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增設船舶機器與機械專業,屬輪機系,同年教育部批准將中南交通學院改名為武漢河運學院。

歷史沿革

1946年,國立武昌海事職業學校成立的同時,設定輪機科。1949年秋武漢解放,人民政府在接管國立武昌海事職業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南交通學院,設定輪機系。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增設船舶機器與機械專業,屬輪機系,同年教育部批准將中南交通學院改名為武漢河運學院。1957年高等教育部將武漢河運學院改名為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設定動力裝置、船機修造等專業。1965年交通部屬院校進行專業調整時上海海運學院內燃機專業、大連海運學院船機專業調整到武漢與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相應專業合併。1978年為適應社會需要,開辦了船舶內燃機、船舶動力裝置、船機製造與修理、機制工藝及設備、焊接工藝及設備、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等六個本科專業。1992年9月武漢水運工程學院與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船舶動力工程系與輪機系合併組成輪機工程學院;1999年9月院系調整輪機工程學院與船機系的部分專業合併組成動力與環境工程學院。2000年5月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汽車工業大學三校合併組建武漢理工大學,2001年成立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學院現狀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現設有動力工程系、船舶機械運用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系、輪機工程系和熱能工程系等4個系和系統仿真及控制研究中心。
學院現有能源動力系統與自動化、輪機工程和油氣儲運工程3個本科專業;有輪機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電力推進與自動化技術5個博士、碩士點;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輪機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學院已基本構成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
學院擁有多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和富有成果的中青年科研骨幹,現有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7人、副教授(含高級實驗師)33人,其中國家級專家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省部級專家1人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5人,聘有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3人。2006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60人,碩士研究生160人,博士研究生62人和工程碩士生37人。
???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學術至上、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本著“求真、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培養等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學院機構和領導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領導班子
院?? 長: 楊建國 教? 授 黨委書記: 吳鑄新 副教授
副院長:范世東 教? 授 黨委副書記: 洪濤 副教授
陳? 輝 教? 授
王? 克 副教授
動力工程系:動力工程系是能源動力系統與自動化、輪機工程本科專業及動力機械工程、輪機工程博(碩)士點、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的主要教學、科研單位。動力工程系在柴油機智慧型化技術、高效低排放發動機、發動機代用燃料和新能源在發動機上的套用技術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承擔了國家、省部級、軍工及企業委託等多項科研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家科技攻關重大科研成果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多項。
目前,動力工程系擁有中國船級社發動機排放檢測中心、交通部節能培訓中心二個對外技術服務機構,並承擔相關行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動力工程系還與美國、英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
船機運用工程系(油氣儲運工程系):船機運用工程系(油氣儲運工程系)是由前水運工程學院船舶機械工程繫船機工藝教研室發展而來。船機運用工程系(油氣儲運工程系)擁有較強的科研實力,主要研究方向5個。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級、省級以及軍工等多項科研項目,並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共獲得省部級獎8項,授權專利5項,發表文章100餘篇。船機運用工程系(油氣儲運工程系)有較強的人才培養能力,有交通運輸工程的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博士和碩士點以及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碩士點的培養學位,同時還承擔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油氣儲運工程以及輪機工程本科專業的授課,教學成果顯著。
輪機工程系:輪機工程系是輪機工程本科專業、碩士、博士點主要教學單位,主要研究方向:自動控制理論與套用和輪機控制與信息技術。輪機工程系有多名教師在遠洋船舶任職並持有各種高級船員適任證書,有高級輪機長1人、輪機長5人、具有輪機員適任證書教師10人,具有豐富的實船管理經驗,輪機工程系建立了具有輪機工程特色、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
熱能工程系:熱能工程系,包括船舶動力裝置、空調製冷技術工程和熱工基礎三個教研室,是輪機工程碩士、博士點主要的教學、科研單位。本系承擔了能源動力系統與自動化、輪機工程和油氣儲運工程本科專業的基礎和專業課。教學成果顯著,為企事業單位培養了大量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本系建立了具有熱能工程特色、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在船舶動力裝置、空調製冷技術和動力機械熱分析等方面具有雄厚實力。
系統仿真與控制研究中心:系統仿真與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系統控制技術、系統仿真技術、視景仿真、監控與數據通信、模擬器製造與開發模擬器培訓等教學和科研工作。
系統仿真與控制技術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輪機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系統仿真與控制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最早從事輪機仿真及控制技術的單位,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開發隊伍。先後完成輪機模擬器及相關產品開發和推廣總計20台套,項目契約額近3000萬元。

師資力量

1.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現有教師12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8人,高級實驗師6人,獲得博士學位20人,學院教師中有1人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擔任國際標準組織ISO/TC108/SC5技術委員會委員,1人被評為“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被授予“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稱號。
2、博導介紹
高孝洪,主要從事輪機仿真、內燃機代用燃料、智慧型交通系統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獲國防工業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多次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並任專家組副組長、組長;他所主持的課題獲“七五”、“八五”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被評為國家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嚴新平,主要從事運輸機械(系統)監測、診斷與控制;摩擦學系統與磨損預防;智慧型運輸系統的關鍵技術;運輸安全與運載工具智慧型化;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等研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湖北省青年科技精英和新長征突擊手稱號;首批入選交通部跨世紀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計畫;入選國家教育部“萬千骨幹教師計畫”;教育部“萬千骨幹教師計畫”優秀教師。獲得省部級成果19項,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部、教育部、國家經貿委和湖北省、武漢市等的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項目16項。
楊建國,主要從事柴油機監測、診斷與控制;振動與噪聲控制技術研究。享受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曾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機械系做訪問學者,;曾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航海科技進步二、三等獎;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稱號。
范世東,一直從事動力機械設備管理、維修與檢測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曾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陳輝,長期從事船舶及內燃機系統的計算機實時建模;仿真及仿真訓練器的研究;開發工作和智慧型交通仿真研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交通部青年教師獎、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交通部“新世紀”人才學術帶頭人。
劉正林,主要研究方向為船舶推進系統性能最佳化、摩擦學系統及表面工程。現任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曾有5項課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和省教學優秀成果獎;在各種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40多篇論文,其中有4篇被國際四大檢索系統“ISTP”收錄;8篇被“EI”收錄。
魯凱生,主要從事控制理論與套用、多元有理函式系統和電網路,過程控制系統、計算機監測與控制、套用軟體開發、GPRS技術套用、單片機和DSP開發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英國科學文摘等收錄50多篇次。有兩項科研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項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部評為優秀項目。
3、教授名錄(按姓氏筆畫順序)
丁彰雄 向陽 呂林 李格生 周新聰 周瑞平 鍾駿傑 趙在理 錢作勤 喻方平
4、特聘、名譽教師
姓名所在單位及職務職稱
溫詩鑄
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院士
徐濱士
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院士
馮常學
美國Bradley University
丁光健
澳大利亞Monsh大學、高級研究員
孫小波
美國IMPCO公司高級工程師
宋又王
德國德中教育交流中心
J.E.S Vena-t
加拿大新 斯威克大學教授
東寒
711所總工程師、研究員
Mohamad.S.Qatu
美國Ohio州立大學
陸健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土木和環境工程系交通工程專業終身教授
嚴立
大連海事大學金屬所、教授
潘衛民
上海711研究所熱氣機工程中心教授
王津
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教授
彭永和
南京長江油運公司總經理辦公室 總輪機長
周民彪
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商用車研發中心研究員級高工
邢申生
長航(集團)貨運總公司總工程師兼船技處長
楊其明
北京鐵路局北京科學技術研究所
李健
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

學科建設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把學科建設作為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輪機工程”,湖北省重點學科“載運工具運用工程”,2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現有5個博士點及5個碩士點。通過“211工程”建設項目,在船舶柴油機的智慧型化技術遠程線上診斷及船舶輪機智慧型化管理系統研究領域搭建了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了較為科學完整的學科體系,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重點學科
輪機工程 ?2002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2、本科專業
輪機工程
能源動力系統與自動化
油氣儲運工程
3、碩士點
輪機工程
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
艦船電力推進及自動化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動力機械及工程
4、一級學科博士點
?? 船舶與海洋工程
交通運輸工程
5、博士點
輪機工程
船舶與海洋環境保護
艦船電力推進及自動化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動力機械及工程
6、博士後流動站
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是1995年經人事部批准設立建站的,分別由交通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共同負責建設。本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13人,建站以來招收博士後10人,出站5人。
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於2003年10月經人事部批准設立,由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負責建設,涉及單位有航運學院、交通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覆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道路與鐵道工程等4個二級學科點,該學科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前沿研究方向,達到了國內領先的研究水平;有博士生導師10名,教授22名,國務院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學術梯隊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

科 學 研 究

學院擁有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富有研究成果的中青年科研骨幹,形成了一支業務水平高,研究能力強、富於進取精神、團結拼搏的科研團隊。目前,學院擁有“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已申報在建交通部研究基地“船舶動力工程技術實驗室”。
近五年來,完成和正在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研究總經費4300萬元,獲得各類獎勵的有10項,獲得專利11項;學院教師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被ISTP、EI、SCI收錄50餘篇。
1、科技獎勵
●輪機綜合實驗室研製
2006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內燃機綜合監測與診斷系統的套用研究
2003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WMS-1遠洋船舶輪機仿真訓練器
2002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二等獎
●船舶柴油機運用保障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
2002年中國航海學會航海科學技術二等獎
●船舶維修企業資源管理系統??
2005年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柴油機電子控制實驗裝置開發與研究
2003年中國航海學會航海科學技術三等獎
港口裝卸機械針對性維修體制與維修決策支持系統的推廣
2003年中國航海學會航海科學技術三等獎
●交通運輸業發展現代物流的戰略及物流信息系統研究
2004年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內燃機主運動副運行工況仿真
2000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2001年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超淺航道疏浚作業何運航機務診斷技術與研究
2006年中國航海學會航海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主要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嚴新平 摩擦學系統狀態特性的智慧型化描述方法的研究
嚴新平 滑動磨損表面與磨粒形態映射關係的研究
嚴新平 基於監測信息的摩擦學和動力學的耦合關係研究
向陽 機械振動與噪聲的盲分離方法的研究
丁彰雄 納米結構WC-CO金屬陶瓷塗層抗汽蝕性能及其機理
魯凱生 多元有理函式系統結構能控能觀性研究
魯凱生 用F(z)上矩陣研究電網的結構性質
其他主要縱向科研項目:
嚴新平 大型船舶、疏浚工程和港口裝卸成套設備研製? “十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製項目
呂林 陶瓷隔熱部件在發動機上的套用與考核 國家攻關項目
嚴新平 挖泥船機械設備遠程診斷系統................ 國家攻關項目
陳輝 船舶輪機設備研究.......................... 國家教育部
陳輝 艦船電力推進系統建模及仿真研究.............國家教育部
嚴新平 基於信息融合的船舶機械故障診斷方法的研究...國家教育部
嚴新平 基於信息融合的油液監測智慧型化方法研究.......國家教育部
嚴新平 國際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國家教育部
楊建國 柴油機中壓共軌電控噴油技術研究............ 國家其他部委
楊建國 船用低速柴油機***關鍵技術研究(一期)......國防科工委高技術船舶專項
陳輝 集美輪機模擬器.............................國家其他部委
嚴新平 交通事業單位預算定額標準研究................國家其他部委
余永華 衝擊相應信號反柴油機氣缸壓力的研究.........國家其他部委
喻方平 船用中速機主機遙控裝置.....................國家其他部委
范世東 長江下游航標布設信息系統研究.............. 國家其他部委
李格升 液化氣體類危險品運輸中安全狀態的預警系統...國家其他部委
張敬國 135型柴油機氣門定時及升程電子控制的可行性研究. 國家重點實驗室
李格升 液化氣容器爆炸機理郵件及數值仿真.............. 湖北省科技廳
嚴新平 磨粒特徵描述與分類的數位化方法研究.............湖北省科技廳

科研及教學平台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實驗中心由四個實驗室和一個仿真中心組成。擁有專業實驗室面積7600m2,實驗室擁有儀器、設備總數為640台件,儀器設備總價值4200萬元,其中LMS振動噪聲測量系統、油液分析系統、輪機綜合實驗室、發動機結構與性能仿真分析計算工作站、MSC.Software大型有限元分析計算工作站、輪機仿真實驗台、電力推進實驗室都是最全國先進的實驗設備之一,主要從事柴油機智慧型化技術、輪機仿真與控制技術、機械故障診斷技術研究、高效低排放柴油機的研究、內燃機動力裝置性能與可靠性、船舶機械磨損控制與表面工程技術領域的試驗研究,並承擔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實驗任務,為學生創造了優厚的學習、實驗、實習、科技活動等條件。
六、人才培養
學院一直以來以“學術至上、教書育人”為宗旨,學院積極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實施 "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加強新興與品牌專業、精品課程與精品教材、實驗室和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構建以人為本、自主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畢業生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港口、船舶、海事管理、汽車、油田等行業,學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5%以上,連續三年居全校第一;研究生就業率連續三年保持在100%。
1、主要教學成果獎
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
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
交通高教管理信息系統
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1)
● 基於評估、認證和督導一體化的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與實踐
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4)
● 船舶輪機設備及管理素材庫
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4)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建設方案研究
湖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2004)
2、精品課程
《船舶輔機》課程是STCW78/95國際公約對航海專業學生要求的課程,是我校輪機工程水上專業學生獲得海上適任證書必須通過全國統考的三門課程之一,也是輪機工程其他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2005年評為湖北省精品課程。
3、主要專著及教材
● 《船舶機械修理工藝學》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 《柴油機製造工藝學》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00)
工程機械內燃機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0)
簡明內燃機維修手冊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1)
交通運輸機械針對性維修策略與套用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01)
船舶動力裝置原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船舶輔助機械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船舶油處理裝置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 (2003)
4、特色教學
★輪機模擬器訓練
我校自1996年開始採用輪機模擬器培訓輪機管理專業學生。1996年-2003年採用WMS-1型,2004~2006年採用WMS2004型,已有十屆學生共兩千多人,在輪機模擬器上進行了實操訓練。學生普遍反映,通過輪機模擬器培訓,可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動手能力與操作技能。
現場教學
“輪機綜合實驗室研製”滿足國際海事組織STCW78/95公約規定的培養航運高級專門人才所需要的相應的教學實驗設備,其研究成果屬“國內首創、具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輪機綜合實驗室研製”成功以來已經為輪機工程專業200多名本科學生進行了現場教學。
2.海員專業訓練
5、校園文化
學院現有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輪機工程專業、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學生1800餘人,他們通過開展各類活動來展現屬於自己的青春與活力。同時,學院針對專業特點,每年舉辦大型系列活動,在“校園安全文化”活動、“科技創新文化節”、“‘同一片藍天’大學生思想教育”系列活動中,逐步形成了我院學生管理的育人氛圍及校園文化特色。
6、科技創新基地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創新基地是武漢理工大學第一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創新基地。通過對創新基地的建設,本院學生在歷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院有8件作品獲獎, 1件作品獲“中國寧波創業計畫大賽”三等獎。2件作品分獲全國數學建模大賽一、二等獎,1件作品獲美國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1件作品獲湖北省數學建模大賽二等獎。 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二等獎1人、三等獎4人; 在湖北省英語演講比賽中,獲特等獎1人、二等獎1人。
七、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
伴隨著我院教學與科研的快速發展,我院在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年來舉辦了多次國際會議:2003年聯合主辦“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ystems”國際學術會議, Xian,China;? 2004年主辦“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 Room Simulators” 國際學術會議,Wuhan , China ; 2004年主辦“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 國際學術會議;Wuhan , China ;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00人次。
我院與美國、德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建立了院際合作關係。主要有: 美國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英國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
澳大利亞Monash University 日本 東京工業大學。頻繁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極大的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近年來我院共派出科研人員近30人次赴國外做訪問學者或進修和科研合作,接待外國專家100餘人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