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氏門法書》。唐代鉤填本王羲之一門書翰。紙本墨跡

卷。《石渠寶笈》載:卷高八寸三分,橫七尺八寸八分。
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書,行書;二、《初月帖》王羲之書,草書;三、《癤腫帖》王薈書,草書;四、《翁尊體帖》草書;五、《新月帖》王徽之書,行書;六、《廿九日帖》王獻之書,行書;七、《王琰牒》王僧虔書,行書;八、《卿栢酒帖》王慈書,草書;九、《汝比帖》草書;十、《喉痛帖》王志書,草書。
歷史
唐萬歲通天二年(667),武則天向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此帖即十卷之一,宋時。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獻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殘缺不全,並歷經二次火災:明代無錫華中甫真賞齋炎災;乾隆內府乾清宮大炎。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跡。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此帖“筆花滿目,奕奕生動;用墨之意,亦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世殆盡”(董其昌語)。原跡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
圖書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氏一門法書》。唐代鉤填本王羲之一門書翰。紙本墨跡卷。
內容
《石渠寶笈》載:卷高八寸三分,橫七尺八寸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書,行書;二、《初月帖》王羲之書,草書;三、《腫帖》王薈書,草書;四、《翁尊體帖》草書;五、《新月帖》王徽之書,行書;六、《甘九日帖》王獻之書,行書;七、 《王琰》王僧虔書,行書;八、《卿佰酒帖》王慈書,草書;九、《汝比帖》草書;十、《喉痛帖》王志書,草書。
作品欣賞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官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生於西晉(公元303年),卒於東晉(公元363年)。此卷是唐代鉤摹的一組王氏家族的字跡。開頭是王羲之的《姨母》、《初月》二帖,以下還有六人八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在唐代稱這全組為《寶章集》,宋代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現存這一卷,是那一組中的一部分,現在稱這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
王羲之書法作品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 中國書史上推崇王羲之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 |||
《快雪時晴帖》 《遠宦帖》 《奉桔帖》 《平安帖》 《何如帖》 《喪亂帖》 《十七帖》 《七月都下帖》 《妹至帖》 《唐懷仁集聖教序》 | 《二謝帖》 《得示帖》 《孔侍中帖》 《頻有哀禍帖》 《游目帖》 《雨後帖》 《小楷樂毅論》 《乾嘔帖》 《漢時帖》 《唐集興福寺半截碑》 | 《姨母帖》 《初月帖》 《萬歲通天帖》 《寒切帖》 《行穰帖》 《遠宦帖》 《寒切帖》 《長風帖》 《其書帖》 《瞻近龍保帖》 | 《草書平安帖》 《蘭亭序》 《樂毅論》 《黃庭經》 《禊帖》 《上虞帖》 《袁生帖》 《大道帖》 《旃罽胡桃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