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材料學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1年再次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建設“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989年設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997年經立項審核被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999年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先後設立“長江學者”特聘崗位。2004年設立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4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創新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是湖北省重點學科。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一、歷史沿革

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材料學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1年再次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建設“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1989年設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997年經立項審核被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999年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先後設立“長江學者”特聘崗位。2004年設立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4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創新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是湖北省重點學科。

二、主要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
材料複合新技術與新材料
生態建築材料
高分子材料與樹脂基複合材料
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
新能源關鍵新材料及其套用
智慧型材料與結構系統
生物醫用材料
成型製造及其關鍵新材料

三、研究基地和實驗室建設

1987年以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先後建立了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纖感測材料與感測技術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部級開放實驗室、湖北省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燃料電池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省部級科研與教學基地。
材料學科現有實驗室面積31000 M2 ,擁有萬元以上儀器設備千餘套,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可用於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過5000萬元,擁有資料室面積210M2。
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擁有一批先進的材料合成與加工裝備以及現代化的材料結構分析、表征與性能測試設備。主要研究方向:1、發展新一代材料複合與加工新技術,特別是低維複合技術,包括納米複合技術及薄膜複合技術;2、基於材料複合與加工新技術,發展新型結構與功能材料,特別是國防建設配套關鍵新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和新能源材料;3、材料基礎研究與材料設計,特別是多組分、多尺度材料的複合原理與設計。實驗室面向國內外開放,現有固定研究人員56人,客座研究人員25人。
光纖感測材料與感測技術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是1990年由國家計委批准開始建設 ,1997年國家批准為全國唯一的光纖感測技術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總投資2800萬元,以光纖液位、溫度、閥位等三種產品建立工業性試驗線,開展工業性試驗,並形成年產10000台套的工試生產能力。主要研究領域: (1) 特種光纖及新型敏感材料研究;(2) 光纖智慧型材料與結構及套用研究;(3) 新型光纖光柵感測器及其套用研究;(4)光纖感測網路技術研究。
矽酸鹽材料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0年8月經教育部批准成立,主要研究方向:矽酸鹽材料工程基礎理論,矽酸鹽材料生產過程與裝備,低品位原燃料與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矽酸鹽材料新品種、新技術;矽酸鹽新材料評價與標準。擁有一批先進的矽酸鹽材料研究與檢測裝備,固定研究人員54人(其中教授26人),客座研究人員34人(其中中國(境)外17人)。
材料研究與測試中心部門開放實驗室始建於1987 年,它是以研究材料化學組成、微觀結構與性能為主的現代化的研究與分析測試機構。全中心擁有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工作人員46人,擁有40多種大型精密分析測試儀器,配有各種物性測試儀器,可滿足各種材料的組成、結構及物理性能的分析與檢測。

四、科研情況

“十五”期間,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重大、重點、面上等各類國家科技與攻關項目、國防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等在內的縱向科研項目共473項,科研到款總經費過億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省部級二、三等獎13項,出版專著8部、教材14本。
目前,材料學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項,重點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人才1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7項,跨世紀人才計畫3項,優秀青年教師計畫6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項。主持“973”項目1項,參加7項,863項目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2項,軍工項目30餘項,科研經費到款總額過1.5億元。

五、教師隊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現有專職教師和研究人員236人,其中“長江學者”特聘崗位教授3人、教授97人、副教授11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 52 人。其中獲得教育部青年教師獎2人,獲得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獲得國務院政府津貼5人,省政府津貼1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

六、人才培養

材料學院現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6個本科專業;擁有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建築材料與工程、複合材料學、生物材料學、光電子與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八個博士點和八個碩士點,並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材料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166人,碩士研究生700人,博士研究生207人,學生人數總計4120人。
自1996年武漢理工大學作為主持單位,參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中“材料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的研究”以來,材料學院材料類專業教學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內高校中產生了一定影響。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全國高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等。目前,材料學院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湖北省精品課程2項,承擔並完成省部級以上教學改革項目12項,獲得湖北省教學成果獎3項,通過國家級項目成果鑑定2項,有4門課程被列為合格級以上精品課程,有8門課程被列為合格級以上優質課程,2門教材列入國家精品教材。學院專業必修課總數為167門,使用多媒體授課課程為79門,占必修課比例為47.3%。採用外語授課的課程有17門,占所開設的必修課程總門數的比例為10.2%。
學生畢業後,可以到材料、交通、化工、電子、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工程、國防、汽車、船舶、建材、化工防腐、電機、石油等行業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業從事教學、科研、開發、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工作。2005年學生就業率高達95%以上。

七、國際合作與交流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已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的多所大學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係。本學科以開展高水平實質性國際科技合作為核心,以擴大與國際上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為重點,以選派學術帶頭人出國訪問、講學、進修、合作研究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及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校講學為主體,形成了全方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格局。“十五”期間本學科承辦國際會議8次,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3項,邀請國外知名學者講學200餘場,選派教師到國外研究、學習150人次。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建設國內一流研究型學院”的發展規劃指導下,堅持以特色和優勢為學科建設的重點,以本科人才培養建設為依託,更新教育觀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進一步完善學科結構,全面提升學院綜合實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