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2年6月,湖北化工石油學院建立,隸屬湖北省。
1974年,校址遷移至伏虎山麓、南湖北畔之現址(武昌卓刀泉路366號)。
1977年招收首批四年制本科生。
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
1998年1月,學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化學工藝學科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7月3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國發辦[1998]103號檔案精神,學院由原化工部主管改為中央與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
2004年2月份,學校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6年2月,學校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
2013年7月1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批准,武漢工程大學被確定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學科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2018年9月,武漢工程大學化學、材料科學兩個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這是學校ESI學科全球排名的歷史性突破。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6年6月,學校設有15個學院、1個部,另有1個獨立學院,有62個本科專業。
院系設定 | |||
序號 | 院系名稱 | 序號 | 院系名稱 |
1 | 化工與製藥學院 | 10 | 管理學院 |
2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11 | 外事處、國際學院 |
3 | 機電工程學院 | 12 | 外語學院 |
4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13 | 藝術設計學院 |
5 | 電氣信息學院 | 14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6 |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 15 | 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 |
7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16 | 體育部 |
8 | 理學院 | 獨立學院 |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
9 | 法商學院 | - | - |
(表格參考資料: )
本科專業 | 科類 |
能源化學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製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城市規劃、建築學、土木工程、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軟體工程、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採礦工程、環境監察、安全工程、環境工程、理論與套用力學 | 工學 |
動畫、藝術設計、英語、對外漢語、廣告學 | 文學 |
藥物製劑 | 醫學 |
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會計學、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財務管理、市場行銷、工商管理 | 管理學 |
材料化學、材料物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技術、套用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 理學 |
法學 | 法學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濟 |
(表格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6月,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854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290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246人,副高級職稱451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人數占教師總數的55.38%,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分別占教師總數的89.9%和42.78%。在職教師中,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高端人才引領計畫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12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5人,湖北省“百人計畫”人選10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7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的專家28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8人,“楚天學者計畫”特聘崗位人員48人,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畫6人,“工大學者計畫”特聘崗位人員31人。 有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5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
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計畫"創新團隊:"礦物處理過程強化"團隊
國家級教學團隊:製藥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反應工程課程教學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製藥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物理教學團隊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團隊 、環境與化工清潔生產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2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崗位設定學科,1個省級優勢學科,5個省級特色學科,4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有工商管理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和工程碩士4個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學位有11個授權領域;有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6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
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化學製藥,為原化工部重點學科,現發展為製藥工程專業。
化學工藝,1998年獲原化工部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省級重點學科 | |||
一級學科(10個) | 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工業催化、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 | ||
二級學科(7個) | 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環境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化工過程機械、機械電子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
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化學、光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礦業工程、軟體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武漢工程大學研究設計院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9個湖北省品牌專業;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6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套用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製藥工程 、化學工程與工藝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4個):軟體工程 、礦物加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E+”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環境與化工清潔生產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製藥工藝設計、化學反應工程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武漢工程大學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武漢工程大學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武漢工程大學電子信息與控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武漢工程大學工程實踐與創新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校榮譽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曾獲得"省級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全國模範職工之家"、"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省"理論學習先進單位"、"全國紅旗團委"、湖北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就業湖北"先進高校、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強高校"、"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湖北省"博士服務團"工作先進高校、"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綠化紅旗單位"、"園林式學校"、"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教學成果
截至2016年6月,學校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際級獎29項、國家級獎402項、省級獎632項。獲得世界盃機器人大賽冠軍、國際設計大賽"紅點之星"設計概念獎至尊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金獎、第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瑞薩超級MCU模型車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過程裝備實踐與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第五屆瑞派杯化工設計大賽金獎、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踐大賽冠軍等高水平獎項。
對外交流
截至2016年6月,學校先後與英國朴茨茅斯大學、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路易斯安納大學、印第安那州立大學、韋恩州立大學、拉文大學、拉塞爾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石溪大學、貝瀚文大學;法國梅茲國立工程師學院、瓦朗謝納大學、土魯斯二大、洛林大學、蘭斯大學;澳大利亞桑瑞亞學院、拉籌伯大學、科廷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莫哈克文理學院;馬來西亞沙巴藝術學院;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吉布地大學等30餘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展開了一系列合作辦學、學生交換,師資互訪,共同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其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1個;每年100餘名國外專家、學者應邀來校講學、訪問。學校先後派出各類人員200多人次分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或研究機構交流、訪問、留學、進修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科研合作等。學校與丹麥Alfa Laval 公司聯合培養研究生。學校具備招收留學生的資格,已招收來自巴基斯坦、法國、加納、馬達加斯加等國的研究生。學校與南京工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國內高校開展校際互換生工作。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6年6月,學校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部委級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和44個省市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技術中心(基地)。學校還設有湖北省石油產品暨化學試劑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是湖北省科技廳化學化工查新檢索定點單位。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磷資源開發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磷資源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新型反應器與綠色化學工藝重點實驗室、湖北省電漿化學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智慧型機器人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企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6月,學校具有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化工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化工、醫藥、石化行業(化工工程) 諮詢甲級資質,特種設備設計(壓力容器)設計資格,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乙級資質,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乙級資質,建築工程丙級資質,檢測計量認證資質,節能檢測資質,湖北省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設計施工資質等。
2006年-2016年,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6690餘項,其中"973計畫"、"86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等國家級項目237項、省部、市級項目1280項。獲國家、省部、市級科技成果獎12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市級科技獎勵120項。獲專利授權1300餘項。教職工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ISTP、SSCI、CSSCI、新華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檢索收錄3130餘篇。2013~2015年,學校科研入帳經費總計4.3億元,科研經費增幅居省屬高校前列。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4月,武漢工程大學圖書館館藏圖書 288萬冊,擁有維普、清華同方、萬方、中國專利等中文文獻資料庫,以及CA、Ei Village 2 資料庫、EBSCO、Springer 資料庫等外文文獻資料庫,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和"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
武昌校區圖書館主要還收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製藥、化工、材料、機械、動力、選礦、電子、環境、建築及各類人文社科文獻。尤以化學化工及相關學科為收藏重點,其中精細化工、化學選礦、有機化工三個學科的文獻達到了研究級收藏水平。收藏曆年中文期刊4500餘種,外文期刊1000多種,其中美國化學文摘(CA)印刷本從1907年至2007年收藏最為完整,2007年後改為電子版;流芳校區圖書館重點收藏語言文學、經濟管理、政治法律、藝術設計、計算機科學、自動化、機械及其他基礎性學科的各類文獻。
●學術期刊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由武漢工程大學主辦,創刊於1979年,原刊名《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7年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類學術性期刊,月刊。學報開設有化學化工與製藥、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機電工程、數理與管理工程等專欄,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化學化工文摘》、《萬方數據系統科技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來源期刊。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 程幼金 |
校長: | 王存文 |
黨委副書記: | 王存文、田輝玉、鄭丹鳳 |
副校長: | 張彥鐸、陳再平、張文學、陸培祥 |
紀委書記: | 徐慢 |
正校級幹部: | 葉芃 |
副校級幹部: | 李世榮、塗方劍 |
校長助理: | 池汝安 |
(表格參考資料: )
歷任領導
歷任校黨委負責人一覽表 | ||
職務名稱 | 姓名 | 任職時間 |
書 記 | 宮雨屏 | 1972.09-1974.12 |
書 記 | 李康德 | 1978.11-1983.12 |
書 記 | 亓國治 | 1983.09-1987.08 |
顧 問 | 李康德 | 1984.01-1985.12 |
書 記 | 呂福利 | 1987.08-1991.02 |
書記(代) | 陳古聖 | 1991.02-1992.09 |
書 記 | 蔣子鐸 | 1992.09-1995.12 |
書 記 | 何定雄 | 1995.12-2006.12 |
副書記 | 陳復興 | 1972.09-1982.12 |
副書記 | 金藹堂 | 1972.09-1974.05 |
副書記 | 孟占勇 | 1974.12-1978.11 |
副書記 | 羅斌洲 | 1975.04-1976.10 |
副書記 | 李康德 | 1975.11-1978.11 |
副書記 | 臧之昭 | 1981.07-1985.12 |
副書記 | 李鴻義 | 1986.01-1991.07 |
副書記 | 梅介人 | 1991.07-1995.01 |
副書記 | 何定雄 | 1992.09-1995.12 |
副書記 | 桂昭明 | 1995.01-2004.01 |
副書記 | 劉孔皋 | 2000.09-2005.08 |
副書記 | 周應佳 | 2004.01-2006.08 |
副書記 | 葉 芃 | 2006.01-2009.09 |
歷任院行政負責人 | ||
職務名稱 | 姓名 | 任職時間 |
院 長 | 孟占勇 | 1978.11-1983.09 |
院長(代) | 陳古聖 | 1983.09-1985.12 |
院 長 | 陳古聖 | 1985.12-1993.10 |
院長(兼) | 蔣子鐸 | 1993.10-1995.12 |
院 長 | 蔣子鐸 | 1995.12-1997.02 |
院 長 | 鍾康年 | 1997.02-2002.12 |
院 長 | 吳元欣 | 2002.12-2006.12 |
校 長 | 吳元欣 | 2006.12-2007.06 |
校 長 | 李 傑 | 2007.06-2013.06 |
革委會副主任 | 陳復興 | 1975.12-1978.11 |
革委會副主任 | 孟占勇 | 1975.12-1978.11 |
革委會副主任 | 洪板橋 | 1975.12-1978.11 |
革委會副主任 | 劉宿賢 | 1976.02-1978.11 |
副院長 | 劉宿賢 | 1978.11-1979.11 |
副院長 | 洪板橋 | 1978.11-1983.09 |
顧 問 | 洪板橋 | 1983.09-1985.12 |
副院長 | 王虎臣 | 1980.10-1983.09 |
副院長 | 王榮桂 | 1981.07-1983.03 |
副院長 | 李定或 | 1983.09-2000.07 |
副院長 | 梁仲理 | 1983.09-1988.05 |
副院長 | 韓公權 | 1983.09-1984.10 |
副院長 | 胡貴明 | 1984.12-1997.02 |
副院長 | 蔣子鐸 | 1988.05-1992.09 |
副院長 | 鍾康年 | 1992.09-1997.02 |
副院長 | 黃士南 | 1995.12-1996.09 |
副院長 | 吳元欣 | 2000.06-2002.12 |
副院長 | 葉 芃 | 2001.11-2006.01 |
副校長 | 劉 羽 | 1995.12-2007.04 |
副校長 | 桂昭明 | 2004.01-2007.06 |
副校長 | 田輝玉 | 2007.03-2010.04 |
副校長 | 馮碧元 | 2006.01—2011.03 |
副校長 | 汪建華 | 2001.11-2015.11 |
(表格參考資料: )
文化傳統
校歌
武漢工程大學之歌(舊版)
長江之濱,楚風長庚,
孕育著科技精英。
武漢工大,學子長成,
春華秋實,在於勤耕耘。
團結、嚴謹,勤奮、求實,
一代校風育桃李;
博學、尚德,慎思、篤行,
英華遍地春。神州大地,四化征程,
閃爍著人才群星。
武漢工大,薪火傳承,
人才強國,我輩勇先行。
團結、嚴謹,勤奮、求實,
代代校風鑄校魂;
志存高遠,卓爾不群,
高峰永攀登。
武漢工程大學校歌(新版)
超越每一天
夢的翅膀飛進光谷天空,
雄楚流芳掛滿科技的彩虹。
每一天都是超越自己的日子,
團結嚴謹我們熱血相涌。
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播種。
一次次拼搏,一次次成功。
化工名校是塑造英材的搖籃,
讓開放注新風, 讓傳統鑄英雄。
育人為本純潔師生心靈,
學研並進激勵求索的衝動。
每一天都是寫滿希望的日子,
勤奮求實我們心手交融。
一次次挑戰,一次次先行。
一次次創新,一次次繁榮。
工程大學是追求特色的沃土,
為永恆圓好夢, 為明天建奇功。
校徽
學校校徽以藍色、綠色、白色為主色彩,中間是毛筆字,類似於一個“工”字,代表學校是理工科院校。毛筆字下面是學校的建校年份,校徽四周是學校的中英文名稱。
校訓
格物明理 致知篤行
釋義:
“格物致知”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意為探究事物原理而獲得智慧和知識。“格物致知”是儒家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命題,它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
“明理”即為明人倫,曉事理,是“格物致知”的目的和延伸。
“篤行”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為學”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意謂堅持不懈,踏踏實實地實踐。
知名校友
萬勇:2015年1月任武漢市委副書記、代市長。1982年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
張弘雨:深圳市廣仁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2000年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文管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曾於2008年被《經典深圳》提名為十年商業領袖。
李培成:武漢市化學工業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1978年3月至1982年元月,在武漢化工學院(現武漢工程大學)學習。畢業後曾就職於武漢有機合成材料研究所,歷任副所長、所長等職。
楊步雷:開磷建設建材總公司設計研究院建材室主任、建材廠總工程師,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
張奇:現任中國醫藥工程設計協會副會長、國家註冊化工工程師管理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曾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3年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綱:國務院參事,1982年8月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
胡文祥: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7月畢業於武漢工程大學,先後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國防科工委和總裝備部原軍事醫學研究所任助研、副研、研究員、所長和黨委書記。其協同組合理論和技術成果“特殊性能化合物設計合成方法及套用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