哀情小說。代表作有《玉梨魂》、《蘭娘哀史》、《美人福》等。”文學界一般認為,這是一個病態的消極的文學流派。但其中有些作家如包天笑、周瘦鵑、張恨水等,也曾寫過有積極意義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