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沙南門口臭豆腐以火宮殿的姜二爹的為最佳。姜十二歲學藝,從師訪友,不斷鑽研摸索出了一手製作臭豆腐的高超技術。姜死後,其妻王滿珍帶徒傳藝,將
製作臭豆腐的“絕技”傳了下來。現在火宮殿負責製作臭豆腐的劉濤雲就是姜妻帶的兩個徒弟之一。
菜餚由來——臭豆腐的由來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閒居在會館中
,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
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
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
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
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
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醃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
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秋風颯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
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
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
,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讚不已。王致和屢
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
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
。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
。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
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
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后在秋末冬
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
,取名“青方”。而臭豆腐以長沙南門口出名,故名“南門口臭豆腐”。
作法
臭豆腐的作法如下:挑選成色新、顆粒壯的黃豆,製成老嫩適宜的豆腐坯,經過用冬菇、鮮冬筍、麯酒、瀏陽豆等原料製成的發酵水浸泡以後,取出瀝乾水,用小油鍋慢火油炸,然後在豆腐中心鑽一個小孔,滴入用辣椒末、味素、醬油、芝麻油配成的調味品。
特點
呈豆青色,外焦內軟,質地細膩,鮮香可口,既有白豆腐的新鮮細嫩,又有油炸豆腐的芳香鬆脆。
營養價值
臭豆腐屬豆製品,富有營養,聞著臭,吃著香,但臭豆腐吃多也是有害的。因為,臭豆腐的發酵工序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易被微生物污染。據測定,臭豆腐中含有大量揮發性基氨,平均每公斤含有4.9克。同時,還含有硫化氫,平均每公斤含有16.5毫克。此二成分,均為蛋白質分解的請文明用語物質,對人體有害。除此類物質外,臭豆腐常受細菌污染,其中包括致病菌。因此,臭豆腐不宜多吃。
各地臭豆腐
南京、紹興、湖北、安徽、天津、雲南等地都有臭豆腐,口味和做法也隨著當地的飲食習慣而不同。除了油炸之外,還有黃山的蒸臭豆腐、雲南的鴨油臭豆腐、烤臭豆腐乾等等。南京的臭豆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灰白的嫩豆腐,一種是瓦灰的豆腐乾。嫩臭豆腐下到油鍋里炸至金請文明用語,就可以起鍋,吃的時候澆上一些辣椒醬、芝麻醬、蒜汁、香菜、小蔥、薑末,吃起來外脆內酥軟,味道香濃;灰色的臭豆腐乾子,在油里炸的時間需稍久一些,才能炸得透,隨著誘人的臭味瀰漫開來,豆腐乾的表面就會起小泡泡,待色轉變成灰黑色,就可以吃了。這樣的臭豆腐乾子一般切成小塊,串在竹籤上,炸熟後直接刷上攤主備下的調味醬,趁熱食之,香脆可口,頗有嚼頭。南京高淳的臭豆腐在做法上也有些與眾不同。先用上好的黃豆製成水豆腐,然後把白嫩的水豆腐壓製成白白的豆腐乾子;再把豆腐乾加入到一種鹵液中。此處的鹵液是最有講究的,需要用隔年留下的爛鹹菜汁做成,純綠色、純天然,沒有添加任何色素,散發出來的是很自然的臭味。把盛放的罈子封好口,再埋到地底下,數天之後取出,白豆腐已成青墨色的臭豆腐乾了。掰開豆腐乾,可以看到從裡面到外面,都是青墨色,聞聞奇臭,炸熟後入口卻又是奇香無比。這種地道的臭豆腐,近年來已經快在市場上絕跡,出售的多是些仿製的贗品。
但是想南門口臭豆腐這類東西還是少吃為妙,容易破壞腸胃的功能,食物殘渣。食物殘渣殘留在腸道中和大量的病菌集結在一起,日積月累,形成如岩石般堅硬的礁狀物質,牢牢的粘連在腸壁上,醫學稱之為“糞礁”。形成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