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虎掌菌是一種珍稀名貴的野生食用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香味獨特,是十大名菌之一。虎掌菌過去主要依靠野生,產量很少,採集困難,價值相當昂貴。人工栽培目前還處於初期的研發和試栽階段,雖然已取得了進展,但產量還不穩定,需要進一步提高。虎掌菌在歷史上被視為中寶珍品,是向歷代王朝納貢的貢品之一。這種菌無蓋無柄,在菌體上長滿一層纖細的茸毛,呈黃褐色,並有明顯的黑色花紋,形如虎抓,因而得名。虎掌菌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很高,鮮時有濃香味,乾制後香味更濃。虎掌菌每年八至九月生長在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山懸崖的草叢深處和針葉林中。出產地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楚雄州和麗江縣少數地區,以及川西高原四川省甘孜州爐霍縣、道孚縣、九龍縣及周邊地區,但由於這一地區地處偏僻,開發時間晚,不為人們熟識。
分類地位
虎掌菌又名:黑直覺虎掌菌、翹鱗肉齒菌、老鷹菌、獐子菌等。
分類地位:菌物界,擔子菌門,傘菌綱,革菌目,坂氏菌科。
中國虎掌菌的發展歷程
虎掌菌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還有防癌、抗癌的功能,是食用菌中的佼佼者,國內外市場需求量很大,市場價格相當昂貴,每千克乾品售價高達800多元,特別韓國人把虎掌菌奉為“聖品”。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努力爭取實現人工栽培,但是由於虎掌菌不同於一般的普通木腐食用菌,它屬於外生菌根菌,必須在野外領先樹木中的樹根才能共生,因此,人工栽培出菇的難度較大。
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虎掌菌是由菌絲體生產發育而成,由菌柄和菌蓋兩大部分組成子實體。菌絲體是虎掌菌的營養器官,虎掌菌菌絲呈白色至淺黃色,絨毛狀,有分枝。虎掌菌子實體菌蓋扁半球形至扁平,初期中部稍凸,後期臍狀或稍下凹。也有些地區的品種菌蓋中凸,菌蓋中凸的品種,味微苦。菌蓋中凹的是比較好的品種。蓋徑5~30cm,蓋表淡灰黑色,表皮弄死形成暗灰棕色至黑褐色大鱗片,鱗片厚,向中部尤為粗大並呈近同心環狀,鱗片復瓦狀排列,先端常反卷或翹起。菌肉灰黑色,子實層體刺狀,刺錐形,延生,長達2~6mm,初為白色,後期變深褐色。孢子近球形,淺褐色,非澱粉質。虎掌菌產地不同,氣候條件不一樣,品種顏色及外觀也略有差異。
生活史
在自然條件下虎掌菌子實體成熟後,從菌蓋下方的菌齒尖端上發出孢子,孢子通過空氣或風力隨風村落,落到森林中含有腐殖質的土壤中,在溫度和濕度適宜條件下,孢子開始萌發後成菌絲,菌絲逐漸蔓延擴展,遇到適宜的樹根後,並與樹根的鬚根產生共生關係。經過半年菌絲的生長,菌絲開始扭結成原基,原基逐漸膨脹,幾天后出現菌柄和菌蓋,並迅速生長發育為成熟的子實體。
分布區域
野生虎掌菌在我國分布很廣,但產量很少。虎掌菌是一種珍稀名貴 的野生菌,一般生長在大山區森林的喬木林中,虎掌菌在我國主要產地有四川、雲南、西藏、甘肅、新疆、安徽、湖北、浙江、福建、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其中以四川甘孜、雲南、西藏、甘肅、新疆最多。
生態習性
虎掌菌生於夏秋季節針葉和針、闊葉等混交林中地上,大多為單生,很少有群生。虎掌菌的生長環境一般不分山區與林地,主要與環境氣候條件有關。除氣溫過高的熱帶地區或氣候乾燥的沙漠地區不適宜生長外,其他地區都能生長,低溫潮濕的西部地區最適宜虎掌菌的生長。
營養價值
功效
黑虎掌菌學名棗翹鱗肉齒菌,是著名的出口食用菌之一。菌體粗壯肥大、肉質細嫩,含有豐富的胞外多糖,不易破爛且營養豐富。據分析測定,其乾品含17種胺基酸,其中有占總量41.46%的7種人體必需胺基酸,以及11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該菌性平味甘,有追風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效,民間也用其作壯陽之用,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虎掌菌每年7至9月生長在高山林地。在菌體上長滿一層細細的茸毛,呈黃褐色,並有明顯的黑色花紋,形同虎爪,因而得名。虎掌菌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很高,新鮮的虎掌菌有濃郁的香味,乾制後香味更加濃厚。“異狀、奇香”是虎掌菌的兩大特點。洗淨的虎掌菌切為粗絲。與綠豆芽、脊肉絲一起入鍋,配加佐料炒熟,再淋上熟雞油,即成“銀牙肉絲炒虎掌菌”。此菜芳香撲鼻,滋味特殊,是食用菌菜餚中的上品。
食療作用
中醫認為:獐子掌菌性平味甘,有追風散寒、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有舒筋活血之功效,益氣補氣、治風破血、和胃通便等作用。現代醫學認為,它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之一。食用:用清涼水浸泡5-10小時洗淨,煲湯、清炒、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