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末期1898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由分屬於教育部、交通部、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的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三校合併組建而成。
武漢工業大學
1948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軍區軍工部黨委決定在哈爾濱建立一所軍事工業學校,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工業專門學校(東北兵工專門學校),由東北軍區軍工部部長何長工擔任名譽校長。
1948年11月,何長工到瀋陽為學校選址,學校由哈爾濱遷至瀋陽。
1958年9月,建工部組建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49年3月,學校分為預科和本科,預科學制1年,本科4年。同年,東北兵工專門學校(部分)遷往瀋陽瀋河區青年公園湖旁,改建為東北建築工程學校,後相繼發展為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59年,瀋陽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本科部分)併入北京建築工業學院。
1960年,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成為建築工程部部屬重點院校 。
1969年10月,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南遷至湖南常德。
1971年7月,北京建築工業學院搬至湖北武漢與同屬建工部的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更名為湖北建築工業學院。
1978年2月,湖北建築工業學院被列為新增的全國重點大學,重新新劃歸國家建築局領導,並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
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武漢建材學院在原北京建築工業學院舊址成立了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學校獲得了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結構工程等7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
1981年7月,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部分)分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85年8月,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
1986年,“結構工程”學科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增加8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獲得正、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
1987年,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得國家計委批准。
1988年,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科被批准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1989年該學科獲準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1997年9月,武漢工業大學通過“211工程”建設項目立項審核,成為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1998年,武漢工業大學由建材總局所屬劃歸為教育部,成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1946年,國立武昌海事職業學校、廣東省立潮汕高級商船職業學校(部分)合併組建國立武昌海事學校。
1949年,中南交通學院,由劉惠農同志任院長,曹海波為副院長。
1952年,大連海運學院、上海海運學院等高校船舶專業併入中南交通學院。
1954年,大連海運學院(航運專業)併入中南交通學院,中南交通學院更名為武漢河運學院。
1957年,武漢交通學院更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57年,全國多所高校水運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上海海運學院內燃機專業、大連海運學院船機等專業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63年,交通部屬院校進行專業調整時,水運管理和水運經濟專業調整到上海海運學院。
1981年,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等4個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4年,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2年7月,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前身為國立潮汕高級商船學校)併入武漢水運工程學院。
1993年11月,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更名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在全國範圍開始一本招生。
1996年12月,交通部與湖北省簽署共同建設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的協定。
1998年,武漢交通科技大學部分學科通過211工程預審。
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58年10月27日,武漢工學院創建。
1960年,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汽車製造專業併入武漢工學院。
1961年,湖北工學院、湖北化工學院併入武漢工學院。
1958年,湖北化工學院創建。
1958年,湖北工學院創建。
1970年,武漢工學院、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湖北農機學院。
1979年,武漢工學院恢復名稱。
1983年9月,由機械部劃歸為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領導。
1995年,武漢工學院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1997年,武漢汽車工業大學通過了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部門預審。
武漢理工大學
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由分屬於教育部、交通部、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的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三校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
2008年,學校首次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
2013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6年,學校與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合作建立的首個海外校區正式運行。
2016年10月9日至10日,武漢理工大學召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大會。會上,學校為創業學院揭牌,擬設全國首個創業管理專業。
2016年10月18日,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文與高郵市委書記勾鳳誠共同為武漢理工大學高郵研究院揭牌。
2017年9月,武漢理工大與青島藍谷管理局、青島市科技局、青島市教育局、即墨市政府、青島海檢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武漢理工青島研究院共建協定,武漢理工大學青島研究院正式落戶藍谷。
2017年9月,武漢理工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1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止2013年,學校共設有23個學院、2個繼續教育學院、1個職業技術學院。
網路繼續教育 | 武漢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武漢理工大學網路教育學院 |
職業技術教育 | 武漢理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學科建設
學校已形成以工學為主,理、工、經、管、藝術、文、法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7個;有1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材料學科、工程學科、化學學科和物理學科4個學科進入了世界ESI學科排名的前1%。現有本科生專業89個,其中國家特色專業15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28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2個。現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7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3個、國家國際化示範學院1個、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1個、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部級重點學科 | 結構工程 | 採礦工程 | 礦物加工工程 |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輪機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湖北省優勢學科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
湖北省特色學科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礦物加工工程 | ||
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 | 力學 | 機械工程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土木工程 |
礦業工程 | 交通運輸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新聞傳播學 | |
湖北省二級重點學科 | 產業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思想政治教育 | 藝術學 |
設計藝術學 | 動力機械及工程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套用化學 | |
環境工程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固體力學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
機械電子工程 | 車輛工程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
岩土工程 | 結構工程 | 採礦工程 |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生物醫學工程 | 廣告學 | 編輯出版學 |
國家特色專業 | ||||
---|---|---|---|---|
動畫 | 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車輛工程 |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
工業設計專業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輪機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土木工程 | 物流工程 | 工程力學 | 物聯網工程 | 建築節能技術與工程 |
湖北省品牌專業 | ||||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輪機工程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通信工程 | 工業設計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土木工程 | 礦物加工工程 | 工程力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交通運輸 | 物流工程 | 礦物資源工程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電子信息工程 |
工商管理 |
卓越工程師專業 | ||||
---|---|---|---|---|
礦物加工工程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 複合材料與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車輛工程 | 汽車服務工程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 | 自動化 | 通信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軟體工程 |
土木工程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製藥工程 | 交通運輸 | 物流工程 |
海事管理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包裝工程 | 工程力學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 航海技術 | 輪機工程 |
- 學位授權
博士學位授予點 | ||||||
---|---|---|---|---|---|---|
一級學科博士點 | 工學 | 力學 | 機械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 | 信息與通信工 | 計算機科學與技 |
土木工程 | 礦業工程 | 交通運輸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 | ---- | ---- | ---- |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 | ---- | ---- | ---- | |
藝術學 | 設計學 | 藝術學理論 | ---- | ---- | ---- | |
法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 ---- | ---- | ---- | |
二級學科博士點 | 經濟學 | 產業經濟學 | ---- | ---- | ---- | ---- |
法 學 | 思想政治教育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 | ---- | ---- | |
文 學 | 設計藝術學 | ---- | ---- | ---- | ---- | |
工 學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固體力學 | 流體力學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 工程力學 | |
機械電子工程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車輛工程 | 工業工程 | 汽車運用工程 |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物流技術與裝備 | 材料學 | 材料加工工程 | 建築材料與工程 | ||
複合材料學 | 光電子及信息材料 | 生物材料學 | 新能源材料 | 動力機械及工程 |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計算機套用技術 | 岩土工程 | 市政工程 | ||
歷史城市與建築修復工程 | 智慧型結構及其系統信息化 | 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 | 採礦工程 | 礦物加工工程 | ||
安全技術及工程 | 道路與鐵道工程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
公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 物流管理 | 智慧型交通工程 |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 | 設計製造 | ||
輪機工程 | 水聲工程 | 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 | 海洋工程結構 | 水上運動裝備工程 | ||
艦船電力推進及自動化技術 | 環境工程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 橋樑與隧道工程 | ||
結構工程 | ---- | ---- | ---- | ---- |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統 | 金融工程與管理 | 創新工程與管理 | 工程與項目管理 | |
科技與教育管理 | 企業管理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碩士學位授予點 | ||||||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哲學 | 哲學 | ---- | ---- | ---- | ---- |
經濟學 | 理論經濟學 | 套用經濟學 | ---- | ---- | ---- | |
法學 | 法學 | 政治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 | ---- | |
教育學 | 教育學 | ---- | ---- | ---- | ---- | |
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新聞傳播學 | ---- | ---- | ---- | |
理學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統計學 | ---- | |
工學 | 力學 | 機械工程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建築學 | 土木工程 |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礦業工程 | 交通運輸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生物醫學工程 | 軟體工程 | 城鄉規劃學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 | ||
醫學 | 藥學 | ---- | ---- | ---- | ---- |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 | ---- | ---- | |
藝術學 | 藝術學理論 | 美術學 | 設計學 | ---- | ---- |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教育學 | 體育教育訓練學 | ---- | ---- | ---- | ---- |
史學 | 中國近現代史 | ---- | ---- | ---- | ---- | |
工學 | 動力機械及工程 | 電機與電器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 ---- | |
管理學 | 教育經濟與管理 | ---- | ---- | ---- | ---- |
專業學位授予點 | ||||||
---|---|---|---|---|---|---|
工程碩士學位點 | 工業設計工程 | 礦業工程 | 安全工程 | 環境工程 | 材料工程 | 機械工程 |
生物醫學工程 | 工業工程 | 電子與通信工程 | 控制工程 | 電氣工程 | 計算機技術 | |
車輛工程 | 軟體工程 | 建築與土木工程 | 項目管理 | 動力工程 | 交通運輸工程 | |
物流工程 | 化學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 | ---- | ---- | |
工商管理碩士 | MBA | ---- | ---- | ---- | ---- | ---- |
公共管理碩士 | MPA | ---- | ---- | ---- | ---- | ---- |
藝術碩士 | MFA | ---- | ---- | ---- | ---- | ---- |
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 EMBA | ---- | ---- | ---- | ---- | ---- |
法律碩士 | JM | ---- | ---- | ---- | ---- | ----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 |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力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機械工程 |
土木工程 | 交通運輸工程 | 礦業工程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藝術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學科評估
據教育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排名情況,武漢理工大學共有25個學科參評,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進入最高A+檔(共3所高校進入,列全國前2%)。在此次參評學科中,學校還有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設計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4個學科排名居B+檔(前10-20%),套用經濟學、土木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排名居B檔(前20-30%)。船舶與海洋工程、力學 、軟體工程 、礦業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藝術學理論等7個學科排名居B-檔(前30-40%)。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3個學科排名居C+檔(前40-50%)。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排名居C檔(前50-60%)。電子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學、法學等3個學科排名居C-檔(前60-70%)。
2019年2月22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2018 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武漢理工大學在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本科)100強中位列全國第1名。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交通部培訓基地1個,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7門,湖北省精品課程64門。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 ||
國家級工科基礎課程(化學)教學基地 |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機電工程實驗實訓中心 |
船舶運輸實驗實訓教學中心 | ||
交通部培訓基地 | 交通部複合型財會人才培訓基地 |
無機化學 | 設計美學導論 | 金屬工藝學 | 智慧財產權法 | 英語語言學 | 爆破工程 |
船舶建造工藝 | 數位訊號處理 | 測試技術 | 材料工程基礎 | 船舶輔機 | 經濟數學 |
毛鄧三個代表 | 信號與系統 | 無機非金屬材料 | 設計概論 | 材料科學基礎 |
光電技術 | 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套用 | 電子支付與網路金融 | 設計方法學 | 物流系統工程 | 中國造船史 |
通信原理 | 感測器原理 | 生產與運作管理 | 馬克思主義 | 會計學原理 | 大學生涯規劃 |
汽車構造 | 國際金融學 | 計算機藝術設計基礎 | 信息理論與編碼 | 材料工程基礎 | 管理學原理 |
機械製造工程實訓 | 船舶建造工藝學 | 流體力學 | 發動機原理 | 電子商務概論 | 材料力學 |
人力資源管理 | 輪機維護與修理 | 書籍裝幀設計 | 大學物理實驗 | 線性代數 | 產品設計原理 |
實驗化學 | 產業經濟學 | 汽車文化與人類文明 | CAD/CAM基礎 | 國際貿易 | 智慧財產權法 |
數位訊號處理 | 數控技術 | 經濟數學 | 毛鄧三個代表 | 財務管理 | 英語語言學 |
機械設計 | 汽車服務工程 | 自動控制原理 | 化工原理 | 設計美學導論 | 大學英語 |
金屬工藝學 | 結構力學 | 爆破工程 | 大學體育 | 設計概論 | 無機非金屬材料實驗 |
信號與系統 | 機械原理 | 測試技術 | 無機化學 | 船舶輔機 | 計算機技術基礎 |
大學物理 | 工程力學 | 電工學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5533人 ,其中專任教師3248人 ,專任教師中教授686人,副教授129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國家“千人計畫”15人、“萬人計畫”1人,國家“973計畫”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2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10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省政府專項津貼等專家303人。
另有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跨世紀人才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等獲得者40人次;省部級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26人次;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家級專家稱號187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省政府專項津貼104人次;湖北省教學名師4人,建立了以院士、973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首席教授、國家和省部級精品課程負責人領銜、結構合理的各支教學科研團隊。
【兩院院士及外籍院士】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選礦工程專家—— 余永富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感測技術專家——姜德生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無機化學與材料科學家——郭景坤教授(共享)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力學和高壓物理學家——經福謙教授(共享) |
中國工程院院士、鋼鐵冶金和工程管理專家——張壽榮教授(共享) |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金才(共享) |
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無機材料國際著名專家、---蘇寶連 |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趙東元教授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Charles Michael Lieber教授 |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南安普敦大學William Geraint Price教授 |
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日本東北大學Takashi Goto(後藤孝)教授 | 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密西根大學Ctirad Uher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聯盟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清傑 |
【國家“973計畫”和“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首席科學家】 | |
---|---|
張清傑 | 趙修建 |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
---|---|---|---|---|
高孝洪 | 陳定方 | 王呈方 | 陳誠書 | 楊永謙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
---|---|---|---|
傅正義(1999) | 趙修建(2001) | 余家國(2006) | 華 林(2007) |
曹學強(2008) | 孫濤壘(2013)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 ||
---|---|---|
孫海虹(1996) | 傅正義(1997) | 張聯盟(1999) |
胡曙光(2004) | 趙修建(2004) | 華 林(2006) |
余家國(2007) | 陳文(2007) | 官建國(2007)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
---|---|---|
傅正義(2003) | 劉正林(2003) | 王呈方(2003) |
【國家級教學名師】 | |
---|---|
劉 泉(2007) | 張聯盟(2008) |
【教育部創新團隊】 | 趙修建團隊(2005) | 傅正義團隊(2006) | |
【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計畫】 | 張清傑團隊(2007) | 劉祖源團隊(2007) |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張聯盟團隊(2007) | 嚴新平團隊(2008) | 劉 泉團隊(2008) |
【楚天學者】 | |||
---|---|---|---|
特聘教授 | 孫志剛(2005) | 余家國(2005) | 鄭偉濤(2005) |
王為民(2006) | 水中和(2006) | 譚國龍(2006) | |
楊明紅(2008) | 姜宏(2008) | 官建國(2006) | |
講座教授 | 張樹君 | 李廷秋 | 雷成旺 |
郭書祥 | 劉鵬飛 |
【全國先進工作者】 | 姜德生(2005) | ||
【全國優秀教師】 | 姜德生(2001) | 李卓球(2004) | 吳傳生(2007) |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 趙修建(2001) | 傅正義(2004) | |
【全國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 | 高孝洪(2001) | ||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 周祖德(2002) |
【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 ||||
---|---|---|---|---|
張安富(2006) | 李文鋒(2006) | 吳傳生(2006) | 黃立文(2006) | 王麗錚(2006) |
劉祖源(2006) | 薛勝軍(2006) | 張聯盟(2006) | 陳 文(2006) | 張清傑(2006) |
謝峻林(2006) | 張超燦(2006) | 江征風(2006) | 鄭建啟(2006) | 王玉傑(2006) |
楊志勇(2006) | 雷家珩(2007) | 許之所(2007) | 潘長學(2007) | 徐東平(2007) |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 | |
---|---|
陳 文(2002) | 華 林(2004)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 | ||||
---|---|---|---|---|
徐 慶(2004) | 翟鵬程(2004) | 夏元友(2004) | 王為民(2004) | 孫志剛(2005) |
王 皓(2005) | 張高科(2005) | 官建國(2005) | 李方敏(2005) | 沈 強(2005) |
吳少鵬(2005) | 陳 紅(2006) | 方 亮(2006) | 曾志剛(2006) | 周 建(2006) |
木士春(2007) | 劉啟明(2007) | 韓建軍(2008) | 李春林(2008) | 曹明賀(2008) |
王發洲(2009) | 趙文俞(2009) | 周靜(2009) | 朱哲董麗傑(2010) | 呂林女(2010) |
麥立強(2010) | 王傳彬(2010) | 吳超仲(2010) | 楊明紅(2010) | 郝華(2011) |
黃進(2011) | 陶海征(2011) | 陽曉宇(2011) |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青年教師基金”入選者】 | ||||
---|---|---|---|---|
趙修建(1999) | 傅正義(1999) | 陳 文(2001) | 劉韓星(2001) | 唐新峰(2002) |
【教育部“高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入選者】 | |||||
---|---|---|---|---|---|
謝峻林(2000) | 周明凱(2000) | 王 鈞(2000) | 張季如(2000) | 王立新(2000) | 熊傳溪(2000) |
胡曙光(2000) | 梅炳初(2000) | 劉韓星(2000) | 張東明(2000) | 王建中(2000) | 夏元友(2000) |
瞿鵬程(2000) | 王繼輝(2000) | 李新平(2000) | 陳 文(2000) | 張超燦(2000) | 鍾 珞(2000) |
曹明禮(2000) | 陳作炳(2000) | 陳曉明(2000) | 趙修建團隊5人(2000) |
【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獲得者】 | ||
---|---|---|
陳 文(2002) | 劉韓星(2002) | 嚴新平(2003) |
【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入選者】 | ||||
---|---|---|---|---|
胡樹華(2001) | 傅正義(2001) | 趙修建(2001) | 南策文(2001) | 鄒早健(2001) |
董力平(2001) | 蔡 軍(2001) | 李百浩(2001) | 謝科範(2001) | 梅炳初(2001) |
唐新峰(2001) | 余家國(2002) | 官建國(2002) | 王為民(2002) | 周 建(2003) |
【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 | |
---|---|
孫海虹(2004) | 陳 輝(2004) |
【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 |
---|
楊建國(2003) |
【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
---|---|---|---|---|---|
李世普(1990) | 柴蒼修(1991) | 費 江(1991) | 黃金火(1991) | 黎德揚(1991) | 姜德生(1991) |
湯忠谷(1992) | 王培根(1991) | 吳錦翔(1991) | 徐 達(1991) | 張仲甫(1991) | 趙其輝(1991) |
趙玉林(1992) | 陳炳光(1993) | 陳宗良(1993) | 桂 馥(1993) | 姜家佩(1993) | 錢芝宇(1993) |
王仁康(1993) | 張幼陵(1993) | 周祖福(1993) | 陳至剛(1994) | 樂全根(1994) | 倪嘉陵(1994) |
聶春暉(1994) | 潘世榮(1994) | 王從祥(1994) | 王威孚(1994) | 薛亦瑜(1994) | 張 猛(1994) |
張必銘(1994) | 左 林(1994) | 陳先詠(1995) | 程志煜(1995) | 方和平(1995) | 李臘元(1995) |
林宗壽(1995) | 陸豐奎(1995) | 沈成武(1995) | 瞿偉廉(1996) | 張聯盟(1997) | 陳 輝(1997) |
傅正義(1997) | 李 波(1997) | 羅繼相(1997) | 王華昌(1997) | 徐兆康(1997) | 陳 磊(1999) |
陳昌巨(1999) | 陳曉明(1999) | 劉金華(1999) | 王斌球(1999) | 王為民(1999) | 趙修建(1999) |
朱明健(1999) | 楊春金(2000) | 周祖德(2001) | 陶德馨(2001) | 胡曙光(2001) | 梅炳初(2001) |
王立新(2001) | 魏紀林(2001) | 程森成(2003) | 張清傑(2003) | 劉韓星(2003) | 周 建(2003) |
官建國(2005) | 黃志雄(2005) | 李文鋒(2005) | 武星寬(2005) |
合作交流
學校與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荷蘭等國家的19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關係,聘請了300餘名國外知名學者擔任學校戰略科學家、客座和名譽教授。2007年以來,學校先後獲批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關鍵技術、功能薄膜新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及工程套用、新能源汽車科學與關鍵技術等4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材料複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環境友好建築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智慧型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以來,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義大利、荷蘭、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4個高水平國際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密西根大學新能源材料技術聯合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南安普頓大學高性能船舶技術聯合中心等。2016年,學校與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合作建立的首個海外校區正式運行。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4年4月,學校在新材料、矽酸鹽建築材料、光纖感測技術、新能源、交通物流、機電汽車、信息技術和資源環境技術領域建有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纖感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及23個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學校建立先進材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009年,學校與哈佛大學建立了納米技術聯合實驗室(WH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2010年,學校與密西根大學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術聯合實驗室;2012年,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建立高性能船舶技術聯合中心,與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大學建立物聯網技術聯合實驗室;2013年,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立混凝土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建立智慧型裝備聯合實驗室。2011年,學校進入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產學研戰略聯盟。2014年,該校建立了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工程實驗室 | 光纖感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交通安全應急信息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 | 光纖感測技術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 |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燃料電池與氫能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光纖感測技術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國防重點實驗室 | 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高性能艦船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綠色建築材料及製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交通運輸部重點實驗室 | 港口裝卸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 船舶動力工程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數字製造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道路橋樑與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燃料電池重點實驗室 | 湖北省礦物資源加工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 |
湖北省寬頻無線電通信與感測器網路重點實驗室 | 現代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 |
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光纖感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中藥製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業窯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電動機軟啟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湖北省產品創新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
湖北省藝術工程研究中心 | 湖北省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技術中心 | 湖北省粉體技術中心 | 湖北省石膏工業技術中心 |
湖北省汽車懸架技術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矽酸鹽材料研發推廣中心 |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機電一體化研發推廣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汽車零部件及測試中心 | |
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礦物加工研發推廣中心 | ||
國家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 材料研究與測試分析國家級檢測實驗室 | |
國家體育總局 | 體育工程(水上運動裝備)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國防教育辦公室 | 高校國防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 |
其他科研基地 | |||
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重點實驗室 | 武漢理工大學設計研究院 | 長江海事研究中心 | 湖北省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 |
教育部MAPGIS軟體套用中心 | 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研究中心華中實驗室 | 武漢市城市水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 | 武漢市中國城市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
中交船舶與橋樑工程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 武漢港機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 中國船級社發動機排放檢測中心 | 交通部節能培訓中心 |
中國船級社油液檢測中心 | 武漢理工大學電動汽車研究院 | 武漢理工大學國際玻璃研究中心 | 武漢理工大學非金屬設計研究所 |
武漢理工大學智慧型運輸系統研究中心 | 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工程研究所 |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保護研究所 | 武漢理工大學摩擦學研究所 |
爆破研究所 | 環保研究所 | 通信技術研究所 | 嵌入式系統與技術研究所 |
測控技術研究所 | 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所 | 信息技術研究所 | 信息與電子工程研究所 |
3S技術研究所 | 智慧型信息研究所 | 信息傳輸研究室 | 水上交通安全與環境研究中心 |
高性能網路研究中心 | 並行分散式處理研究中心 | 智慧型技術與智慧型系統研究中心 | 企業套用軟體研究中心(校企聯合建設) |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教育部行動計畫項目) | 高溫高壓物理研究所 | 力學研究所 | 智慧型材料結構研究所 |
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 材料與結構數值模擬研究所 | 靜電研究所 | 複合材料結構與套用研究所 |
套用化學研究所 | 建材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 | 造船史研究中心 | 工程流體力學研究所 |
套用數學研究所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研究所 | 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 歐亞文化研究所 |
科研成果
2011年,該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通用項目類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即張聯盟教授主持完成的“連續梯度材料的共沉降可控制備新技術及其在動高壓領域的套用”項目和胡曙光教授主持完成的“管磨開流選粉節能技術及其水泥綠色製成套用”項目);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通用類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即華林教授主持完成的“環類零件精密軋制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此外,該校李新平教授參與完成的某項目獲得專用項目類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1年,孫濤壘教授主持的“仿生功能生物界面材料的合成與套用”項目獲得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吳少鵬教授主持的“片麻岩瀝青路面結構組合、材料組成設計與性能研究”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程金樹教授主持的“高性能陶瓷窯爐成套技術與產業化”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另外還有2個參與項目獲得一等獎、6個主持項目獲得二等獎,6個主持或參與項目獲得三等獎。
2013年,學校科技經費7.189億元。2013年,學校高科技產業銷售收入15.96億元。
學術資源
• 學術期刊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材料科學英文版)》 | 《交通科技》 | |
《數字製造科學》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 《港口裝卸 》 | |
《交通企業管理》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 《船海工程》 | |
《交通信息與安全》 |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建材世界》 | |
《 理工高教研究》 | 《高教發展與評估》 | 《爆破》 |
• 館藏資源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是由原武漢工業大學圖書館、武漢交通科技大學圖書館和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圖書館於2000年合併組建而成,是國家CALIS成員館、CASHL成員館、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湖北省“優秀級圖書館”,設立有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
截至2014年,圖書館有印本文獻390餘萬冊、各類中外文資料庫大庫63個(含子庫219個);資料庫包含電子圖書457萬冊、電子期刊2.88萬種、電子學位論文449萬篇,還包括會議論文、科技報告、技術標準、專利等其他各類文獻,內容基本涵蓋了全校所有學科專業。此外,全校24個學院(部、所)分館(資料室)在業務上接受圖書館的統一領導,與圖書館共同組成了圖書館系統,形成了覆蓋全校的文獻資源保障網路。
產業園區
武漢理工大學是國內唯一擁有光纖感測技術領域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位,CCM技術生產膜電極技術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獎金獎,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廣套用。以光纖感測器、高速船舶、電動汽車以及新材料、港口機械、先進制造等為代表的校辦科技產業健康穩步發展,位於“武漢·中國光谷”占地880餘畝(約58.7萬平方米)的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園是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園,已形成規模並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08年科技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3億元,2009年銷售收入12.1億元,2010年銷售收入15.8億元。2008年底的有效專利總量居全國高校第十一位。
文化傳統
校標
武漢理工大學校徽包括校標和徽章,學校徽章為教職工和學生佩戴的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確定時間為2008年1月。該方案以武漢理工大學的英文縮寫“WUT”為基礎,以動感的形式構成流暢的圖形,形態和色彩組合上既有時代特徵,又不乏理性與文化內涵。圖案以流暢的線條和形體,形象地構成了“武漢理工大學”的英文縮寫“WUT”,同時還呈現出漢字“山”的草書形式,具有流動、飄灑的“水”的表征。標誌以旋轉、交融、發散和飛揚的形體,動感、緊湊的造型反映了武漢理工大學“以人為本、求是創新、強化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
校訓
2008年1月學校將“厚德博學,追求卓越”作為校訓,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
(1)突出德育為首、尊重知識的大學教育理念,與“育人為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一脈相承,與學校培養“適應能力強、實幹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高素質人才目標相互呼應。
(2)崇尚和培養師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學術道德、職業道德和強烈社會責任感;強調以德治校、依法辦學。
(3)提倡理解包容,善於合作,文明誠信,創建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
(4)鼓勵兼容並蓄、基礎紮實、知識面寬泛;鼓勵學科交叉融合;鼓勵拔尖人才成長,培育追求真知、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校風學風。
(5)以“整體水平國內一流,部分學科水平國際一流”為辦學目標,強調艱苦創業,培養創新意識和持續創新能力,以國際化的視野和目標激勵師生不斷超越自我,成就非凡事業。
現任領導
參考資料:知名校友
學界
丁烈雲 |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
姜德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金東寒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1研究所所長 |
歐進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大連理工大學校長 |
南策文 |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丁漢 |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
黃維和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
戴逢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顧明 | 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 |
梅雪松 |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
武哲 | 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
聶祚仁 | 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 |
陸亞林 | 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副主任,首批千人計畫入選者 |
朱正昌 | 山東大學黨委書記 |
程一兵 | 澳大利亞蒙納什大學教授、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 |
丁漢初 | 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 |
陳鐵群 |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
程新 | 濟南大學校長 |
鄧鏗 | 美國路易斯安娜大學終身教授 |
尚鋼 | 武漢科技學院黨委書記 |
陳厚義 | 貴州財經學院院長 |
劉國新 | 湖北大學黨委副書記 |
呂清 |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 |
郁鍾銘 | 六盤水師範學院校長 |
胡社軍 | 五邑大學校長 |
曹獻坤 | 海南大學副校長 |
宋書中 | 河南科技大學副校長 |
余其俊 | 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 |
潘春旭 |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
劉立斌 | 中南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 |
邱建榮 | 華南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劉洪 |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
劉海雲 |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
劉開平 | 長安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 |
李岳林 | 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 |
趙曉波 | 清華大學教授,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佘廉 | 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
鄒早建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
何茂春 |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
胡以懷 |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 |
林程 |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
宋鎮豪 | 歷史學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
包亦望 | 中國建築材料檢驗認證中心副總工程師 |
歐陽家虎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
姜宏 | 中國建材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 |
黃其柏 |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設計與汽車工程系主任 |
歐陽世翕 | 中國建材科學研究總院前院長 |
楊啟 |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 |
陳功玉 | 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 |
王田禾 | 英國HP技術陶瓷有限公司技術總裁,“千人計畫”國家特聘專家 |
劉學峰 | 中科院成都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千人計畫”國家特聘專家 |
政界
羅清泉 | 中央委員,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 |
石秀詩 | 中央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 |
張紀南 | 中央紀委常委,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
陳全國 | 中央委員,西藏黨委書記 |
張力 |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紀委書記 |
湯濤 | 中央候補委員,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
陳鳴明 | 中央候補委員,貴州省副省長 |
王炯 | 安徽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
黃毅 | 雲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
曹建方 | 雲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
趙建才 | 河南省副省長、鄭州市市長 |
劉鄂 | 原交通部副部長 |
蔣明麟 | 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 |
林茂光 | 空軍少將,廣州軍區空軍建設局局長 |
宋德星 | 交通部水運司司長 |
孫國慶 | 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司長 |
李任芷 | 國家旅遊局監督管理司司長 |
王小青 | 青海省委常委、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
王躍飛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 |
翟久剛 |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 |
李青平 | 河北海事局局長 |
袁宗祥 | 山東海事局局長 |
李國勇 | 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副司司長 |
張驥 |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 |
費志榮 |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副司長 |
李力 |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 |
吳超 | 武漢市政協主席 |
胡曙光 | 武漢市市委副書記 |
劉順妮 | 武漢市副市長 |
朱正禮 | 海軍局副局長 |
黃關春 | 吉林省副省長、吉林省公安廳廳長 |
潘世建 | 廈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
趙 堔 | 河南省科技廳廳長 |
鄭春白 |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 |
徐佑林 | 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常務副廳長 |
胡樹華 | 湖北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 |
吳軍 |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 |
饒中享 | 武漢海事法院副院長 |
高法新、舒正榮 | 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
黃 強 | 長江航務管理局黨委書記 |
魏志剛 | 長江航道局副局長 |
齊俊麟 |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副局長 |
周文雄 | 海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 |
周建強 | 江蘇省國資委主任 |
工商界
李永安 | 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賀恭 | 原中國華電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
魏家福 |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董事長 |
張富生 |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黨組書記 |
李建紅 | 中國招商局集團董事長 |
吳強 |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
劉衛東 | 神龍汽車公司總經理,東風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黃維和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
包起帆 |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公司副總裁 |
李選民 | 深圳市鹽田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宋志平 |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司國晨 | 中材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
彭毅 | 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彭壽 | 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
陳華元 |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總經理 |
安進 | 江淮汽車集團副董事長、總裁、總經理 |
王嶺 | 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賈寶軍 | 中國中鋼集團總裁、中鋼股份董事長 |
李葉青 |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書記 |
陳木森 |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崔星太 | 中國聯合水泥集團董事長 |
郝健 | 中商集團董事長,武商聯董事、副總經理 |
趙慶生 | 中集集團副總裁 |
周育先 | 中材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於國波 | 中國材料工業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肖家祥 | 中國建材股份副總裁、南方水泥總裁 |
王兵 | 中國建材副總裁兼北新建材董事長 |
陳潮 | 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總裁 |
曾南 | 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陳健 | 聚友集團董事長 |
孫承銘 | 招商局集團副總裁、招商地產董事長 |
張國良 | 連雲港鷹游集團董事長 |
韋宏文 | 柳州五菱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五菱集團副總經理 |
姚佐平、袁智軍 | 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宋海良 |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
黃松 | 東風汽車公司顧問,原東風汽車公司產品總設計師 |
孫曉波 | 美國卡特彼勒技術研發(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卡特彼勒(通州)有限公司董事長 |
劉玉華 | 武漢捷運集團總經理 |
胡顯源 | 宗申動力總經理 |
蔣曉萌 | 尖峰集團董事長 |
李興湖 | 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 |
阮祥發 |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董事、黨委副書記 |
盧冶 | 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襄樊)主任 |
劉啟明 |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黃力軍 | 天津港集團副總裁 |
喻振東 | 連雲港港口集團副總裁 |
黃佳騰 | 東風汽車公司研究院院長 |
符敦鑒 | 上海振華港機公司副總經理 |
李青 | 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
朱佑蘭 | 江通動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向愛國 | 武漢港迪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 |
楊赬石 | 西安船舶設備工業公司總經理 |
莫鑒輝 | 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總經理 |
刁鐵力 | 中國船級社廣州分社總經理 |
王志剛 | 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總經理 |
張 凱 | 中國船級社南京分社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
武愛斌 | 朗坤軟體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
孫玉峰 | 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張翼 | 湛江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
王冬成 | 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趙家新 | 中國武漢高科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 |
包劍英 | 山東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黃錚 | 贛粵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唐靖炎 | 蘇州中材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
龐劍 | 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首批"千人計畫" |
王建生 | 揚子江船業集團副董事長、新揚子船廠總經理 |
劉耀平 |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王小峰 | 陝汽總工程師兼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 |
劉偉 | 中國重汽集團副總經理 |
蘭建文 | 陝西秦嶺水泥集團董事長 |
蔣光建 | 中海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
雲清田 | 中國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公司副總經理 |
舒 健 | 湖北三環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
徐輝 | 宇通客車副總經理 |
劉成強 | 時風集團總裁 |
陳靜 | 洛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呂征宇 | 英菲尼迪中國事業總部總經理 |
楊義 | 廣西魚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
文藝界
校區設定
學校占地面積4000餘畝(267萬餘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逾156萬平方米,四座現代化圖書館(分別是東院圖書館、西院圖書館、南湖圖書館和余區圖書館)藏書390餘萬冊。
馬房山校區
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校區由原武漢工業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構成,有東院、西院、鑑湖以及南湖新校區。 主要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文法學院、化學工程學院、體育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網路(繼續)教育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外國語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等19個學院。余家頭校區
余家頭校區是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的原校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交通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物流工程學院、航運學院、政治與行政學院分布在此校區。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一)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