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花園口
歷史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0月24日,一路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入,11月6日占領金州。11月21日,日軍攻占旅順,並進行了歷時四天的大屠殺,共殺害我同胞近兩萬人,僅36人得以倖存。一時間旅順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花園口村,位於遼東半島大連南端,黃海北岸。古稱桃花浦,舊時海濱遍生桃樹,春來繁花似錦,宛如花園,由此得名花園口。類屬大連市莊河市明陽鎮。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率海陸大軍登入花園口,收復遼東失地。公元13世紀,明朝在此修建防倭墩台,抵抗倭寇侵擾。清末民初,闖關東的山東人亦由花園口上岸,並在此繁衍生息。花園口經濟區始建於2004年,是莊河市政府(大連市屬縣級市)在15平方公里的國有廢棄鹽田上建設和發展起來的,時稱“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2005年,被列為遼寧省鼓勵沿海重點發展區域。2007年9月,中共大連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花園口經濟區黨工委、管委會,分別作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2008年5月,大連市政府決定將莊河市所屬的明陽鎮成建制劃歸大連花園口經濟區代管,同時將“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正式更名為“大連花園口經濟區”。概況
花園口經濟區總面積為268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3萬人。下轄一個鎮,16個行政村。境內海岸線長38.4公里,灘涂面積4000公頃,淺海面積8000公頃。有碧流河、老龍頭河、聖水河等9條河流穿境入海。區內現有中學兩所,職業技術學校一所,國小16所,有地區中心衛生院和鄉鎮衛生院各一座。區位
花園口位於遼東半島南端、地處黃海北岸,面向日韓,背靠大東北,近臨京津冀。兼受東北亞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和日韓經濟圈的三重輻射,在遼寧省沿海對外開放五個重點發展區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海上距離韓國、日本最近。西南距大窯灣港90公里,大連國際機場110公里,大連市區115公里。東北距莊河市區30公里,莊河港39公里,丹東市160公里。北距瀋陽300公里。交通
丹大高速公路、201國道、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正在建設的濱海公路均橫貫全區東西。規劃中的花園口5000-10000噸級通用碼頭、莊岫鐵路和莊蓋高速公路將為花園口形成通往大窯灣核心港區和東北腹地新的水陸交通體系。環境
全區三面環山,南瀕黃海,區內地勢平坦,淡水資源充沛,濱海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馳名中外的國家4A級冰峪旅遊度假區、“中國最美麗的海島旅遊景區”國家海洋森林公園—海王九島、著名的步雲山溫泉度假區、大連金石灘旅遊度假區和國際高爾夫球場分布在周邊。設施
目前起步區已完成8平方公里“六通一平”工程,新建道路33公里,橋樑4座,橡膠壩1座。完成了9.6公里河道治理及生態恢復工程,綠化面積70萬平方米,通過社會化運作建成了5萬噸淨水廠一期工程(1000噸/日),區內電力供應充足,配有22萬千伏輸變電設施,供熱、燃氣、污水處理等工程正抓緊推進,具備了承接國內外大項目的基本條件。全區正在規劃建設四星級賓館、大型購物中心、會議中心、寫字樓、醫院和職工培訓中心等配套設施。服務
入區項目享受全程“保姆式”行政服務,所有手續由管委會全程代辦。服務宗旨是“一切為了企業,為了企業一切,為了一切企業”。河南花園口
鄭州北邊,黃河南岸有個渡口,叫花園口。1938年,蔣介石在花園口扒開了黃河大堤,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淹死了八九十萬人。這樣花園口就出了名。位於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民間傳說,最早這裡並不叫花園口。到了明朝時期,天官許某在這裡修建了一座花園,方圓540餘畝,種植四季花木,終年盛開不謝, 遠近男女爭往遊覽觀賞。後來黃河南滾改道,滔滔洪水,把這座美麗的花園吞沒。從此,這裡就成了黃河南岸一個渡口,民眾便稱之為花園口。簡介
花園口旅遊區,1997年經鄭州市旅遊局批准成立,占地600多公頃,東西全長10公里。花園口位於鄭州市北郊15公里處。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後漸成村落。隨著黃河河道南移,村落被河水淹沒,成為黃河渡口,名花園口。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不戰即潰,在此扒開黃河大堤,使豫、皖、蘇三省四十四縣受淹。如今的花園口瑰麗多姿,大河上下,蔚為壯觀。花園口是黃河下游的起始段,屬於典型的遊蕩性河段,河勢變幻多端,具有“寬、淺、散、亂、懸”的特點。同時,花園口還是綿延數百公里,號稱“水上長城”的黃河大堤的起點,具有黃河下游典型的堤防、險工、河道整治工程,代表了黃河下游治理的最高水平,是黃河治理的視窗,同時還是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對外宣傳教育基地。
花園口決堤
抗戰老軍人92歲的盧繼東。作為當時的鄭(州)中(牟)河防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盧老親歷了抗戰史上著名的“花園口決堤”全過程。
1938年6月6日開封陷落。與此同時,鄭州也危在旦夕。 第一戰區長官急向蔣介石建議利用黃河伏汛期間決堤,造成平漢路以東地區的泛濫,用滔滔洪水阻止敵人的西進,以保證鄭州不失。此建議立即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6月7日凌晨,敵軍進軍開封時,國民革命軍53軍1團奉命在中牟縣境內掘堤。官兵們經過三天夜以繼日的挖掘,花園口決堤成功,河水沿賈魯河滾滾流向東南,一瀉千里。在決堤前,參與掘堤的工兵營營長黃映清來到河堤上的一座關帝廟里,對著紅臉長須的關公磕響頭,熱淚長淌地禱告:“關老爺,中華民族眼下遭了大難,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慘。我們萬般無奈,只好放黃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寬恕我們。”這樣一說,情緒悲傷的官兵們“齊刷刷”地跪在地上,面向波濤洶湧的黃河,放聲大哭……
盧老出示了兩封鮮為人知的電報,披露出“花園口決堤”前的緊急情況。一封為時任湖北省主席何成浚5月26日的電訊:“現黃河已屆桃汛,倘施工決口,則黃河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濫使敵機械化部隊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毀其戰鬥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圖仍歸泡影,幸及早圖之。”一封則是豫西師管司令部劉仲元6月3日致電蔣介石的密電:“徐州失陷,敵主力深入豫東南魯西,若不破釜沉舟,中州將不守。生等擬決定黃河之水,陸沉敵主力。明知犧牲慘重,為急欲救國起見,曷忍痛為之……”據悉,決堤後,一時阻礙了日軍的進攻,使日軍第14、第16師團陷入困境。但決堤使黃河從花園口東南泛流入賈魯河和潁河,淹沒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54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沼澤,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洶湧的黃河水裹挾著泥沙滾滾向前,將所經過的地方都淤為平地,從此,地理書上就多了一個象徵苦難的地理名詞:“黃泛區”。國民黨軍隊扒開花園口後,黃河泛濫形成的河道成了軍事分界線,東面是淪陷區,西面為國民黨控制區。遭受巨大災難的是黃河下游的中國老百姓。滔滔黃河向東南傾瀉,一股沿賈魯河,經中牟、尉氏、開封、扶溝、西華、淮陽、周口入潁河至安徽阜陽,由正陽關入淮河,一股自中牟順渦河過通許、太康至安徽亳州,由懷遠入淮河。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個縣市遍地洪水,1250萬人受災,89萬人死於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為嚴重,21個縣市、900多萬畝耕地被淹,47萬人死亡。1947年黃河回歸故道時,中牟、尉氏、通許、扶溝、西華、商水6縣的人口總數只有受災前的38%。
扒開花園口帶來的災難還不止這些。黃河奪淮匯入長江,又給淮河地區帶來連年水災。黃河把100億噸的泥沙帶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幹流和許多支流淤塞。每到汛期,黃河洪水滾滾南下,淮河洪水漫溢橫流,大片地區被水淹沒。
歷史傳說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這裡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乾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庵里。他們在這裡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這裡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這裡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到了明朝,貴家莊出了個大官,叫許贊,在這裡當天官。許贊當了幾年官,搜颳了不少錢,就在家裡修了個大花園。這個大花園方圓五六百畝大,種了許多奇花異 草,一年四季花園裡都開花,飄著香,遠近幾十里的人都來這裡看熱鬧觀花。一年春天,許天官回家。貴家莊像趕廟會一樣,一群群,一夥伙,攙老人,背小孩,擠擁不堪來許家花園看花。人多了,做小生意的,賣吃食的也多起來。許天官的花園在黃河和涸河角角里,來看花的人要過涸水,水上無橋無船,趟過來趟過去很不方便。許天官看到這些情形,就想:我要在涸水上弄個船,擺渡來往的人,這是個賺錢的買賣呀!許贊想發財,就開挖了涸水入黃河的水口,讓黃河水倒流到涸水裡去。這樣一挖,涸水河面寬了,水也深了。許天官弄了個大船,找了幾個船工,修了渡口,擺渡行人。人們聽說有了擺渡,來看花的人更多了。不幾個月,許天官就賺了不少白花花的銀子。夏季到了,黃河一漲水,呼地湧進了涸水,水越漲越大,黃河衝著涸水河口,向南滾了幾里,稀里糊塗把許天官的大花園也淹沒了。後來這裡真的成了南北來往的渡口。人們去這裡的時候,總是說:到花園口去。這樣花園口的名字就叫起來了。歷史沿革
花園口是黃河的縮影,也是黃河的一個視窗。名臣、河神、鐵犀、傳說……黃河文化在花園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黃河歷史在花園口寫下了不朽的篇章。黃河專家說,花園口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非凡的歷史。花園口是黃河大堤上11.6公里長的一段險工;史學家和人文學者眼裡的花園口,則是國民黨當年扒開黃河的地點。在鄭州市內問花園口,知道的人會這樣告訴你:“順著花園路一直向北,當你看到黃河的時候,你腳下站的地方就是花園口。”許多年以前,這裡的確是個花園。傳說明朝嘉靖年間,吏部尚書許贊在這兒建了一座花園,占地540畝,遍植奇花異木,估計還對外開放,不收門票,所以就成了附近老百姓“娛樂休閒的好去處”。花園旁邊的渡口是連線黃河兩岸的唯一通道,花園口因此得名。幾百年過去了,許贊家的花園早已被洪水淹沒,古老的渡口也在20世紀80年代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永遠地消失了。沒有了花園和渡口的花園口卻永遠留了下來。當年許家花園是不是真的繁花似錦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如今的花園口確實是綠樹蔥蘢,花團錦簇。將軍壩是花園口大堤的中心地段,也是看黃河的最佳地點——向東看,不遠處就是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向西看,連綿不絕的黃河大堤就像水上長城。同行的河務局的同志指著長長的黃河大堤對我說:“我們所說的花園口,就是這11.6公里的險工段。從西邊的花園口樞紐泄洪閘開始,到東邊的找蘭莊,這中間有壩、垛以及護岸152座。咱們腳下的將軍壩就是花園口險工90號壩,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花園口險工的主壩。當時這條壩的旁邊有一座將軍廟,所以取名‘將軍壩’,壩長120多米,根石深23米多,是黃河根石最深的一道壩。”將軍是民間傳說中的黃河水神, 據說有64位。將軍的原型大都是歷朝歷代的治河官吏,這些人生前忠於職守,死後被老百姓懷念,漸漸地就成了“神”。明清以來,對將軍的崇信十分流行,黃河兩岸險要的堤防處普遍建將軍廟,但如今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了。可能是為了讓花園口看上去更像一處風景區,將軍壩前也新添了一尊高大威猛的將軍像。據說花園口的這位九龍將軍姓陳,因治河有功,被敕封為河神將軍。因為幾個皇帝都曾加封於他,所以他是將軍中最顯赫的一位。將軍壩西側不遠處還立著一尊“鎮河鐵犀”。鐵犀高約兩米,坐南朝北,面河而臥,它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雙目炯炯。鎮河鐵犀也叫鎮河鐵牛、獨角獸,它和將軍一樣,也是黃河文化的一種。之所以用鐵犀鎮水,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鐵者金也,為水之母,子不敢與母斗”;另一種說法是,“犀為神牛,牛能耕田,屬坤獸,坤在五行中為土,土能克水”。花園口的這頭鎮河鐵犀“皮色”陳舊,看上去像個古物,其實是個“克隆”鐵犀!那個真的鐵犀如今保存在開封東北郊的鐵牛村,是明朝政治家于謙在開封治河時所鑄,於今已經有600年的歷史了。于謙治河的事知者甚少,但他的那首《石灰吟》恐怕很多人都會背誦:“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于謙借物言志,表達了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為了社稷蒼生不惜粉身碎 骨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綜觀于謙的一生,確實人如其文。公元1449年,明英宗貿然率大軍出征與瓦剌軍作戰。土木堡一戰明軍大敗,50萬人馬全軍覆沒,明帝英宗被俘。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扶英宗之弟為景帝,穩定朝野,親自督戰五晝夜打敗了瓦剌軍,贏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也得以歸國。于謙對明朝有再造之功,但也因此種下了日後的殺身之禍。後來英宗復辟,從其弟手中奪回帝位,于謙被殺。于謙被害後,他的家也隨之被抄,但抄出來的只有書和生活日用品。堂堂的一品大員竟這樣廉潔,連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後人評價于謙“有巍巍定難之功,有侃侃立朝之節,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貪之潔”,實在不為過。想想中國曆朝歷代,忠臣良將也是多不勝數,但有幾個真正能像于謙這樣在國家危亡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和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黃河在開封兩次決口。危難之際,于謙受命任河南巡撫,隻身到開封上任。于謙履任後,體察民情,重視河防,在修葺黃河大堤與開封護城堤的同時,親自撰寫了《鎮河鐵犀銘》刻在犀背,將其安放在黃河岸邊新建成的回龍廟中。安放鐵犀的鐵牛村後來又經歷了兩次洪水,回龍廟被大水夷為平地,但鐵犀始終沒有被沖走。1940年,侵華日軍將鐵犀掠至開封城,想把鐵犀熔化後製造軍火。鐵牛村村民奮力抗爭,最終設法把鐵犀保護了起來。20世紀90年代初,河務部門為展示地方文物,發展黃河旅遊事業,擬將鐵犀移往風景遊覽區,但鐵牛村村民死活不答應,他們說:“沒了鐵牛,我們還咋叫鐵牛村哩!”河務部門想想村民說的也有理,就尊重民眾意願,把鐵犀還放在鐵牛村,又“克隆”了一尊鐵犀放置在花園口。除了花園口的仿製鐵犀外,據說在杭州西湖畔的于謙祠里,也有一尊複製的開封鐵犀。花園口雖然與歷史名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的名氣並不大。花園口一夜成名,是因為一場大悲劇。花園口將軍壩西邊不遠的大堤上,立著一塊白色的界碑,同行的邙金河務局的同志說:“這是西界碑,下游還有一塊東界碑。當年國民黨扒開花園口,口門最寬時有1460米,東西界碑之間就是當年花園口決口後的口門。”西界碑南側是個漂亮的花園,名為“扒口處廣場”,花園口紀念碑就坐落在這裡。花園口紀念碑是個黑色長方形的建築,上面寫著“一九三八年扒口處”的字樣;紀念碑下部為一組大型浮雕,再現了當年河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的悽慘場面。據介紹,如今看到的只是紀念碑的底座,幾年前落成時整個紀念碑高12米,上部是象徵黃河決堤洪峰奔涌的標誌性雕塑,據說因為效果不理想,所以又扒掉了。花園口是黃河成為地上懸河的起點,所以黃河的危險正是從花園口開始的。花園口的流量和水位就是黃河下游的防汛標準,花園口水文站的數據一直是黃河防洪、水資源調度和治理開發的重要依據。如今的花園口鎮是由過去的花園口公社演變而來的,該鎮東西長30多公里,南北寬2.5公里左右。據介紹,扒口事件發生後,由於黃河連年泛濫,花園口鎮轄區內80%的土地變成了沙荒、鹽鹼地和澇窪地。這種情況既影響農業生產,又危及堤防安全。從1955年開始,人民政府在這裡修建了4座引黃閘和提灌工程,把黃河水有計畫地引到沙荒、鹽鹼地和澇窪地上。經過多年的努力,花園口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改造成了良田,利用黃河水種上了水稻。近20年來,花園口又發展起養魚業。如今的花園口,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位於黃河花園口景區入口處的花園口引黃閘已有48年歷史。根據規劃,它的機房將被改建成仿古建築。最終這裡將成為花園口旅遊景區的一大景觀。黃河大堤上還有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花園口水文站。說它是人文景觀,是因為與周邊的建築比起來,它太出類拔萃了。它外觀為白色,造型現代,當地民眾都把這座3層建築叫做“小白宮”。“小白宮”前面是寬闊的綠地花園,毫不誇張地說,這片綠地不遜色於鄭州市區的任何一處廣場。黃河水文局的同志說,花園口水文站不僅外表美觀,內部設施也非常先進,它是黃河上第一座數位化的水文站。因為花園口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花園口水文站是黃河上最重要的水文站。該水文站始建於1938年,多年來,花園口水文站的數據一直是黃河防洪、水資源調度和治理開發的重要依據。一定程度上說,花園口就是黃河的晴雨表。花園口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哪兒呢?一位黃河工作者這樣回答:“簡單地說,花園口是黃河成為地上懸河的起點。”黃河從黃土高原帶來的大量泥沙淤積在下遊河道,以致河床抬高,形成聞名於世的地上懸河。滾滾黃河水全靠堤防約束,才能東流入海。由於高懸於地面之上,所以黃河動輒決口改道。據記載,從先秦到民國的2500多年中,黃河共決溢1590次,改道26次。“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黃河,給沿岸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按照科學界的劃分,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在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的桃花峪,但從桃花峪到花園口這段很短的距離中,黃河一直處於邙山的約束之中。所以黃河的危險正是從這個小小的花園口開始的。專家介紹,花園口的流量和水位就是黃河下游的防汛標準。1958年7月14日到18日,黃河晉陝區間和三門峽至花園口段連降暴雨,乾支流河水猛漲。7月17日,花園口水文站出現了洪峰流量為每秒22300立方米的大洪水,鄭州黃河鐵路大橋被沖斷。這是1919年有水文觀測記錄以來的實測最大洪水。按照規定,這個流量的洪水是北金堤滯洪區分洪與不分洪的界限。當時,黃委會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如果分洪,北金堤滯洪區的100多萬人口的安全撤退尚無保證;如果不分洪,堤防萬一失守,損失將不可估量。7月17日晨5時,黃委會主任王化雲召開會議研究分洪與否。17日24時,花園口水位達到94.42米。18日晨,花園口的水位開始回落,上游雨勢也開始減弱。根據這些水文數據,王化雲提出不分洪、加強防守、戰勝洪水的意見。周恩來總理接到報告後,乘專機飛臨黃河視察,並聽取匯報。最後周總理批准了不分洪的建議。沿河200萬軍民緊急動員,經過10晝夜的奮戰,最終贏得了抗洪的勝利。建國以來,花園口水文站先後戰勝了“58·7”、“82·8”、“96·8”等特大異常洪水。正是因為花園口水文站在黃河下游防汛抗洪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最先進的設備總是首先配備到這裡。去年,花園口水文站成為黃河上第一個數位化水文站,在這裡不但能快速採集、處理、傳輸實時水情,還能快速對歷史水文資料進行檢 索,並且能快速查詢全河的雨水情信息、天氣、氣象信息和其他數據信息。因為花園口的地位重要,也因為花園口水文站的設備先進,如今,黃委會的黃河防汛前線指揮部就設在花園口。在花園口,最著名的建築大概就是六面碑亭了。六面碑亭記載的是花園口的一段頗為獨特的歷史。這個六面碑亭是1947年5月花園口堵口成功時國民政府設立的紀念性建築,亭子中心是合圍在一起的六面石碑。第一面石碑上“濟國安瀾”四字,是蔣介石的親筆,第二面石碑上是當時國民政府行政院的題詞“安瀾有慶”,第三、第四面石碑上是堵復工程局局長朱光采寫的花園口工程紀實,第五面石碑是花園口合龍紀念碑,第六面石碑上則是協助機關的首長名單。亭子不大,位於大堤北側下面的一個不顯眼的地方,看樣子寂寞得很。亭子裡的六面石碑用鐵絲網保護著,我當時還以為是文物。後來去黃河博物館採訪,看見院裡有一個用塑膠布包著的六面體石柱,博物館的同志告訴我:這才是真跡,八卦亭里的那些石碑,都是複製品。碑文中並不直說是國民政府自己扒開了花園口,而是開門見山地說:“民國二十七年夏六月,河決於南岸鄭縣之花園口,維時日寇進窺中原……賴洪水泛濫,鐵蹄乃為之阻……”至於河為什麼決,碑文里沒提。對花園口決堤給黃河下遊人民帶來的災難雖然沒有迴避,但也沒有具體說:“……每當夏秋之間,百川激灌,四瀆並流,浩蕩滔天之禍,不忍睹,亦不忍述也……”在國民政府設立的這座八卦亭東邊幾十米的地方,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黃河水利委員會在1997年8月也建了一個六面碑亭,裡面石碑上刻錄著花園口從扒口到堵口的真實過程。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決定在花園口堵口,引黃河回故道。1946年2月,黃河堵復工程局成立,3月開始花園口堵口工程。當時,黃河改道已有8年,其間,中國共產黨領導黃河故道兩岸軍民創建了冀魯豫解放區和渤海解放區,故道河床內的土地大部分墾為農田,幾十萬人在其中耕作生息。在這種情況下,如不先復堤而直接堵口,無異於再造一個黃泛區。況且黃河故道的堤壩工程在抗戰中遭到嚴重破壞,也急需修復。為此,中國共產黨一方面以大局為重,同意黃河堵口歸故計畫,另一方面提出了“先復堤、後堵口”的基本主張。而國民政府則堵口願望迫切,下達了“寧停軍運,不停河運,限期完成,不成則殺”的命令,國防部長白崇禧還親赴花園口工地督促施工。當時,花園口堵復工程局的總工程師支持共產黨的要求,贊成推遲原定的合龍時間。為此這位總工程師和堵復工程局的美國顧問等人產生了尖銳的對立,最後毅然辭去職務,以示反對。1946年3月3日,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趙守鈺前往新鄉,與周恩來、馬歇爾、張治中商洽黃河堵口復堤問題,決定各方面派出代表談判。在此後1年多的時間裡,以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一方和國民政府所屬的水利部門為另一方,進行了多次談判,雙方先後簽訂了開封、菏澤、南京、上海等協定。協定規定堵口工程和復堤工程同時進行,堵口時間視復堤進展情況,由雙方協商。復堤工程和河床居民的遷移、救濟費用,由國民政府解決。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為了配合軍事進攻,破壞解放區的生產建設,國民黨方面一面加緊堵口工程,一面派飛機轟炸解放區的復堤工地。1947年3月15日,國民政府未與中共方面協商,即在花園口堵口合龍,黃河隨即回歸故道。雖然國民政府沒有履行談判協定,但由於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堅持有理有節的鬥爭,終於使國民黨推遲了堵口計畫,為下游復堤贏得了時間。這一東一西兩座六面碑亭,記錄的是同一件事。誰是誰非,孰真孰假,歷史已經作出了公正的判斷。令人欣慰的是,苦難的歷史畢竟已經過去,今天的花園口,正以其嶄新的面貌闊步走向未來。鄭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鄭州市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到十七世紀,城牆也只有4.5公里長。十九世紀初,由於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的建成,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它的經濟地位才開始逐步上升。 |
景點 | 康百萬莊園 | “二七”紀念塔 | 打虎亭漢墓 | 大河村遺址 | 杜甫故里 | 飛龍頂 | 浮戲山雪花洞 | 古滎冶鐵遺址 | 河南博物院 | 花園口 | 黃帝宮 | 黃帝故里 | 黃河博物館 | 黃河大觀 | 黃河遊覽區 | 吉鴻昌墓 | 紀公廟 | 裴李崗遺址 | 三皇山 | 商城遺址 | 宋陵 | 原武溫穆王壁畫墓 | 鄭州城隍廟 | 北宋永昭嶺 | 鄭州市森林公園 | 嵩山 | 黃治三彩窯址 | 後周皇陵 | 新鄭博物館 | 登封 | 新鄭 | 嵩山國家森林公園 | 虎牢關 | 漢霸二王城 | 白沙湖風景區 | 歐陽修陵園 | 鞏義石窟寺 | 環翠峪風景區 | 官渡古戰場景區 | 神仙洞景區 | 鄭韓古城 | 劉禹錫墓 | 黃河遊覽區 | 啟母闕 | 少室闕 | 太室闕 | 鄭州商代遺址 | 金鷺鴕鳥園 |