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望

孫望

孫望(1912~1990),原名自強,字止畺,也稱子強,江蘇常熟張家港人。孫望幼年在家鄉讀完初小,後隨父到上海,入愛國女校就讀。升入國中之年,恰逢父親留日之時。先後在家鄉虞西國中、上海湖州旅滬公學、蘇州中學和南京中學讀完中學課程。民國21年(1932年)考入金陵大學中文系。民國23年,和同學程千帆及校外友人汪銘竹、常任俠、滕剛等組織“土星筆會”,從事新詩創作,出版期刊《詩帆》。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37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國文系。曾任金陵大學副教授。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建國後,歷任金陵大學、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國作協江蘇分會第一、二屆副主席,江蘇省高等學校語言文學教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

人物作品

著有詩集《小春集》、《煤礦史》,專著《元次山年譜》、《全唐詩補遺》、《蝸叟雜稿》等

人物歷程

孫望與程千帆等人組合“春風文藝社”,借報紙副刊編寫周刊,曾以蓋鬱金、河上雄為筆名,撰寫學術論文,開展對文學藝術的討論和爭論。利用課餘著作《元次山年譜》、《全唐詩補逸初稿》。《全唐詩補逸初稿》曾得到日本漢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教授鈴木虎雄的高度評價,認為該書“於唐詩裨益匪淺,謹為學界慶賀”。民國26年7月大學畢業,正值抗日戰爭爆發,經錢昌照推介,9月去長沙,在資源委員會所屬的一銻礦管理機關當職員。不久,田漢到長沙辦《抗戰日報》,被邀業餘為該報編寫周刊《詩歌戰線》。隨後,成立“中國詩藝社”,出版《中國詩藝》。民國27年11月12日,孫望離開湖南,到貴州都勻協助作新銻礦開採籌備工作。是夜國民黨政府以焦土抗戰為名,火燒長沙。他聞之感慨萬千,作詩曰:“半夜長沙火,熏天灸月宮。瓦灰飛鄰縣,烈焰捲雲空。焦土民何罪,棄城敵未逢。傷心三楚地,回首一墟風。”民國29年,孫望調至重慶,在資源委員會秘書處工作,住在同學薛成麟所在的工廠職工宿舍,晚間常和工人們一起,了解社會。他把抗戰前及抗戰初寫的小詩編印成《小春集》,把後兩年中寫的詩稿編印成《煤礦夫》,同時和常任俠合編出版《中國現代新詩選》。民國31年9月,受金陵大學之請到母校中文系任教。民國33年,出版《戰前中國新詩選》。民國35年春夏,隨校遷回南京,升副教授,1950年升教授。1952年後,先後任南京師範學院(1984年改為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名譽主任。他雖截去6根肋骨,身體瘦弱,但在擔任南師中文系主任期間,事必躬親。他誨人不倦,甘作人梯,對學生滿腔熱忱,對晚輩循循善誘,對中青年教師的成長關懷備至。他團結全系教師,為國家培養不少人才。在擔任名譽主任期間,仍然心繫事業,不辭辛勞,經常指導研究生和外國進修生的學習。他忠於事業,信仰堅定。在“文化大革命”中雖備受磨難,但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始終不變。1976年恢復職位時,已發白齒脫,然仍決心將餘熱奉獻給人民。他將歷年不斷輯錄的唐詩,增入《全唐詩補逸》之中,將所寫的單篇考證性論文輯成《蝸叟雜稿》,還著手整理古典文學方面的許多重要資料。1990年6月1日,於南京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