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始建於1964年,1965年開始招收工業經濟專業本科生,是國內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起步最早的院系之一。2001年4月27日,經校黨委批准,分屬於原武漢工業大學的管理與經濟學院、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的經濟與管理學院和武漢汽車工業大學的管理學院三院的管理類專業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並於當年6月18日成功地舉行了合併組建大會。
學科層次
學院現有:
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
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金融工程與管理、創新工程與管理、工程與項目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科技與教育管理。
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2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系統工程、工程與項目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企業管理、會計學、金融工程與管理、創新工程與管理、財務管理、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管理、MBA、技術經濟及管理、MPM、科技與教育管理、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國際MBA、EMBA和會計學、資產評估、工程管理三個專業學位。
8個本科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行銷、財務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
2個湖北省重點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
4個省部市級研究機構:交通部複合型財會人才培訓基地、湖北省產品創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中心、武漢·中國城市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研究中心。
2個楚天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崗位: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
學院設有8個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工商管理系、市場行銷系、會計學系、財務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系、技術經濟與公共管理系,17個研究所及中心。並設有院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本科教學辦公室、研究生辦公室、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留學生辦公室、MBA 教育中心、EMBA 教育中心、實驗中心、信息資料中心和案例中心、MPM/MEM認證中心。
院系領導
王愛民 院長,全面負責行政工作,分管學科、人事、財務、留學生及國際合作;協管宣傳。
高維義 黨委書記,全面負責黨務工作,分管組織、宣傳、工會、校友會;協管人事、財務。
宋英華 副院長,分管研究生工作以及與研究生工作相關事務。
徐宏毅 副院長,分管日常行政事務(含資產管理,實驗室與資料室建設,學院服務性工作)。
夏 德 副院長,分管本科工作以及與本科工作相關事務。
王 超 副院長,分管科研工作;協管學科建設。
張泉樂 副書記,分管學院學生工作;協助黨委書記工作。
馬 穎 院長助理,協管留學生及國際合作。
招生歷史
1965年招收工程經濟專業本科生;1977年在全國首批恢復招收管理工程專業本科生;1981年開始招收管理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1983年獲得管理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管理工程專業被評為部級重點學科;1991年開始招收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1993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技術經濟及管理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獲MBA授予權;1997年管理科學與工程通過國家重點學科部門預審;1998年獲企業管理專業和會計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獲湖北省重點學科;2000年設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後流動站。
2001年4月27日,經校黨委批准,分屬於原武漢工業大學的管理與經濟學院、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的經濟與管理學院和武漢汽車工業大學的管理學院三院的管理類教職工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並於當年6月18日成功地舉行了合併組建大會。
2001年3月獲《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後流動站;2002年開始招收MBA留學生;2003年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招收工商管理專業博士留學生;2004年獲湖北省楚天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崗位:技術經濟及管理;2005年企業管理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申報成功了3個省部級研究基地:交通部複合型財會人才培訓基地、湖北省產品創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機與災害應急管理研究中心;2006年獲湖北省楚天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崗位:管理科學與工程。
2009年我院工商管理一級學科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委員會頒發為工商管理博士後流動站。
學院發展的目標是經過5至10年的不懈努力,把管理學院建成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研究型管理人才的基地,國內管理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的一流研究中心、教育中心,為企業提供決策與管理諮詢中心的國內一流管理學院。
教師隊伍結構
專業技術職務 | 人數合計 | 35歲以下 | 36至 45歲 | 46至 55歲 | 56至 60歲 | 61歲 以上 | 具有博士學位人數 | 具有碩士學位人數 |
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 | 44 | 0 | 8 | 32 | 3 | 1 | 80 | 61 |
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 | 78 | 4 | 50 | 13 | 1 | 0 |
講師(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 | 36 | 9 | 20 | 6 | 1 | 0 |
學生人數
2013年管理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568人,全日制碩士生548人,全日制MBA 813人,外國留學生105人,全日制博士生72人。
機構設定
學院設有8個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工商管理系、市場行銷系、會計學系、財務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系、技術經濟與公共管理系,17個研究所及中心。並設有院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本科教學辦公室、研究生辦公室、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留學生辦公室、MBA 教育中心、EMBA 教育中心、實驗中心、信息資料中心和案例中心、MPM/MEM認證中心。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
成立於1982年,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與項目管理、系統工程三個碩士點。2008年有教師25名,其中外聘院士1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有博導5人,碩導9人。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主要培養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與項目管理、系統工程等學科的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同時也承擔全院公共專業課的教學任務。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
該系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碩士點和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有博導1人、碩導6人。
本專業主要研究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管理領域中的套用,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論的信息管理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應系統掌握計算機理論知識與計算機套用技能,具備紮實的現代管理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信息系統分析、設計與開發能力。
主要課程: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市場行銷學、會計學、生產與運作管理、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MIS硬體原理、套用數據結構、MIS系統軟體、企業網路工程、MIS資料庫原理、企業資料庫套用、面向對象的信息系統設計、電子商務、信息存儲與檢索技術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各類公司、製造企業、服務業、金融機構、行政事業管理部門從事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管理工作,亦可在軟體開發、信息服務或信息系統套用企業承擔程式設計師,系統分析員,網路管理員以及資料庫管理員等工作,也可在學校及科研單位從事信息系統及計算機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1.67%。
工商管理系
該系合併組建於2001年,有企業管理碩士點和工商管理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有博導5人,碩導9人。
工商管理專業是我校省級品牌專業,擁有一大批知名的專家教授。本專業培養具有市場經濟意識,掌握現代科學管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級工商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行銷管理、生產運作管理、質量管理、企業戰略管理、企業經營模擬、企業診斷分析、企業案例分析、情商與管理溝通、企業形象與品牌管理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國內外各大公司、企業和管理諮詢機構從事經營與策劃、現代生產運作管理、企業戰略管理與品牌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理論研究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1.94%。
市場行銷系
該系有企業管理碩士點和市場行銷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有碩導8人。
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現代商品流通理論和市場行銷理論基礎,良好的商務溝通能力、計算機輔助管理套用能力和外語套用能力,掌握企業市場行銷戰略管理與策劃、市場調查與預測和企業行銷實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夠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國內外各類工商企業和相關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企業市場行銷及其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宏個體經濟學、商品流通經濟學、管理學、市場行銷學、國際市場行銷學、服務行銷學、行銷管理與策劃、消費者行為學、商務談判學、物流學、市場預測與決策、廣告策劃與管理、會計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等。
學生畢業後適合在各類公司、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等機構從事經營管理特別是行銷管理的工作,也可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相關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8.33%。
會計學系
該系有會計學和金融工程與管理兩個碩士點和會計學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有博導1人、碩導5人。
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會計學理論與實踐知識,具有與具有本專業相關的財政、金融、管理、法律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經濟法、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國際會計、計算機會計、政治經濟學、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市場行銷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
學生畢業後可在各類公司、企業、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從事會計、審計和財務管理工作,也可在大、中專學校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7.27%。
財務管理系
該系有會計學、金融工程與管理和財務管理三個碩士點以及財務管理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有博導1人、碩導15人。
本專業主要培養能適應未來多變的經濟環境,精通財會知識,掌握現代理財技術,具有專業理財技能的高級專門管理人才。
主要課程:投資學、西方經濟學(微觀、總量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市場行銷、經濟法、財務管理原理、中級財務管理、高級財務管理、財務戰略、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跨國公司財務、項目評估等。
學生畢業後適合於在各類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經濟管理部門及科研、院校等單位從事財務、會計、管理及教學和研究等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100%。
技術經濟與公共管理系
該系有技術經濟及管理博士點,技術經濟及管理和創新工程與管理兩個碩士點和勞動與社會保障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有博導5人、碩導8人。楊青教授任系主任。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實際工作和政策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的學生應掌握堅實寬廣的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了解已開發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理論及實踐;具有紮實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理論基礎和調查分析能力。
主要課程:社會保障概論、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險基金精算、人力資源管理、保險學、勞工關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社會保險、薪酬管理、發展與就業、社會政策、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管理學原理、人口學、社會學、行政學與行政法、財政管理、金融管理、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西方經濟學等。
學生畢業後可在政府、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金融性公司、保險公司、公共經濟部門、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等部門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0%。
人力資源管理系
該系成立於2005年,有人力資源管理一個本科專業。2008年有教師9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有碩導2人。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能熟練地開展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構、人力資源規劃,人員招聘與甄選、培訓與技能開發、素質測評、工作分析和評價、績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相關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工作,並具備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熟練的計算機操作套用能力、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教學與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市場行銷、商法、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組織行為學、績效考核與薪酬原理、人員測評理論與方法、職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管理溝通、勞動法學、人力資源會計、戰略管理、勞動經濟學等。
畢業生可在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政府人事與法規部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部門工作。本專業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7.18%。
科研合作
學院近5年來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完成各類科研項目89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部級項目86項,有2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科技成果獎。近5年來科研到款經費達7701萬元。發表論文1012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18部。
學院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成功舉辦了五屆“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2006年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被國際ISIP的ISSHP整體收錄。2007年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被國際ISTP整體收錄。2004年、2006年邀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來武漢理工大學講學,並聘請為榮譽教授。學院還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匈牙利、法國建立五國管理教育聯盟,並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
在學術交流方面,學院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研究部門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係。2004年以來有50名教師到美國、日本、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講學和作為訪問學者;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00餘人次,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重點學科
管理科學與工程:
該學科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獲原機械部重點學科,1991年開始招收博士生,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湖北省重點學科,2000年獲準建立博士後流動站。長期以來學院十分重視抓學科建設,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和發展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科體系,建立了從本科到博士後完整的教學培養體系,以及從傳統的生產經營管理到現代的系統集成管理的較齊全的學科研究體系,較好地實現了學科建設規劃中提出的各項指標。
1、該學科2003年至2008年間共獲各類研究項目101項,總經費506.89萬元,結題、驗收或鑑定項目74項,其中6項獲省部級以上各種獎勵,直接經濟效益500餘萬元。師生共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為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提供了一些理論依據,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在穩定本科規模的前提下,逐步擴大研究生招生比例,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級管理人才,5年累計招收博士生135人,碩士生843人,MBA365人,博士後流動人員5人。
在新形成的各學術梯隊中,其學術帶頭人年齡都在45歲以下,且具有博士學位和留學經歷,梯隊人員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在該學科93位教師中教授21人(占教師總數22%,下同),副教授32人(40%)、講師34人(36%),具有博士學位的6人(6%),具有碩士學位的51人(55%),教師隊伍的結構明顯改善。
2、該學科點在創新方面積累的基本經驗、突出成果、產生的經濟效益的社會效益。該學科點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自身實力及時調整學科體系,積累了一些經驗,例如將生產組織理論提升為系統集成理論;將經營管理髮展為市場行銷理論;新增企業風險與預警管理、企業戰略管理、工程與項目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研究方向,滿足了社會新的人才需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形成了科研促進研究生教學,以研究生教學帶動本科教學的良性機制。學校和學院已陸續頒布政策和制定措施,鼓勵教師在國內外進修或攻讀學位,2007年至2008年派出2批近20名青年教師脫產進修外語,為公派出國交流創造條件。學院還在武漢理工大學舉辦一次國際學術交流會,擴大對外交流、跟蹤國際前沿,學習借鑑國內外學科建設的經驗。在提高教師隊伍學歷結構方面,學院一方面鼓勵年輕教師以脫產或在職的方式攻讀各種學位,另一方面正積極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以提升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在實驗設備、教學硬體設施及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方面也正在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和改善,已與武鋼,湖北省洪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科人才培養綜合教研基地。
3、該學科點在全省、全國的狀況分析。
該學科點無論是從本科招生、碩士點、博士點的獲得,還是博士後流動站的建立,在全國同類學校中都取於領先地位,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據廣東科學研究院所做的大學綜合實力排名,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在全國100所大學中排名27名。隨著武漢理工大學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學校的品牌建立,該學科將會迎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
技術經濟及管理:
技術經濟與管理是隸屬於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之一,自1998年經湖北省教委批准建設為重點學科以來,學校和管理學院領導對該學科的建設非常重視,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成立了以管理學院院長為牽頭人的學科建設領導小組。通過全體教師和學生五年多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學科建設規劃所要求的任務,在人才培養、教學、科研、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建設,以及經費投入和使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的添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學科建設取得的成績
(1)人才培養方面
2001年至2006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人,碩士研究生257人,本科生158人。其中已有42名博士、106名碩士已獲得相應學位並走上了工作崗位,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1998年至2002年在校研究生髮表論文共480篇,鑑定的科研項目7項。
(2)教學及教學設施建設方面
教學方面,注重理論結合實際,注重採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身作則、教書育人。在學校和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的支持下,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在原管理工程博士點和技術經濟與管理碩士點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研究,完善了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大綱。同時,還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2000年申報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並獲得了教育部的批准,並準備從2001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從而使該學科在發展方面又找到了新的增長點。總之,在學科的建設方面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該專業學科點擁有實驗室面積500平方米,其中1998年以後增加240平方米;儀器設備投資總額345.7萬元,其中1998年以後投資304.7萬。
(3)科學研究方面
1998年至2002年,該學科承擔了包括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加大學與工業協作項目等在內的58項縱向課題和52項橫向課題的研究項目,科研總經費382萬元,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0項;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360篇,出版專著7部,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4)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建設方面
該學科在三校合併以後,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擁有一支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學術隊伍。2002年,該學科的學術隊伍共5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講師21人(前述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7人、碩士學位的28人),在校博士生48人,在校碩士生165人。與1998年相比,教授增加了11人、副教授增加了20人、講師增加了9人、在校博士生增加了38人,在校碩士研究生增加了152人。
在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的培養方面,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他們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2002年至2005年,出國進修、合作科研8人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34人次;國外來點進修學習10人;國內進修、合作科研26人次,國內講學32人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58人次;另外,國內來點進修、合作科研10人次,主辦或協助主辦國內學術會議18人次。通過交流與合作,使該專業學術帶頭人的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學校梯隊的培養建設日益加強。
(5)學科的資金投入和使用
學科建設的資金投入來自於學校配套經費和學科點自籌等兩個方面。1998年至2002年,學科點共投入專項經費379.7萬元,其中學校投入182.5萬元、學科自籌197.2萬元。從學科建設資金投入的年度分布看,呈逐年快速上升趨勢。
從學科建設的資金使用情況看,1998年以來,用於購置儀器設備的經費為345.7萬元;用於購置圖書資料的經費新增34萬元,另外,為了加強學科的建設和完善工作,還投入了專門作為考察調研經費。
2、學科建設的主要經驗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建設,學院在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具體如下:
(1)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以外,採取各種措施,培養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科學研究能力。
(2)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在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研究,本科生教學大綱的完善面,從課程設定到論文選題均強調學以致用,使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能迅速適應工作需要。
(3)必須大力加強學術梯隊建設。要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人才,首先必須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為此,該學科一直非常注重學術梯隊的建設。除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以外,老教師的帶頭作用、言傳身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
學院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求實、創新,不斷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實行了四個平台建設,目的是培養人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科平台:指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平台。形成一站(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多點(多個博士點)、兩基地(兩個省級人文社科基地)的學科平台。
學術平台:指學術研究與交流平台。包括“兩壇、一刊、二集”,即:系列化的面向全院師生的“管理論壇”,面向企業的“博導論壇”,每年一整期的面向管理學院教師的學術期刊論文(校信息與管理或校學報自然版),每年二集:⑴ 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⑵ 產品創新管理國際論壇論文集。
國際平台:指國際合作與國際交流平台。包括“二會”和“兩項目”。“二會”指管理學院一年一度的“創新與管理國際學術會議”、 “產品創新管理國際論壇會議”;兩項目指以全英語教學為特色的留學生教育項目,多樣化的教師出國交流與國外專家來訪項目。
校友平台:指為校友提供服務、為學院發展整合資源的校友社會網路。其主體是“三會”,即:武漢理工大學校友會管理學院分會、管理學院理事會、武漢理工大學MBA聯合會。
學院近5年來,已培養博士畢業生(統招)132人、外國留學博士畢業生12人,碩士畢業生(統招)994人, MBA雙證畢業生(統招)1474人、單證畢業生814人、國際MBA留學畢業生236人,本科畢業生(統招)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