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書契以來遠矣,中古以六藝為教,次五曰書。書有六藝:象形、指事、諧聲、會意、轉注、假借。書由文興,文以義起,學者世習之,四海之內罔不同也。
秦滅典籍,廢先王之教,李斯變古篆,程邈創隸書。隸之為言徒隸之謂也,言賤者所用也。漢承秦弊,舍繁趣簡,四百年間六義存者無幾。漢之末年,蔡邕以隸古定《五經》洛陽辟雍,以為復古。觀者車日數十百輛。
其後隸法又變,而真行章草之說興,言楷法則王次仲、師宜官、梁鵠、邯鄲淳、毛宏,行書則劉德升、鍾氏、胡氏,草則崔瑗、崔寔、張芝、張文舒、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韋仲將、張超之徒,鹹精其能。
至晉而大盛,渡江後,右將軍王羲之,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傳子獻之,超軼特甚。故歷代稱善書者,必以王氏父子為舉首,雖有善者,蔑以加矣。當是時,江右號禮樂衣冠之國,而北朝尚用武,其遺風流俗,接於耳目,故江左人士以書名者,傳記相望。歷隋而唐,文皇尚之。終唐之世,善書者輩出,其大者各自名家,逸其名者不可勝數,亦可謂盛矣。
宋興,太宗皇帝以文治,制詔有司,捐善賈購法書,聚之御府,甚者或賞以官。時五代喪亂之餘,視唐所藏,存者百一,古蹟散落,帝甚憫焉。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繇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題曰上石,其實木也。既成,賜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黃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用歙州貢墨,墨本賜群臣。今都下用錢萬二千便可購得。
元祐中,親賢宅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用潘谷墨,光輝有餘,而不甚黟黑,又多墨橫裂文,士大夫或不能盡別。由此觀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甲申歲五月,余書鋪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權帖一卷,於錢唐康自修⑧許易得第九卷,始為全書。雖墨有燥濕輕重,造有工苦,皆為淳化舊刻無疑,是可寶也。
自太宗刻此帖,轉相傳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觀太清樓帖、紹興監帖、淳熙修內司帖、臨江戲魚堂帖、利州站、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慶曆長沙劉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書郎潘師旦絳州帖、絳公庫帖,稍加損益,卷秩亦異。其它瑣瑣者又數十家,不可悉記,而長沙、絳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余因記得帖之由,遂摭其本末著於篇。
譯文
文字自產生以來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周時以六藝作為教育的科目,第五項便是文字。文字本身又有六種不同的造字方法,分別是:象形、指事、諧聲、會意、轉注、假借。書寫是由於文字的發展而興盛,文字是由於表情達意而興起,為學之人世世代代都要學習它,四海之內沒有不同的。秦始皇焚滅典籍,廢棄先王的教化,李斯變大篆為小篆,程邈創製了隸書。這種字型所以被稱之為隸書,是以創製者徒隸的身份而命名的,是為地位卑賤的官獄隸人所使用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弊端,捨棄繁複,趨向簡易,四百年間,造字之六法已經所剩無幾了。漢朝末年,蔡邕將古文字用隸書的筆法來書寫《五經》,放置在洛陽天子講學的學宮之前,作為對古法古制的光復。前往觀瞻者的車駕每日有數十百輛之多。
此後隸書的寫法又發生改變,如果要論述真楷、行書和章草的興起,談論楷書之法則有王次仲、師宜官、梁鵠、邯鄲淳、毛宏;論及行書則是劉德升、鍾氏、胡氏,說草書則是崔瑗、崔寔、張芝、張文舒、姜孟穎、梁孔達、田彥和、韋仲將、張超這些人,這些人都十分精通於各自擅長的書體,才能出眾。
到了晉朝,書法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興盛。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永嘉南渡後,西晉滅亡東晉建立,右將軍王羲之,總攬百家探索之功,極盡眾家書體之妙,創立出自己的獨特書風,並傳給其子王獻之,超邁非凡,成就卓絕。因而歷代稱道擅書的大家,必定以王氏父子為魁首,縱然歷史上也有不少書法大家,與之相比也會黯然無光了。在當時,江北地區原本是一個號稱興禮樂正衣冠的國度,但是在北朝政權崇尚武力的統治下,輕文重武的風俗耳濡目染,於是文化發展趨於沒落。因而造就了江南地區以書法而聞名的人,在歷史傳記當中比比皆是。歷經由隋至唐的變遷,由於唐太宗大力倡導書法,致使整個唐朝時期,擅長書法的人大量湧現,其中的佼佼者皆自成一家,沒有留下姓名的人更是不計其數,足可以說是極為興盛的時代了。
書法到了宋朝又迎來了興盛的時期,宋太宗以文治國,頒布詔書命令各部官吏,出高價收購歷代名家法書碑帖,都收藏在皇家內府,對於捐獻法書有突出貢獻的人還被賞賜官爵。當時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紛繁戰亂之後,能夠被視作是唐朝舊藏珍品而倖存下來的不過是百里挑一所剩無幾。古人的珍貴墨跡散落於天下,皇帝感到異常的悲痛和惋惜。淳化年間(公元990年——994年),太宗詔命翰林院侍書王著,根據皇家所購藏的法帖書籍,上自夏、商、周三代直至唐朝,整理編纂為十卷,勾摹鐫刻收藏於皇家秘閣,雖名為摹勒上石,其實是刻於棗木板上。全部完成後,賞賜宗室、大臣各一套。從此,遇到大臣入官中書省和樞密院德,則以墨跡拓本賞賜。後來才停止賞賜了,因此世上極為珍視《淳化閣帖》。黃庭堅說:“宮中木板刻制的古帖都用歙州貢墨拓制的拓本賞賜群臣。現在在京都花萬二千貫錢就可以買到。”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094年)年間,宋哲宗的叔叔趙顥從禁中借到《淳化閣帖》的原版,拓制數百本,分贈給王府的屬官,用潘谷所造之墨拓制,光澤過甚,而且顏色不夠黑,又有很多黑色的橫向裂紋,士大夫有的是不能完全辨別其與原拓的區別的。這樣看來,刻本的原版相同但用墨不同而造成效果的差異,也是有原因的呀。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甲申五月,我在書鋪中買到三卷古帖:第二、第五和第八卷。第二年五月,又得到第七卷,多得一本第八卷,缺少第九卷。六月,用多餘的第八卷和柳公權法帖一卷,從錢唐縣康自修那裡換到了第九卷,終於湊成全套。雖然墨有乾濕輕重,製作的工藝有精有粗,但無疑都是淳化年間的原版舊刻,是非常值得好好珍藏的。
從宋太宗詔命刻成此帖後,輾轉翻刻,於是遍及天下,計有《二王府帖》、《大觀太清樓帖》、《紹興監帖》、《淳熙修內司帖》、《臨江戲魚堂帖》、《利州帖》、《黔江帖》,篇章全部相同。又有慶曆長沙劉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書郎潘師旦《絳州帖》、《絳公庫帖》,稍有增減,篇章也有不同。其他零零散散的還有數十家,不能都記錄下來。而長沙、絳州最知名,重要的二者都是以此原版帖為依據。這些前代珍貴的法書珍品能夠不失傳,全有賴於此帖的功勞。我所以記錄下得到《淳化閣帖》的原由,並且順便蒐集它的起源與翻刻流傳的情況,一併著於本文之內。
作者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又稱“趙吳興”。元代著名書畫家,系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元世祖時,以以遺逸被召,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時稱“趙承旨”。卒後追贈魏國公,諡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極有影響的書法家。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並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善篆、隸、真、行、草諸體,尤以楷、行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載:“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極高。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題注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趙炅(即趙匡義)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實為棗木鏤刻)于禁內“秘閣”,名《淳化閣帖》。《淳化閣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或稱《官帖》,簡稱《閣帖》。刻成後,內府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印。《淳化閣帖》為叢帖始刻,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淳化閣帖》共十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名家書法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五月至次年六月趙孟頫集得《閣帖祖本》全帙,誠是不易,欣喜非常。同年八月他寫下長篇《題淳化閣帖祖本》,即《閣帖跋》。趙孟頫一生鍾情《閣帖》,時時加以觀摩、臨撫。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歲的趙孟頫發興欲臨竟全帙。自此用六年時間,在六十一歲時將全部十卷通臨完畢,堪稱用工至深至勤。“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是他對《閣帖》給予的極高評價。
《閣帖跋》全文溯本求源,闡說書道發展,評點歷史名家,論說《閣帖》淵源,述及得書始末。此文不愧是一篇研究《閣帖》的重要文獻。
編後語
釋讀這篇《閣帖跋》一樣遇到了很多有趣的問題。發現的旁的錯誤就不說了。但居然有人將“元祐中,親賢宅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一句中的“親賢宅”譯作“宋哲宗為其弟楊王趙顥、荊王趙頵修的外宅名。”竟把宋哲宗的兩位皇叔說成了他的弟弟,這是最為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的重大錯誤。
據《宋史》載:宋英宗有四子:長子即宋神宗趙頊,次子吳榮王趙顥,皆為宣仁聖烈高皇后所生。他們是同母的兄弟關係。
元豐八年二月,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理政。立10歲的延安郡王趙傭為皇儲,改名趙煦。這時,他的兩個皇叔趙顥36歲,趙頵30歲。數日後,神宗去世,皇太子趙煦即位,改元元祐。
神宗即位後,趙顥進封昌王。後相繼改封雍王、揚王、冀王、楚王、燕王、吳王。謚曰榮。所以史書稱他為“吳榮王”。
據載:“自熙寧以來,顥屢請居外,章上輒卻。至元祐初,乃賜鹹宜坊第一區,榜曰“親賢”與弟頵對邸。”可見,“親賢宅”元祐初年神宗登基後,由於這位皇叔“屢請居外”,所以賜給了他們這處外宅。因二位王爺“對邸”,所以趙顥的借拓本又稱《二王府本》。
史書上說,趙顥天資穎異,尤嗜學。工飛白,善射,好圖書,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異書,亟馳使以示。所以他借拓《閣帖》就很不稀奇了。
因《閣帖跋》與《論宋十一家書》均為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時編入,之前尚鮮有問津者,更無文章可以借鑑,今人轉譯則多錯誤百出,不堪一用,故詳加考證後譯出,供方家識者一哂。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著作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藝術理論中的最寶貴的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