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軒轅路,占地面積100餘畝,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2010年11月19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在黃帝演兵地,十幾個採石場常年開山採石將連綿大山挖得傷痕累累。多數採石場都沒有經過當地環保部門環評就投入生產多年,而且大有將山體掃平之勢。眾多採石場無序炸山取石,已嚴重威脅到一些省級及國家級文物保護的安全。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黃帝其人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中華世祖皇帝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為五帝之首。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鄭一帶定居。其部落首領“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黃帝是少典的次子,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故稱軒轅氏。黃帝幼時聰明異常,既長見識淵博,才幹出眾,遂繼承父親少典被擁立為有熊部落首領,故又稱有氏。 五千多年前,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我國中原地區,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萬。當初炎帝部落勢力強大,最有威望。各部族聽從他的號令,相安而居。到了黃帝時代,炎帝部落勢衰。部落之間不斷發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奪,侵占土地,搶劫財貨,虜殺人口

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寧。黃帝修德整兵,習用干戈,以道義促使部落之間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強暴,制止侵略。許多部落慕其戚望,前來通好,仰仗歸從。當時炎帝侵凌周圍部落,黃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與之三次交戰,打敗了炎帝,使其歸順於已。這時,東方九黎部族興起,強悍兇橫,煉銅製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落。其首領蚩尤更是凶神惡煞,每次出征作戰都身披斑斕虎皮,頭帶雙角銅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聞聽蚩尤到來,驚魂落魄,潰散四逃。蚩尤在東方掃平諸部落後,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與之交戰,竟一敗塗地,於是丟棄境域,率領部族奔往涿鹿,向黃帝求救。黃帝親率部族,九次與蚩尤交戰而不能勝,就聯合以圖騰的六個部落,會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與蚩尤展開決戰。

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個個銅頭鐵額,兇猛無比,又慣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黃兵卒戰勝不過。黃帝即命風后製作戰車,採用戰車合圍戰術衝殺。蚩尤大敗逃至中冀,被黃帝大將應龍擒殺。 黃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對他欽佩得五體投地,一致擁戴他為部落聯盟首領。從此炎黃部族逐漸融合為一。接著,黃帝又打敗北方前來侵擾的葷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懷來東)召集“萬國”首領,慶賀天下太平,並“邑於涿鹿之阿”,休整士卒,養息生民。後來,他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領部族復歸故里,“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為安撫百姓,他曾巡行四方,東至於海,南抵長江,西及崆峒(今甘肅隴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國的規模。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黃帝定都有熊,致力於各部落的繁榮與發展。他選賢任能,設官司職,治理天下。“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眾官,以風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置左右太監,監於萬國(諸部落),建立起完備的部落聯盟管理體制。 黃帝總結神農氏炎帝時代的農業生產經驗,祭祀天地百神,劃野分州,計田設井,教民因時播種五穀蔬菜,馴養畜禽。黃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發明創造。傳說他命大撓制定天干地支,用來計算年月日,從此中國有了年月日的計算,後人稱之為“黃帝歷”。命容成製作蓋天(渾天儀之類),觀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儀占,臾區占星宿;命隸首作算數,制定度量衡之制,用來計量物之輕重、長短、多寡;命倉頡總結前人經驗,製作象形文字

命寧封為陶正,製作釜、甑、碗、碟,進一步完備人們的飲食器物;命赤將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邑夷作大輅,揮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命伶倫定律呂,將竹管截成十二個長短不同的竹段,按照聲音的高下清濁分為十二個音階,製成各種樂器;命榮猨鑄十二鍾,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養蠶制絲,供作衣料;伯余製作衣裳和鞋子。黃帝作冕垂旒充纊,定玄衣黃裳,於是袞冕衣服之制興。建築宮室,以避寒暑。與岐伯、雷公探討醫藥之學。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餌,防治疾病。黃帝時代,發明創造繁多,成就輝煌宏大,遂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因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黃帝在位百年,死於荊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靈寶閿鄉鎮南),葬於上郡橋山(今陝西黃陵西北)。相傳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分為後世各國,不斷繁衍,逐漸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由眾多民族相結合的中華民族。因此,後人共尊黃帝為祖先,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主要景觀

皇帝故里景區位於新鄭市區的軒轅路,占地100餘畝,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皇帝故里景區史建於漢代,後毀於戰火,歷代都有修復。近年來,擴建後的皇帝故里景區共分為5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壇區,藝術苑區和軒轅丘區。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如今的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

擴建後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於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於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門、正殿、東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軒轅黃帝中年座像,兩配殿有黃帝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後建有黃帝寶鼎壇,樹九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銘文鐫刻萬年曆史故事;兩側立有56個民族圖騰玉柱;鼎壇四周建有楹聯迴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在鼎壇的北面是軒轅丘舊址,高大的丘內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築軒轅黃帝紀念館,採用虛幻手法,展示黃帝風采。軒轅丘一側,建有黃帝文化藝術苑,薈萃了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

黃帝故里景區分五個部分組成。整個景區布局突出“中華之根”主題,前門區“秀”:中華第一古棗樹、銀杏樹、國槐、松柏蒼鬱參天。盤龍二石坊跨甬道南北峙立。中華第一橋——軒轅橋古樸典雅,姬水河潺潺橫流,乾坤晷盤屹立中道,中華第一碑——華夏祖石碑立於前門東側,展示中華人文薈萃。祠殿區“神”:中華第一祠——黃帝故里祠,正殿中央塑有中華第一大帝——軒轅黃帝塑像,兩配殿分塑黃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壇區“雄”:有甬道銘文、民族圖騰柱、鼎壇、迴廊。鼎壇樹九鼎,中華第一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高6.99米,直徑5米,重24。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壇四周迴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軒轅丘區“聖”:軒轅丘高19米,長100米,內建有中華第一宮——軒轅宮,為地穴覆土式建築,寓意黃帝出生地。黃帝文化藝術苑區“趣”:有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展示。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中華姓氏廣場周圍種植了活化石的水杉,總計960棵,正好象徵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俗話說:萬姓同根,根在人祖。中華民族就象是一棵棵的大,我們每個炎黃子孫就象是樹的春華秋實,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請不要忘了你是樹的哪根哪枝那條哪葉,這也正是我們修建這中華姓氏廣場的原因。皇帝故里祠。故里祠是整個景區中最古老的建築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前廳,裡面供奉的是人文始祖軒轅皇帝和他的兩位夫人:嫘祖和嫫母。大殿:大殿裡面供奉的是軒轅皇帝的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額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的題詞。殿內四周的壁畫生動形象的展現了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

皇帝誕生。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在中原一帶居住著也個以熊為圖騰的有熊氏部落。它的首領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寶的人,她在軒轅生下了皇帝,於是就給他起名為軒轅。皇帝小的時候非常聰明,長大後也見識淵博,才華出眾,深得部族的愛戴,被擁力為有熊部落的首皇帝結盟。軒轅黃帝非常有才華的,而當時勢力最大的就是居住在新鄭一帶的有熊氏和居住在陳丘一帶的炎帝部落。於是炎帝就率有熊氏與炎帝激戰三次,終於打敗了炎帝。此後炎黃二帝結為聯盟,和睦相處,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所以說我們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下游一帶居住著上萬個大大小小的部落。這些大小部落,為了對付其他部落的入侵或對外擴張,往往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的部落聯盟。當時,在這些部落中,有三個最為強大的部落。一個是居住在黃河中游南部嵩山東麓的有熊(今河南新鄭市)這個地方的有熊部落,其首領是姬軒轅。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為一身的領袖人物。一個是居住在黃河下游濟水一帶(一說在今湖北北部與河南南部)的最為強悍善戰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領名叫蚩尤。

一個是居住在陳丘(今河南淮陽一帶)的神農氏部落,神農氏的首領稱炎帝,已傳到第八榆罔。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黃帝、炎帝。生而異德,黃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由此看來黃帝和炎帝還是同胞兄弟呢。 據說,在神農氏時代,炎帝是天子,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都要聽從天子的命令。但是這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沒落,各氏族部落之間互相進攻討伐,特別是九黎族部落,到處搶殺擄掠,使百姓深受其害,而神農氏炎帝榆罔又無力加以制止。這時的有熊部落正興起,其首領姬軒轅經常出面調停部落之間的糾紛,以理服人,對不聽勸告者,就以武力征服。這樣,許許多多的部落已不再聽從炎帝榆罔的命令。姬軒轅事實上已代替了炎帝榆罔的天子地位。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炎帝榆罔為了挽回自己的天子地位,就出兵攻打那些服從姬軒轅的部落。這樣,越是攻打,那些部落就越是歸姬軒轅。於是姬軒轅就率領他的六七個部落在阪泉(在今河南扶溝境內,一說在今河北涿鹿縣)與炎帝榆罔大戰。經過三次大的戰役,炎帝榆罔大敗,歸服姬軒轅。這樣,兩個部落聯盟又聯合,乘勝征討肆虐百姓的蚩尤部落。姬軒轅與蚩尤交戰,用的兵器是木棒、石斧骨簇,而蚩尤這時已用上銅兵器,因此,初戰連連失敗。姬軒轅見一時不能取勝,就採用誘敵深入戰略,將蚩尤引誘到地理環境陌生的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縣,一說是山西解縣)之中,使蚩尤士兵糧食斷絕,體力疲憊,然後乘著天降大霧,不辨東西,帶著指南車,衝進蚩尤兵營,生擒蚩尤。

新鄭最早稱“有熊” ,河南省新鄭市在遠古稱“有熊”,這在歷史書有明確記載。最早的記載是戰國《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麼地方? 《史記·五帝本紀·解集》說:“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或言新鄭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說:“新鄭縣,漢舊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本鄭國之地。”

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有熊,黃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鄭縣。”1986-1993年版《漢語大辭典》說:“有熊,古地名,傳說黃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不僅歷代史書這樣記載,明代至民國年間的《大明一統志》 、《大清一志》、《河南通志》、《開封府志》、《新鄭縣誌》都一致記載新鄭古為有熊。另外,如碑刻,金代劉文饒的《修德觀問道碑記》曰:“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觀志》:“河南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以上歷代文獻、地方志和碑刻,告訴我們,從戰國的《竹書紀年》至今,一致記述新鄭古代為“有熊”。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說:“常常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新鄭這個地方的傳說究竟有多少可信性?我說從文獻上來看,新鄭作為‘有熊氏之墟’和作為‘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中國的歷史上,經《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書記載下來,應該說兩千年左右的時間裡沒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證據來懷疑這一點。”

至於新鄭為何稱“有熊”,何時稱“有熊”,稱至何時,許多專家學者發表不少高論,一致說法是,新鄭在新石器時代,可能有許多熊。少典氏族是以熊為圖騰,所以這裡叫有熊。少典氏族生活年代,有許多學者認為是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如考古學家許順湛在給《新鄭縣文物志》作序時說:“依據古史文獻來看新鄭的歷史地位,如果對照《新鄭縣文物志》,我們就會更加清楚,距今8000年前後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是少典族階段的遺留,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是黃帝族階段的遺留。”

考古學家李友謀馬世之等皆持相同觀點。至於“有熊”稱至何時,漢代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第四》說:“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徙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史記·正義》:“《括地誌》云:‘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由此可見,在商朝末,新鄭還稱為“有熊”。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1982年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商》在商代,仍稱新鄭為“有熊”。

軒轅丘在何處?

既然黃帝是因居住或生於軒轅丘而得名,那么軒轅丘在何處?古代歷史文獻有三說:一是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說:“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此說難以成立。因為黃帝的父親少典是有熊國君,有熊國在河南新鄭,怎么可能跑到甘肅天水的軒轅谷生下黃帝?再說,史書沒有記載少典氏在那裡活動過。二是《山海經·西次三經》說軒轅丘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之西480里。玉山在哪裡?在崑崙山附近,也就是海拔4-5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裡能夠產生像黃帝族這樣強大的部族嗎?

三是說軒轅丘在河南新鄭。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王欽若《冊府元龜·帝王部》說:“黃帝初受國於有熊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天下名勝志》說:“新鄭縣城內有軒轅丘。”《大明一統志》說:“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清乾隆二十九年軒轅故里碑刻說:“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址,乃當年故址。”清嘉慶二十二年和民國十九年《密縣誌》引《中州雜俎》說:“密縣大隗鎮南三里許有‘七聖廟’新鄭軒轅丘距此四十餘里。”這就是說軒轅丘在有熊國即今新鄭市區內。漢代在軒轅丘旁建有軒轅故里祠,至今猶存。

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究竟生於何處?古今許多學者認為,黃帝生於軒轅丘——即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史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史記》注譙周說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皇甫謐說:“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東晉學者王嘉在《拾遺記》中說:“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母曰‘吳樞’,以戊已之日生,故以土德稱王,時有星之祥。”明代陸應明撰的《廣輿記》說得更肯定:“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此因名。”清代一些學者經過考證認為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吳乘權等輯的《綱鑑易知錄》中說:“黃帝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姓公孫,國有熊(今河南新鄭),故號有熊氏。”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袁恆著的《歷代帝都考》說:“帝王應天立極,必有建都之所,昔者庖羲氏生於紀(陝西鞏昌府秦州)而為天下都陳(河南陳州),神農都陳而別營曲阜(山東袞州府曲阜縣),黃帝生壽丘(開封府新鄭縣。”郭氏認為“壽丘”當在新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開封府志》載:“有熊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其母附寶,感光繞北斗而有妊,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字”當時的《大清一統志》注謂:“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

1980年出版的,由清人呂世安輯、蔡東藩增訂的《中華全史演義》,記述的更具體:“少典國君之妃曰附寶者,祈於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妊,閱二十四月,乃生軒轅氏。因產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境。”此書雖為“演義”,但作者在序中說,書中之述內容,都是經過認真考證“史實”。1985年3月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清人袁了凡、王鳳洲著的《綱鑑合編》記述說:“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之子也。按黃帝母曰附寶,祈神於野,見在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月而生帝於軒轅之邱,因名軒轅。軒轅邱在開封府新鄭縣境。”到了民國時期,也有不少學者研究過黃帝的出生地問題。

如1915年,方毅傅運森等78位學者編纂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在解釋“軒轅”條時就說:“軒轅史稱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縣)。”在解釋“黃帝”條時也說:“黃帝古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1921年臧勵和等23位學者編纂《中國人名大辭典》解釋“黃帝”時說:“黃帝古帝王,姓公孫氏,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國於有熊,故亦曰有熊氏。”近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黃帝生於軒轅丘。1955年,由史學家陳樨常編著、著名史學家顧頡剛、丹章楓校訂的《中國上古史演義》,就說黃帝族在今天的新鄭縣。198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會出版楊劍宇編著的《中國歷代皇帝錄》中記載“黃帝,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起初居住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

大量史料說明,黃帝的許多活動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鄭)。首先是居於有熊,並且在有熊立國。最早的當是晉武帝時(279年)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發掘出戰國魏襄王墓里的《竹書紀年》中說:“黃帝軒轅氏,居有熊。”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記述,“或言縣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人徙居此,故曰‘新鄭’。”其他如晉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 ,唐人李泰等撰的《括地誌》,宋人鄭樵的《通志》,羅泌的《路史》,包括《史記》注,也都說黃帝居有熊,並在有熊建都。此種說法,自古貫今,比較一致。

黃帝在有熊的活動更是舉不勝舉,並且還有許多遺址。戰國時莊周的《徐無鬼篇》說:“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酈道元《水經注》說:“大隗,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今新鄭縣西南有具茨山,上有黃帝避暑宮。” 《天下名勝志》載:“自然山(新鄭西二十五里)有軒轅飲馬泉。”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載:大隗山畔有“黃帝御花園”,傳為黃帝種花處。《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鄭玄說:“風后,帝三公也。”

清乾隆《新鄭縣誌》解釋說:“莊子似以人名名山矣,故風后頂亦取黃帝六相之稱,而此山在密境者有力牧台大鴻山,皆其類也。”據傳,風后輔佐黃帝有功,封其食邑在大隗山風后頂。《舊志》載,在具茨山有:大鴻山,傳為黃帝臣大鴻屯兵處;講武山,傳為黃帝與後講武處;講武門,又叫軒轅門,傳為黃帝講武處;力牧台,傳為黃帝拜將台;臥龍台,傳為黃帝訪廣成子問道處;摩旗山,傳為黃帝插旗煉兵處;靈崖洞,傳為黃帝問道處;還有三女冢,傳說黃帝的三個女兒同死合葬於此,化為柏松等等。圍繞這些遺址,當地流傳著許多有關黃帝的神話故事。

為了紀念黃帝的功德,永記先祖的恩惠,當地人在風后頂上築建了“軒轅廟”。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知縣許朝柱還在新鄭縣城北關鐫刻了一塊大石碑,上書“軒轅故里”幾個大字。乾隆二十年(1775年),新鄭為黃帝重修“始祖廟”,立碑記載:“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有軒轅邱遺址。”道光二年(1822年),新鄭儒學界重修文,立碑記述:“新鄭為軒轅黃帝故都,文明肇啟有自來矣”。

相關資料

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根在中原”拜祖大典和丙戌年拜祖大典都在黃帝故里舉辦。
自2006年4月1日,黃帝故里景區免費對遊客開放。
每周六周日上午9:50,下午3:50都將按照丙戌年拜祖大典議程舉行拜祖儀式。黃帝故里1996年底被命名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10月被評為"鄭州市十大旅遊景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級景區。景區連年來開展的以尋根拜祖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黃帝故里黃帝故里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四月舉行 全球華人同時拜祖先】 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將於今年四月十九日(農曆三月三)在黃帝故里——河南新鄭舉行,屆時中國中央電視台三套、四套、新聞頻道將現場直播大典盛況,同時,還將以故里為中心插播五湖四海共同拜祖的場面,形成全球華人同一時刻共同拜祖的盛大場面。

據央視策劃人、拜祖大典總策劃兼總撰稿人朱海介紹,以“共拜祖先,同築和諧”為主題的本次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保留了首屆拜祖大典祭拜儀式的基礎上,顯現出三大亮點:首先,新建了目前東方最大的姓氏廣場——百家姓廣場,這一廣場收集了包括三百個常見的百家姓在內的五千多個姓氏。拜祖活動期間,將由普通百姓組成一個百家姓方陣在此參拜祖先,以此顯示中國文化的精髓:姓氏文化、族譜文化和根文化;其次,此次活動將會引入一個火的裝置,象徵著中華文明之火,這火一旦引燃將不再熄滅,迎接奧運會亞運會和建國六十周年,成為一個與北京世紀壇並舉的裝置;

第三,拜祖儀式上將增加海外華人認祖歸親活動,以鄭州主場為中心插播五湖四海共同拜祖的場面,形成全球華人同一時刻共同拜祖的盛大場面。 朱海同時表示,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的前一天,主辦方還將邀請中國國家級的頂尖歌唱演員和世界頂尖級的華人鋼琴家共同舉辦一場以華語音樂為標誌的高水平音樂會,其主要作品將以根文化為內容,以大中華的鄉情為主題,暢抒民族之情。據了解,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協主辦,鄭州市人民政府、新鄭市人民政府承辦。屆時,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華人華裔華商社團代表,以及兩萬名民眾將參與這一拜祖大典。

中新網新鄭2008年4月6日戊子年皇帝故里拜祖大典首屆全國炎黃書畫展在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展出。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趙德潤在今天上午的開幕式上表示,新鄭是皇帝故里故都,是軒轅皇帝創業建業的地點,人文始祖在這裡開創了生產、生活的文明,經濟和文化的文明。因此,全國炎黃書畫展首先在新鄭舉辦是當之無愧的。並希望以此為起點,用傳統的書畫藝術這一平台繼承和發揚炎黃文化,為中華炎黃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斷做出貢獻。

據悉,本次書畫展共涉及全中國二十六個省市,展出作品二百餘件。其顯著特點是書畫內容以弘揚炎黃文化為中心,對弘揚中華文化,繼承和發展皇帝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該書畫展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新鄭皇帝故里文化研究會主辦,新鄭市炎黃書畫院承辦。

過度開發

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每年農曆三月三這裡舉辦的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都會吸引大批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拜謁,拜祖大典也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在黃帝演兵地——具茨山景區沿線,十幾個採石場常年開山採石將連綿大山挖得傷痕累累。記者調查發現,多數採石場都沒有經過當地環保部門環評就投入生產多年,而且大有將山體掃平之勢。
如今的新鄭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2000年就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眾多文獻記載;黃帝活動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可記者在具茨山景區所在的新鄭市觀音寺鎮石固堆村看到,山體東麓有巨大的山體缺口裸露著大片岩石,遮天蔽日的塵土覆蓋了山腳下的村落。

河南名勝古蹟

河南文物古蹟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參見 河南省博物院)。走進這裡,我帶你了解河南!

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