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古滎冶鐵遺址在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為河南郡鐵官的一號作坊,簡稱“河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冶鐵遺址。目前發現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築而成,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蹟。在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的兩次發掘中(1965年、1975年),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漢代冶鐵高爐殘跡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還出土有陶製鼓風管、耐火磚和鑄造鐵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鐵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還發現10餘件大鐵塊,最重者達23噸。出土文物
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發掘中還清理了陶窯14座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蹟。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合作坊,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重大意義。挖掘時間
這些大鐵塊的發現十分有趣,那是“文革”中的1975年,在料峭寒冬中深翻土地的古滎村的社員們挖出了笨重的大鐵塊,鋼杴別不動,鐵扛撬不動,沒辦法開來了手扶拖拉機,綁土鋼纜硬是把大鐵塊一塊塊地拉到了地頭。他們萬沒想到,這些不起眼的大鐵塊競成了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中的實物見證。歷史價值
古滎冶鐵遺址反映了我國漢代冶金技術已達到最高的黑金屬冶鑄技術水平。兩座規模較大的煉鐵高爐殘跡東西並列,相隔14.5米。爐基深3米,爐缸為橢圓形,面積8.5平方米,爐壁厚1米。其中一號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方米,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古代容積最大的煉鐵爐,日產量估計為0.5~1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爐。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紀中葉才出現過圓形高爐,這不能不是世界冶鐵史上的奇蹟。鄭州地區發現的這些冶金工藝技術,代表著漢代全國最高的冶金工藝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從出土的318件鐵器中,有犁、犁鏵、鏟、鋤、凹型臿、臿、钁、雙齒钁等農具206件,錛、鑿、錘等手工工具5件,六角軸承和齒輪9件,10餘件農具上有“河一”的銘文。這個作坊規模巨大,除冶煉大量生鐵之外,還用生鐵鑄造鏟、錛、钁等農具和工具,也生產大量的鐵范。說明在漢代鐵已經廣泛套用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之中,生產力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為了探討早期人類對金屬的冶煉及套用,l986年10月,“金屬的早期冶煉及其套用”第二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鄭州舉行。中國和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瑞典、義大利、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等l2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共74人參加了會議。參觀和研究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是這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在世界冶鐵史的地位,可想而知。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鄭州市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到十七世紀,城牆也只有4.5公里長。十九世紀初,由於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的建成,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它的經濟地位才開始逐步上升。 |
景點 | 康百萬莊園 | “二七”紀念塔 | 打虎亭漢墓 | 大河村遺址 | 杜甫故里 | 飛龍頂 | 浮戲山雪花洞 | 古滎冶鐵遺址 | 河南博物院 | 花園口 | 黃帝宮 | 黃帝故里 | 黃河博物館 | 黃河大觀 | 黃河遊覽區 | 吉鴻昌墓 | 紀公廟 | 裴李崗遺址 | 三皇山 | 商城遺址 | 宋陵 |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 | 鄭州城隍廟 | 北宋永昭嶺 | 鄭州市森林公園 | 嵩山 | 黃治三彩窯址 | 後周皇陵 | 新鄭博物館 | 登封 | 新鄭 | 嵩山國家森林公園 | 虎牢關 | 漢霸二王城 | 白沙湖風景區 | 歐陽修陵園 | 鞏義石窟寺 | 環翠峪風景區 | 官渡古戰場景區 | 神仙洞景區 | 鄭韓古城 | 劉禹錫墓 | 黃河遊覽區 | 啟母闕 | 少室闕 | 太室闕 | 鄭州商代遺址 | 金鷺鴕鳥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