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廣袤無際的非洲沙漠中覓食,當他們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們歡呼雀躍起來,在巨石的指引下,他們學會將骨頭當作工具和武器,開始獵食動物,並收復了同類搶占的失地,隨著他們的首領將骨頭拋向空中,畫面切換至數百萬年後的未來。
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那是一塊被埋藏了數百萬年的黑色石板,與遠古時期人猿們發現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進行實地考察時,太陽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隨即發出了刺耳的無線電信號。
18個月後,“發現一號”太空船向木星進發,除了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之外,飛船上還有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和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整個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飛行途中,哈爾突然向鮑曼報告控制通訊裝置的某個零件將在72小時內發生故障,可經過檢測之後,鮑曼和普爾發現哈爾所說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們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聯繫,得出了哈爾作出錯誤預測的結論,兩人震驚不已,因為哈爾9000型電腦從未出過任何差錯。
鮑曼和普爾開始質問哈爾,而哈爾建議將零件放回原處以觀後效。為了避免讓哈爾偷聽到談話內容,鮑曼和普爾躲進太空艙中交談,普爾坦言感覺不妙,認為如果一旦證實哈爾出錯,就必須將其關閉。兩人萬沒想到,雖然哈爾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卻可以透過視窗讀取唇語。
哈爾決定先發制人,他用太空艙撞斷了正在更換零件的普爾的氧氣管,令其漂浮在太空中。鮑曼出艙營救,而冬眠的三位科學家隨即因電腦失靈而悉數喪生。哈爾拒絕為返回的鮑曼打開艙門,萬般無奈之下,鮑曼冒著患上減壓病的危險通過緊急密封艙進入飛船,直奔哈爾的邏輯記憶中樞,當哈爾被徹底關閉時,鮑勃發現飛船已經飛抵木星。
鮑勃乘太空艙駛離飛船,在木星軌道上發現了又一塊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鮑勃突然高速穿過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最終置身於一間風格古樸華麗的臥室。鮑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際,第四塊石板出現在床邊,石板將他變成透明光團中的胎兒——星孩,星孩凝視著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Dr. Dave Bowman | 凱爾·杜拉 |
Dr. Frank Poole | 加里·洛克伍德 |
HAL9000 | 道格拉斯·雷恩 |
Mission Controller | Frank Miller |
Dr. Heywood R. Floyd | William Sylvester |
Moon-Watcher | Daniel Richter |
Dr. Andrei Smyslov | 雷納德·洛塞特 |
Elena | Margaret Tyzack |
Dr. Ralph Halvorsen | 羅伯特·比提 |
Dr. Bill Michaels | Sean Sullivan |
Astronaut | Bill Weston |
Aries-1B Lunar Shuttle Captain (as Edward Bishop) | Ed Bishop |
Astronaut | Glenn Beck |
Poole's Father | Alan Gifford |
Poole's Mother | Ann Gillis |
Aries-1B Stewardess | Edwina Carroll |
Stewardess | Penny Brahms |
Stewardess | Heather Downham |
Astronaut | Mike Lovell |
Ape | John Ashley |
Ape | Jimmy Bell |
Ape | David Charkham |
Ape | Simon Davis |
Ape | Jonathan Daw |
Ape | Péter Delmár |
Ape Attacked by Leopard | Terry Duggan |
Ape | David Fleetwood |
Ape | Danny Grover |
Ape | Brian Hawley |
Ape | David Hines |
Ape | Tony Jackson |
Ape | John Jordan |
Ape | Scott MacKee |
Ape | Laurence Marchant |
Ape | Darryl Paes |
Ape | Joe Refalo |
Ape | Andy Wallace |
Ape | Bob Wilyman |
Ape Killed by Moon-Watcher | Richard Woods |
職員表
製作人 | 斯坦利·庫布里克、Victor Lyndon |
原著 | 阿瑟·克拉克 |
導演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副導演(助理) | Derek Cracknell、Richard Hoult、Richard Jenkis |
編劇 | 斯坦利·庫布里克、阿瑟·克拉克 |
攝影 | 傑弗里·安斯沃思 |
剪輯 | Ray Lovejoy |
藝術指導 | Anthony Masters、Ernest Archer、Harry Lange |
美術設計 | John Hoesil |
[以上內容來自]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內容來自]
原聲資料
《2001太空漫遊》使用了幾個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如在壯觀的太空站會合點與月球降落過程中使用的哈恰圖良(芭蕾舞劇“蓋亞妮”)、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華爾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和作為開場樂的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曲目 | 名稱 | 時長 |
1 | Overture:Atmospheres | 2:49 |
2 | Main Title ; Also Spranch Zarathustra(Thus Spake Zarathustra) | 1:41 |
3 | Requiem For Soprano, Mezzo Soprano,Two Mixed Choirs & Orchestra | 6:33 |
4 | The Blue Danube(Excerpt) | 5:42 |
5 | Lux Aeterna | 2:52 |
6 | Gayane Ballet Suite(Adagio) | 5:15 |
7 | Jupiter And Beyond: a)Requiem For Soprano,Mezzo Soprano ,Two Mixed Choirs ﹠Orchestra b)Atmospheres c)Adventures(Aletered For Film) | 15:13 |
8 | Also Spranch Zarathustra | 1:41 |
9 | The blue Danube(Reprise) | 8:17 |
10 | Also Spranch Zarathustra | 1:39 |
11 | Lux Aeterna | 5:59 |
12 | Adventures(Unaltered) | 10:51 |
13 | HAL 9000 | 9:41 |
[以上內容來自]
影片段預告絮
•奈傑爾·達文波特和馬丁·鮑爾薩姆都曾為片中電腦哈爾配音。當時達文波特已經趕到片場,在鏡頭外念出哈爾的台詞,但導演庫布里克認為達文波特的英語口音不佳,幾周后便解僱了他。一位助理導演曾想兼任此職,但倫敦口音過重。後來,鮑爾薩姆在紐約錄製了哈爾的對白,但庫布里克仍不滿意,最終,道格拉斯·雷恩在影片後期製作期間重新錄製了哈爾的所有台詞。
•在片中為任務控制配音的弗蘭克·米勒是一名真正的美國空軍指揮控制中心軍官。
•在庫布里克最初接觸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時,克拉克曾建議改編自己於1948年完成的短篇小說《哨兵》,最終,影片中只有在月球上的橋段是源自這部小說。
•庫布里克最初計畫請阿歷克斯·諾斯負責為本片配樂。但在影片拍攝期間,為了培養表演情緒,庫布里克在片場放起了古典音樂,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即,庫布里克決定將古典音樂作為影片配樂。
•為了加快影片情節發展的節奏,在紐約首映之後,庫布里克剪掉了19分鐘畫面。
•在片頭場景中,除了兩隻小猩猩之外,所有的猿都是由演員扮演。
•雖然影片上映時是寬銀幕立體電影,但影片並非是由三部攝影機攝製而成,而是用一台裝有70毫米膠片和變形鏡頭的攝影機拍攝完成的。
•為了拍攝月球表面的場景,庫布里克使用了數噸沙子,這些沙子都經過清洗和染色。
•當時美國人工智慧的領軍人物馬文·明斯克曾任本片顧問,在片場時差點被墜落的扳手砸死。
•片中電腦哈爾在關機時唱的歌出自IBM7094,當時是1961年,是第一首由電腦唱出的歌。
•在小說中,電腦哈爾的年齡只有4歲,在片中卻有9歲。
•洛克·赫德森在看過本片首映後,走出門口說道:“誰願意告訴我這部電影是關於什麼的?”
•編劇亞瑟·克拉克曾說道:“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們就失敗了,我們要提出的問題超出我們的想像。”
•在將影片賣給英國電視台時,庫布里克要求影片以“信箱”格式播放,即在畫面的上下方都有黑色區域。但BBC電視台抱怨說在外太空的畫面中黑色區域容易與畫面混淆,在首次播出時,電視台在黑色區域中添加了假星星,庫布里克得知後強烈反對,於是電視台再沒敢繼續。
•庫布里克的女兒在片中扮演了弗洛伊德博士的女兒。
•2001年,當蘋果開發自己的MP3播放器時,聘請了一位獨立文案創意人Vinnie Chieco為它起名字。當時賈伯斯是這樣解釋自己心中產品策略的:Mac將作為其它產品的中心基站。Vinnie Chieco由此想到了斯坦利庫布里克科幻巨片《2001太空漫遊》中的一句台詞:“Open the pod bay door,Hal".片中的發現一號太空船相當於一個母艦,可以放出名為“EVA Pod”的小飛船,與Mac和MP3播放器之間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他們將“Pod"的名字拿過來,加上I和IMac形成呼應,IPod就此誕生了。
•劇本的最初版本只用了58天便創造完成。
•片中大概有88分鐘沒有對白。
•在《娛樂周刊》評選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單中,本片名列第26位。
•為了紀念小說和本片,美國航天航空管理局將一顆火星命名為“2001火星漫遊”。
•在影片剛剛開始的一段鏡頭中,地上死去的斑馬是在一匹死馬身上畫上斑紋偽造成的。
•為了讓電腦哈爾說話的語調悠閒舒緩,給它配音的道格拉斯·雷恩在錄音棚中也徹底放鬆,將光著的雙腳放在了枕頭上。
•全片只有205個鏡頭是特效鏡頭。
•影片名片中出現“2001”是因為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1999年,亞瑟·克拉克曾召開新聞發布會,他稱自己因太多人認為2000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而感到不安和沮喪。
•當太空人進行首次艙外活動時,可以清晰發現懸吊演員繩索的陰影。
•在月球上的場景中,太空人的頭盔映出了拿著手持攝影機的庫布里克。
•當從分離艙重新回到飛船時,波曼深吸了一口氣,這個動作是不合常理的,在進入真空的空間前,應該深呼氣,否則肺部可能爆炸。
•當哈爾殺害冬眠中的機組成員時,雖然經歷了數周的冬眠,但他們明顯刮過臉,而冬眠時毛髮鬍鬚會繼續生長。
[以上內容來自]
獲獎記錄
年份 | 屆數 | 組織 | 獎項 | 獲獎者 | 種類 |
1969 | 第41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獲獎 |
最佳導演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提名 | |||
最佳原創劇本 | 斯坦利·庫布里克 亞瑟·克拉克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Anthony Masters Harry Lange Ernest Archer | 提名 | |||
1969 | 第22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攝影 | 傑弗里·安斯沃思 | 獲獎 |
電影獎-最佳藝術指導 | Anthony Masters Harry Lange Ernest Archer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原聲 | Winston Ryder | 獲獎 | |||
聯合國獎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提名 | |||
1969 | 第13屆 | 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製作 | 斯坦利·庫布里克 | 獲獎 |
2012 | 第38屆 | 土星獎 | 最佳DVD套裝 | 獲獎 |
[以上內容來自]
幕後製作
醞釀過程
在完成《奇愛博士》之後,斯坦利·庫布里克對外太空生命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決定拍攝一部意味深長的科幻片。在哥倫比亞公司職員羅傑·卡拉斯(Roger Caras)的建議下,庫布里克找到亞瑟·克拉克聯手創作劇本。在醞釀初期,庫布里克和克拉克將本片戲稱為“太陽系開拓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與1962年史詩片《西部開拓史》的片名如出一轍,而且打算和該片一樣也分章節拍攝。經過反覆斟酌,克拉克決定改編自己在195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哨兵》(The Sentinel),以此作為影片故事的起點。另外,庫布里克和克拉克曾想先完成不受劇本局限的小說,然後再加以改編,不過在實際運作中,劇本需要與小說同步完成,最終,小說在影片上映後不久出版,而作者署名只有亞瑟·克拉克。
庫布里克和克拉克曾向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請教怎樣才能最好的描繪外星人,庫布里克出於方便起見希望由演員扮演外星人,可薩根認為外星人與地球人毫無相似之處,如果打造出類人外星人,那么影片的基本要素就已經失實了,他建議影片在情節中暗示出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繪。薩根後來出席了首映式,他非常欣喜的看到自己對影片有所幫助,他說有很多蘇聯科學家都認為《2001太空漫遊》是他們看過最棒的美國片。
1965年2月22日,米高梅公司宣稱正在籌備庫布里克的科幻新片,片名暫定為“Journey Beyond the Stars”。後來接受採訪時,庫布里克將影片比作一次“太空漫遊”。4月,影片正式定名為“2001太空漫遊”。克拉克曾出版了《The Lost Worlds of 2001》一書,書中講述了《2001太空漫遊》的幕後故事,透露在1965年初敲定影片投資方時,他和庫布里克仍沒確定鮑曼在穿越“星際之門”之後的故事情節。按照最初的情節設計,太空船的太空人們將全部倖存下來,1965年10月3日,庫布里克和克拉克決定讓鮑曼成為唯一的倖存者,並回歸至嬰兒期。另外,電腦哈爾的原名為“雅典娜”,具有女性聲音和面貌。有傳言稱,哈爾名字“HAL”中每個字母都在IBM之前是一種刻意設計,但克拉克坦言HAL其實是“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或“Heuristic ALgorithmic computer”的縮寫。
拍攝過程
影片於1965年12月29日在英國謝伯頓製片廠開拍,製片方之所以會選擇那裡,是因為該製片廠可以容納和拍攝月球上第谷環形山的挖掘場景(尺寸為60‘x 120’x 60‘)。從1966年開始,劇組轉道位於博海姆伍德的米高梅英國製片廠,以便拍攝大規模的特效場景。
製片方本打算像《西部開拓史》一樣用三個銀幕寬度的新藝拉瑪系統拍攝本片,但攝影效果總監道格拉斯·特魯姆布認為影片畫面會因此變形,於是改用Super Panavision 70攝影機拍攝。庫布里克於1968年3月開始剪輯,影片最初的拍攝預算為600萬美元,但最終超支450萬,而且拍攝周期也延誤了16個月。
特效製作
由於影片攝影指導傑弗里·安斯沃思不願使用複雜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畫面全部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因為當時廣泛採用的靜態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動態畫面無法打造出庫布里克想要的真實效果,所以本片開創了前投影視覺特效技術,片中人猿學用工具場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場景都是這種特效技術的傑作。在本片問世後,這項技術開始普遍套用,直到90年代才逐漸被綠屏系統取代。
前投影技術需要使用一部單獨的投影機,並在攝影機前方45度放置一面單面鏡,與攝影機呈90度角的投影機將背景畫面投向單面鏡,單面鏡再將影像反射給演員和由回射反射材料製成的背景幕,攝影機於是將演員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併納入鏡中,在這過程中,演員不會受到影響,因為鏡面反射的光線很弱,遠遠暗於現場光線,而與此同時,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畫面又能清晰顯現在攝影機中。為拍攝出遼闊的非洲畫面,影片劇組需要高達40英尺的背景幕,這種尺寸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當然需要規格最大的投影機,可當時現有的大型投影機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畫面顆粒感過重,於是劇組和米高梅的特效總監湯姆·霍華德(Tom Howard)聯手設計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燈的投影機。
片中太空之旅的畫面也都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發現一號”太空船模型沿著一條軌道移動,並與攝影機相連,在拍攝第一遍時,模型處在黑暗之中以掩蓋星空,之後模型和膠片都回到起點,在有光線的條件下拍攝第二遍,第三遍時,動態影像被投射在模型視窗上,從而顯現出飛船內部畫面。飛船內部有一台用於產生人工重力的巨型離心機,這台機器足有30噸重,由Vickers-Armstrong Engineering Group建造,耗資高達75萬美元。在以往的科幻片中,太空中的漂浮效果和飛船內的失重效果是最讓劇組技師頭疼的難題,不過本片劇組靈機一動,想到把演員懸吊在天花板上,將攝影機置於太空人腳下垂直仰拍,這樣既可以隱藏吊線,又能打造出非常真實可信的漂浮場景。
發行信息
上映國家/地區 | 時間 |
美國 | 1968年4月2日 |
日本 | 1968年4月11日 |
阿根廷 | 1968年4月18日 |
巴西 | 1968年4月29日 |
澳大利亞 | 1968年5月2日 |
英國 | 1968年5月10日 |
瑞典 | 1968年8月28日 |
聯邦德國 | 1968年9月11日 |
芬蘭 | 1968年9月20日 |
法國 | 1968年9月27日 |
葡萄牙 | 1968年10月1日 |
荷蘭 | 1968年10月3日 |
西班牙 | 1968年10月17日 |
義大利 | 1968年12月11日 |
挪威 | 1969年2月28日 |
香港 | 1969年3月1日 |
土耳其 | 1973年11月19日 |
匈牙利 | 1979年3月22日 |
[以上內容來自]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1968年問世以來,《2001太空漫遊》從未丟失其“最佳科幻電影”的桂冠。這部漫長晦澀甚至有些枯燥,但同時又極其璀璨震撼的電影,其實已經脫離科幻電影的範疇,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看《2001太空漫遊》是需要耐心和寬容的。冷寂的時候,全片對白少於40分鐘且大都無情感且缺乏敘事主旨,大量古典音樂作配樂,以冷酷的環境音樂填補聲音和情感上的空白;狂亂的時候,那段十來分鐘的墜入星際門之後的景象,瑰麗的光影劇烈交織,宇宙因異常的光線和詭異的色彩而變得扭曲和瘋狂。 (《東方早報》評)
科幻,從字面意義上看是幻想科學的發展,而實際上,或者說真正偉大的科幻,是預言人類社會未來的命運。《2001太空漫遊》正是這樣一部電影。 (《新快報》評)
《2001太空漫遊》以近二小時半的篇幅,描繪了在廣闊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將面對不可思議之事。該片廣集特殊攝影技巧與精準畫面感拍攝而成,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人類對宇宙的暢想。 ( 大公網 評)
《2001》的偉大在於將人類的想像力抽離出來,以宇宙、時空、極限、生命等概念闡釋著一部精神哲學似的太空史詩,宏大而深邃。( 時光網 評)
史上NO.1的科幻片。( 美國電影學會 評)
世上只有一個庫布里克,《2001》是純粹的電影。( 克里斯多福·諾蘭 評)
在超過30年後仍保持了它的藝術成就。( 《 華盛頓郵報 》評)
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部電影是卓越的、其音樂、願景和浩瀚星空能超越我們想像的……在科幻電影中脫穎而出的《2001太空漫遊》主要不是為了製造驚悚效果,而是激起我們的驚嘆。( 《 芝加哥太陽報 》評)
仍然是所有科幻電影中最偉大的。( 《 娛樂周刊 》評)
英國老牌電影雜誌《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五十部科幻電影”中,《2001太空漫遊》居第三位。
負面評價
一部不切實際的瘋狂作品,自命不凡,節奏極慢,演技業餘。( 《 華盛頓郵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